东南亚摄影概论

东南亚摄影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南亚
  • 摄影
  • 摄影入门
  • 旅行摄影
  • 文化摄影
  • 风光摄影
  • 人像摄影
  • 摄影技巧
  • 摄影指南
  • 纪实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费时十年踏查研究,认识东南亚摄影文化与历史的入门读本!

  本书费时十年踏查研究,勾勒东南亚自殖民时期以来的摄影发展轨迹。

  书中包括十个国家——马来西亚、印尼、汶莱、泰国、缅甸、寮国、柬埔寨、越南、菲律宾与新加坡,以独立章节呈现东南亚各地文化、社会、政治与摄影的历史连结,并引介众多在地摄影工作者与艺术家的影像实践,拓展世界摄影史的亚洲视野。

  作者庄吴斌是影像研究者、策展人和艺术家,同时是摄影评论期刊《环亚摄影评论》的编辑委员,曾获多项国际研究奖助并参与驻地研究计画,长期关注东南亚的摄影实践,以及摄影与民族主义和冷战的关连。

  原书英文版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发行,现由影言社首次出版中文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庄吴斌


  生于新加坡,影像研究者、策展人和艺术家,同时是《环亚摄影评论》(Trans-Asia Photography Review)编辑委员,长期关注东南亚的摄影实践,以及摄影与民族主义和冷战的关连。

  2010年曾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研究奖助金、2017年获选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李光前基金研究员、2019年获香港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计画赞助。此外,他亦受邀参与国际驻地研究计画,包括印尼万隆科技大学(2013年)、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2015及2018年),以及台湾关渡美术馆(2017年),并于2015、2017和2020年于清迈摄影节担任特约策展人。

译者简介

审订/许芳慈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所亚洲文化研究课程博士,研究/策展关注在冷战美学的现代性与动态影像之关联。

朱诗迪

  政大俄文系毕业,译有《留一段时间给自己》、《一本读懂人类图》等书。

李佳霖

  台湾宜兰人。台大外文系毕,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所在读。

林昱均

  台大外文系毕业,现就读美国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

林书全

  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自由译者。

陈静琳

  新加坡人。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翻译研究所韩英笔译硕士。

图书目录

❏ 前言
❏ 志谢
❏ 导论
❏ 马来西亚
❏ 印尼
❏ 汶莱
❏ 泰国
❏ 缅甸
❏ 寮国
❏ 柬埔寨
❏ 越南
❏ 菲律宾
❏ 新加坡
❏ 后记
❏ 跋——写给华文版
❏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前言

  我撰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希望在我们开始建构迟来的东南亚摄影典范(canon)之前,能先将不同摄影实践类型的阶级平等化,毕竟,西欧与美国的美术馆自1920年代起,便将一种实用性影像重新定位成艺术摄影的正式典范;然而,我同意艺术史学家乔佛里.巴沁(Geoffrey Batchen)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不应只将通俗摄影(vernacular photography)视为摄影典范的另一种类型,而是应重新思考经典化所代表的整体价值系统。

  在本书中,我希望能釐清在东南亚各国中,与视觉艺术、媒体工作、沙龙摄影、通俗摄影等相关的摄影术运用方式。列出这些运用类型,是因充分理解到这些实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重叠且融合的;同时,罗列这些类型也仅仅是为组织文稿之用,而非论断某一类实践优于另一类实践。整体而言,我发现视觉人类学学者的观点相当适切,他们认为:「不管是摄影的物质或是历史连贯性 都 (斜体为引文原有)是一种媒介,而其可被不同类型的计画与为社会行动者所用,则是因其深刻的延展性。」

