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zra F. Vogel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日本史
  • 傅高义
  • 历史学
  • 中日关系
  • 文化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东亚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书《邓小平改变中国》作者、
  哈佛中日研究权威 傅高义 最新力作★

  中国 VS. 日本,究竟是敌是友?
  东亚大国的恩怨情仇该如何解开?
  傅高义一次说分明。

  看懂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社会机制和深层思维,
  透视中日千年恩怨情仇与纠葛,
  重大事件与人物全盘解析,
  简洁、深度、权威!

  穿越中日一千五百年,超过半世纪的研究
  没看过本书,别说你认识中国与日本
  1979年傅高义以《日本第一》让读者重新认识日本这个国家,2012年的《邓小平改变中国》让大家看见新中国的崛起。

  2019年的《中国与日本》将要带我们同时看见两个亚洲大国1500年来的交流,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异同,以及千丝万缕的纠葛,另附中日关系史上十四位关键人物的深度侧写。

  想深度了解中国、日本两国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型态,以及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未来发展的读者,千万不能错过。

好评推荐

  全球专家一致推荐 (按推荐学者中文姓氏笔划排列)
 
  ●本书对中日之间长达十五个世纪、深刻而复杂的关系做了精辟论述,堪称非凡之作。傅高义作为一位对中日两国都有浓厚感情、并能提供理性的「旁观者」视角的外国学者,我想不到会有第二个人能比他写得更精采⋯⋯所有关心东亚地区未来的读者,都不应错过。——王赓武,香港大学前校长、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

  ●这必将成为一本必读书。透过广泛研究中日社会,傅高义唿吁两国减少敌意,加深相互理解。本书展现了作者一生在英文、中文和日文资料上所下的深厚功夫,他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位既可以与中日两国领导人、又能与街头百姓平等交流的思想家。——杜登(Alexis Dudden),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

  ●几十年对此专题的深入研究使作者挥洒自如,对中日这两个东亚主要国家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呈现出两国影响力和势力此消彼长的恢宏图景。——芮纳.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学现代中国历史及政治教授

  ●傅高义先生是久享盛誉的中国与日本研究的社会学家,他以中日两国朋友的身分,以抱持同情态度的旁观者的身分,期待两国面对历史,以同理心寻求互解互谅,开启一个和平、发展的历史交流的新起点。这是一本充满「善意」与「智慧」的好书,我郑重推荐给对中日关系存有良好愿望的读者朋友。——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

  ●傅高义教授这位西方大学者是一位难以复制的「东方之友」。他的论述不以西方优越心态来分析东方世界,也不以一种冰冷的架构作量性分析。精通中日文,能深入东方文化,了解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他的文字有「人味」,引证的史实「客观中立」,所持的态度有「亲切感」,提出的结论深具「洞察力」。——高希均,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本书价值远远超越了学术界。这本权威论着基于他超过半个世纪的研究,追溯了中日两国间源远流长的交流史,秉笔直书,毫无偏袒,并涵盖两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联结。一般读者和学者都可从阅读这段非凡的中日邦交史获益良多。——傅佛果(Joshua A. Fogel),加拿大约克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本由一位美国当代伟大的亚洲问题专家撰写的精采着作。它的重要性在于警示本书的广大读者中日关系是如何复杂和关键。只要理解了中日两国之间漫长、复杂并且经常充满火药味的历史,任何认为中日关系发展易如反掌并且一帆风顺的想法都将会被打消。——凯利.布朗(Kerry Brown),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教授、刘鸣炜中国研究院主任

  ●基于其对中日两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的深厚知识,以及作为少数在中日均曾出版开创性畅销书的学者,傅高义是写作本书的不二人选。——谢德华(Edward S. Steinfeld),布朗大学政治学系院长教授、沃森国际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全面而引人入胜的叙述……本书研究博通、书写精简,及时提醒我们公众认知是如何被政治谋略塑造的,以及新一代领导人和宣传机器如何抹去现存的善意。 ——《日本时报》

