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存在与虚无,以及牠们如何沟通的科学艺术:鸟会说方言、鱼会打摩斯密码、大象会说韩文、鲸鱼爱K歌……破解「动物语言」里的生物哲学

动物的存在与虚无,以及牠们如何沟通的科学艺术:鸟会说方言、鱼会打摩斯密码、大象会说韩文、鲸鱼爱K歌……破解「动物语言」里的生物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va Meijer
图书标签:
  • 动物行为学
  • 动物沟通
  • 生物语言学
  • 动物智能
  • 生物哲学
  • 动物文化
  • 科学普及
  • 自然科学
  • 动物学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动物会说话,我们应该让牠们进立法院吗?
  科学╳哲学╳语言学

  野性的唿唤
  v.s
  笛卡儿、维根斯坦、海德格、梅洛庞蒂……
  以动物和语言的哲学思想史,解答以下问题:
  究竟什么是语言?
  何时可以将沟通称为语言?
  若动物也有语言(思想),牠们在政治上是否也有话语权?

  ★荣获荷兰文坛最重要奖项Halewijn Award大奖最佳图书
  ★Trouw日报评选年度最佳哲学书


  ◎大象会说韩文,原因只是太无聊而自学成材?
  ◎鸟语也有分国家,住在边境的鸟儿甚至会双语!?
  ◎鲸鱼每季会唱不同系列的歌曲,经过牠的鲸鱼还可能顺道把曲调学走,最后变「流行曲」!?

  ▎大猩猩与蜘蛛的共同点,其实比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点还要少。——德希达 ▎

  古埃及人除了「人类」之外,没有描述「动物」的集合名词,牛就是牛,马就是马,鸟就是鸟,鱼就是鱼,牠们毫不相似,当然不能以一个集合名词指称牠们。那么,是何时起,人类理所当然地将所有的飞禽走兽划进「动物」这个分类,与人类彻底区别开来呢?

  ▎动物不会说话,因此动物不会思考。因此动物不存在。——笛卡儿 ▎

  人类以思想划分人类与其他动物。这不只是物种的划分,还是位阶的划分。自笛卡儿说出着名的「我思故我在」以后,人类便理所当然地用「思想」、「语言」来做为高等的证明。这样的想法自启蒙时期已影响人类对动物的看法上千年,然而,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显示,大多数动物有自己的「文法」,牠们发出的响声并非单纯的身体本能或警戒功能,鹦鹉与小狗会开玩笑,乌鸦与大象会哀悼,鲸群会创作流行歌曲……这些都是非生存必要的本能,而是经过思考后的行动。

  ▎如果一只狮子会说话,我们也无法听懂牠说什么。——维根斯坦 ▎

  人们经常开玩笑说动物无法投票。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显示,动物有语言,当然也有政治,也有社群。牠们会投票,会互相讨论某几个选项,再集体提出最佳方案:当欧洲马鹿群中有超过62%成年鹿站起来时,牠们就开始移动;在狒狒群中,由占主导地位的公狒狒和母狒狒做决策,但其他狒狒也影响这些决定,所有的行动都会被列入考量……水牛、蜜蜂、鸽子、蚂蚁都有各自的群体决策方法,也有自己的政治体系。

  ▎语言对我们如何存在于世界上极为重要,那些没有语言的不可能死亡,只会简单地消失……因为动物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牠们不会死,只是消失。——海德格 ▎

  在理解到动物语言与动物思想的繁复程度后,我们或许不得不承认,人类与动物的界线(或鸿沟),似乎只在于我们不懂牠们的语言。那么,我们便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会因为不懂某一人类族群的语言而任意残杀、处置他们吗?若是不会,为何我们可以如此对待动物呢?

