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从路易十四、邱吉尔到欧盟(上、下册不分售)

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从路易十四、邱吉尔到欧盟(上、下册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Tombs, Isabelle Tombs
图书标签:
  • 英法关系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爱情
  • 战争
  • 欧洲
  • 路易十四
  • 邱吉尔
  • 欧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敌,是友?海洋岛国与大陆强国的纠葛历史,
  如何形塑彼此,牵动近代欧洲与世界局势?


  水火不容下仍暗通款曲,携手合作时又勾心斗角
  釐清英法关系史的第一本书

  拿破崙:天意授予我地上霸权,却让对手主宰波涛。
  英国巨鲸与法国大象的对决,从未如此精彩!
  相异且相邻:一部横亘三百年的英、法竞争史,认识两国眼中的彼此
  两国竞争领土、王位、制度、全球霸权、美食与运动,也竞争人们眼中的民族形象
  变动中的英、法关系,持续改变两国身处的世界
  美国革命、欧洲均势、两次大战、非洲疆界、中东战局、欧盟成立…都有英法竞合的影子

  ★BBC、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各界媒体一致推荐
  ★收录超过100幅两国历史插图、地图与表格


  英国与法国是近代欧洲史上最矛盾对立的两个国家,三百年来两国关系除了误解、猜疑、憎恨与冲突,还伴随嫉妒、欣羡、友好与爱慕。两国长年竞争与合作,不只塑造了双方认同,奠定我们认识欧洲的基础,更改变了现代世界的样貌:十八世纪北美洲与印度,十九、二十世纪非洲、中东与东南亚,乃至当代欧洲局势,皆深受两国互动影响。

  本书不是英、法全史,而是两国如何互相影响、改变世界的历史。故事始于一六八八年英国光荣革命与法国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一路讲到两国在两次大战携手合作,以及战后至今对欧洲联盟与伊拉克战争的歧见。故事里不只有战争与和平,还囊括两国在科学、美食、时尚、体育、文学、音乐、性文化上的异同;登场角色除了路易十四、拿破崙、邱吉尔、柴契尔等君王将相,还少不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狄更斯、莫内、王尔德、拜伦、狄德罗……等形色要角。本书援引丰富史料,举凡外交档案、警方报告、哲学着作、坊间小报、回忆录、旅游指南、电影等,细数英国与法国三百年来的爱恨情仇,梳理一段我者与他者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历史。

  本书作者罗伯特与伊莎贝尔分别来自英、法两国,这对史家夫妻档走笔写过海崃两岸三百年来的生死贫富、胜败兴衰,字里行间结合英式幽默与法式潇洒。书中不只有两人共识的结晶,还能不时看到相左的歧见。无论您是专业历史研究者,还是好奇两国文化的读者看客,都能在本书找到知识与乐趣,乃至对自身所处世界的启示。

本书特色

  ★市面第一本聚焦英、法互动如何改变历史的专书
  ★何谓英国特色?幽默、绅士、海洋国度?什么又是法国特色?潇洒、浪漫的时尚国度?改写你对英法的认知,丰富你对世界的看法
  ★领土、王位、霸权、语言、足球、无一不较量的两国,争的是彼此在世界的位置!
  ★从岛国与欧陆强邻三百年情仇史,看台湾在世界的位置

名人推荐

  林美香 政大历史系特聘教授
  秦曼仪 台大历史系副教授
  卢省言 「安妮的午茶八卦时间」专栏作者

好评推荐

  这套壮阔鉅着不仅诠释了一段形塑欧洲样貌的重要关系,更是一场趣味横生、迂回曲折的文化之旅。──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结合机智与学问之作。《甜蜜的世仇》捕捉到英、法关系之间那微妙且持久的矛盾心态:一股深层的情感暗流。──泰晤士报(The Times)

  写得好、插图恰当、有趣且充满魅力。──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精心编写与细致研究,俯拾皆是历史细节与掌故。──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

