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從路易十四、邱吉爾到歐盟(上、下冊不分售)

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從路易十四、邱吉爾到歐盟(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Tombs, Isabelle Tombs
圖書標籤:
  • 英法關係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愛情
  • 戰爭
  • 歐洲
  • 路易十四
  • 邱吉爾
  • 歐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是敵,是友?海洋島國與大陸強國的糾葛曆史,
  如何形塑彼此,牽動近代歐洲與世界局勢?


  水火不容下仍暗通款麯,攜手閤作時又勾心鬥角
  釐清英法關係史的第一本書

  拿破崙:天意授予我地上霸權,卻讓對手主宰波濤。
  英國巨鯨與法國大象的對決,從未如此精彩!
  相異且相鄰:一部橫亙三百年的英、法競爭史,認識兩國眼中的彼此
  兩國競爭領土、王位、製度、全球霸權、美食與運動,也競爭人們眼中的民族形象
  變動中的英、法關係,持續改變兩國身處的世界
  美國革命、歐洲均勢、兩次大戰、非洲疆界、中東戰局、歐盟成立…都有英法競閤的影子

  ★BBC、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各界媒體一緻推薦
  ★收錄超過100幅兩國曆史插圖、地圖與錶格


  英國與法國是近代歐洲史上最矛盾對立的兩個國傢,三百年來兩國關係除瞭誤解、猜疑、憎恨與衝突,還伴隨嫉妒、欣羨、友好與愛慕。兩國長年競爭與閤作,不隻塑造瞭雙方認同,奠定我們認識歐洲的基礎,更改變瞭現代世界的樣貌:十八世紀北美洲與印度,十九、二十世紀非洲、中東與東南亞,乃至當代歐洲局勢,皆深受兩國互動影響。

  本書不是英、法全史,而是兩國如何互相影響、改變世界的曆史。故事始於一六八八年英國光榮革命與法國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野心,一路講到兩國在兩次大戰攜手閤作,以及戰後至今對歐洲聯盟與伊拉剋戰爭的歧見。故事裏不隻有戰爭與和平,還囊括兩國在科學、美食、時尚、體育、文學、音樂、性文化上的異同;登場角色除瞭路易十四、拿破崙、邱吉爾、柴契爾等君王將相,還少不瞭莎士比亞、伏爾泰、狄更斯、莫內、王爾德、拜倫、狄德羅……等形色要角。本書援引豐富史料,舉凡外交檔案、警方報告、哲學著作、坊間小報、迴憶錄、旅遊指南、電影等,細數英國與法國三百年來的愛恨情仇,梳理一段我者與他者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曆史。

  本書作者羅伯特與伊莎貝爾分彆來自英、法兩國,這對史傢夫妻檔走筆寫過海峽兩岸三百年來的生死貧富、勝敗興衰,字裏行間結閤英式幽默與法式瀟灑。書中不隻有兩人共識的結晶,還能不時看到相左的歧見。無論您是專業曆史研究者,還是好奇兩國文化的讀者看客,都能在本書找到知識與樂趣,乃至對自身所處世界的啓示。

本書特色

  ★市麵第一本聚焦英、法互動如何改變曆史的專書
  ★何謂英國特色?幽默、紳士、海洋國度?什麼又是法國特色?瀟灑、浪漫的時尚國度?改寫你對英法的認知,豐富你對世界的看法
  ★領土、王位、霸權、語言、足球、無一不較量的兩國,爭的是彼此在世界的位置!
  ★從島國與歐陸強鄰三百年情仇史,看颱灣在世界的位置

名人推薦

  林美香 政大曆史係特聘教授
  秦曼儀 颱大曆史係副教授
  盧省言 「安妮的午茶八卦時間」專欄作者

好評推薦

  這套壯闊钜著不僅詮釋瞭一段形塑歐洲樣貌的重要關係,更是一場趣味橫生、迂迴麯摺的文化之旅。──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結閤機智與學問之作。《甜蜜的世仇》捕捉到英、法關係之間那微妙且持久的矛盾心態:一股深層的情感暗流。──泰晤士報(The Times)

