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的话语: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

译介的话语: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u Hien Nguyen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越南
  • 20世纪文学
  • 翻译研究
  • 文化交流
  • 比较文学
  • 文学史
  • 越南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透过越南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译介发展,探讨越南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对越南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进行界定,集中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以外国文学身分的形成和发展,其后再以徐枕亚、鲁迅、莫言为例,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三个译介时期的发展情况。

本书特色

  阮秋贤教授现任教于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作为一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越南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传播状况,她有十足的掌握,并能精熟地运用文学理论来阐明中国文学被译介的细节。阮老师以精确、流畅、清楚的文字,带领读者追随文学传播的足迹,畅游中越历史文化。

名人推荐

  目前在越南学术研究领域中,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这一本研究着作让国外学者更加了解到越南在整个20世纪的文化变革、文学交流、学术研究等情况,并且在这些基础上体现了越南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研究视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总校长 阮金山

  秋贤是我指导的留学生中第一个能够自觉、熟练地运用我的文学史理论来解释她的研究对象……我以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有学生对他在学术上探索和努力的理解更为珍贵;对一个理论工作者来说,没有什么比他的理论创新成果被运用到别国研究实践中去并行之有效更为欣慰。―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陈思和

  本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如何被接受?以及何以被接受?都提供了非常具体、有效的陈述与剖析……我相信这部力作除了提供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之外,台湾的当代文学研究者还可以借着它进一步思考「21世纪台湾文学在越南」是否能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接受等问题。―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国立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陈益源
 
异域之声:近代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与接受(1900-1949)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20世纪上半叶(1900年至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南洋群岛与中南半岛部分国家的传播、接受、改编与影响过程。聚焦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复杂的跨文化互动,本书旨在描绘一幅近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画卷,并揭示其在异域语境下如何被解读、挪用乃至重塑。 这一时期的东南亚,是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多元文化熔炉。大量华侨华人汇聚于此,成为中国文学信息传递与接受的初步载体。然而,传播的路径远非单向移植,它涉及媒介的变迁、语言的转译、读者的身份认同,以及当地社会政治环境的深刻反馈。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是一个主动的“被选择”与“再创造”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文化倾销。 第一部分:传播的地理与媒介生态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研究的地理框架与传播的物质基础。我们考察了新加坡、槟城、曼谷、西贡(后来的胡志明市)等地作为重要信息集散地的角色。这些地方的报纸、期刊、小册子和书籍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 报刊的生命线: 晚清至民国初年,随着大量中文报刊在南洋创办,介绍和刊载中国新文学作品成为重要内容。《南洋商报》、《叻报》等主流华文媒体不仅是新闻发布地,更是小说、诗歌、剧本的初级发表平台。我们细致分析了这些报刊的选稿标准,发现他们往往偏爱具有“鼓吹”性质、爱国主义色彩浓厚,或情节曲折、易于大众接受的通俗文学。鲁迅、郁达夫、茅盾等作家的作品如何通过这些零散的篇章片段进入南洋读者的视野,成为本节重点讨论的问题。 书籍的流通与禁忌: 随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等大陆出版机构的海外拓展,成套的文学丛书开始流入东南亚。本书考察了这些书籍的销售网络,尤其关注了华人商行和秘密社团在文化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讨论了殖民政府(如英属海峡殖民地、法属印度支那)对特定政治敏感性文本的审查与禁毁,以及这种审查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文学在地下或半公开渠道的流通路径。 第二部分:文本的选择与语境的重塑 中国文学进入东南亚,必然面临“语境的错位”。读者不再是国内的知识分子或普通民众,他们是身处异域、身份多重的华侨、归侨或本地土著精英。这种差异导致了对原作意义的筛选与重构。 英雄主义与乡愁的张力: 早期传播中,对“强国”叙事的渴望使得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启蒙色彩的文本更受欢迎。林语堂的幽默讽刺因其“轻佻”而不被部分保守华人接受;而沈从文笔下湘西的田园牧歌,则意外地激发了身处都市化环境的南洋华侨对“失落的故乡”的集体乡愁。本书通过分析当时的读者来信和评论,重建了这些文本在异域语境下的情感投射机制。 新女性形象的接受困境: 丁玲、冰心等作家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在东南亚的传统父权结构与殖民地社会双重压力下,遭遇了复杂的接受场域。一些激进的读者将其视为解放的标杆,而更多保守的华人社群则视其为对家庭伦理的挑战。我们对比了新加坡和河内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同一部小说的不同解读,揭示了文本意义在不同文化支流中的分化。 通俗小说与“奇观”的满足: 与严肃文学并存的,是大量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武侠小说以及谴责小说。这些作品的传播量可能远超“五四”新文学,它们满足了读者对异域奇观、都市欲望和情感纠葛的通俗需求。本书认为,这些看似“不入流”的文本,恰恰是文化传播中最具生命力和最广阔群众基础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南洋华人日常娱乐和集体想象的重要组成。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流与本土影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从“中国向外传”转向“中国在彼地产生了什么”。我们考察了中国文学对东南亚本土文化生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对越南文学的启示: 在法属印度支那,中文报刊是早期越南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思潮和现代叙事结构的重要窗口。虽然翻译多通过中文转译为法文或喃文,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节奏、人物刻画手法,以及对社会批判的关注,对越南的现代文学萌芽产生了微妙的催化作用。我们特别分析了受中国“启蒙话语”影响的越南知识分子如何利用这些文学模式来构建本土的民族主义叙事。 华社内部的文化认同建构: 在侨居地,文学传播不仅是文化输入,更是一种内部的文化粘合剂。通过共同阅读“祖国”的故事和诗歌,华侨社群得以在多元的殖民地环境中维持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阅读会、文学社团的兴起,本身就是文学作为社会组织工具的体现。 结论:多重现代性的交织 《异域之声》总结道,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并非单一的“文化输出”,而是一场多重现代性(殖民现代性、侨乡现代性、本土现代性)相互碰撞、吸收和调适的复杂过程。它塑造了东南亚华社的文化面貌,同时也反过来雕刻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叙事边界。研究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20世纪亚洲文化区域的形成机制与互动张力。本书立足于扎实的档案梳理和细致的文本阐释,力求超越传统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传播史叙事,展现东南亚作为主动的文化接受者与创造者的重要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阮秋贤(Thu Hien Nguyen)博士