  本书以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探讨动物的语言与行为,或许可以借此釐清我们与动物的距离并没有想像中的遥远。

名人推荐

  科学╳哲学 跨界推荐

  ★朱家安(简单哲学实验室创办人)
  ★帕子妈 (动物守护者)
  ★林子轩(猫行为谘询专科医师)
  ★林映彤(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黄美秀(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綦孟柔(WildOne野湾野生动物保育协会创办人)
  ★颜圣纮(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好评推荐

  荷兰文坛最重要奖项Halewijn奖(Halewijn Award)2017年评审评语:
  伊娃.迈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作品每每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她能够在作品中以令人信服和不寻常的方式,将文学和理念巧妙结合在一起。她以优雅的自然写作风格阐明:一旦人类开始关注动物的沟通形式以及如何与动物沟通,就能创出一个新的世界。

  与动物交谈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对动物的想法,伊娃.迈尔在她的书中总结道:动物其实一直在说话,牠们不需要学习任何新东西。但是我们人类必须改变对动物的态度,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牠们。──荷兰特劳日报(Trouw)

  把维根斯坦、海德格和燕八哥放进一本书里讨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书,告诉我们动物如何彼此以及和我们沟通。 [……]书中充满实例和实验研究,《动物的存在与虚无,以及牠们如何沟通的科学艺术》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让我们看到语言与沟通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动物语言的可能性。直到最近,我们都是从人类语言的角度评估动物语言,而伊娃.迈尔证明这其实和判断一只鱼会不会骑脚踏车没太大差别。──雅典娜书店(Athenaeum Bookshop)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娃.迈尔 Eva Meijer


  跨领域全才,她是哲学家、作家、诗人、装置艺术家、创作歌手(出过四张专辑)。她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动物)哲学,是荷兰动物伦理研究组主席。学术论文已翻译成西班牙文、法文和义大利文。

译者简介    

林敏雅


  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留学德国特利尔大学。曾旅居日本、荷兰多年,目前定居德国,从事德、荷文翻译工作。
 

图书目录

I. 用人类的语言说话
鹦鹉学舌
与人类一起教养的小黑猩猩
比手画脚的其他灵长类
擅长模仿的海豚和鲸
渴望与人建立关系的大象
从可靠的事实到语言游戏

II. 热闹的世界
警报唿叫
打招唿
身份识别
寻找食物与爱情
争吵是为了避免打斗
沟通和语言的差异

III. 喵星人、毛小孩以及其牠
狗与人类生活
人类驯化动物
人驯化猫?猫驯化人?
圈养中分享空间
合作与反抗

IV. 用肢体语言沟通
用身体思考的聪明汉斯
心理学和动物
现象学
从现象学思考马和狗

V. 结构、文法以及解码
动物语言的系统性
结构
鸟语语法
有声和无声的声音语法
身体的文法

VI. 后设沟通:从嬉戏到公平
狗的游戏
动物的道德
合作
同理心和情感沟通
规则与公平

VII. 我们必须和动物对话
政治动物
语言在政治互动中的作用
与动物一起思考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理解动物的理由

朱家安(简单哲学实验室创办人)


  我每天都被小狗叫醒。

  「勾锥」是只台湾常见的混血狗,后脚不方便,早上九点多会跑来抓床,提醒我抱他上去沙发。勾锥喜欢沙发,如果是打电动的日子,我们可以在沙发待一个上午。勾锥喜欢撒娇,我工作时,他会用爪子搭膝盖提醒我摸摸他,如果有空间,他会把自己卷成小狗球,塞在坐着的我的大腿旁边。
  
  勾锥不是家里唯一会撒娇的动物。古铜鸡尾鹦鹉「多多」会低头要我搔他,读书时在膝盖上打瞌睡,洗澡时在梳妆台上打瞌睡。虎斑猫咪「菜脯」会蹭脚踝叫我抓尾巴根、拍屁股。派特鸡尾鹦鹉「小乖」不跟我撒娇,但会在我吹口哨的时候跑来练合唱团。

  除了跟人,动物之间也会互动。勾锥和菜脯不一起玩但经过时会打招唿;多多和小乖住在一起,是感情普普的室友,但小乖对勾锥唱自创曲;小鸟受到惊吓拍翅膀时勾锥会从客厅冲进房间对着鸟笼着急呜呜叫;勾锥经过训练不会追小鸟,菜脯则不那么令人放心,所以不跟小鸟一起放风。家里最出世的应该是鸽子「咕咕」和胡锦「小黑」,他们原则上不跟大家玩,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咕咕会穿布尿布出来放风,在书柜上答答答的走,看下面其他人在干嘛。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可能跟动物一起过日子。我喜欢动物,但我不会去想动物喜欢什么。我从小基于自己的想像去捕抓和饲养昆虫和小爬虫类,养谁死谁。我对动物的喜欢,其实对动物来说是灾难。我喜欢金龟子,也喜欢儿童乐园,我用吸管替金龟子搭了我想像中儿童乐园会有的立体迷宫,但金龟子不上去玩,我很失望。事实上金龟子的脚没办法爬吸管,如果我是金龟子,面对吸管迷宫,应该只会出现金龟子问号图。

