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方的国度:一趟行经越南、柬埔寨、寮国的旅程

东南方的国度:一趟行经越南、柬埔寨、寮国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orman Lewis
图书标签:
  • 东南亚
  • 越南
  • 柬埔寨
  • 老挝
  • 旅行
  • 游记
  • 文化
  • 风土人情
  • 背包客
  • 人文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里,是最后的印度支那。
彷彿暗示着未来的命运,诺曼.路易斯赶在雨季刷洗走一切之前,
记录下殖民主义在这片土地上的黄昏。

「中南半岛,在世界的地图上,它不过是一长条的沿海地带,到底部隆起,即成东亚的臀部。它纯粹是一个政治体,原本是法国征服安南帝国及其附庸国后对应的殖民统治。然而这个联邦,正在解体当中。」──《东南方的国度》〈背景〉

一九五〇年,前往西贡
二战结束后,亚洲的变革迅速蔓延开来,所有国家都在战胜气氛与民族主义的支持下,迅速展开反殖民行动。不同于邻近的英属印度在战后旋即独立,法国人并不想放弃印度支那,并与蓬勃的抗争势力「越南独立同盟会」进行长期战事。除了越南本土的战争之外,柬埔寨与寮国的局势也不稳定,枪林弹雨下的土地,失去了以往的肥沃与壮阔。在这样的局势下,诺曼.路易斯决定前往西贡一探究竟,展开这场动盪与危险的旅程。

不为人知的半岛内陆
​​​​​​除了西贡与越中地区,沿着当今柬埔寨、寮国国界的高山地区,住着一群芒族、占族、嘉莱族、埃地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与越南人的关系疏远,且在独立的抗战中,常常成为被牺牲的对象。然而,华丽的鼓锣文化、盛大的宴客酒会、古老的习俗,叫路易斯赞叹不已。他接着更跨越山脉,前往柬埔寨吴哥窟,观赏在古城前表演的传统舞蹈。然而,这片土地还是逐步现代化,只剩寮国,还有法国人刻意保护、略保山林的野性。

「你应该见见越南知识分子!」
在旅程往返之中,路易斯有幸跟一位年轻的越南学生闲聊,这才发现,自己听到的几乎都是法国人的片面之词。于是旅程尾声路易斯才透过线民的引导,认识一批越盟分子。他们大多一贫如洗、装备简单、规矩森严,但独立的愿望强烈。此时,战事仍吃紧,面对法属印度支那的未来,只能等待命运的裁决,希望这个潜伏在丛林的文明,再度光芒万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诺曼.路易斯Norman Lewis
童年初期,与他唯心论的威尔斯(Wales)父母住在北伦敦(North London)的恩菲尔德(Enfield),另一部分时间与他古怪的威尔斯阿姨们一起生活。因为资金匮乏而放弃了大学之位,之后他利用婚纱摄影和各种小生意收入资助前往西班牙(Spain)、义大利(Italy)和巴尔干半岛(Balkans)旅行,其后才接受了殖民局的接触,帮他们以镜头窥探叶门(Yemen)。

于一九三九年移居古巴(Cuba),但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召回到智库。因而有了此生的杰作《一九四四,那不勒斯》(Naples ''44),是直到一九七八年才得以出版,重见天日的战争日记。

在那之前与世人先见面的是一些小说和旅行书籍,尤其是一九五一年的《东南方的国度》和一九五二年的《金色大地》(Golden Earth),两本都是当年的畅销书。他的小说《我们之上的火山》(The Volcanoes Above Us)是记述了中美洲的个人经验,光是在俄罗斯就卖出了六百万本平装本,而一九六四年探讨西西里黑手党的非小说《荣誉社会》(The Honoured Society)由《纽约客》(New Yorker)分成八期连载。