  越南河内人,1980年生,现任教于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担任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以及华语文学在越南的翻译。

  2002–2013年期间在中国留学,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13年于上海复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越南、中国、新加坡等地之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如〈莫言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接受〉、〈看不清的中国新文学:从徐枕亚小说在越南的「新文学」意义说起〉、〈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等。

  同时也参与华语文学翻译工作,出版图书包括越南民间故事华语版《月亮上的阿贵》、《扫把的由来》、台湾文学越南版之叶石涛短篇小说集《葫芦巷春梦》、吴晟诗文双重奏《甜蜜的负荷》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为外国文学在越南的20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节:「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越南国语字的推行与中国外国文学新身分的确立
第三节: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三个译介时期

第二章 现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新文学」: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20 世纪初中国小说的翻译热潮
第二节:20 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的开始——徐枕亚小说译介
第三节:徐枕亚小说作为越南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新文学」

第三章 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40年代到60年代期间的中国文学译介
第一节:文学译介与时代背景
第二节:邓台梅译介观念的转换
第三节:潘魁与时代落差的译介观念
第四节:鲁迅文学译介与其他译者
第五节:「主流文学」的译介状况

第四章 文学的重新定位:90年代后越南对中国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文学定位——新译介观念的形成
第二节:越南译者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文学定位标准
第三节:莫言小说在越南——一个代表性的文学定位案例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在越南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它时,“译介的话语”这个略带哲学意味的词汇,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而“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这个副标题,则将这份好奇引向了一个更加具体而富有历史厚度的领域。我一直在思考,文学作品在跨越文化边界时,究竟是如何被“重塑”的?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意义的再编码。20世纪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白话文运动到各种文学思潮的涌现,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越南,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同样在寻求自身的文化独立和民族认同。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越南的文化精英和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来自中国的“话语”的。他们是否从中找到了共鸣,或者是在对比中,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身?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翻译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注解,都可能成为影响“话语”传播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看到了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沟通工具,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张力。我希望能够从中,读到一些关于文化对话,关于历史印记,以及关于文学如何在不同社会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故事。

评分

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充满兴趣,而“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这个主题,无疑触及了文化交流的敏感而有趣的一面。20世纪,是中国文学蓬勃发展,思想解放的时期,而同一时期,越南也经历着民族独立和文化复兴的艰辛历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窥视到,当一个强盛的文学传统,遇到一个正在努力寻找自身声音的文化体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具体分析哪些中国作家和作品在越南产生了影响?他们是如何被翻译和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种选择性?也就是说,哪些作品更容易被越南读者所接受,而哪些可能因为文化隔阂或政治原因而被边缘化?我更关心的是,这种译介的过程,是否也影响了越南本土文学的发展?它是否激发了越南作家新的创作灵感,或者在主题、形式上带来了新的探索?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受到一种动态的“话语”流动,它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互动和张力的存在。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图景,理解中国文学如何在这个邻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评分

我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质感所吸引。虽然书名直指“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这一主题,但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背后所承载的那种跨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20世纪,对于中国和越南而言,都是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在这段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而越南,同样在积极寻求自身的民族独立和文化发展。我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了越南文,更深层次地,它可能会去探讨这种译介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被动地接受,还是主动地寻求?这种译介,是出于一种学习借鉴的心态,还是带有某种政治或文化上的考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越南的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些中国文学的。他们是否从中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又或者,他们是在这些中国故事中,找到了与自身民族命运的某种契合点?这本书的视角,让我联想到,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在不同文明之间的流动,往往能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图景。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那些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关于文学与国家、民族与文化之间,那些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译介的话语”几个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民族的文学,在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后,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还是被重新塑造成另一种模样?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跨越山海,来到了越南。我想象着,那些曾经在东亚大陆激荡的文字,在那片土地上,是否依旧回响着曾经的力量?又或者,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越南本土的文化产生了怎样别样的共鸣?我很好奇,越南的读者是如何解读这些来自中国的“话语”的?他们是从中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还是从中找到了自身情感的投射?书中是否会探讨翻译过程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损耗与增益?那些译者,他们本身是否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选择,是否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窥见,文学是如何超越国界,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心灵的碰撞。我想知道,那些中国文学的“金句”,在越南语中是否同样闪耀?那些中国文人笔下的爱恨情仇,是否也曾触动越南读者的心弦?这无疑是一次充满诱惑力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于“译介的话语”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但当我知道这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比如鲁迅的批判精神,曹禺的戏剧张力,或者新月派的诗歌韵律,是如何跨越陆地和海洋,在越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翻译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关乎“话语”的权力与变形。当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越南文,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是否会因为语言、文化以及政治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微妙的偏移?越南的读者,在阅读这些“译介的话语”时,他们究竟接收到了什么?是原作者意图传达的思想,还是被翻译者或时代所塑造的新的解读?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时期,越南的文学界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中国文学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学习的榜样,还是作为一种参照,来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想到了许多关于文化殖民、文化认同以及文化融合的讨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在20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话语”,是如何在越南的土壤中,演变出新的生命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