  ●一千五百年来,中日轮流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强国。尽管两国常有分歧,却塑造了对方的命运。傅高义追踪了这个历史过程的细节。——《纽约书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帝国回响:20世纪东亚的权力、文化与变迁》的图书简介。 --- 帝国回响:20世纪东亚的权力、文化与变迁 本书简介 《帝国回响:20世纪东亚的权力、文化与变迁》是一部深度剖析20世纪东亚地区复杂历史进程的学术力作。它超越了传统的国家中心叙事,着眼于全球化、帝国主义遗产、以及区域内部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代东亚的政治格局与社会面貌。本书探讨了从明治维新晚期至冷战结束期间,东亚各国在现代化、民族主义构建、战争创伤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转型。 核心议题与结构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轴线,通过对档案、私人书信、官方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细致梳理,力求呈现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东亚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的遗赠与现代性的困境 本部分追溯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影响如何加速了东亚传统政治结构的瓦解,并催生了对“现代性”的急切追求。重点分析了不同精英群体对西方知识体系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中的张力。探讨了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传统儒家思想与新兴民族主义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尤其关注了在这一转型期,知识分子、官僚阶层以及新兴商人群体如何定位自身,以及他们对“富国强兵”目标的理解与实践。本章特别探讨了区域内不同国家在借鉴外部经验时,如何因应自身独特的历史起点,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这些早期的选择如何预示了后续的冲突与分化。 第二部分:战争、殖民地经验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20世纪的东亚史,战争是无法回避的主题。本部分深入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区域冲突对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分析了殖民地经验的复杂性——不仅是压迫,也是在特定行政和经济结构下,地方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的阶层划分和文化交流。我们审视了殖民地精英如何在中介化过程中学习权力运作的规则,以及被殖民民众在抵抗与顺从中展现出的复杂心态。此外,本书详细考察了战争宣传如何被用来构建排他性的民族叙事,以及这种叙事如何渗透到教育体系和大众文化之中,为战后的长期对立埋下了伏笔。战败与解放带来的权力真空,是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力量迅速填补,并催生了新的国家政权形态。 第三部分:冷战的地理学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冷战的到来,为东亚带来了全新的地缘政治框架。本部分探讨了意识形态对区域内社会肌理的深刻影响。冷战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强行投射到本就复杂的东亚内部矛盾之上?本书通过对特定边境地区、华侨社群以及技术引进政策的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经济发展模式和外交关系。我们关注了在美苏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如何试图开辟“第三条道路”,以及这种努力在现实政治中的艰难处境。同时,也考察了冷战带来的军事化如何重塑了社会景观,从城市规划到青年教育,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第四部分:经济奇迹与社会张力的潜流 后半部分关注经济重建与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东亚多个国家在战后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本书将这种“经济奇迹”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探讨了快速工业化对传统家庭结构、性别角色以及城乡关系造成的冲击。在高速发展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哪些未被充分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本书揭示了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环境的代价,以及对劳工权利的忽视。此外,还分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成为个体表达不满或寻求身份认同的新场域。 第五部分:历史记忆的协商与跨国界的文化流变 本书的终章回到了“记忆”与“文化”的核心议题。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文本,而是持续被重新诠释的战场。本部分分析了在不同国家官方历史叙事中,关于20世纪重大事件(如侵略、反抗、革命)的不同表述方式,以及这些叙事如何阻碍或促进了区域间的和解。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非官方的文化交流——艺术、文学、电影和流行音乐如何跨越国界,构建起不同于官方政治话语的民间连接。从文学作品中的反思到流行文化中的怀旧情绪,这些跨国界的文化流变,为理解当代东亚社会的情感结构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的路径。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帝国回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坚守的“区域研究”方法论。作者拒绝将任何单一国家视为理解东亚的终极钥匙,而是坚持在相互参照和比较的视野中展开论述。本书大量引用了多语言的原始材料,并将宏大的结构性分析(如帝国体系、冷战格局)与微观的社会史考察(如特定城市社区的生活变迁、知识分子的私人书信)相结合,力求在宏伟的历史图景中,捕捉到鲜活的个体经验。 本书不仅是对20世纪东亚历史的全面回顾,更是一部对理解当前东亚复杂性具有深刻启示的著作。它提醒我们,理解今日的权力关系、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必须回溯到那些被帝国回响所定义和塑形的年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高义 Ezra F. Vogel