  寫得好、插圖恰當、有趣且充滿魅力。──英國廣播公司曆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精心編寫與細緻研究,俯拾皆是曆史細節與掌故。──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兩位作者對流亡、體育、美食、文學與其他不同領域的兩相交流上,有許多驚人且洞見觀瞻的故事要說,即便是那些自認已熟悉英、法兩國一切的讀者也能享受其中。閱讀本書宛如一場智識饗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史詩般深具啓發與引人入勝的著作,足供楷模。《甜蜜的敵人》是英法關係史中的《戰爭與和平》。──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新意非凡、深具格調、直言大膽之作,也是近年來最迷人新鮮的國際關係史作品。──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敘事宏大與細節詳盡相互輝映之作。──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在兩位作者(一位英國人與一位法國人)閤力下,纔能寫齣這本簡明扼要與不偏不倚的著作。兩人皆有絕佳幽默感,十分明智。──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妙趣橫生的豐富研究。──觀察傢報(The Observer)

  卓越研究與優美文筆的結閤,兼具學術與可讀性。──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寫作精良且研究透徹,本書是你能找到描寫十八世紀英法敵對關係與十九世紀拿破崙戰爭的最佳著作。──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這本宏偉之書理當擠滿瞭戰爭、外交、政治、條約、革命和叛亂,加上十足的生命力和豐富的事件。──新政治傢雜誌(New Statesman)

  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其所描繪的景象如此遼闊,包含數不勝數的論論起源……細節和博學令人印象深刻,破解許許多多的陳詞濫調和誤解。──倫敦石闆週刊(The Tablet)

  清晰明瞭且沉著鎮靜的闡述模範……既精巧又明智……細節豐富……令人著迷。──英國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絕對精采且富有啓示性!──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英、法關係史。筆法簡明扼要,載滿豐富史實,還配有諷刺畫插圖……兩位作者……成功地呈現英法關係如何塑造瞭現代世界──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圖姆斯(Robert Tombs)


  英法關係史泰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曆史學教授。代錶作有《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與太太伊莎貝爾閤著)與《英格蘭與他們的曆史》(中譯本預計2020年齣版)。齣生於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赴法,於巴黎第四大學完成法國史博士學位。2016年退休,與太太伊莎貝爾現居劍橋。

伊莎貝爾.圖姆斯(Isabelle Tombs)

  齣生於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畢業後赴英,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完成英國史博士學位。與羅伯特閤著《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一書,現於英國外交部從事法語教學。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曆史學係世界史組碩士。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韆年》、《大人的地圖史》、《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殖民之後?》、《獻給國王的世界》、《職人新經濟》等書,以及若乾談二戰戰後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圖書目錄

上冊
引言

第一部 鬥爭
第一章 英倫入歐

歐洲心髒英國1688-1748
法蘭西與小騎士1744-1746
終末之始
錢啊:拿黃金打仗
英國:「拿金幣破窗」
法蘭西:破産地主

第二章 所思、所悅、所見
探索知性之旅
旅人故事
感受力流行:帕梅拉與茱莉的年代
愛恨糾葛
法人與莎翁:伏爾泰時代

第三章 世界之權柄
糖與奴隸
印度諸地之富
幾畝的雪地
七年戰爭1756-1763
皮特與舒瓦瑟爾
勝利年代1757-1763
佔領全球

第四章 復仇者的悲劇
舒瓦瑟爾復仇記
拿掉「英國」的「大」:第二次美洲戰爭1776-1783
現世報1783-1790

第五章:理念與刺刀
至福之晨
光榮之日
內傷
從無法得勝的戰爭到不穩的和平
文化之戰

第六章 令世界改頭換麵
拿破崙的願景
地錶最佳希望?英國的抵抗1803-1805
巨鯨與大象
大陸封鎖對決聖喬治金騎
從塔古斯河到彆列津納河1807-1812
入侵1813-1814
百年戰爭結束1815

第一部 結論與異見
插麯 聖赫倫那觀點:1815.10-1821.05

第二部 共存
第七章 摘下和平果實

我們的敵國友人
浪漫相遇
棉花國王與絲綢女王
愁雲慘霧
是盟友,還是「敵法國」?

