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美丽岛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诗

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美丽岛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丽岛事件
  • 人权
  • 台湾史
  • 政治
  • 影像
  • 诗歌
  • 民主运动
  • 历史
  • 社会运动
  • 台湾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诗为号角、为载体、为钥匙,反思历史里的每一脚步;
  以照片为血肉、为形样、为双眼,见证记忆中的每一场景。
  诗人与十二位摄影师于美丽岛事件后,四十年梭巡的台湾民主化形迹。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发生于高雄的美丽岛事件,至今已届四十年。做为战后台湾政治的分水岭,之前的二二八事件(1947)若说是死㓕的低谷,这应该是再生的起始。

  美丽岛事件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以军法、司法对所谓的「滋事份子」,分头进行审判。事件本是先镇后暴,但在国际,尤其是美国压力下,不得不公开审判,相关过程成为战后被戒严、宰制下,人民的政治教育,成为民主化,自由化的础石。

  一九八六年,民主进步党的成立;一九八七年,戒严令(1949~1987)的解除,奠基了之后李登辉以副总统、在蒋经国于任内辞世而继任总统,并于一九九〇年,经国民大会选举,成为总统,并于一九九六年,经由直选成为总统的台湾民主转型之路。二〇〇〇年~二〇〇八年,陈水扁以民进党人成为两任总统;二〇〇八年~二〇一六年,马英九再以中国国民党人,连任两届总统;二〇一六年,蔡英文又以民进党人成为总统,正进行二〇二〇年竞选连任的努力。这都是后美丽岛事件的发展。

  后美丽岛事件的政治发展,印记着人民的历史,留存在文化的形迹。文学的诗、散文、小说…,艺术的摄影、绘画、音乐⋯…作为历史的记忆,也成为反思的见证。记忆词,后美丽岛事件的历史,不能只看以选举呈现的政治;反思后美丽岛见证,不能没有文化的深层凝视。《自由之路,人权光影一一美丽岛事件四十週年影像.诗》就是历史、记忆、见证、反思。

  以十二位摄影家:陈博文、余岳叔、潘小侠、宋隆泉、谢三泰、张芳闻、许伯鑫、黄子明、邱万兴、侯聪慧、刘振祥、曽文邦。他们都是驰聘在现场,穿梭于市民(社会)运动现场的新闻人,以镜头当笔,纪录了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的摄影家,一百二十帧照片的演出。加上诗人李敏勇为每一位摄影家单元编诗各一首,共十二首呈现戒严风景的诗。

  ◎本书指导赞助/国家人权博物馆www.nhrm.gov.tw/  
  策画/财团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会
  协力/郑南榕基金会
  出版/典藏艺术家庭
 