  我的父母在这方面跟我很不同,妈妈放过牛,爸爸养过鸽舍,但这些都是我出生前的事。在我的儿时记忆,跟动物互动最多的应该是阿嬷,他端一盘剩饭到后院喊「喵咪」,野猫就会聚集过来。阿嬷家附近也有狗,大人会告诫小孩狗会咬人,不要接近。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可能跟动物一起过日子。我能获得小狗小猫和小鸟的撒娇,是因为我的伴侣老王。老王喜欢动物,也在意动物喜欢什么。老王能认出好久不见的朋友第二次带来家里玩的两只蜜袋鼯谁是谁。老王知道小鸟什么时候高兴或不舒服。老王会主动归纳猫咪一整天习惯的行程,让大家能舒服住在一起。跟老王这种德鲁伊一起出现,动物很难不误以为我也是好人。

  理解人可以跟哪些动物怎样相处,改变了我生活的许多面向。我在家有动物陪伴,出门会知道不需要因为街猫对人没反应就认为猫没注意到自己,也不再总是担心迎面来的狗会对自己不利。

  就算为了自己,人也该理解动物

  人接纳动物,也为自己开启新的生活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活空间不是全有全无。对于不同地方的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理解和知识。我去年跟阿嬷分享家里的鹦鹉跟人撒娇,阿嬷相当惊讶。对阿嬷来说,动物是协助实践「不浪费食物」原则的系统,不是玩伴。如果阿嬷当初意识到有些动物可以做为玩伴,生活也许会有更多趣味。

  动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人可以╱不可以怎样跟动物互动,只是本书的主题之一,但对我来说,也是特别有趣的部分。照书中说法,「人类中心主义者」只在乎人类的福祉,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有理由理解动物,因为跟动物相处,是让人类生活变得有趣的方式之一。

  当然,若进一步了解动物,了解动物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远比自己想的还要复杂,这或许会让人脱离人类中心主义,承认动物有道德地位(moral status),该受到道德保护。效益主义者辛格(Peter Singer)认为道德该避免受苦。若你认为动物受苦无所谓,辛格会说你这是物种主义(speciesism)。种族主义(racism)在不同人类种族之间进行歧视的差别待遇,物种主义则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歧视的差别待遇。

  对辛格来说,受苦就是受苦,不会因为受苦的是男人、女人还是老鼠而变得完全不重要。若我们因此有理由去了解其他人会因为什么而受苦,我们也会有理由了解其他动物对各种苦痛的敏感程度。当我们了解动物不仅仅会因为皮肉伤受苦,也会因为缺乏同伴和游玩空间而受苦、出现心理状况,那我们除了不虐待动物,也有理由重新规划饲养规则。

  当然,就算我不够了解动物,或许我还是会基于效益主义基础,认为动物有不受苦的权利。但仅仅把动物当成有资格受道德保护的对象,跟把动物当成潜在生活伙伴,当中的差异足以影响一个人如何过活。如果人了解动物有多复杂,就不会仅仅把动物当成物品看待。把狗当成「会咬我的动物」跟把狗当成「有机会认识我,会因为人不理他而表现得难过」的动物,会引发人进行不同生活方式潜力。

  多数人天生需要陪伴,养宠物能让退休族恢复活力,撮合监狱受刑人饲养猫狗能让他们更容易回归社会,这些都是人类需求受满足后自然正向发展的例子,动物的陪伴对特殊状况的人有效果,对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不了解动物,就不能了解自己能和动物做哪些有趣的事情,这对人来说会是生命遗憾,这是为什么我们有理由读这本讲动物行为、心理和语言的书。

推荐序二

我们与动物的距离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我家的爱猫小皮,会在不同情况下,发出五花八门的叫声,彷彿就像个牙牙学语的小孩一样。