第八章 不成戰爭的戰爭
美夢:第一次友好協定1841-1846
「天佑這道狹窄的海」:從革命到帝國1848-1852
「這般忠實的盟友」1853-1866
雙城記
隔岸觀火1870-1871

第九章 衰頹與重生
下入深淵
重生:權力與帝國
讓法人有點血色
食物與文明
臨淵1898-1902
離淵:邁嚮新《摯誠協定》1902-1904

第二部 結論與異見
插麯:各種觀感

下冊
第三部 生存
第十章 止戰之戰

從協定到同盟1904-1914
英國人與法國防務1914
湯米大兵與法國人
僵局與屠戮1915-1917
慘勝之路1918
悼念

第十一章 失去和平
巴黎與凡爾賽:失望悲劇1918-1919
疏遠1919-1925
五味雜陳1919-1939
通往黝暗深淵1929-1939

第十二章 輝煌時刻,慘澹年代
「假戰」1939.09-1940.05
大難臨頭1940.05-1940.06
邱吉爾與戴高樂
扛起洛林十字
添柴加薪
解放1943-1944

第三部 結論與異見
插麯:法國人跟莎士比亞──另一場法國大革命

第四部 重振
第十三章 尋求定位的失落帝國

歐洲遠景1945-1955
帝國潰敗1956
歐洲的復仇1958-1979
尊大自滿與墮落之樂

第十四章 分道更揚鑣
法國的歐洲?英國的歐洲?拿破崙對上亞當.斯密
咫尺天涯
大小很重要
歐洲戰鬥民族
二〇〇五年:似曾相似又一迴

第四部 結論與異見
後記 抽絲剝繭
緻謝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花瞭好幾天時間纔把這套《甜蜜的世仇》讀完,感覺腦子裏像是被塞滿瞭曆史的碎片,但又被一種奇妙的邏輯串聯起來瞭。我一直以為英法之間的關係就是單純的競爭,或者說是兩個大國之間的較量,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的東西。它把三百年的曆史,從路易十四時期那種君權的光輝與擴張,到二戰時期邱吉爾在戰火中的身影,再到現代歐盟的成立與運作,都描繪成瞭一個巨大的情感漩渦。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兩國文化差異的分析,英國人骨子裏的自由主義和對君權的製約,與法國人對中央集權和等級製度的推崇,這種根本性的差異,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兩國在政治、外交乃至國民性格上的不同,並引發瞭無數的衝突與誤解。書中對路易十四的描寫,我看到瞭一個極具野心和自信的君主,他對歐洲大陸的統治欲望,以及他對英國崛起所采取的策略,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宏大敘事。而邱吉爾,在書中的形象則更加復雜,他既是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又是對法國有著復雜情感的英國人,他的言行舉止,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書中的戰爭描寫,並非簡單堆砌數字和戰役名稱,而是側重於戰爭對兩國人民生活的影響,對兩國關係造成的長期心理創傷,以及在戰後兩國如何重新審視彼此。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兩國經濟和貿易往來時的細膩筆觸,這種經濟上的聯係,往往是維係兩國關係的重要紐帶,即使在政治上劍拔弩張之時,也無法完全割裂。到瞭歐盟這一章節,更是把這種曆史的慣性與現代的政治現實巧妙地結閤起來,兩國在歐盟內的互動,既有為瞭共同利益的閤作,也有因曆史遺留問題産生的摩擦,讀來令人迴味無窮。

评分

我最近讀完這套《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簡直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曆史視角。我一直覺得曆史書要麼太枯燥,要麼就過於臉譜化,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羅列事實、背誦年代的教科書,而是把英法這兩個“歡喜冤傢”三百年的糾葛,寫得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長篇小說。從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欲與英國在海上的崛起,那種戰略上的角力,政治上的暗流湧動,作者都描繪得細緻入微。我尤其喜歡他分析兩人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每一次博弈,不僅僅是輸贏,更是背後深層的利益考量和民族性格的體現。邱吉爾的章節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在二戰最艱難的時刻,他如何用他的演講鼓舞人心,如何與法國維希政府周鏇,以及他骨子裏對法國的復雜情感,那種既有敬意又帶著警惕的態度,被刻畫得非常立體。書中對戰爭的描述,也不是簡單的戰役介紹,而是通過對兩國領導人、軍隊乃至普通民眾心理的描寫,展現戰爭的殘酷和對兩國關係造成的深刻影響。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這兩個國傢會如此糾纏不清?書中給齣的答案,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接近,更是文化、宗教、政治製度等多方麵的差異與碰撞。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也看到瞭國傢之間關係的演變並非一成不變。尤其到瞭歐盟的部分,更是將這種曆史情感延伸到瞭現代,兩國在歐盟內部的博弈,既有閤作,也有分歧,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曆史的影子,仿佛過去的恩怨從未真正消失,隻是換瞭一種形式存在。這套書讓我對曆史産生瞭新的認識,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鮮活的人物和事件構成的動態過程。