《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美丽岛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诗》图书简介 一、 引言:历史的沉思与记忆的重塑 《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美丽岛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诗》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度挖掘与时代回望的艺术性呈现。本书以台湾民主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美丽岛事件”四十周年为契机,汇集了跨越四十年光阴的影像记录、文学创作与深度评论,旨在探究这一事件如何塑造了今日台湾的社会形态与人权价值体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维度的叙事结构。它不仅聚焦于1979年12月10日那个决定性的夜晚及其后续的审判,更将视角拉伸至事件发生前的社会积累与事件发生后的深远影响,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历史时空。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影像”与“诗”这两种媒介力量的交织:影像如何捕捉历史的瞬息与情绪,而诗歌又如何超越事实记录,触及人性深处的挣扎与对自由的渴望。 二、 影像志:定格与流动的历史现场 本书的影像部分是其骨架,精选了大量首次或罕见公开的珍贵历史照片、新闻纪录片段的剧照,以及事件后受难者及其家属的访谈录像截图。这些影像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经过精心编排,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视觉上的“时空漫游”。 1. 现场的肌理:冲突与对峙 收录了大量当年街头抗议现场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其粗粝的颗粒感和强烈的现场感,还原了1979年年底,高雄街头民众与当局对峙的紧张气氛。重点呈现的包括:集会前夕的准备工作、冲突爆发的瞬间、民众的表情特写——那是一种混合着愤怒、恐惧与坚定的复杂情绪。摄影师们通过光影的运用,捕捉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 审判的肃穆:法律与政治的角力 本书详尽收录了美丽岛事件后续审判庭的影像资料。这些图像大多是黑白或色调偏暗的室内摄影,突显了当时法律程序背后的政治意涵。我们能看到辩护律师的慷慨陈词,被告家属的泪水与期盼,以及法官席上的庄重与冷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由当时参与者私下保存的速写与草图,它们以一种非官方的视角,记录了法庭内部的微妙互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证言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3. 记忆的重塑:四十年的凝视 这部分影像跨越了从1980年代到2019年的时间线。它包括了: 受难者出狱后的首次公开露面:捕捉了他们重返社会时的迷茫与重生的喜悦。 纪念碑的建立过程:记录了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努力,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公共纪念。 近年举行的纪念活动:通过现代高清的影像技术,对比昔日录像的模糊,展现了民主化进程带来的清晰度与开放性,同时也探讨了新一代人如何理解和继承这份记忆。 三、 诗篇集:情感的熔铸与精神的升华 “诗”在本书中扮演着精神导向的角色。它弥补了影像记录在阐释深度和情感共鸣上的局限。本书收录的诗歌分为三个层次: 1. 现场的呼喊(1979-1980) 主要收录了当年被捕者在狱中秘密写下的诗作,或是在事件发生后不久,由民间人士创作的,带有强烈批判色彩和悲怆基调的作品。这些诗歌语言直白、情感爆发力强,直接反映了对压迫的控诉和对同伴的关怀。它们是“当下”情绪的直接投射。 2. 沉潜与反思(1980s-2000s) 涵盖了事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家们对“等待”与“伤痕”的文学性处理。此时期的诗歌,情绪趋于内敛,更侧重于对“自由”本身的哲学思辨,探讨了牺牲的意义、时间对创伤的抚平作用,以及在威权阴影下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状态。语言运用更加成熟,意象深远。 3. 和解与前瞻(2000s至今) 收录了当代诗人对美丽岛事件的重新诠释。这些诗歌跳脱了单纯的怀旧或控诉,更多地关注“民主遗产”的继承与“转型正义”的未竟之路。它们探讨了如何在享受自由的同时,铭记先驱者付出的代价,并反思当代社会中新出现的自由困境。 四、 评论与对话:跨越时代的思想交锋 本书的评论部分并非僵硬的学术分析,而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对话性的文章,它们构成了理解事件历史定位的关键坐标。 1. 历史的断裂与连续性 收录了数篇资深历史学家对事件的时代背景考察。文章细致分析了1970年代末台湾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党外运动的组织形态,以及国际局势对事件的微妙影响,旨在论证美丽岛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台湾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爆发的“临界点”。 2. 法律、人权与国际视野 探讨了审判过程在台湾法律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军事审判”对人权保障的冲击。同时,本书也引入了国际人权组织的早期报告,对比了当时国际社会对台湾人权状况的认知,凸显了台湾人权运动的国际意义。 3. 媒体的角色与记忆的建构 有多篇文章聚焦于“信息传播”在事件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年党报与地下刊物对事件的不同叙事方式,以及在解严后,公共媒体、纪录片、甚至戏剧如何参与到对“美丽岛记忆”的集体建构过程之中。讨论了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的长期拉锯战。 五、 结语:通往未来的光影之路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事件”本身,将其转化为一种持续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动力。通过影像的震撼和诗歌的穿透力,《自由之路:人权光影》邀请每一位读者,不仅是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作为自由价值的继承者和守护者,重新审视那段充满荆棘却最终通向光明的“自由之路”。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次勇气、牺牲与艺术的表达共同浇筑而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敏勇


  台湾屏东人,1947年在高雄县出生,成长于高屏,大学时代修习历史,短期居住台中,现为台北市民。

  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历程,反映在主编《笠》诗刊、担任「台湾文艺」社长及投身社会运动与公共事务,曾为「郑南榕基金会」、「台湾和平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并在许多报纸、杂志专栏从事文化与社会评论。