  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科学荣休讲座教授,曾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兼亚洲中心主任。精通中日文,举世公认的中国专家以及日本研究权威。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在西方和日本畅销多年,对学界和政商界均产生重要影响;2012年出版的巨着《邓小平改变中国》入围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终选书目,并荣获全球外交事务类英文着作的最高奖项吉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

  另着有《赢的策略:美国反击「日本第一」》、《广东改革》、《跃升中的四小龙》、《日本新中产阶级》等。

译者简介

毛升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领域为边疆与边境史、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写给全世界的傅高义教授   高希均
中文版序
致台湾读者
译者序|和平与合作才是中日关系的主流   毛升
 
前言
第1 章|日本学习中国,600–838
第2 章|未带来文明转型的中日贸易,838–1862
第3 章|应对西方挑战与重建中日关系,1839–1882
第4 章|争夺朝鲜与甲午战争,1882–1895
第5 章|中国学习日本,1895–1937
第6 章|殖民台湾与满洲,1895–1945
第7 章|政治失序与走向战争,1911–1937
第8 章|中日战争,1937–1945
第9 章|日本帝国的崩溃与冷战,1945–1972
第10章|合作与援助,1972–1992
第11 章|中日关系的恶化,1992–2018
第12 章|面向新时代
 
◎中日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田中角荣、石原莞尔、石桥湛山、伊藤博文、吉田茂、李鸿章、汪精卫、周恩来、孙中山、高碕达之助、廖承志、蒋介石、蒋百里、邓小平
 
注释
参考及延伸阅读书目
致谢
索引

图书序言

出版者的话

写给全世界的傅高义教授

高希均


  现在的全球传播是即时的,所以我也是为全世界而写,为中国大陆、日本,为台湾、香港和其他地方的华人,为西方人、为开发中世界而写。——傅高义(Ezra F. Vogel)

  (一)出版译着的初心

  在选择英文或其他外文,翻译成繁体字中文版时,我们希望每一本书,都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译着的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国际关系等主题时,外国作者有他(她)们的价值判断,我们出版的态度一如中文版:就这些作者撰述的,我们尊重;如果因此引起的争论,我们同样尊重。我们的出版以专业水准检验内容,不以自己的主观价值来评论对错。

  我们希望透过博学多才外籍作者的书,为国内读者开启一扇全球化潮流中的知识之窗,卓越的要吸收,偏执的要了解,减少井底之蛙的傲慢与闭塞。

  「五四百年」刚过,「民主」与「科学」在大陆与台湾犹待生根;我们所重视的「经济」与「教育」,所向往的「文化」与「文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版优秀的中译本,希望它具有催化加速的功能。

  (二)傅高义又一本巨着问世

  「天下文化」终于又获得了一个难得机会,在台湾出版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的最新着作:《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考》(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二○一九),全书厚达五百七十多页。

  这位哈佛大学荣誉教授是举世公认的中国专家与日本专家。他精通中日文,一九七九年出版《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轰动东西方。西元二○○○年自哈佛退休后,他倾十年心力撰述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英文版于二○一一年出版后,即获「吉尔伯图书奖」(Lionel Gelber Prize);《经济学人》曾赞此奖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非文学类着作奖。台湾中译版《邓小平改变中国》,由天下文化于二○一二年六月出版。

  八年后,傅高义教授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在今年八十九岁时,出版这一本有关中日一千五百年历史演变的巨着。细数下来,天下文化出版过他的四本中译本:《赢的策略:美国反击「日本第一」》(Japan's Success and America's Comeback)、《广东改革》(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跃升中的四小龙》(The Four Little Dragons: The Spre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和《邓小平改变中国》。

  (三)一位难以复制的「东方之友」

  傅高义自述他的写作态度:「我试图尽自己的努力为中日关系史提供一个客观的解读,以改善两国关系。我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绝不歪曲历史。在中日之间拉偏架,也不偏向我自己的国家——美国。」