  两位作者对流亡、体育、美食、文学与其他不同领域的两相交流上,有许多惊人且洞见观瞻的故事要说,即便是那些自认已熟悉英、法两国一切的读者也能享受其中。阅读本书宛如一场智识飨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史诗般深具启发与引人入胜的着作,足供楷模。《甜蜜的敌人》是英法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新意非凡、深具格调、直言大胆之作,也是近年来最迷人新鲜的国际关系史作品。──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叙事宏大与细节详尽相互辉映之作。──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在两位作者(一位英国人与一位法国人)合力下,才能写出这本简明扼要与不偏不倚的着作。两人皆有绝佳幽默感,十分明智。──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妙趣横生的丰富研究。──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卓越研究与优美文笔的结合,兼具学术与可读性。──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写作精良且研究透彻,本书是你能找到描写十八世纪英法敌对关系与十九世纪拿破崙战争的最佳着作。──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这本宏伟之书理当挤满了战争、外交、政治、条约、革命和叛乱,加上十足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事件。──新政治家杂志(New Statesman)

  本书内容包罗万象……其所描绘的景象如此辽阔,包含数不胜数的论论起源……细节和博学令人印象深刻,破解许许多多的陈词滥调和误解。──伦敦石板週刊(The Tablet)

  清晰明了且沉着镇静的阐述模范……既精巧又明智……细节丰富……令人着迷。──英国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绝对精采且富有启示性!──卫报(The Guardian)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英、法关系史。笔法简明扼要,载满丰富史实,还配有讽刺画插图……两位作者……成功地呈现英法关系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格拉斯哥先驱报(Glasgow Herald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特.图姆斯(Robert Tombs)


  英法关系史泰斗,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学教授。代表作有《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与太太伊莎贝尔合着)与《英格兰与他们的历史》(中译本预计2020年出版)。出生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赴法,于巴黎第四大学完成法国史博士学位。2016年退休,与太太伊莎贝尔现居剑桥。

伊莎贝尔.图姆斯(Isabelle Tombs)

  出生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毕业后赴英,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完成英国史博士学位。与罗伯特合着《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一书,现于英国外交部从事法语教学。

译者简介

冯奕达


  专职译者。政治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组硕士。译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国二千年》、《大人的地图史》、《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国与料理》、《帝国城市》、《不曾结束的一战》、《殖民之后?》、《献给国王的世界》、《职人新经济》等书,以及若干谈二战战后殖民地战犯与日本去帝国化的论文。
 

图书目录

上册
引言

第一部 斗争
第一章 英伦入欧

欧洲心脏英国1688-1748
法兰西与小骑士1744-1746
终末之始
钱啊:拿黄金打仗
英国:「拿金币破窗」
法兰西:破产地主

第二章 所思、所悦、所见
探索知性之旅
旅人故事
感受力流行:帕梅拉与茱莉的年代
爱恨纠葛
法人与莎翁:伏尔泰时代

第三章 世界之权柄
糖与奴隶
印度诸地之富
几亩的雪地
七年战争1756-1763
皮特与舒瓦瑟尔
胜利年代1757-1763
佔领全球

第四章 复仇者的悲剧
舒瓦瑟尔复仇记
拿掉「英国」的「大」:第二次美洲战争1776-1783
现世报1783-1790

第五章:理念与刺刀
至福之晨
光荣之日
内伤
从无法得胜的战争到不稳的和平
文化之战

第六章 令世界改头换面
拿破崙的愿景
地表最佳希望?英国的抵抗1803-1805
巨鲸与大象
大陆封锁对决圣乔治金骑
从塔古斯河到别列津纳河1807-1812
入侵1813-1814
百年战争结束1815

第一部 结论与异见
插曲 圣赫伦那观点:1815.10-1821.05

第二部 共存
第七章 摘下和平果实

我们的敌国友人
浪漫相遇
棉花国王与丝绸女王
愁云惨雾
是盟友,还是「敌法国」?

第八章 不成战争的战争
美梦:第一次友好协定1841-1846
「天佑这道狭窄的海」:从革命到帝国1848-1852
「这般忠实的盟友」1853-1866
双城记
隔岸观火1870-1871

第九章 衰颓与重生
下入深渊
重生:权力与帝国
让法人有点血色
食物与文明
临渊1898-1902
离渊:迈向新《挚诚协定》1902-1904

第二部 结论与异见
插曲:各种观感

下册
第三部 生存
第十章 止战之战

从协定到同盟1904-1914
英国人与法国防务1914
汤米大兵与法国人
僵局与屠戮1915-1917
惨胜之路1918
悼念

第十一章 失去和平
巴黎与凡尔赛:失望悲剧1918-1919
疏远1919-1925
五味杂陈1919-1939
通往黝暗深渊1929-1939

第十二章 辉煌时刻,惨澹年代
「假战」1939.09-1940.05
大难临头1940.05-1940.06
邱吉尔与戴高乐
扛起洛林十字
添柴加薪
解放1943-1944