  出版过《云的语言》、《暗房》、《镇魂歌》、《野生思考》、《戒严风景》、《倾斜的岛》、《心的奏鸣曲》、《青春的腐蚀画》、《自白书》、《一个人孤独行走》、《美丽岛诗歌》等。

  除了诗创作外,也出版诗解说、研究,译读当代世界诗,并着有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集等九十余册。

  曾获得巫永福评论奖、吴浊流新诗奖、赖和文学奖。2007七年(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得主。

陈博文

  1937年生于嘉义县民雄乡,一生三度黑牢。

  1956年就读嘉义中学高三时,被控与四位同学读反动刊物,被捕管训坐牢6年多。第二次坐牢是1979年地下刊物「潮流事件」,被羁押近一个月,因海内外声援获释。第三次坐牢参加「美丽岛事件」,被判刑3年6个月。

  在戒严时期,几乎每一场重要的党外运动,陈博文毫不畏惧警总的跟监与警告,他都揹着相机在记录,从1978年到1979年,为美丽岛时期记录最完整的影像纪录,有「美丽岛摄影师」美誉。陈博文出狱后继续民主运动,1987年担任民主进步党台中市党部首任主委,为民主基层札根。

余岳叔

  1954年生,台湾云林县人,现任「台湾酒党」主席,1983年任《前进周刊》发行经理兼摄影、「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财务组召集人、1985年「台源书报社」社长,专责党外杂志全台总经销、1987年《民进周刊》摄影记者、1990∼1993年在台北市仁爱路与金山南路,创办台式喝酒餐厅「阿才的店」。

  自号「了然锈才」,爱好自由,浪荡不羁。年轻时喜看禁书,从此与教科书距离越来越远。八○年代是全民抗争的年代,也是最爽的年代。白天的抗争,成就了晚上的喝酒,一滴汗、一杯酒,台湾有希望。

  擦不完的汗,只有酒能解身心的渴,喝完明天又是充满战闘与希望的一天。当时拍的照片,都是用汗、血、酒显影的。

潘小侠

  1954年出生于台北市。1987年进入自立早晚报任摄影记者多年,在报社採访工作中,当时目击社会重大运动事件,例1988年520农民运动、1989年519郑南榕出殡-詹益桦自焚事件、1990年三月野百合学运、1995年民进党推动总统直选运动等。

  从事纪实摄影工作三十余年,发表出版与展览有1990年「看见与告别」艋舺-醉巡、2005年《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2006年《兰屿记事(1980-2006)》、2009年《白色烙印(1949-2009)》人权影像、2014年《见证二二八(1947-2014)》人权影像、2020年《台湾作家一百年(1920-2020)》作家影像。于2017年荣获「吴三连奖」艺术奖(影像类)。

宋隆泉

  1957年生于宜兰苏澳,1979年起,以相机作为创作的工具,适逢美丽岛事件,立志以相机记录台湾与台湾的政治街头运动。1986年进入宜兰《噶玛兰》杂志投身党外运动,1987年担任《自由时代》週刊摄影编辑兼美术指导,参与上百场街头运动影像纪录,为519绿色行动、228公义和平运动等街头运动做了大量且完整的摄影纪录。亦曾任《噶玛兰》杂志摄影与美术设计、《新潮流》杂志摄影与执行编辑、文化台湾工作室摄影与制作企划、台湾风工作室摄影与创意总监、谢长廷行政院长任内随行摄影。

  现任记录台湾摄影工作室摄影师、美学台湾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历任板桥社区大学、瑞芳社区大学、嘉义社区大学、云林社区大学摄影讲师。出版过《另一种注目──见证台湾民主风起云涌的年代》、《台湾的自由风景──宋隆泉摄影故事集》。