  中华民国中研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做了一个深刻且全面性的评价,值得重视:「傅高义先生是久享盛誉的中国与日本研究的社会学家,《中国和日本》则是他第一次把中日两国作为合一研究对象的新着。八十九岁的傅高义,以中日两国朋友的身分,以抱同情态度的旁观者的身份,期待两国面对历史,以同理心寻求互解互谅,开启一个和平、发展的历史交流的新起点。这是一本充满『善意』与『智慧』的好书,我郑重推荐给对中日关系存有良好愿望的读者朋友。」

  正如《纽约书评》所写:「一千五百年来,中日轮流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强国。尽管两国常有分歧,却塑造了对方的命运。傅高义追踪了这个历史过程的细节。」

  香港中大出版社,似乎代表了全球广大的华文读者,提出了几个大哉问:

  日本人是不是天生具有侵略性?

  中国人是不是至今放不下「天朝」的自大心态?

  中日战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一千五百年中日关系的全景可能意味着什么?

  傅高义以中日两国友人的情谊,胸怀千年历史的专业知识,来为大家破解中日关系之「谜」与「结」。他被誉为是「既可与中日两国领导人,又能与街头老百姓平等交流的思想家。」正如傅高义在书中不断指出:「良性的中日关系,不仅有益于维护地区稳定,也对全球的发展有益。」

  我自己的读后感是:傅高义教授的论述,不以西方优越心态来分析东方世界,也不以一种冰冷的架构作量性分析。精通中日文,能深入东方文化,了解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他的文字有「人味」,引证的史实「客观中立」,所持的态度有「亲切感」,提出的结论深具「洞察力」。

  这位西方大学者是一位难以复制的「东方之友」。

  (作者为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致台湾读者

  感谢台湾读者长年来喜爱、支持我的作品,从我早年的《日本第一》、《日本新中产阶级》、《广东改革》、《跃升中的四小龙》到近年的《邓小平改变中国》,在台湾都曾出版过,并获得不少回响。

  我很高兴我最新完成的《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在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发行人与天下文化出版团队的努力下,能快速地顺利在台湾面市。尤其台湾和中国、日本有着历史上的连结,相信阅读起来倍感亲切。期待台湾读者会喜爱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一些益处。

傅高义
二○一九年十一月

前言

  如果说作为世界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国家关系,毫无疑问,第二重要的应该就是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与其邻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之间的关系。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日本,而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则是中国。

  中日关系可谓紧张、危险、深厚、复杂。在日本称为尖阁诸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的地方,两国的船舰与飞机互相对峙。该岛现由日方管辖,但中方也宣称对该群岛拥有主权,双方随时可能爆发冲突。民意调查显示,经过二○一○年与二○一二年两次冲突,如今对日本有好感的中国人不到一○%,日本人中对中国有好感的也低于一○%。中国反日情绪之高,政府可轻而易举地动员民众加入反日游行。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足以证明,一旦受到媒体反日情绪的煽动,民众甚至会向日本大使馆和日本商铺投掷石块。如今,来中国的日本游客减少了,一些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日本人有时都不敢透露自己的国籍。

  中日如果处理不好两国关系,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两国军费都将大幅提高,涉及双边、地区性以及全球性议题的合作关系将会恶化,甚至陷入对抗。如果处理得好,两国就能在多个方面实现合作,比如维持国际秩序,以及支持旨在推动贸易、基建、科研、维和与救灾等方面的区域性组织。

  两国领导人都声明,为了改善关系,对方必须正视历史。中日关系的历史比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悠久:长达一千五百年。考虑到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有着复杂难解的感情纠葛,如果不先讨论历史,则无法使他们对中日关系有一个公允的评判。

  中日两国学者对本国历史了解之深,是我们外国人不可企及的。不幸的是,当两国的学者聚在一起试图解决彼此的分歧时,结果却往往是针锋相对,无法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外人则可以相对客观公允地研究中日之间的历史,倒是有可能促进中日双方的互相理解。中国有句俗话,「旁观者清」,日语中也纳入了这一俗谚。