路易斯一共写了十三部小说和十三部非小说作品,大部分是旅游书,但他认为他人生的主要成就,是一九六八年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表的一篇标题为〈巴西的种族灭绝〉(Genocide in Brazil)的文章所引发的反应,改变了巴西法律中对待印第安人的法条,以及在为部落民族争取人权的活动上,深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国际生存者组织」(Survival International)的架构。稍后在一九八八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非常成功的书,名为《传教士》(The Missionaries)主题集中在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身上。

路易斯走遍世界各地至迈入九十岁高龄后,才平静回归埃塞克斯(Essex)的田园,与第二任妻子共同生活,他在二○○三年七月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译者简介

胡洲贤
国立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赴美国加州蒙特利半岛「Language Studies Division of The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进修翻译。除用本名翻译外,也用笔名齐萱写作,平日住在山明水秀的台东,嗜书成性,卖文维生,热爱悠闲自在的生活,作品累计两百余本。

着作:《一样的月光》、《言欢记》。译作有:《山与水之间》(与黄芳田合译)、《崎岖之路》、《信仰之外:重返非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淑女与僧侣:我在京都的一年》(以上均由马可孛罗文化出版)、《造雨人》、《麦克.乔丹自传》、《蝴蝶君》、《流浪者之歌》、《谁搬走了我的乳酪:青少年及儿童版》等书。

图书目录

一九八二年版本序文
背景
第一章 西贡和越南人
第二章 寰宇宗教
第三章 週日消遣活动
第四章 前往大叻的护卫车队
第五章 未知的领域
第六章 邦美蜀
第七章 芒族
第八章 多乐省
第九章 埃地族
第十章 消失中的部落
第十一章 中安南
第十二章 堤岸和南圻
第十三章 进入柬埔寨
第十四章 诺罗敦国王的首都
第十五章 吴哥古蹟
第十六章 土匪国度
第十七章 寮国
第十八章 到川圹省之路
第十九章 进入苗族国度
第二十章 越盟
关于作者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十章

越盟


我相信许多政治阴谋者都是从自我戏剧化中获得满足,而这种基于虚构模式的情境滋味,往往没有必要地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一从寮国返回西贡,我就应邀去见一位刚刚从南越越盟军区总司令阮平总部来的探员,他将负责我进入越盟占领区后的安全。我相信会面地点的选择绝对是从间谍或侦探小说抄袭来的。

为了回应留在饭店的一张纸条,我前往堤岸一家舞厅,找到我的舞女领班朋友。她从她坐的那桌告退走过来,给我一张上面写了地址的纸。我隔天早上十一点过去就是。没有人可以打听,这地址是别人刚刚给她的,她也只知道这些。

结果我发现这地址是堤岸一条拥挤小街上的医生诊所。刚到中南半岛不久时,这类震撼人心的群众画面应该会逗乐我―玩瓶盖的孩子们、揹着东西的跛脚苦力、穿着织成鲨鱼皮纹衣物的有钱人、乞丐和狗;但现在我的心肠已硬,完全免疫了。不过发现这个地方是间诊疗室时,还是会纳闷别人给的地址是否正确。一边是佛塔,另一边是咖啡厅,就是不见任何私人住家的迹象。我走进一间有一群东方病人沿墙排列的候诊间,可能是因为首度有欧洲人出现在这里的关系,让我觉得自己既引人注目又很尴尬,但也一如往常,根本没有人抬头看上一眼。几分钟后,房间尽头的门打开,一个怀抱婴儿的女人出来,背后的门口站着一位白袍医生,招唿下一位病人进去。他似乎没有看到我,另一个女人进去后,随即关上了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东南亚三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作者自己在这趟旅程中的成长和蜕变。他从一个旁观者,逐渐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个人化的视角,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未来的旅行,也希望能以同样的姿态去探索世界。