评分

《甜蜜的世仇》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個充滿瞭情感糾葛,互相影響的動態過程。它以英法三百年的愛恨情仇為主綫,從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強大與英國的崛起,到二戰時期邱吉爾的堅韌與法國的命運,再到現代歐盟的成立與博弈,將兩國之間復雜的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一直覺得,國傢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利益的算計,更多的是曆史、文化、甚至是一種國民性格的碰撞。書中對兩國領導人的刻畫,更是讓我印象深刻。路易十四,那個時代的歐洲霸主,他的野心,他的統治,以及他對英國的態度,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印記。而邱吉爾,這位在二戰中力挽狂瀾的英國首相,他對法國的復雜情感,那種既有同情又有警惕,既有閤作又有防備,都被作者描繪得非常真實。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它不是枯燥的戰役列錶,而是側重於戰爭對兩國人民心理的影響,對兩國關係造成的長期創傷,以及在戰後兩國如何重新審視彼此。這種“世仇”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書中對兩國文化、宗教、政治製度的比較,也讓我明白瞭,為何這兩個國傢會如此“相愛相殺”。從君主製的輝煌到民主製的演變,從海洋霸權到大陸的力量,兩國在各個層麵的博弈,都構成瞭這三百年的宏大敘事。直到歐盟的章節,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陰影如何延續至今,兩國在統一歐洲框架下的互動,既有對共同未來的憧憬,也有對曆史恩怨的顧慮,這種矛盾與張力,讓這本書讀來極具吸引力。

评分

我很少會因為一本曆史書而産生“相見恨晚”的感覺,但《甜蜜的世仇》絕對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對英法這兩個國傢之間的糾纏充滿瞭好奇,總覺得它們之間有一種超越純粹政治利益的復雜情感。這套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把這種“愛恨情仇”從三百年前的路易十四時期,一直寫到瞭現在的歐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兩國領導人的描繪,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刻闆形象,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陰影。路易十四的雄心勃勃,他如何看待歐洲政治格局,以及他如何處理與英國的關係,都寫得鞭闢入裏。而邱吉爾,這位偉大的首相,他在二戰期間的堅定立場,他的演講,以及他對法國這個國傢的復雜情感,都被作者刻畫得入木三分。書中關於戰爭的描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戰役的復述,更是對戰爭如何影響兩國人民,如何加深彼此的敵意,又在某些關鍵時刻促使他們走嚮閤作的深刻洞察。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兩國文化、意識形態的比較,那種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張力,纔是英法關係之所以如此獨特的原因。從路易十四的君權至上,到英國的議會民主,再到後來兩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角力,這種曆史的連續性與變化性,在書中得到瞭完美的展現。我尤其喜歡關於歐盟的章節,它將三百年的恩怨情仇,帶入瞭現代的國際政治舞颱,兩國在歐盟內部的互動,既有為瞭共同利益的妥協,也有因曆史遺留問題産生的摩擦,讀來令人感慨萬韆。

评分

我之前對英法關係一直有一種模糊的認知,總覺得它們是老對手,但具體是如何“愛恨交織”的,書中給齣瞭讓我大為驚喜的答案。《甜蜜的世仇》這本書,從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強大與英國的挑戰,一直寫到邱吉爾領導下的二戰,再到現代的歐盟,三百年的跨度,把兩國關係中的微妙之處,那種亦敵亦友,亦步亦趨的糾葛,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兩國領導人的刻畫,他們不再是單薄的曆史符號,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人性。路易十四的自信與野心,他對歐洲格局的規劃,以及他如何看待英國這個“小兄弟”的崛起,都寫得非常生動。而邱吉爾,在二戰的黑暗年代,他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以及他對法國這個國傢的復雜情感,那種既要共同作戰又要提防的微妙心理,都被作者描繪得惟妙惟肖。書中對戰爭的描寫,也非常震撼,它不是簡單的軍事地圖,而是通過對兩國人民命運的關注,展現戰爭如何加劇瞭彼此的敵意,又在最危難的時刻,迫使他們走嚮閤作。這種“愛恨”的交織,既有物質層麵的利益衝突,也有精神層麵的文化對抗。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兩國文化、宗教、政治思想的比較,那些看似微小的差異,卻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齣瞭如此深刻的“世仇”。從君主專製的輝煌,到自由主義的興起,兩國的發展軌跡,既有相似之處,又充滿瞭鮮明的對比,這正是它們之間糾葛的根源。最後,書本將這種曆史情結延伸到瞭歐盟,兩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互動,既是為瞭共同利益的妥協,也是曆史恩怨的摺射,這種現代與曆史的結閤,讓我讀來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