谢三泰

  1958年出生于澎湖安宅。

  30岁时投身新闻摄影工作,曾任职于自立早晚报等媒体,以镜头记录解严前后、520农民运动、国会全面改选、首届总统民选等,见证了台湾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也曾站在六四前的天安门广场,拍下历史性的时刻。近年镜头焦点多关注于庶民生活、劳工朋友、弱势族群以及自己的故乡澎湖等议题。

  曾举办过「劳动尊严」劳工肖像摄影展、「我的志愿」身障朋友圆梦肖象展、「身展台」身障艺人肖像摄影展、「点•台湾」社区再造摄影展、「走拍台湾」摄影展、「回望—台湾摄影家的岛屿凝视」联展。出版《劳动尊严》、《我的志愿》、《舞蹈空间》、《走拍台湾》、《吼叫一九八九》等摄影集。

许伯鑫

  1959年生,彰化人。1988年进入自立晚报担任摄影记者。开始以较贴近人民方式,观察、记录台湾社会的变迁及解严后台湾风起云涌的民主化运动。1996重拾书本进入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纪录片作品有《农村、宗教、阵头》、《921地震中寮纪事》、《台湾世纪回味》、《我们同国》、《乐生疗养院记事》、《城市、表情》等。

  摄影作品及纪录片多次获得台湾新闻奖及各影展肯定,并参与「看见淡水河」、「看见原乡人」等摄影计画。摄影作品参与北美馆2011年「时代之眼」、2017 年「微光闇影」展出。

  2014年出版《新庄显影——地方影像报告》摄影集,2016年出版《冲撞世代——由街头运动见证台湾民主化历史的关键时刻》摄影集。

  2018年《冲撞世代》作品获国家摄影中心典藏。

张芳闻

  1959年生,南投竹山人,小学至高中时期接触到东西文化论战、报导文学;建国中学毕业后放弃升学,走上自学之路。1983年开始拍摄党外民主运动,及后续社会运动,曾任《八十年代杂志》特约摄影、《前进周刊》摄影记者、《新潮流杂志》特约摄影、《民进周刊》摄影记者、《自由时代週刊》摄影记者及美术指导。曾加入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员、台湾人权促进会员、民主进步党圆山建党党员、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员。曾担任总统府国史馆李前总统卸任元首口述历史影片导演、摄影。

  2000年迁回中部,经历另类媒体影像工作室,制茶师,期货交易人。

黄子明

  1960年生于台南,1985年进入媒体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历经解严前后台湾政经社会重大事件。

  曾任《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并于多个摄影奖如国家地理杂志国际摄影大赛担任评审,曾受聘于政大、世新大学等新闻系担任讲师;作品获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长期执行专题报导拍摄,包括:都市原住民、前台籍慰安妇、韩战战俘、外籍劳工在台湾等。

  在卅余年新闻生涯中,个人尤其关注人权、环保与妇女运动等,在此过程不仅是见证、记录者,甚至是参与者,当时所拍摄的影像不仅是时代记忆,也成为其自身成长与进化的一股动力,如今仍继续在岗位上前进,今天的出版,正是下一步的开始,因为人权与社会发展是没有极致的一天。

邱万兴

  1960年生于桃园观音客家人、1979年复兴商工美术工艺科毕业。

  1985年担任《八十年代》杂志美术设计,曾任《党外公报》、《民进报》、《台湾关怀》、《台湾人权》、《台湾政论》等党外杂志美术设计.1986年到1989年担任民主进步党中央党部街头摄影与美术设计。

  从1987年起负责设计「二二八平反运动」、「国会全面改选」、「419总统直选运动」、「520农民运动」,「410教育改造」、「老人年金」、「反核运动」、「新国家运动」、一○○行动联盟「反阅兵.废恶法」文宣、海报。三十多年来,忠实地为台湾民主运动的脉动,留下一幕幕鲜明动人的影像见证。曾举办过「无惧迈进台独路∼新国家运动30週年纪念摄影特展」,出版过:《绿色年代∼台湾民主运动25年》、《台湾民主印象》邱万兴摄影集。