评分

柬埔寨,尤其是吴哥窟,无疑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作者对这座古老王朝的遗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本身的宏伟壮丽,更是关于那些隐藏在石雕中的故事和历史的沉淀。他描述了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暹粒的薄雾,洒在巴戎寺那神秘的微笑佛陀脸上时的震撼。那种穿越千年的静谧和神秘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我对高棉文明的辉煌有了更深的敬畏。我能想象他站在塔普伦寺,看着那些巨大的树根缠绕着古老的石墙,感受自然与文明的抗争与共存,体会一种沧海桑田的宏大叙事。他对当地人眼神中的坚韧和乐观的捕捉,也让我看到了在经历了历史的创伤后,这片土地上人民依然顽强地生活着,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

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多元的文化现象,以及个人的旅行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比如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时期,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出了其中的沉重和对人民的影响,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将个人体验与历史深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趟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东南亚之旅。作者的文字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体验那里的人文风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信息量的传递,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我被作者的热情、他的好奇心、他的洞察力所深深吸引,也因此更加渴望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实故事。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风光时的细腻笔触。无论是越南的下龙湾,那如梦似幻的喀斯特地貌,还是柬埔寨的丛林掩映下的古寺,抑或是寮国湄公河沿岸的田园风光,他都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画面展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它们的视觉之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捕捉到这些地方所散发出的独特的气息和氛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宁静致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写实作品。作者在旅途中,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与当地人交流,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梦想。他对于当地饮食文化的描绘也十分精彩,从越南街头的“Pho”到柬埔寨的“Amok”,再到寮国的“Laap”,他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东南亚丰富多彩的美食画卷,让我垂涎欲滴。他甚至描述了自己尝试各种当地特色小吃的经历,有时是惊喜,有时也可能有些许挑战,但这些真实的体验,都让这本书充满了生活气息。

评分

作者对于当地人的描绘,充满了尊重和理解。他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努力去捕捉他们身上独有的品质,比如越南人的乐观和勤劳,柬埔寨人的坚韧和善良,以及寮国人的淳朴和宁静。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出租车司机,小摊贩,还是寺庙里的僧侣,都仿佛活了起来,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喜爱。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作者没有回避旅途中的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细节,比如交通的拥挤,或者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但他总能以一种幽默而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并从中找到乐趣。这种真实的记录,反而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可信和 relatable。我能够从中看到一个普通旅行者在异国他乡的真实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篇经过美化的宣传稿。

评分

寮国,一个被誉为“湄公河的女儿”的国度,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宁静与祥和。他描绘了在琅勃拉邦,清晨僧侣们身着橘红色僧袍,静默地接受信徒布施的景象,那种虔诚和秩序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他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湄公河,这条东南亚的母亲河,在寮国境内的静谧流淌。他描述了在河上乘船的悠闲时光,看着两岸的青山绿水,感受微风拂面,仿佛时间也在这里慢了下来。他对当地人民淳朴善良的刻画,以及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让我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产生了些许反思。我仿佛看到了他坐在一家湄公河畔的小酒吧里,喝着冰凉的寮国啤酒,看着夕阳染红天际,听着远处的蛙鸣,心中涌起的平静与满足。

评分

这本书带我踏上了一场穿越东南亚三国——越南、柬埔寨、寮国的奇妙旅程。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个人经历,将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越南河内的街头巷尾,到柬埔寨吴哥窟的宏伟遗迹,再到寮国湄公河畔的宁静乡村,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身临其境,呼吸着当地特有的空气,感受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书中对于越南的描绘,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景点,而是深入到当地的生活肌理中。他详细描述了越南人热情好客的民风,那种淳朴的笑容和真诚的问候,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在河内的三十六行街,作者捕捉到了市场里熙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那独特的叫卖声,仿佛都能闻到炸春卷的香味和法棍面包的麦香。他笔下的越南咖啡馆,不仅是品尝香醇咖啡的场所,更是观察当地人日常生活、感受慢节奏生活方式的窗口。我仿佛能看到他在一家街边小馆,一边品尝着浓郁的滴漏咖啡,一边与当地人交流,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在地化”的视角,使得越南的形象不再是模糊的东南亚符号,而是变得鲜活而立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