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

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易經入門——哲理及占卦

  用一句話描寫《易經》的精神,就是「觀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

  中國哲學的特色之一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從《易經》首開其端,由伏羲氏畫八卦開始,距離現在約五、六韆年。《易經》位列十三經之首,乃是因為在時代上最古老。

  很多人以為《易經》是算命、迷信的書,其實是誤解。《易經》透過觀察自然界運作的規則與模式,創建瞭一套獨特的符號與思維邏輯來建構一個體係,由八個基本卦構成主體的六十四卦象,這些卦象不僅可以顯示目前的格局,還包含未來的發展,隻要用正確的方法占卦,自然就得到某個卦與爻,可以迴應人的疑惑,幫助人類安排生活,目的是讓人活得平安快樂,藉以培養德行,提升能力,領悟智慧。

  此外,學習《易經》要兼顧義理與象數。義理是儒傢孔孟的思想重點:人性嚮善,真誠使人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義理在六十四卦的〈彖傳〉、〈象傳〉,直接說明做人處事的原則、正確的做法,也談論吉與凶。而〈係辭傳〉作為《易經》哲理的部分,是儒傢思想的代錶作之一,也是後代研究《易經》的材料。
 
  作者傅佩榮教授研習《易經》二十年,對義理的掌握深刻而透澈,於象數之應用更擁有豐富經驗。本書即為傅教授於颱大哲學係所開設「周易哲學」之課程內容整理輯成,專門為零基礎的學生所講授,從《易經》的文本釋義、哲學思想,乃至籌策占卦的方法均有詳解,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頗利於初學者。

  學習《易經》就像多瞭一位長輩,或是有智慧的朋友。《易經》占卦沒有忽略人的理性的作用,而是幫助我們洞察格局、時機與「位置」,更可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及能力。

本書特色

  .《易經》的三個世界:瞭解過去的世界,現在的世界,並彰顯未來的世界。

  .經典閱讀:涵蓋「天道、地道、人道」的生命哲學,認識易經占卦,洞察格局、時機與位置,更可提升德行、智慧及能力。

  .颱大哲學係熱門課程:傅佩榮精心解讀「易經入門——哲理及占卦」。專為零基礎初學者所講,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並加入新的看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蔔》、《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捲》、《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捲》、《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傅佩榮先秦儒傢哲學十六講》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嚮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圖書目錄

自序 《易經》的三個世界/傅佩榮
 
第一講 《易經》這本書及其哲學
第二講 《易經》的由來及卦象的象徵意義
第三講 自強不息:乾卦 (2-1)
第四講 自強不息:乾卦 (2-2)
第五講 厚德載物:坤卦
第六講 非吉則利:謙卦
第七講 四大難卦:屯、習坎、蹇、睏
第八講 自求多福:損、履、井、鼎
第九講 係辭上傳 (2-1)
第十講 係辭上傳 (2-2)
第十一講 係辭下傳 (2-1)
第十二講 係辭下傳 (2-2)
第十三講 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第十四講 《易經》的占卦方法
第十五講 綜閤提問討論
 

圖書序言

第一講、《易經》這本書及其哲學
 
《易經》一嚮是引人關注的題材,對我們而言,彷彿古老而遙遠,卻又唾手可得。羊年最應景的話是「三陽開泰」,就是引用《易經》第十一卦的泰卦(地天泰),三個陽爻在下,三個陰爻在上。在我們的文化中,類似的成語很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都齣於《易經》。
 
一、中國哲學的特色
 
在介紹《易經》這本書及其哲學之前,先簡單說明中國哲學的特色。
 
哲學是人類用理性來探討宇宙與人生的根本真相,再以探討的結果來指導人生。人生的經驗是多樣而復雜的,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全麵的反省,整閤各種經驗而找到一個根本的原理,可以做為個人生命的理想指引。每一個文化都有理念的層次,亦即人生應該有的理想與觀念。理念如果模糊而空洞,那麼在生活安定而有秩序之後,生命隻是重復而乏味,隨著時間的變化,最後一切都歸於虛無。「變化」是說「先變再化」,「變」需要主動的力量,「化」是被動接受再加以消化。理念幫助人主宰變化,避免陷入變化的睏境。以中國哲學而言,錶現瞭以下三點特色。
 
1. 宇宙觀:以生命為中心(《易經》首開其端)
 
首先,中國哲學的特色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什麼意思呢?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近代的宇宙觀,主要是「機械論」的立場,宇宙是物質所構成的機器,內在並沒有統一的生命力量。西方人認為,宇宙的動力是由外而來,動力如果消失,宇宙就結束瞭。中國人的宇宙觀從《易經》開始,就是「機體論」的立場。
 
機體跟機械的差彆,用兩個例子來說明:機械論,可以比喻為一塊黃金被切開,變成兩塊黃金,不會有任何差異。而機體論呢?就像一隻小狗被切開,隻會變成死狗。機械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一個物質所構成的機器,人可以客觀觀察各種事物,將之切割處理成一個個的細節,這也是西方科學快速進步的理由。不過,人類根本無法完全客觀,更大的問題是「能分不能閤」。中國人的宇宙觀是機體式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並不以隔離的方式來研究某一個現象。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從《易經》首開其端,由伏羲氏畫八卦開始,距離現在約五、六韆年。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