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简史(1968-2003)

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简史(1968-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先锋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
  • 诗歌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改革开放
  • 诗歌
  • 思想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vant-Garde Poetry from the PRC
  1968-2003
  从朦胧诗、地下诗歌、第三代诗、西部诗,到海子诗歌……
  先锋诗歌是否已成「过去」?它留下了什么遗产,抑或启示?


  起于食指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1968年,
  止于新世纪「网路诗歌」兴起数年之后的2003年,
  补白中国先锋诗的关键发展,侧写当代中国的文化脉络。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不读的功力之作!

  本书勾画中国大陆先锋诗歌1968-2003年间的发展脉络,正文8章分述以食指等为代表的「地下诗歌」、以北岛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昌耀等为代表的西部诗、以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以翟永明等为代表的女性诗歌、海子等所彰显的诗歌转型、以王家新和臧棣等为代表的1990年代诗歌嬗变。另以〈引子〉介绍了中国当代诗歌最初十多年的情形;〈缀语〉讨论了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的问题;〈附录〉对「70后」诗人的长诗创作进行了探讨。

  本书既有宏观的历史描述,又有微观的作品分析,展示了中国当代诗歌流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诸多代表诗人的文本特征,有助于读者了解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诗歌的一些重要现象、话题、诗人及作品。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张桃洲,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论析的功力之作!
  ☆回顾中国当代诗歌35年跨度的先锋诗歌发展简史!
  ☆文学研究名家好评推荐!

名人推荐

  陈俊荣(诗人,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
  杨小滨(诗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文化评论家)
  杨宗翰(评论家,淡江大学中文系专任助理教授)
  刘正忠(作家,台湾大学中文系专任副教授)
  郑慧如(逢甲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     
  │名家推荐│

  先锋诗歌是否已成「过去」?它究竟留下了什么遗产,抑或何种启示?张桃洲教授虽自谦这部《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简史(1968-2003)》源于授课所需,或属教科书式的文学史;但从其中饶富批判意识与诗学洞见、不畏评价且勇于褒贬,在在可以看出他的书写自有宏图在胸。对台湾读者来说,本地图书市场一直缺乏对先锋诗歌有深入观察的着作,这部简史无疑可以填补空白,开启吾辈对彼时先锋诗歌的认知视野。正文第一到八章之外,书末「缀语」跟「附录」两处尤见批评功力,值得再三细读,深刻反思。──杨宗翰(评论家,现任教于淡江大学中文系)

  本书叙述明快,概念丰富,善于从多重面向去解释现象,思辨诗学课题;一编在手,既能掌握先锋诗的关键发展,又能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脉络。──刘正忠(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教授的《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简史(1968-2003)》:
  1.以「先锋」界定1980年代以前,相对于中国大陆主流意识形态,特具孤绝、异端、悖反、叛逆、清新、质朴、鲜活、实验、启迪、挑衅或对峙的现当代诗歌;以及1980年代以降,在文化与文学潮流中脱颖而出的现当代诗歌。
  2.对于「70后」的诗歌创作,留意到1980/1990长诗演变,着重诗歌创作所能展现的厚重感、对现实的关注与介入。
  3.史笔回到作品本身,以各个时代主要诗歌流派主从互现的方式,在整体、系统化、规范化的历史观中,勾勒历史语境之迁变,点出现当代汉语诗的内在关联。
  4.体现杰出诗歌批评家与历史学者的洞察力,虽以「简史」为名,仍细致关注现当代汉语诗歌发展中的调整与蓄积,指陈论述对象与同时代多数诗歌之异,和特殊历史命名中之多方意涵。──郑慧如(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桃洲


  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着。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等。入选2011年度中国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图书目录