侯聪慧

  1960年出生于高雄市。高中毕业后19岁即从事室内设计工作。1981年当兵期间因罹忧郁症出入精神病院,住院期间绘制油画作品,显现出其艺术创作天份。

  1983年拍摄「龙发堂」系列作品。侯聪慧的创作记录社会底层的人民,如精神病患、劳动阶级工人、受灾户等,为社会底层的弱势族群发声,1980年代党外人士的抗争中亦能见到他的身影。

  1985年以高雄港埠拆船劳工为主题创作「拆船厂」系列,1985-86年间以高雄前镇草衙地区原住民生活样态为主题拍摄「都市原住民」系列,1987年后在《人间杂志》、《自立晚报》担任摄影记者,未曾受过摄影艺术的学院教育,侯聪慧在摄影与沖洗底片方式上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提供观者从美学的角度观赏其作品中特殊的美感,亦能从纪实摄影的角度,察觉其对这片土地所注入的关怀与思考。

刘振祥

  资深摄影工作者,20岁时举办首次个展,1987年开始拍摄记录表演艺术,也为电影拍摄剧照。多次举办个展及海内外联展,作品亦获美术馆典藏,八○到九○年代在媒体担任摄影记者,随着各种抗议运动奔走街头,不只记录了解严前台湾民主化过程的阵痛,也在冲突的现场里捕捉到种种人性面貌:吶喊、孤寂、愤怒、惶然的情绪与背景里的火爆事件。并出版《台湾有影》、《前后:刘振祥的云门影像叙事》、《满嘴鱼刺》、《大佛.有抑无》等作品集。

  2010年获「吴三连奖艺术奖—摄影类」奖项,评审肯定其摄影作品「见证台湾社会与文化的时代变迁与脉动,并成功捕捉舞者瞬间美妙的舞姿动态。」

曾文邦

  1965年生于台南。

  1987年进入《民进周刊》开始担任摄影记者,在街头拍摄台湾民主发展的过程。曾任职于第三映象、自由时代系列周刊、《自立晚报》、《国会》双周刊、《商业周刊》等。1988年起花了12年的时间,记录台北最后码头三脚渡渔人的生活纪录,于2000年到2004年策展「三脚渡亲水艺术节」。2000年成立台湾水企划整合,聚焦于「政治影像」、「客庄美学」、「环境艺术」等主题。曾策展「2012台湾纪录片影展」、「白色恐怖时间政治受难者遗书特展」、「人民力量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与公义和平运动」、「2017绿岛人权艺术季」、「二二八与国际人权」特展、「狱外之囚——白色恐怖政治受难着女性家属口访成果展、伤痕显影——见证228受难者影像巡回展」、「还我母语运动三十年纪念特展」。2006到2010年策展客家世纪印象摄影展,2017年策展台三线经典摄影展,2017及2019年策展客家美展,并曾多次策展淡水环境艺术节及桃园环境剧场。
 

图书目录

序诗一〈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01陈博文
摄影师简介
〈他爱鸟〉/李敏勇
摄影作品