第三部 结论与异见
插曲:法国人跟莎士比亚──另一场法国大革命

第四部 重振
第十三章 寻求定位的失落帝国

欧洲远景1945-1955
帝国溃败1956
欧洲的复仇1958-1979
尊大自满与堕落之乐

第十四章 分道更扬镳
法国的欧洲?英国的欧洲?拿破崙对上亚当.斯密
咫尺天涯
大小很重要
欧洲战斗民族
二〇〇五年:似曾相似又一回

第四部 结论与异见
后记 抽丝剥茧
致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买对了,我一直对英法之间的历史情仇纠葛特别好奇,总觉得这两个国家之间好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羁绊,有时候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又透着点惺惺相惜。这套书简直就是把这种复杂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从路易十四时期那种君权至上的傲慢,到邱吉尔面对二战时的坚韧与不屈,再到后来欧盟的成立与博弈,时间跨度之大,事件之密集,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信息量爆炸。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历史人物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当时的处境、决策的动机,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又反过来塑造了英法之间的关系。比如,路易十四对英国王位的干涉,以及英国如何在这种压力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政治体制,这种权力游戏的细节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很有画面感,不是那种枯燥的战史堆砌,而是侧重于战争如何影响两国人民的生活,如何加剧彼此的敌意,又在某些时刻促使他们走向合作。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史诗,只不过主角是两个国家,而他们的爱情(或者说是纠葛)跨越了漫长的岁月,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文化交流的部分,两国之间既有互相学习借鉴,也有强烈的文化输出与抵挡,这种你来我往,互相塑造的过程,才是真正让我着迷的地方。下册讲到欧盟,更是把这种历史恩怨带入了现代语境,两个曾经的“敌人”如何在一个新的框架下共存,又如何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产生新的摩擦,这部分看得我更是心潮澎湃,感觉历史的脉络真是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让你沉浸其中,反复品味的书,值得拥有。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这套《甜蜜的世仇》读完,感觉脑子里像是被塞满了历史的碎片,但又被一种奇妙的逻辑串联起来了。我一直以为英法之间的关系就是单纯的竞争,或者说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较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它把三百年的历史,从路易十四时期那种君权的光辉与扩张,到二战时期邱吉尔在战火中的身影,再到现代欧盟的成立与运作,都描绘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漩涡。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两国文化差异的分析,英国人骨子里的自由主义和对君权的制约,与法国人对中央集权和等级制度的推崇,这种根本性的差异,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两国在政治、外交乃至国民性格上的不同,并引发了无数的冲突与误解。书中对路易十四的描写,我看到了一个极具野心和自信的君主,他对欧洲大陆的统治欲望,以及他对英国崛起所采取的策略,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而邱吉尔,在书中的形象则更加复杂,他既是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又是对法国有着复杂情感的英国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的战争描写,并非简单堆砌数字和战役名称,而是侧重于战争对两国人民生活的影响,对两国关系造成的长期心理创伤,以及在战后两国如何重新审视彼此。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两国经济和贸易往来时的细腻笔触,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往往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即使在政治上剑拔弩张之时,也无法完全割裂。到了欧盟这一章节,更是把这种历史的惯性与现代的政治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两国在欧盟内的互动,既有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也有因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摩擦,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甜蜜的世仇》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个充满了情感纠葛,互相影响的动态过程。它以英法三百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从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强大与英国的崛起,到二战时期邱吉尔的坚韧与法国的命运,再到现代欧盟的成立与博弈,将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觉得,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利益的算计,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甚至是一种国民性格的碰撞。书中对两国领导人的刻画,更是让我印象深刻。路易十四,那个时代的欧洲霸主,他的野心,他的统治,以及他对英国的态度,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而邱吉尔,这位在二战中力挽狂澜的英国首相,他对法国的复杂情感,那种既有同情又有警惕,既有合作又有防备,都被作者描绘得非常真实。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它不是枯燥的战役列表,而是侧重于战争对两国人民心理的影响,对两国关系造成的长期创伤,以及在战后两国如何重新审视彼此。这种“世仇”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书中对两国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的比较,也让我明白了,为何这两个国家会如此“相爱相杀”。从君主制的辉煌到民主制的演变,从海洋霸权到大陆的力量,两国在各个层面的博弈,都构成了这三百年的宏大叙事。直到欧盟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阴影如何延续至今,两国在统一欧洲框架下的互动,既有对共同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历史恩怨的顾虑,这种矛盾与张力,让这本书读来极具吸引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像英法这样历史悠久的近邻,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而这套《甜蜜的世仇》恰恰把我脑海里那些模糊的概念,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既是争夺欧洲霸权的死敌,又是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镜子”。从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如日中天,英国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出自己的制度优势,这部分写得太精彩了。书中对路易十四的描写,不仅仅是他的辉煌,还有他统治下的法国,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辐射力,以及英国如何在这种辐射中寻找自己的道路。然后跳到邱吉尔,这位伟大的首相,在二战的烽火硝烟中,他如何与法国这个曾经的敌人,又在危难中不得不依靠的盟友打交道,那种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情感纠葛,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赞美邱吉尔,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决策,他的挣扎,都让人感同身受。战争的描写,我也觉得非常出彩,它不是冰冷的军事报告,而是充满了对两国人民命运的关怀,对战争如何改变两国关系,如何加深彼此的“世仇”又埋下合作的种子,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两国文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的描写,那种既互相鄙视又互相欣赏的微妙心理,简直太真实了。最后说到欧盟,更是把这种历史情结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两个曾经的老对手,如何在统一的框架下共存,又如何因为历史的羁绊,在现代社会产生新的张力,这部分读来让人深思。