名家推荐
自序
【引子】「时间开始了!」
第一章 「地下」的「火种」
第二章 「朦胧诗」浮出地表
第三章 西部风景:新边塞诗与巴蜀诗群
第四章 众声喧哗:「他们」及其他
第五章 「黑夜意识」和女性诗歌
第六章 转型期的诗歌场域
第七章 1990年代的「中年写作」
第八章 在新的躁动中向纵深地带延展
【缀语】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
【附录】极限中的迂缓──「70后」诗人长诗写作一瞥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小书,脱胎于我最近十余年间因不同机缘写就的评述文字和在当代文学课堂上讲授的有关内容(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以前,为南京《扬子江诗刊》撰写的专栏文章和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开始的选修课),原本无意于构建一种诗歌史,然而在一位友人的「诱劝」下,对那些文字和讲稿稍加整理后,却也使之具备了诗歌史的面貌,似乎能够展示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发展的某些线索,只不过是片断的「简史」:起于食指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1968年,止于新世纪「网路诗歌」兴起数年之后的2003年(惜乎本书对「网路诗歌」本身并未做细致讨论)。将食指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1968年作为中国大陆当代诗歌的某种意义上的起点,想必会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因为食指那时期的创作所开启的「地下诗歌」潮流,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大陆当代先锋诗歌的先声和源头之一;将本书叙述的诗史止于2003年,或许会令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但对我而言,做出这样的决断之原因有二:一则自兹之后迄今十多年里的诗歌较为芜杂、不易把握,遂放弃了勉力概括之的念头;再则那个时间点留有我个人的生命印记,算是私下以此作一标识。

  这确乎是一部关于中国大陆当代诗歌的「简史」,不仅行文简洁,并且也没有全方位地展现各类诗歌发展的脉络,而是仅描述了大致可被称为先锋诗歌的那些诗潮与创作(有别于同期的主流诗歌)的基本情况。全书主体部分包括8章,分述以食指等为代表的「地下诗歌」、以北岛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昌耀等为代表的西部诗、以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以翟永明等为代表的女性诗歌、海子等所彰显的诗歌转型、以王家新和臧棣等为代表的1990年代诗歌的嬗变;「引子」介绍了中国当代诗歌最初十多年的情形,「缀语」讨论了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的问题,整个线索的勾画相对清晰、自足;此外,「附录」对「70 后」诗人的长诗创作进行了探讨,以增补对较新诗歌进展的认识。不过,虽然名为「简史」,但全书既有宏观的历史描述,又有微观的作品分析,总体上能够呈现中国大陆先锋诗歌流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诸多代表诗人的文本特征。希望这本小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诗歌的一些重要现象、话题、诗人及作品。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论述是在过去十余年间不同时空条件下完成的,如今时过境迁,一方面书中谈及的部分诗人的创作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对当代诗歌的看法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以现在的眼光,我也许会批评某些诗人(包括一些着名诗人)的当下创作;正如我在「缀语」里所说,目前中文诗歌的最大问题是精神和认知的「围栏化」,缺乏宏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魄,因而少了必要的创造力和应有的格局。尽管如此,却并不能否定他们曾经取得的成就和为先锋诗歌做出的贡献,而本书中对其在那个阶段的创作及特征的描述和论断,自感依然大体成立。

  本书曾以《中国当代诗歌简史》为题在大陆出版了简体字版,此繁体字版相较而言主要有两点差别:一是恢复了原来出版过程中被删掉的一些文字和注释,二是若干章节增补了部分重要诗人的评述,另外还调整了某些表达方式,总体上比简体字版更丰富、更全面。本书的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杨宗翰博士的鼎力引荐和徐佑骅女士的辛勤劳作。同时要感谢郑慧如、刘正忠、杨宗翰三位教授拨冗撰文推荐,以及孟樊(陈俊荣)、杨小滨两位教授慨允署名推荐。书中若有错讹,责任在我,敬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张桃洲
2018年冬至前夕
于北京定慧寺恩济里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朦胧诗」浮出地表(节选)
 
19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格局的变动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诗歌也出现了某种复苏的迹象。此际,除了艾青、牛汉等老一辈「归来的诗人」,和以骆耕野、熊召政、张学梦等为代表的青年政治抒情诗人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以青年诗人为主体的「朦胧诗」人。他们的崛起,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对于刚刚复苏的诗歌创作来说,「真实」──面向历史真实、表达真情实感──是它们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对过去「假大空」诗歌的有力反拨。如果说,「真实」的原则在「归来的诗人」那里表现为对自身苦痛经历的书写,在青年政治抒情诗人那里是对1950年代干预和关注现实传统的接续的话,那么,它在「朦胧诗人」那里则被转化为一种对于人、人性和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
 