  我把自己看成中日两国共同的朋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向以对两国都抱同情态度的旁观者的身分研究两国历史,我希望这两个国家都能成功。因此,在本书中,我试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日关系史提供一个客观的解读,以改善两国关系。我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绝不歪曲历史、在中日之间拉偏架,也不偏向我自己的国家—美国。

  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希望将自己关于中国与日本的研究成果,与有意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读者分享,我将此视为自己的使命。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在考虑如何使该书的读者不只包括西方人,也包括中国和日本读者。我明白,很多不喜欢对方国家的中国人或日本人,不会对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中日关系的书感兴趣,写得再准确无误也是徒劳。然而,这本书是写给中日两国那些和我一样,希望中日能够互相理解的人读的。作为一个在两国都拥有读者的旁观者,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责任。我很幸运,我的书《日本第一》的日文版在日本成为畅销书,而《邓小平时代》的中文版也在中国一纸风行。作为中日两国的朋友,我热切地希望这两个国家能加强为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的能力。我相信,中日合作也是世界其他国家之福。

  我并非学历史出身,而是一位社会学家。直到写这本书之前,我关心的都是当代社会的各种议题。写作本书时,我採纳老师(后来在哈佛大学的资深同事)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研究视角,以一位历史社会学家的身分来写。作为研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领军人物,帕森斯在分析社会时,关注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其核心价值。我对使用大的社会学框架分析民族国家的社会史的兴趣可追溯至研究生时代,也就是在成为一个亚洲研究专家之前。当时我特别受益于帕森斯教授的教学以及与一群以教授为核心的研究生的讨论,那些研究生包括罗伯特.贝拉(Robert N. Bellah)、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杰西.皮兹(Jesse R. Pitts)、诺曼.贝尔(Norman Bell)、爱德华.图亚江(Edward A. Tiryakian)和李华贤(Bobert A. LeVine)。我们都对了解民族国家的社会总体结构特征与价值系统充满热情。

  本书根据时间顺序,讨论了中日之间有史料可证的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除了论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外,我自始至终都努力关照比历史事件更宏大的、中日各自的总体社会结构,以及两国关系的结构。

  中日关系史不仅受制于历史大势,也受到某些个人的影响。本书最后附上〈中日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介绍相关重要历史人物。这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人物的传记日益丰富。我的目的是要理解他们受到什么力量驱使,如何与对方国家发生关系,以及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何种影响。

  我没有能力阅读以中、日古文记载的文献,也不可能通读与如此长时段的历史相关的原始资料,也许没有哪个人或哪一小群学者可以做到这一点。我能阅读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为了写这本书,多年来我遍读西方、中国、日本学者们有关中日关系的研究成果。这些学者中,不少人能力强、治学勤,研究了自中日开始交往以来的全部历史,出版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我也有机会向其中的一些专家请益。他们的着作给本人撰写一部中日关系通史提供了条件,在此特别致谢。我在书末的︿参考及延伸阅读书目﹀附有每一章的参考资料。

  为提高本书的可读性,我尽量少用注释。我也简化了音译,比如英文版中的日语拼写没有使用长音符号。关于中文人名,英文版使用了西方读者最常见到的拼法,比如蒋介石(Chiang Kai-shek)、蒋经国(Chiang Ching-kuo)、孙中山(Sun Yat-sen);其他人名,我全部使用中国大陆的拼音。关于中国的城市,全书使用现在的城市名称。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在不是首都的情况下我称北京为「北平」,以「北京」和「北平」两个称唿区分它在当时的历史时点是否首都。清代的广州被西方人称为Canton,我在英文版中还是使用了今天的拼音Guangzhou。东北的沈阳,满清称为「盛京」(Mukden),日本称为「奉天」(Hoten),我在书中一律只用「沈阳」(Shenyang)。英文版中日人名的表述方式按本国习惯,姓在前,名在后。