  小皮那样算是在说话吗?不管是不是,猫喵喵叫,主要是和人沟通,养猫的人,也几乎一定会和猫说话。有朋友甚至要介绍我所谓的宠物沟通师,来理解小皮究竟在说什么,只是那太超过科学的想像了,所以我从未答应。

  语言真的是人类独享的能力吗?动物究竟是否也有语言呢?如果我们发现,原来动物真的在某个程度上掌握了语言的能力,那是否意味着人类不再是万物之灵呢?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动物寓言的经典之作,动物常是寓言故事的主角,故事多是动物之间的互动,如鹰和夜莺或龟和兔或蚂蚁和蚱蜢等等。当然,寓言故事并不是科学地了解动物的认知能力,只是借动物之口,说出人类心中的慾望和期望等等。

  当我们怀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来想要研究动物的认知能力时,甭提高高在上的偏见有碍我们看到真相,我们是不是也被自身的感官和认知能力给限制了?毕竟,人类在某些方面,是退化得很严重的大猿,即使那些我们认为比其他动物优越的能力,也是为了补足身体已不再适应环境而已。

  人类优越感也会让人贬低动物的认知能力,认定禽兽就该要有禽兽的样子,当动物作出「不得体」的举动显示牠们可能具有「人类」的某些认知能力时,就要惊慌失措。这或许是因为当动物一旦比我们想像中更聪明,人类就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得、为所欲为地宰制牠们了?还是这会让人发现人类原来更像动物,而非动物更像人类?

  这本《动物的存在与虚无,以及牠们如何沟通的科学艺术》就要来告诉我们,动物也可能有牠们自己的语言,牠们的沟通方式可能比我们原本以为的还复杂,我们人类也不过开始一探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也因为牠们可能有效沟通,因此也能形成不同大小的群体,其中还会能玩弄政治。

  这本书使用了许多哲学概念,包括动物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怀疑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人类主义等等,以及社会科学的方法,并不单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是本跨学科的书,文理共赏。

  当然,人类的语言是极为复杂的,复杂到可以长篇大论动物究竟有没有语言,但是我这个坐在电脑面前用手指敲键盘的动作,在小皮眼中可能实在是太愚蠢了,所以刚好写到这段时,牠就来挡着萤幕讨摸了。

  抛开了偏见,科学家有了愈来愈多动物可以透过各种方式长距离沟通,其精妙之处还让人类学了去。在土耳其山中小村落「酷斯寇伊」(Kuşköy),村民便能借由吹出一种类似鸟叫声的哨音,在远距离的山区互相传讯与对话,这种美妙又简单的通讯方法已经在当地流传了四百多年。在不知所云的人听来,他们吹口哨传达的鸟语,像极了简单的鸟鸣唱,然而在精通此道的村民耳中,却是有系统的语言。

  小皮有时候会呆呆望着某处,实在不知牠在想什么。但是,动物有意识吗?牠们会思考吗?《动物的存在与虚无,以及牠们如何沟通的科学艺术》作者伊娃.迈尔指出,有些哲学家甚至认为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人真的会思考,我们能够用人类的认知能力来了解其他动物吗?

  小皮每天都会和牠的玩伴小白打架,那是猫咪之间的游戏,虽然牠都已迈入老年了,可是玩性却没减多少。游戏是动物互相沟通的方式之一。动物行为学家甚至发现,动物对游戏也能表达意见,这是种沟通的沟通——「后设沟通」(metacommunication)。动物的语言甚至可能有语法,指涉过去与未来,而非简单情感表达而已。

  家有养宠物的饲主,常常关注的是一两种动物,这可能并非一种健康的人与动物关系。现代城市人更熟悉的是猫狗,狗是高度被驯化的动物,而猫则是被低度驯化,牠们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超过一万年,我们或多或少改变了牠们的许多遗传基因,但是许许多多不曾被人类圈养的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可能比起猫狗毫不逊色。

  虽然用了近乎一章在谈猫狗,《动物的存在与虚无,以及牠们如何沟通的科学艺术》中提到的动物五花八门,显然动物的认知能力可以是跨越门类的。因为行为往往是一种最复杂的表现型,研究动物行为也需要对该种动物的特异性有更高的认识,才不会出现把猫和鱼丢到水里比赛游泳这种荒谬的事发生。