正如前述,「朦胧诗」同1960-70年代的「地下诗歌」之间具有多重的联系:既有人缘方面的接触,又有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承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朦胧诗」在将「地下诗歌」的批判主题、反思精神和自我张扬特性向前推进和发挥的同时,又以其理性写作姿态磨损掉了后者的天然、率直的品质。「朦胧诗」作为一种诗歌潮流的兴起和产生影响,与两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一是《今天》杂志的创办,一是围绕「朦胧诗」展开的激烈而持久的论争。《今天》杂志创刊于1978年12月(创办人有北岛、芒克等),至1980年9月停刊共出版9期,并出版了3期《今天》文学资料和4种丛书。《今天》创刊号上的《致读者》鲜明地表明了《今天》同人们的文学观和文学理想:
 
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在心中10年之久的歌放声唱出来,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处罚。
 
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了。……
 
……
 
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从而避免可笑的妄自尊大或可悲的自暴自弃。
 
我们的今天,植根于过去古老的沃土里,植根于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信念中。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今天,只有今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邀请函,把我引向一个充满探索和颠覆的诗歌世界。1968年到2003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维度,足够让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篇。我一直很好奇,在这三十多年间,中国的“先锋诗歌”是如何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壮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先锋”诗人们所经历的时代局限,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样的局限中,挑战传统,实验新形式,表达独特的个体经验和思想。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并阐述它们为何会被视为“先锋”。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这些“先锋”的尝试,在当时是如何被解读的?它们是否也经历了被误解、被边缘化的过程?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中国大陆的“先锋诗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中国大陆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旅程。1968到2003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年代,而诗歌,作为时代的敏感触角,无疑记录下了这一切。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状态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它承诺的“简史”似乎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理顺那些复杂的流派、重要的诗人以及他们作品背后的精神追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先锋”这两个字在那个语境下的含义,它究竟是对传统诗歌的颠覆,还是对全新表达方式的探索?那些被誉为“先锋”的诗歌,是如何在时代限制下孕育而出,又如何挑战了当时的审美认知?我很想知道,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诗人们是如何汲取养分,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思想体系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让我们不再对那个时代的诗歌感到陌生,而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呐喊、迷茫与坚持。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文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让我眼前一亮。书名中“中国大陆先锋诗歌简史(1968-2003)”这几个字,立刻就勾勒出了一个我渴望了解的领域。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那些被冠以“先锋”之名的诗歌,是如何突破当时的主流审美和表达模式的?它们在语言上是否有革新?在意象上是否有独特之处?在思想上是否触及了更深层面的东西?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先锋”诗歌之间是如何演变和影响的。例如,早期的“先锋”与后期的“先锋”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它们是否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又有着怎样的不同的创作策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分散在历史尘埃中的诗歌火花,重新点燃,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大陆诗歌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生命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不羁的艺术感,让人立刻感受到书中内容的重量。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界定“先锋诗歌”的出现与发展的?是某种特定的社会事件催生了它,还是诗人个体对语言和形式的自觉实验?我渴望了解那些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们,他们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们试图通过诗歌解决什么问题?是内心深处的孤独,还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诗歌文本分析,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先锋”的魅力。同时,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先锋”是否也意味着一种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诗人们在创作的同时,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独特语境和艰难处境?它不仅仅是关于诗歌本身,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一群追寻精神自由的灵魂。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看,它涵盖的时间跨度相当可观,足以展现出在中国大陆诗歌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我一直在思考,1968年这个节点,对中国诗歌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标志着某种传统的断裂,或是新生的开始?而2003年,又为何是这段“简史”的终点?这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革新,诗歌作为一种对时代最为敏感的艺术形式,必然会在这场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个时期“先锋”诗歌的独特性,它们是如何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对语言、形式、意象等进行大胆的实验与重塑?这些“先锋”的诗人,他们是如何在看似压抑的环境下,挖掘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理解,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了如此丰富多元的诗歌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