  我尽可能从每个国家被殖民期间,旅居当地的摄影实践者与在地摄影创作者间发生摄影技术转移的时间点来展开我的叙述。这些旅居实践者中的一部分,包括了来自中国东南部、最后在当地落地生根,成为本地人的华人移民,但本书较不讨论这类实践者,而更着重于在出生地从事摄影工作的实践者;至于东南亚之离散和跨国实践者的摄影作品,则需交由其他研究者进行研究。只有在极少数的例子中,我会讨论某些已经生根于东南亚、在多年居住期间与本地社群建立紧密连结的侨居实践者。本书从殖民时代晚期到当代,回溯摄影实践的萌生、演进和歧异化过程;而做为必要的附带结果,我也重新探讨了数十年来已被窄化的艺术与摄影间的关系定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东南亚摄影概论》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打破了我对摄影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记录,更是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书中关于“利用景深来引导观者的视线”的章节,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以菲律宾稻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虚化背景,将焦点精准地落在人物身上,从而突出人物的辛劳和坚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更是作者在用镜头赋予人物情感和故事。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利用景深来营造空间感,如何通过虚实对比来突出主体,如何用柔和的背景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黑白摄影的叙事张力”的精彩分析,作者通过对比同一场景在彩色和黑白两种模式下的呈现效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黑白摄影所能带来的独特韵味和情感深度。这种对摄影媒介特性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黑白摄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本书没有回避摄影中的“难点”和“挑战”,而是用一种充满智慧和诗意的方式,将它们一一化解,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探索摄影的可能性,用镜头去触碰那些更深层次的情感与灵魂。

评分

初次翻开《东南亚摄影概论》,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以为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摄影入门读物,充斥着各种基础的曝光、构图、景深知识。然而,它带来的惊喜却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并没有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将篇幅大量用于枯燥的技术讲解,而是巧妙地将摄影艺术融入了东南亚独特的人文风情之中。当我看到那些关于柬埔寨古老寺庙在晨曦中披上金色光辉的文字,或者描绘越南街头小贩忙碌身影的篇章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异域魅力的国度。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不仅仅是在教授摄影技巧,更是在讲述一个个故事,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书中的例子选择也极具匠心,避开了那些过于宏大叙事或是刻板印象的题材,而是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从泰国市集里琳琅满目的热带水果,到马来西亚海岸边孩童们嬉戏的画面,都展现出一种真实而动人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捕捉当地生活节奏”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用长曝光来表现动态,更是启发你去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从而用更具哲学性的方式去呈现。这种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做法,让我对摄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仅仅是按下快门,而是用镜头去对话,去理解,去连接。

评分

作为一个对摄影充满热情,却又常常感到瓶颈的爱好者,《东南亚摄影概论》无疑是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意识到摄影的魅力远不止于表面的视觉冲击,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书中对“光影与宗教信仰”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在阅读关于缅甸佛塔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描述时,我深刻体会到作者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那一刻神圣而宁静的氛围。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出测光表的数值,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光线本身的温度和质感,去理解光线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这种“感性”的引导,比任何技术手册都更能触动人心。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色彩的叙事”的精彩论述,作者分析了东南亚地区鲜艳的色彩是如何与当地的节庆、服饰以及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不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鲜明,而是思考色彩是否能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拍得更好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看”得更深的读物,它鼓励我走出舒适区,去探索那些我未曾触及的摄影维度,用镜头去讲述属于自己的、关于东南亚的故事。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空洞的理论书籍敬而远之,因此在遇到《东南亚摄影概论》之前,我对于摄影理论的了解,多半是通过零散的碎片信息拼凑而成。《东南亚摄影概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摄影的奥秘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用镜头语言讲述文化故事”的章节,作者以泰国水灯节的场景为例,详细分析了摄影师是如何通过捕捉水灯在夜色中闪烁的光芒,以及人们虔诚祈祷的瞬间,来传达出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美好愿望。这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对情感和氛围的捕捉。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构图中的留白艺术”的精彩论述,作者分析了留白如何在画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营造出宁静、神秘或开放的空间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内在创作欲望,让我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渴望拿起相机,去亲身实践,去用自己的镜头去感受和表达。它让我明白,摄影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用镜头去连接世界的一种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摄影理论与轻松的旅行体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摄影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捕捉瞬间的决定性”的阐述,作者以新加坡繁忙的交通枢纽为例,详细分析了如何在人潮涌动的场景中,通过精准的预判和快速的反应,捕捉到那些充满动态美和故事性的画面。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将“眼疾手快”这个看似简单的技巧,运用到极致。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在旅途中拍摄的实用经验,比如如何在嘈杂的市场中保持冷静,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友好的互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在实际拍摄中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拍出更具说服力照片的关键。我发现,这本书并不是那种“照搬即可”的教科书,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实践,去将书中的理念内化成自己的创作习惯。在读完关于“利用环境光线提升人像质感”的章节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机,在自家阳台上模仿书中的方法进行尝试,结果令人欣喜。这种能够立刻转化为实践的知识,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