评分

读完这套《甜蜜的世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纠缠。这本书以英法三百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从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霸权与英国的崛起,到二战时期邱吉尔的坚韧与法国的命运,再到欧盟的成立与博弈,将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觉得,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利益的算计,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甚至是一种民族性格的碰撞。书中对两国领导人的刻画,更是让我印象深刻。路易十四,那个时代的欧洲霸主,他的野心,他的统治,以及他对英国的态度,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而邱吉尔,这位在二战中力挽狂澜的英国首相,他对法国的复杂情感,那种既有同情又有警惕,既有合作又有防备,都被作者描绘得非常真实。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它不是枯燥的战役列表,而是侧重于战争对两国人民心理的影响,对两国关系造成的长期创伤,以及在战后两国如何重新审视彼此。这种“世仇”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书中对两国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的比较,也让我明白了,为何这两个国家会如此“相爱相杀”。从君主制的辉煌到民主制的演变,从海洋霸权到大陆的力量,两国在各个层面的博弈,都构成了这三百年的宏大叙事。直到欧盟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阴影如何延续至今,两国在统一欧洲框架下的互动,既有对共同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历史恩怨的顾虑,这种矛盾与张力,让这本书读起来极具吸引力。

评分

这套《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维度。我一直觉得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还是利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情感,那种根植于历史、文化,甚至是国民性格中的情感,同样能够深刻地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从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绝对霸权,到英国凭借海军崛起,两国之间的每一次较量,每一次的外交博弈,作者都描绘得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两国领导人的刻画,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扁平的人物,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路易十四的君权至上,他对欧洲大陆的统治欲望,以及他如何看待英国这个“后起之秀”,都写得入木三分。而邱吉尔,这位在二战中力挽狂澜的英国首相,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演讲,以及他对法国这个国家的复杂情感,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它不仅仅是战役的复述,更是对战争如何影响了两国人民的心理,如何加深了彼此的“世仇”,又在某些关键时刻促使他们走向合作的深刻洞察。这种“爱恨情仇”的纠葛,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思想上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两国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的比较,那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如此深刻的“世仇”。从君主制的辉煌到民主制的演变,两国的发展轨迹,既有相似之处,又充满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它们之间纠葛的根源。最后,书本将这种历史情结延伸到了欧盟,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互动,既是为了共同利益的妥协,也是历史恩怨的折射,这种现代与历史的结合,让我读来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我之前对英法关系一直有一种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们是老对手,但具体是如何“爱恨交织”的,书中给出了让我大为惊喜的答案。《甜蜜的世仇》这本书,从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强大与英国的挑战,一直写到邱吉尔领导下的二战,再到现代的欧盟,三百年的跨度,把两国关系中的微妙之处,那种亦敌亦友,亦步亦趋的纠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两国领导人的刻画,他们不再是单薄的历史符号,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路易十四的自信与野心,他对欧洲格局的规划,以及他如何看待英国这个“小兄弟”的崛起,都写得非常生动。而邱吉尔,在二战的黑暗年代,他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对法国这个国家的复杂情感,那种既要共同作战又要提防的微妙心理,都被作者描绘得惟妙惟肖。书中对战争的描写,也非常震撼,它不是简单的军事地图,而是通过对两国人民命运的关注,展现战争如何加剧了彼此的敌意,又在最危难的时刻,迫使他们走向合作。这种“爱恨”的交织,既有物质层面的利益冲突,也有精神层面的文化对抗。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两国文化、宗教、政治思想的比较,那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如此深刻的“世仇”。从君主专制的辉煌,到自由主义的兴起,两国的发展轨迹,既有相似之处,又充满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它们之间纠葛的根源。最后,书本将这种历史情结延伸到了欧盟,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互动,既是为了共同利益的妥协,也是历史恩怨的折射,这种现代与历史的结合,让我读来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将英法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却又命运紧密相连的国家,以一种“爱恨交织”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贯穿了三百年的时间线。