  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也需要养鸟和观察牠们的行为,也亲身体验鹦鹉和白头翁能够与人类复杂的互动。鸟类的认知行为能力常常让科学家跌破眼镜,鸟类可以使用工具已非新闻了,一些鸟类如斑胸草雀早已被用作研究语言发展的神经科学模式。

  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中且不养宠物,人和动物仍有可能有许多密切的关系,都市空间规划和饮食的选择也会对动物的福祉有很多影响。如果我们学会了动物的语言,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类的思考模式会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懂得动物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懂得牠们的思考模式吗?我们还不知道答案,可是我很肯定的是,这些基础科学研究会扩展我们的知识边疆,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同样是荷兰人的着名动物行为学家法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的大量研究,也让我们对动物行为有许多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好书《你不知道我们有多聪明:动物思考的时候,人类能学到什么?》(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更着重要谈论这个动物行为学学门的发展历史,也很值得一读。

推荐序三

綦孟柔(WildOne野湾野生动物保育协会创办人)


  与野生动物工作将近十年,始终对于第一次与牠们相处记忆犹新。每到暑假,正是狮群们繁衍的重头戏,每两年出现一波生殖高峰的非洲狮,园区内一个暑假最多可诞生了二十余只的幼狮,每一只都像是放大版的幼猫,全身是深刻的金黄色,肚子及四支短短的腿带有咖啡色的斑纹,圆圆小小的耳朵配着咖啡色的鼻子,幸运的小狮遇到尽责的狮妈妈随伺在旁,兽医师和饲养员们一点都无需担心幼狮的成长和学习,只需提供一间安静又隐蔽的育婴房即可,没那么幸运的小狮可能在第一时间或一周内就被母狮弃养,这时候工作人员们就必须绷紧神经,创造一个适合幼狮生长的环境,最重要的是,选一个专职的保母给牠!

  我刚入行的第二年,「有幸」碰到九只这样被母狮弃养的幼狮,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过着新手妈妈的生活,每天半夜起床餵奶、换干净的看护垫、如果幼狮醒了还要安抚他直到入睡,直到牠们能够自己进食,这样的生活才能稍稍休息。但是要让牠们能够学习吃副食品真是伤透了大家的脑筋,长大的狮子必须学习吃生肉,刚冒牙的幼狮我们会先用绞肉让牠们尝试,无奈从婴儿时期就认定奶瓶内才是食物的幼狮们,怎么也不肯从盘子内吃掺有绞肉的奶,多次尝试不是把盘子打翻、就是坐在装满食物的盘子里、或着饿到躺在食物里,也不懂的把头低下去用舌头舔食兽医师和饲育员精心调配副食品,往往在吃饭时间就是每只幼狮身上沾满了肉跟奶,又跟其他幼狮扭打在一起,我们只好把每一只抓起来洗澡、吹干、再用奶瓶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慾。随着幼狮的快速成长,不让他们快快学习吃肉不行,于是实习生灵机一动,「示范」如何从盘子里取食给幼狮们看,只见我们充满热诚的实习生趴在地板上,作势舔食盘中的幼狮副食品,试着用身体语言与这群黄澄澄的小狮子们『讲解』如何吃饭,小狮子们大概停顿了三秒钟,就满头问号的转身离去了,经过多次失败,有一天看到园区内待认养的流浪犬在吃盘子里的干粮,灵机一动把狗与小狮子摆在一起吃饭(请读者放心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并不会互相攻击),怎知小狮子们看着看着就默默走向自己的盘子有模有样地学习了起来,保母们总算松了一口气,也顺利的让每一只小狮子获得应有的营养,从此以后,园区内的狗儿们就变成幼狮们成长期的重要老师,除了教会他们吃固体食物、还可以教他们啃骨头、定点上厕所、以及如何从背后扑向猎物。