我一直覺得,國傢之間的關係,尤其像英法這樣曆史悠久的近鄰,絕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而這套《甜蜜的世仇》恰恰把我腦海裏那些模糊的概念,一點點變得清晰起來。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曆史上這兩個國傢,既是爭奪歐洲霸權的死敵,又是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鏡子”。從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力如日中天,英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齣自己的製度優勢,這部分寫得太精彩瞭。書中對路易十四的描寫,不僅僅是他的輝煌,還有他統治下的法國,其對歐洲其他國傢的輻射力,以及英國如何在這種輻射中尋找自己的道路。然後跳到邱吉爾,這位偉大的首相,在二戰的烽火硝煙中,他如何與法國這個曾經的敵人,又在危難中不得不依靠的盟友打交道,那種復雜的政治博弈和情感糾葛,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贊美邱吉爾,而是把他塑造成瞭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決策,他的掙紮,都讓人感同身受。戰爭的描寫,我也覺得非常齣彩,它不是冰冷的軍事報告,而是充滿瞭對兩國人民命運的關懷,對戰爭如何改變兩國關係,如何加深彼此的“世仇”又埋下閤作的種子,都做瞭深入的剖析。最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兩國文化、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的描寫,那種既互相鄙視又互相欣賞的微妙心理,簡直太真實瞭。最後說到歐盟,更是把這種曆史情結帶到瞭一個全新的層麵,兩個曾經的老對手,如何在統一的框架下共存,又如何因為曆史的羈絆,在現代社會産生新的張力,這部分讀來讓人深思。

评分

這套《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曆史維度。我一直覺得國傢之間的關係,最根本的還是利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情感,那種根植於曆史、文化,甚至是國民性格中的情感,同樣能夠深刻地影響兩國關係的走嚮。從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在歐洲大陸的絕對霸權,到英國憑藉海軍崛起,兩國之間的每一次較量,每一次的外交博弈,作者都描繪得既有宏大敘事,又有細緻入微的分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兩國領導人的刻畫,他們不再是曆史書上扁平的人物,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路易十四的君權至上,他對歐洲大陸的統治欲望,以及他如何看待英國這個“後起之秀”,都寫得入木三分。而邱吉爾,這位在二戰中力挽狂瀾的英國首相,他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他的演講,以及他對法國這個國傢的復雜情感,都被作者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戰爭的描寫,也非常精彩,它不僅僅是戰役的復述,更是對戰爭如何影響瞭兩國人民的心理,如何加深瞭彼此的“世仇”,又在某些關鍵時刻促使他們走嚮閤作的深刻洞察。這種“愛恨情仇”的糾葛,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思想上的。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兩國文化、宗教、政治製度的比較,那些看似微小的差異,卻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齣瞭如此深刻的“世仇”。從君主製的輝煌到民主製的演變,兩國的發展軌跡,既有相似之處,又充滿瞭鮮明的對比,這正是它們之間糾葛的根源。最後,書本將這種曆史情結延伸到瞭歐盟,兩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互動,既是為瞭共同利益的妥協,也是曆史恩怨的摺射,這種現代與曆史的結閤,讓我讀來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將英法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命運緊密相連的國傢,以一種“愛恨交織”的方式呈現齣來,而且貫穿瞭三百年的時間綫。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但讀下來發現,它其實更像是在講述一段跨越世紀的“羅曼史”,隻不過這裏的“愛”和“恨”是國傢層麵的,是充滿算計、背叛,又時不時流露齣依賴與理解的復雜情感。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強大與擴張,對英國構成瞭巨大的威脅,但同時,英國也在暗中學習法國的宮廷文化和政治運作。這種既競爭又模仿的關係,實在是太有意思瞭。書中對兩位偉大的政治傢——路易十四和邱吉爾的刻畫,更是這本書的亮點。路易十四的君權神授,他對歐洲大陸的野心,以及他如何看待英國這個“後起之秀”,都寫得非常到位。而邱吉爾在二戰中的角色,他身上那種英式幽默、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內心深處對法國文化的復雜情結,都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的戰爭描寫,尤其是兩國在海上和陸地的軍事對峙,並不是簡單的戰役復述,而是著重於分析這些衝突如何影響瞭彼此的國力,如何加深瞭民眾的敵意,又在某些曆史節點上促使他們形成聯盟。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兩國在文化、經濟上的交流與對抗,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纔真正體現瞭“甜蜜的世仇”這個書名。一直到歐盟的章節,更是把這種曆史情結帶到瞭現代,兩國在歐盟框架下的關係,既有共同利益,也有曆史恩怨的陰影,這種聯係至今仍在延續,讓人感慨萬韆。

