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华民国史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历史:从时间上它离我们很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对这段历史真正全面的了解是很不够的,多少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近20年来,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不仅历史真相被越来越清晰地还原,而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公允。可是,有些民国史书写得不好看,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不能告诉读者生动的细节,不能表现民国史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目光。总体上说,普通读者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民国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史,还是一段朦胧或脸谱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国演义》,让千千万万人对三国的历史津津乐道,可也让千千万万的人误解了三国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大众以浓厚的兴趣关注真实的历史?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12-1937》(註),则是一本图文并茂,用故事形式编写的民国历史书,它描述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在写作中充满了细节和多元的视角,正是这些元素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生动,它的吸引目光,是建立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的。《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12-1937》,确有「话说」的生动曲折,却没有一丁点戏说的成分。
正是这种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得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从这本书里进入民国的天地,从而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12-1937》共有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为止的中华民国史,按年代铺排,撷取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断,选取民国人物的传神花絮,以人物引出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的风骨。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编排中处处可见编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标题首先大都耐人寻味,标题之下再设置导语,不仅是对该篇内容的概括,更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例如,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标题「虎贲万岁」和这样的导语「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的时候,必然会对这部小说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被作者带入到抗战中常德会战那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中。
学术性也是《话说民国》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该书注意引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例如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开放了从未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对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的状况有了最新的解读,对抗战中宋子文的贡献有全新的呈现,本书敏锐地关注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书中介绍了相关资讯。
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和全面也是反映研究者学术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云亦云、简单片面地描述历史人物是谈不上有学术见地的。本书强调真实立体地记录人物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又让读者看到历史人物以前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引发读者的思考,提升了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水准。例如:大家都知道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之一,可是本书还展示了他坚守民族立场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会时吴多次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和约,支持学生运动,并表示愿为祖国「敢效前驱」;后来,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诱和威逼,在民族大义问题上毫不动摇。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12-1937》的另一个特色是大量的历史图片。本书的图片,也非常好地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当然,我们所说的图片的雅俗共赏,雅指的是制作水准的专业化,俗指的是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本书的图片多为一般读者所未见,而且清晰度和观赏性都比较高。
有人说曲高必然和寡,学术性和大众性难以并存。但我认为,这本书,在兼顾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上做了不少努力,相信会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阳春白雪。
***张宪文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专家,在国际上颇着声望,现担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