  书中两章分别与宝拉.赫瑞(Paula S. Harrell)和理查德.戴瑞克(Richard Dyck)合写,这两位朋友对他们的时间、专长和学术贡献都毫无保留。宝拉利用中日文史料研究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早期的中日关系,已出版关于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交流的数种优秀着作。理查德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居住日本四十多年,并在那里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学者和成功的商人。

  本书特别关注中日关系史上的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日本或中国都在深入地学习对方:六○○—八三八年,日本在学习中国文明的基本要素;后面的一八九五—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七八—一九九二年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在学习日本。我按时间顺序安排全书章节,但第5章至第7章除外。这三个章节讲述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中国学习日本、日本殖民主义以及引发战争的政治因素。这些议题很重要,但太过庞杂,于是我决定用三章把它们讲清楚。作为一个研究当代东亚的专家,我描写近两百年历史所花的笔墨远多于之前的历史时期。第一、二章就追述了超过一千两百年的中日关系,即六○○—一八六二年。在前几章,我尽力做到既有概论性的勾勒,也选择一些对理解当下中日关系非常关键的重要议题加以详述。


 

图书试读

中美冲突加剧之际的日本,二○一七
 
一九九三年中国经济规模开始超过日本,中国转变为亚洲的主导力量,中日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二○一七年,中国经济总量看上去已开始赶超美国,因为中国的高科技、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在未来可能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中美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比起美国人,日本对中国成为亚洲主导强权的转变要准备得更充分。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还存在那个主导亚洲的高度自信的文明(指中国),其官员是如何对待日本人的。几百年来,日本与中国有更深的文化联系,书写文字这个共有文化使中国人和日本人可以有比美国人和中国人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更多的日本人在中国生活过,学会了如何和中国人相处。自从一八七○年代中日在朝鲜发生冲突以来,日本人已经习惯了与中国之间紧张的关系。更何况,日本与中国之间曾经历过太多困难,所以不会有美国人在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访华以来处理中国事务时表现出的幼稚的乐观态度。
 
对于中国试图追赶更现代的工业国家时表现出的经济民族主义,日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诚然,日本和中国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二战后,已经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日本试图将军事技术商业化,并为幼稚产业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做准备,同时透过建立无关税壁垒来增加外国在日本设立工厂的难度。
 
一九七八年,中国突然实行改革开放之时,其工业水准与国际水准相比差距是如此巨大,中国因此允许外国公司以共享技术为条件进入中国巨大的市场、设立工厂。中国预期,当他们的工业水平赶上来后,中国公司就可以开始取代外企。当中国公司变强、需要尽力减少外企时,日本人没有像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那么惊讶。日本公司在中国社会有更深的根基,有更长远的眼光。他们对短期利润兴趣不大,对共享最宝贵的核心技术更加警惕,更多投资在与中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上。
 
日本不能冀望与中国发展高层次军事合作,但他们能扩大彼此间的对话以减少冲突的风险,可以在处理自然灾害和执行维和任务等方面加强合作。日本人在各个领域已经跟中国建立了密集的人脉网络,在未来几十年这一网络似乎还会扩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中日两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傅高义先生以其极为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历史画面。他并没有将两国历史简单地割裂开来,而是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塑造了彼此的命运。书中对于两国在接受和改造外来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不同策略和结果,进行了精妙的比较。他揭示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的曲折与探索。尤其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他对两国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与融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傅高义先生的写作,充满了洞见,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大势中,捕捉到那些影响深远的细微之处,并将其清晰地呈现给读者。他并没有回避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分歧,而是试图以一种超越国界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这本书不仅为我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明。

评分

读完《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洗礼,思维的重塑。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对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叙事的铺陈,而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更具韧性、更深远地影响两国社会肌理的文化、思想、以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傅高义先生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对历史文献的精妙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中日两国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不同抉择,以及这些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他对于两国社会精英阶层在接受西方思想时的态度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回避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恩怨和现实摩擦,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包容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并探讨两国如何才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书中关于两国在科技创新、工业化进程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这些竞争与合作如何塑造了东亚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也让我深受启发。傅高义先生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温度,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既有宏大的历史使命感,也有鲜活的个人情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富有学术深度,又不乏文学色彩。我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新方法,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全球视野。

