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建国」的统一战争◀
以萨长讨幕派为首 对江户幕府发动讨伐
从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今日东京的上野、东北地区到北海道
成功将「天皇」权威推展至日本每一寸土地
本书《戊辰战争:还原被隐藏的真实》系畅销历史书作家洪维扬前作《幕末:日本近代化的黎明前》之接续作品。内容上起庆应三年十二月九日(格列高里历1868年1月3日)小御所会议之后,下迄明治二年五月十八日(格列高里历1869年6月27日)虾夷政权总裁榎本武扬以下所有官员在虾夷地向新政府军陆军总裁黑田清隆、海军总裁增田虎之助等人降伏为止,前后历时一年五个多月、共计五百四十二天。
本书以「戊辰战争」为题,即以这历时一年多的一连串战争为主题,于第一、三、六、七、九、十、十二各章中,分别撰述戊辰战争中有名的个别战役,而这些战役甚少或几乎未曾在以往的中文书籍中提及。除了第六、七两章因配合叙述上的需要而调换章次外,大抵上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或是多场战役约略在同时进行)撰写。
戊辰战争期间并非总是处在战火之下,这一年多也发生不少外交、政治上以及区域性的事件,诸如神户事件.堺事件、『五条御誓文』.『五榜揭示』.『政体书』的颁布、一般大众耳熟能详的江户无血开城、奥羽越列藩同盟的缔结以及虾夷政权的建立,本书在个别的战争与战争之间穿插上述事件,除了这些事件对于明治时代的日本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外,更希望提供读者多元的阅读乐趣。
⊙是东军vs.西军,还是官军vs. 贼军?为戊辰战争中对立的两方正名 在本书中除了引用的史料原文外,对于效命朝廷的萨长等西国诸藩不以「官军」或「西军」称之,而代之以「新政府军」。若以「官军」称之,则与之相对立场的就必须以「贼军」称之,这种二分法明显带有歧视意味,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不应沿用这种带有歧视的字眼。在鸟羽.伏见之战加入新政府阵营的大致上位在京都以西的诸藩,以「西军」称之并无不当。鸟羽.伏见之战以后不少谱代或关东诸藩也加入新政府军,此时再使用「西军」这一名称不仅不恰当,也会对读者造成误解,让读者误以为新政府成员始终只有西国诸藩,作者认为「新政府军」应该是比较适合的称唿。
同理,除了引用的史料原文外,对于幕府势力作者也不以「贼军」称之,而代之以「幕府军」。不过,与新政府军敌对的「幕府军」成员较为复杂,一律称为「幕府军」显然不符实际情况,因此作者在前述的第一阶段称为「幕府军」,因为这阶段与新政府军作战的势力以幕府军诸队为主;第二阶段与新政府军作战的势力主要为奥羽越诸藩,由于此时已缔结奥羽越列藩同盟,故以「同盟军」称之;奥羽越列藩同盟在第二阶段结束前已向新政府降伏,「同盟军」不适合用在第三阶段,改以「虾夷政权」或「幕府诸队」称之。
以下就请读者诸君跟着这部着作,进入戊辰战争的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