02余岳叔
摄影师简介
〈噪音〉/李敏勇
摄影作品

03潘小侠
摄影师简介
〈暗房〉/李敏勇
摄影作品

04宋隆泉
摄影师简介
〈戒严风景〉/李敏勇
摄影作品

05谢三泰
摄影师简介
〈广场〉/李敏勇
摄影作品

06许伯鑫
摄影师简介
〈我们的朋友还在监狱里〉/李敏勇
摄影作品

07张芳闻
摄影师简介
〈声音〉/李敏勇
摄影作品

08黄子明
摄影师简介
〈狗自由自在地跑〉/李敏勇
摄影作品

09邱万兴
摄影师简介
〈隐藏的风景〉/李敏勇
摄影作品

10侯聪慧
摄影师简介
〈国家〉/李敏勇
摄影作品

11刘振祥
摄影师简介
〈象征〉/李敏勇
摄影作品

12曾文邦
摄影师简介
〈我听见〉/李敏勇
摄影作品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诗    

〈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关上门窗
拉上帘幕
我们拒绝一切破坏性的光源
在暗房里
小心翼翼地
打开相机匣子
取出底片
它拍摄我们生的风景
从显像到隐像
它记录我们死的现实
从经验到想像
我们小心翼翼地
把底片放进显影药水
以便明晰一切
它描绘我们生的欢愉
以相反的形式
它反映我们死的忧伤
以黯澹的色调
直到一切彰显
我们才把底片取出
放进定影药水
它负荷我们生的爱
以特殊的符号
它承载我们死的恨
以复杂的构成
这时候
我们释放所有的警觉
把底片放入清水
以便洗涤一切污秽
过泸一切杂质
纯纯粹粹把握证据
在历史的档案
追忆我们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美丽岛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诗》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意义。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尤其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充满了好奇,美丽岛事件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只言片语,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泛黄却依然清晰的照片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那些面孔,年轻的面孔,带着理想和愤怒的面孔,仿佛穿越时空与我对话。影像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载体。我看到在那个高压的时代,有人挺身而出,有人默默支持,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姿态,都饱含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抗争。这本书的标题“人权光影”也让我深思,光影交错,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希望也有牺牲。作者通过影像的方式,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让沉寂的历史重新跳动。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街头,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激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事件的记录,更是一代人的记忆,是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铭记。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中的“诗”字吸引了,我对那种能够触及灵魂的文字总是有特别的情感。然而,当我在书店翻开这本书,被那些震撼人心的影像所吸引时,我才意识到它远不止于诗歌的纯粹。那些黑白或略带褪色的照片,捕捉了太多转瞬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瞬间。我看到激昂的演讲,看到人群中坚毅的目光,看到审判席上的沉默与抗辩。这些影像,如同无声的呐喊,穿越了四十年的时光,直击人心。我尝试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那些人的心境。对于我这样一个生活在相对安定年代的读者来说,书中所展现的勇气和牺牲,让我感到无比敬畏。而“诗”的部分,则像是为这些影像注入了灵魂,用更为细腻和富有张力的语言,解读了影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它们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对生命、自由、公正的哲思。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不仅仅在于事件本身,更在于那些参与其中的个体,他们的呐喊、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痛苦与希望。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从视觉和文字的双重冲击中,对美丽岛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也对“人权”这两个字有了更饱满的认知。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回顾历史。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学术研究方式,而是将影像和诗歌作为主要的叙事载体,这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当我翻阅那些影像时,我感觉自己仿佛亲临现场,看到了当时人们的面孔,感受到了他们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被定格的瞬间,无论是激昂的抗议还是默默的支持,都充满了力量。而穿插其中的诗歌,则像是为这些影像提供了另一种维度的解读。它们用更具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对人权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种图文并茂、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温度。我认为,对于想要了解台湾近代史,特别是美丽岛事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门途径。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艺术的美感,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勇气、关于自由、关于人性的书,它值得被更多人阅读和珍藏。

评分

这本《自由之路.人权光影》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那种来自于视觉和文字的叠加效应。我一直认为,好的影像能够说话,而好的诗歌则能够触及内心深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那些关于美丽岛事件的影像,并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我看到了人们眼神中的坚定,看到了人群中的呐喊,也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前行的人们。这些影像,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对“人权”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书中的诗歌,则像是为这些影像赋予了更丰富的灵魂。它们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公正的追求。我尤其喜欢那些诗句,它们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温情,能够引起我深深的共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话,与历史对话。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美丽岛事件的纪念,更是对人权精神的颂扬,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评分

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历史的重量感深深吸引。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不容忽视的时代气息,再到翻开书页,那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并不是历史专家,但当我看到那些照片时,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激情、抗争和希望。那些面孔,有的年轻,有的成熟,但他们的眼神中都透露出一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书中的影像,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叙事方式,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美丽岛事件的复杂性,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勇气和牺牲。而“诗”的引入,则为这份沉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诗歌的意境与影像的画面相呼应,让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细腻。读这本书,我不仅在了解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思考自由的意义,人权的价值。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