评分

讀完這套《甜蜜的世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轉摺和糾纏。這本書以英法三百年的愛恨情仇為主綫,從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霸權與英國的崛起,到二戰時期邱吉爾的堅韌與法國的命運,再到歐盟的成立與博弈,將兩國之間復雜的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一直覺得,國傢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利益的算計,更多的是曆史、文化、甚至是一種民族性格的碰撞。書中對兩國領導人的刻畫,更是讓我印象深刻。路易十四,那個時代的歐洲霸主,他的野心,他的統治,以及他對英國的態度,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印記。而邱吉爾,這位在二戰中力挽狂瀾的英國首相,他對法國的復雜情感,那種既有同情又有警惕,既有閤作又有防備,都被作者描繪得非常真實。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它不是枯燥的戰役列錶,而是側重於戰爭對兩國人民心理的影響,對兩國關係造成的長期創傷,以及在戰後兩國如何重新審視彼此。這種“世仇”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書中對兩國文化、宗教、政治製度的比較,也讓我明白瞭,為何這兩個國傢會如此“相愛相殺”。從君主製的輝煌到民主製的演變,從海洋霸權到大陸的力量,兩國在各個層麵的博弈,都構成瞭這三百年的宏大敘事。直到歐盟的章節,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陰影如何延續至今,兩國在統一歐洲框架下的互動,既有對共同未來的憧憬,也有對曆史恩怨的顧慮,這種矛盾與張力,讓這本書讀起來極具吸引力。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買對瞭,我一直對英法之間的曆史情仇糾葛特彆好奇,總覺得這兩個國傢之間好像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羈絆,有時候是針鋒相對,有時候又透著點惺惺相惜。這套書簡直就是把這種復雜的關係剖析得淋灕盡緻。從路易十四時期那種君權至上的傲慢,到邱吉爾麵對二戰時的堅韌與不屈,再到後來歐盟的成立與博弈,時間跨度之大,事件之密集,光是想象一下就覺得信息量爆炸。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曆史人物的方式,不是簡單的好壞評判,而是深入挖掘他們當時的處境、決策的動機,以及這些決策如何又反過來塑造瞭英法之間的關係。比如,路易十四對英國王位的乾涉,以及英國如何在這種壓力下發展齣自己獨特的政治體製,這種權力遊戲的細節真是讓人拍案叫絕。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寫也很有畫麵感,不是那種枯燥的戰史堆砌,而是側重於戰爭如何影響兩國人民的生活,如何加劇彼此的敵意,又在某些時刻促使他們走嚮閤作。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部宏大的曆史史詩,隻不過主角是兩個國傢,而他們的愛情(或者說是糾葛)跨越瞭漫長的歲月,充滿瞭戲劇性和張力。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化交流的部分,兩國之間既有互相學習藉鑒,也有強烈的文化輸齣與抵擋,這種你來我往,互相塑造的過程,纔是真正讓我著迷的地方。下冊講到歐盟,更是把這種曆史恩怨帶入瞭現代語境,兩個曾經的“敵人”如何在一個新的框架下共存,又如何因為曆史遺留問題産生新的摩擦,這部分看得我更是心潮澎湃,感覺曆史的脈絡真是綿延不絕,影響深遠。總而言之,這是一套能讓你沉浸其中,反復品味的書,值得擁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