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周易哲学十五讲

傅佩荣周易哲学十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经入门——哲理及占卦

  用一句话描写《易经》的精神,就是「观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

  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从《易经》首开其端,由伏羲氏画八卦开始,距离现在约五、六千年。《易经》位列十三经之首,乃是因为在时代上最古老。

  很多人以为《易经》是算命、迷信的书,其实是误解。《易经》透过观察自然界运作的规则与模式,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符号与思维逻辑来建构一个体系,由八个基本卦构成主体的六十四卦象,这些卦象不仅可以显示目前的格局,还包含未来的发展,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占卦,自然就得到某个卦与爻,可以回应人的疑惑,帮助人类安排生活,目的是让人活得平安快乐,借以培养德行,提升能力,领悟智慧。

  此外,学习《易经》要兼顾义理与象数。义理是儒家孔孟的思想重点:人性向善,真诚使人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义理在六十四卦的〈彖传〉、〈象传〉,直接说明做人处事的原则、正确的做法,也谈论吉与凶。而〈系辞传〉作为《易经》哲理的部分,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代研究《易经》的材料。
 
  作者傅佩荣教授研习《易经》二十年,对义理的掌握深刻而透澈,于象数之应用更拥有丰富经验。本书即为傅教授于台大哲学系所开设「周易哲学」之课程内容整理辑成,专门为零基础的学生所讲授,从《易经》的文本释义、哲学思想,乃至筹策占卦的方法均有详解,由浅而深,循序渐进,颇利于初学者。

  学习《易经》就像多了一位长辈,或是有智慧的朋友。《易经》占卦没有忽略人的理性的作用,而是帮助我们洞察格局、时机与「位置」,更可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及能力。

本书特色

  .《易经》的三个世界:了解过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并彰显未来的世界。

  .经典阅读:涵盖「天道、地道、人道」的生命哲学,认识易经占卦,洞察格局、时机与位置,更可提升德行、智慧及能力。

  .台大哲学系热门课程:傅佩荣精心解读「易经入门——哲理及占卦」。专为零基础初学者所讲,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并加入新的看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着有《哲学与人生》、《柏拉图》、《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孔门十弟子》、《不可思议的易经占卜》、《文化的视野》、《西方哲学心灵.全三卷》、《傅佩荣庄子经典五十讲》、《傅佩荣生活哲思文选.全三卷》、《傅佩荣宗教哲学十四讲》、《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十六讲》等近百种,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中庸》,译有《四大圣哲》、《创造的勇气》、《人的宗教向度》等书,策划《世界文明原典选读》(全六册)及编译《上帝.密契.人本》。

 

图书目录

自序 《易经》的三个世界/傅佩荣
 
第一讲 《易经》这本书及其哲学
第二讲 《易经》的由来及卦象的象征意义
第三讲 自强不息:干卦 (2-1)
第四讲 自强不息:干卦 (2-2)
第五讲 厚德载物:坤卦
第六讲 非吉则利:谦卦
第七讲 四大难卦:屯、习坎、蹇、困
第八讲 自求多福:损、履、井、鼎
第九讲 系辞上传 (2-1)
第十讲 系辞上传 (2-2)
第十一讲 系辞下传 (2-1)
第十二讲 系辞下传 (2-2)
第十三讲 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第十四讲 《易经》的占卦方法
第十五讲 综合提问讨论
 

图书序言

第一讲、《易经》这本书及其哲学
 
《易经》一向是引人关注的题材,对我们而言,彷彿古老而遥远,却又唾手可得。羊年最应景的话是「三阳开泰」,就是引用《易经》第十一卦的泰卦(地天泰),三个阳爻在下,三个阴爻在上。在我们的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很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都出于《易经》。
 
一、中国哲学的特色
 
在介绍《易经》这本书及其哲学之前,先简单说明中国哲学的特色。
 
哲学是人类用理性来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再以探讨的结果来指导人生。人生的经验是多样而复杂的,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整合各种经验而找到一个根本的原理,可以做为个人生命的理想指引。每一个文化都有理念的层次,亦即人生应该有的理想与观念。理念如果模煳而空洞,那么在生活安定而有秩序之后,生命只是重复而乏味,随着时间的变化,最后一切都归于虚无。「变化」是说「先变再化」,「变」需要主动的力量,「化」是被动接受再加以消化。理念帮助人主宰变化,避免陷入变化的困境。以中国哲学而言,表现了以下三点特色。
 
1. 宇宙观:以生命为中心(《易经》首开其端)
 
首先,中国哲学的特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什么意思呢?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近代的宇宙观,主要是「机械论」的立场,宇宙是物质所构成的机器,内在并没有统一的生命力量。西方人认为,宇宙的动力是由外而来,动力如果消失,宇宙就结束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从《易经》开始,就是「机体论」的立场。
 
机体跟机械的差别,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机械论,可以比喻为一块黄金被切开,变成两块黄金,不会有任何差异。而机体论呢?就像一只小狗被切开,只会变成死狗。机械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所构成的机器,人可以客观观察各种事物,将之切割处理成一个个的细节,这也是西方科学快速进步的理由。不过,人类根本无法完全客观,更大的问题是「能分不能合」。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机体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以隔离的方式来研究某一个现象。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从《易经》首开其端,由伏羲氏画八卦开始,距离现在约五、六千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