  身为每天与野生动物一同工作的兽医师,面对牠们的生老病痛甚或是死亡,我多希望有一天牠们能够开口跟我述说牠们的感受与想法,从私人动物园的圈养动物到野外的野生动物救伤,从患有肿瘤的红毛猩猩到因为人类开发间接造成栖地被压缩的穿山甲,我们面对各种动物的救援、照顾、与安乐死,对于圈养的动物来说,「沟通」或许比较简单一点,无论是人观察动物或是动物观察人,借由长久的相处可以从动作、反映、发声等细节观察出给彼此的讯息动物,「沟通」于是就变成圈养动物与工作人员日常的默契。在我工作的场合有一只凤头鹦鹉天天与兽医们陪伴,因为饲主无法妥善饲养而来到保育中心的她,每天都「说」着人类的语言,诸如「你好吗」「谢谢」,或是学着我们的语调,说着没人听得懂的话,但这些模仿的语言对她而言仅止于唤起人类的注意罢了,并无真实的意思,当她确实想表达些什么时,她会借由羽毛的澎起、身体的摇动、头部的摆动、或大声尖叫来表达她的情绪,与她相处多年的我,往往能在她的肢体动作之间回应她的需求,这样的默契并非口说的话语所能传递的。但面对野外的野生动物,沟通变成史上最大的困难,往往面临着动物因为我们的医疗动作紧迫致死,或是评估无法顺利完成医疗或野放训练,必须安乐死的动物,看着他们惊恐的眼神,只能希望下辈子我们能够顺利沟通,告诉他当时的一切都是为了救他。

  如同作者在本书中所介绍的,无论是宠物、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或是野外的野生动物,同种动物间、不同种动物间都有『沟通』的方式,虽然「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但「沟通」却是能够互相学习的,如同文中所提到新加坡的猕猴一章,正是每天在台湾上演的人猴冲突,浅山地带所居住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台湾猕猴正是其中的一个大宗,每当人们上山健行、郊游时,猕猴攻击人、人攻击猕猴的事件频传,许多事件的发生导因于人类过度亲近猕猴、餵食猕猴、用错误的动作让猕猴感受到威胁下所造成的攻击事件,若能将动物的认识更普及于社会大众,透过适当的沟通方式,让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能够更加和谐。
 

图书试读

导论:我们如何看待语言?
 
一只叫亚历克斯(Alex)的灰色红尾鹦鹉认识一百多个词,除此之外,牠会数东西而且还会分类,甚至会开玩笑并用词语影响身边人的行为;一只叫切瑟(Chaser)的边境牧羊犬学会了上千个玩具的名称,而且能够理解文法;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海豚会互相叫名字;草原犬鼠有丰富的语言可以描述入侵者,牠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入侵者的个子、身上衣服的颜色、甚至身上所携物品和头发颜色;被圈养的大象会说人类的语言,野生的大象则会用一个字汇代表「人」,意味着有危险;鲸鱼、墨鱼、蜜蜂还有无数的鸟类语言都具有语法;虾蛄利用颜色来沟通,牠们有十二种感光细胞,而人类只有三种;不同于牠们的近亲野狼,狗能够了解人类的动作和表情;狨猴会让对方把话说完,而且还会把这习惯教给牠们的小孩。
 
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动物的语言和沟通,动物行为学在一九五〇年左右开始蓬勃发展,在这个学科中,专家有结构地研究动物行为,语言在近几年来尤其越来越受重视。最近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动物彼此之间的沟通要比我们以前认为的复杂多了。至于这对动物和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还很少人写下来。在这本书里,我主要想讨论的是关于动物语言的实证研究,以及由实证研究唤起的哲学问题。我们可以称其他动物的沟通为「语言」吗?我们可以和其他的动物交谈吗?如果可以,如何进行?人类的语言很特别,还是所有的语言都很特别?究竟什么是语言?然而,我的目的不是想要概述所有的动物语言——有很多的动物语言我们依旧所知甚少,除此之外,还有极多的物种有牠们自己一种或多种的语言。我的目的是要展示动物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探讨这些语言对我们如何看待动物,和如何看待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长久以来,人们拿动物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做比较,例如在实验中,研究者比较动物和人类解谜题的能力。很多动物在这样的测验中表现不佳,因为为了生存,牠们的感觉器官发展出不同的特质。由此可推论:在蚂蚁眼中,人类也许很笨拙,因为人类不像牠们那么会分工合作;或者在鸽子眼中,人类也不怎么聪明,因为人类的空间视觉能力不及鸽子;或者从狗的角度,人类也不怎么厉害,因为人类无法用嗅觉来定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