评分

当我捧起《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我便被卷入一场关于文明、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傅高义先生并非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讲述中日两国的故事,而是以一种参与者的深度,去挖掘那些塑造两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他对于两国在吸收和内化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现代化进程,都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分析。书中关于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异同,以及这些模式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和国民心态,都让我受益匪浅。更令我动容的是,他并没有回避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恩怨,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包容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并积极探索两国如何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傅高义先生的著作,如同一座灯塔,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迷雾中,为我们指明了理解东方两大文明走向的清晰方向。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迪了我以一种更具同理心、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评分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曲折性和多重维度。傅高义先生以其极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亚洲历史文化的敏锐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相似与不同,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它们今日的面貌。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国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竞争”或“合作”,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更微妙、更复杂的互动模式,包括借鉴、模仿、竞争、甚至是相互塑造。书中关于两国在吸收和消化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他并没有回避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层面去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并探索跨越历史鸿沟的可能。傅高义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面透视镜,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两国历史的真实肌理,也让我们对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处理国家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来自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智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洞察。傅高义先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文明的代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之上,考察它们如何在中国文明的母体中孕育、发展,又如何各自独立演进,并最终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他对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反应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书中对于两国在国家构建、经济转型、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反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两国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历史逻辑,以及这种复杂关系如何影响着当今的东亚格局,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国关系描绘成零和博弈,而是强调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的深层联系。这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正是当下全球化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傅高义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我固有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能够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这两个文化迥异却又紧密相连的国家。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促进文明对话的深刻思考。

评分

每次阅读《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我都会被书中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所打动。傅高义先生并非仅仅将中日两国视为冰冷的政治或经济实体,而是将它们置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它们各自独特的成长轨迹,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对于两国在历史发展中,如何面对文化冲击、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以及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都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两国在教育、科技、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比较,让我对它们的发展逻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他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一方,而是试图去理解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在相互借鉴和竞争中,如何共同推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进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两国国民性格和思维方式的细致分析,这为理解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逻辑,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傅高义先生的著作,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多元世界中和谐共存的可能路径。

评分

每当拿起《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我都会被其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傅高义先生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而是融汇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精髓,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中日两国近现代史的壮丽画卷。他对于两国在不同历史节点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是如何做出选择,又如何承受这些选择的后果,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书中对于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异同,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了它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都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他并没有回避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矛盾,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层面去理解这些冲突的根源,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两国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所表现出的“消化”与“融合”能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并从中揭示了各自文明的独特性和韧性。傅高义先生的写作,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他试图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的研究,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共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全新视角。

评分

初读《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的标题,我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傅高义这个名字,早已是我熟知的汉学界泰斗,他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在亚洲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日两国历史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明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书中对两国近代以来各自崛起、又相互影响的历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到文化观念的融合与张力,再到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傅高义先生都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学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性的脉络,揭示那些影响两国命运的深层动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中日两国置于对立面,而是着重探讨了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学习、竞争、模仿,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塑造。他对两国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独特分析,也为理解两国现代外交政策和国民心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东亚复杂格局的一扇窗,让我对这两个亚洲巨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看看傅高义先生还将为我揭示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思想火花。

评分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傅高义先生并非仅仅局限于对两国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方面的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阔的历史长河,试图从中探寻中日两国文明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他对于两国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以及这些路径对各自社会、文化、政治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书中关于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比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揭示了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时的“拿来主义”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策略,以及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调整。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回避两国之间的历史恩怨,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这些问题,并探讨如何在历史的基石上,构建更为稳固的未来关系。傅高义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问题,梳理得井井有条,并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日两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交流,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

《中国与日本:傅高义的历史思索》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理解”的探索。傅高义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亚洲文化的深刻体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国置于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而是着重探讨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系,包括借鉴、竞争、模仿,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文化共鸣。书中对于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进行自身的文化重塑,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试图去理解双方的立场和逻辑,以及这些立场和逻辑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并发生作用的。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他对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不仅仅是理解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的文化基因、民族性格,以及那些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脉络。傅高义先生的著作,如同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中日两国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让我对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处理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