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儒家经典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代朱熹编注《四书章句集注》,于是「四书」之名也由此而定。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先是《礼记》一书里的一篇,《礼记》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书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学》是其书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虽然有人关注《中 庸》与《大学》,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将它们推向高处, 臻于巅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让千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催开出 生命的新花来然后能够与其他的学说相抗衡,特别是面对来自佛、道的冲击与挑战。宋代儒 学迫切需要义理之学,因此一旦发现了《大学》、《中庸》,特别是蕴藏在《中庸》里面的 哲学理论,便尊视为「圣学」的宝藏。于是宋儒拳拳服膺之,汲汲开掘之,滔滔阐扬之,一 代新儒学终至勃然兴起。再就儒学本身而言,宋儒治经与唐代迥然有别,不是斤斤于训诂考 证,而是察察于义理阐述,以心性命理为主,且又糅合了佛、道之说。宋以后明代传承延续 了此种「理学」,或称之「道学」,此便是宋明理学。
确实,《中庸》给人的表象是薄薄的,没有多少字数,但是一旦走进《中庸》,恰似一座深邃思想与智慧的殿堂。在《中庸》里面,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聪明睿智之法、天人合一之机、治乱存亡之候,具载于是书。
当然《中庸》一书除了谈义理、哲学,也给予人们丰富的处世、处事、修身、管理、学业、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智慧。《中庸》教诲你择善固执,抵达成功之域。一个人如能「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那么即使是一个资质并不高 的人,甚至是一个愚笨的人、一个懦弱者,也必定让你得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提升。
在《中庸》这里,既能曲径通幽,通达心曲之幽深;又能鸢飞戾天,遨游广阔之六合;亦能鱼跃于渊,有如鱼得水的洒脱境地。一言蔽之,指点你「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 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
在国学里,《中庸》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虽篇幅不多,但是它本身的富藏,以及附着在这本经典上的解读、研究与影响,那是千年的层累层积,层储层淀,真个是说不完、道不 尽的文化承载了。《中庸》成为一本特别厚重的文化经典,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与智慧的深 湛内涵。
本书《中庸智慧》也如先前的《大学智慧》一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庸》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将《中庸》原着全文翻译与品读,考虑到朱熹的《大学章句》 的经典性与影响深远,又採用了《中庸章句》的本子。
关于《中庸》的智慧解读,我们又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中庸的深广内涵」、「中庸的现代智慧」、「性命说智慧」、「诚的多维视域」、「学问思辨行」、「天之人际智慧」、「修养与教化智慧」、「管理智慧」、「思辨智慧结晶」、「历史之谜」等方面一一剖析而 展开解读。
国学大师梁启超指出:「两汉之间,儒者通经,皆以致世,以〈禹贡〉行水,以〈洪范〉察变,以《春秋》折狱,以《诗》三百五篇当谏书。盖六经之文,无一字不可见用。」(〈西 学书目表后序〉)此种传统便是追求学以致用,其精神值得发扬,至于「怎样用」、「用什 么」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我想,对中国传统经典智慧的解读也应该有一种能用而 至于大用、妙用的目标。
这里又记起朱熹的话:「知(智)愚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贤不肖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道不明,是因为智者测度深微、揣摩事变得太「过」了而愚者又昏 聩暗昧、蹇浅无知得「不及」。这种「过」犹「不及」,都不能彰明「中庸之道」。再说贤 者刻意尚行,惊世骇俗,此种行为太「过」了。不肖者,卑污苟贱,不能去行当行的,此种 行为则是「不及」,那么同样不能实行「中庸之道」。因此「中庸之道」看似简单,其实知 晓其理与践行其道都不是易事。朱熹又说:「故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之 正,则必嗜之而不厌矣;知道之中,则必守之而不失矣。」(《四书或问》)此话的味道, 真可以去寻味、辨味、体味、知味、回味的!
作者
二〇一〇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