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但读下来发现,它其实更像是在讲述一段跨越世纪的“罗曼史”,只不过这里的“爱”和“恨”是国家层面的,是充满算计、背叛,又时不时流露出依赖与理解的复杂情感。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强大与扩张,对英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同时,英国也在暗中学习法国的宫廷文化和政治运作。这种既竞争又模仿的关系,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书中对两位伟大的政治家——路易十四和邱吉尔的刻画,更是这本书的亮点。路易十四的君权神授,他对欧洲大陆的野心,以及他如何看待英国这个“后起之秀”,都写得非常到位。而邱吉尔在二战中的角色,他身上那种英式幽默、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内心深处对法国文化的复杂情结,都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战争描写,尤其是两国在海上和陆地的军事对峙,并不是简单的战役复述,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冲突如何影响了彼此的国力,如何加深了民众的敌意,又在某些历史节点上促使他们形成联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两国在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与对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真正体现了“甜蜜的世仇”这个书名。一直到欧盟的章节,更是把这种历史情结带到了现代,两国在欧盟框架下的关系,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历史恩怨的阴影,这种联系至今仍在延续,让人感慨万千。

评分

我很少会因为一本历史书而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但《甜蜜的世仇》绝对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对英法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纠缠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们之间有一种超越纯粹政治利益的复杂情感。这套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把这种“爱恨情仇”从三百年前的路易十四时期,一直写到了现在的欧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两国领导人的描绘,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路易十四的雄心勃勃,他如何看待欧洲政治格局,以及他如何处理与英国的关系,都写得鞭辟入里。而邱吉尔,这位伟大的首相,他在二战期间的坚定立场,他的演讲,以及他对法国这个国家的复杂情感,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战役的复述,更是对战争如何影响两国人民,如何加深彼此的敌意,又在某些关键时刻促使他们走向合作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两国文化、意识形态的比较,那种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张力,才是英法关系之所以如此独特的原因。从路易十四的君权至上,到英国的议会民主,再到后来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力,这种历史的连续性与变化性,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我尤其喜欢关于欧盟的章节,它将三百年的恩怨情仇,带入了现代的国际政治舞台,两国在欧盟内部的互动,既有为了共同利益的妥协,也有因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摩擦,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评分

我最近读完这套《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简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我一直觉得历史书要么太枯燥,要么就过于脸谱化,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罗列事实、背诵年代的教科书,而是把英法这两个“欢喜冤家”三百年的纠葛,写得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从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欲与英国在海上的崛起,那种战略上的角力,政治上的暗流涌动,作者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尤其喜欢他分析两人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每一次博弈,不仅仅是输赢,更是背后深层的利益考量和民族性格的体现。邱吉尔的章节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在二战最艰难的时刻,他如何用他的演讲鼓舞人心,如何与法国维希政府周旋,以及他骨子里对法国的复杂情感,那种既有敬意又带着警惕的态度,被刻画得非常立体。书中对战争的描述,也不是简单的战役介绍,而是通过对两国领导人、军队乃至普通民众心理的描写,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两国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如此纠缠不清?书中给出的答案,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接近,更是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与碰撞。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看到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到了欧盟的部分,更是将这种历史情感延伸到了现代,两国在欧盟内部的博弈,既有合作,也有分歧,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历史的影子,仿佛过去的恩怨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这套书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动态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