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徒:向大师学教育

大师课徒:向大师学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学方法
  • 大师经验
  • 教育理念
  • 教师发展
  • 学习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名师
  • 教育反思
  • 课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历史上,良师之多,不胜枚举。那么,看看他们如何传道授业,如何传承美德,正是本书撰写的初衷。

  一个人的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往往出自老师的「手笔」。考虑到老师对弟子的决定性的影响,为人师者不可不慎之又慎。

  本书收录十三位民国早期的大师:李叔同、陈垣、吴宓、刘文典、陈寅恪、胡适、赵元任、顾颉刚、钱穆、傅斯年、叶企孙、王力、钱钟书,从大师与弟子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着力梳理大师们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并透过特定的角度,描摹大师丰神,再现大师风采,追溯他们立足杏坛春风化雨的人生。

  从大师们对教育的呕心沥血,对弟子的牵肠挂肚,以及他们做人之温厚,做事之谨严,日后读者在教学中,能从大师那里「偷」得一招半式的「武功」,那就是读者的最大福分与造化了。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图书简介,该图书并非《大师课徒:向大师学教育》,而是另一本专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书籍。 --- 书名:《教育的边界与深度:探寻未来学习的可能图景》 内容简介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的边界与深度:探寻未来学习的可能图景》并非简单地罗列教育史上的伟人思想,而是立足于当下教育生态的复杂性与未来图景的模糊性,深入剖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在张力、结构性缺陷以及潜在的转型方向。本书旨在引导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读者,超越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去思考教育的本质意义及其在个体生命建构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作用。 第一部分:范式转换的迫切性与教育的结构性困境 本书开篇即直指当代教育的核心矛盾:知识的即时获取与深度理解之间的鸿沟。作者首先梳理了工业化时代建立的标准化、序列化教育模式,分析了这种模式在面对信息碎片化和个体需求多元化时的局限性。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过载”而非“知识匮乏”的时代,然而现行的教育体系却仍在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这导致了学习的低效与意义感的缺失。 标准化教育的“内卷化”:详细探讨了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和单一评价体系如何扼杀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与创造性思维。书中通过对全球多个教育体系的案例对比分析,揭示了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教育如何逐渐异化为一种生存技能的培训,而非心智的自由发展。 技术与情感的失衡:随着教育技术(EdTech)的飞速发展,本书并未盲目乐观地拥抱技术,而是对其进行了审慎的批判性审视。作者认为,技术的引入如果仅仅是为了优化既有的流程,而非重塑学习体验,那么它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弱化。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师生之间、同伴之间深层次的、面对面的互动与意义共建。 第二部分:重塑学习场域: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建构 本书将重点放在“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这一根本问题上。作者主张,未来的教育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并强调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情境化的、具有社会关联性的过程。 “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本书提出了“情境嵌入式探究学习”(Context-Embedded Inquiry Learning, CEIL)框架。这一框架强调学习内容必须与真实世界的问题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记忆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提出好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在协作中修正认知。书中详尽阐述了如何设计跨学科项目,使知识的应用不再是孤立的测试环节,而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必需步骤。 培养“韧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适应性比知识存量更为重要。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论述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Grit)和强大的元认知能力——即“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这包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反思和策略调整。书中提供了具体的课堂活动和反馈机制,旨在帮助学习者拥抱失败,将其视为迭代优化的契机。 第三部分:教师角色的再定义:从知识权威到学习促进者 教育改革的真正核心在于教师。本书认为,要求教师在旧的框架内进行创新是徒劳的,必须首先为教师创造一个支持其专业成长的生态系统,并重新定义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与研究者”:作者倡导教师应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设计者和行动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课程理论素养,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境和需求,灵活地裁剪、整合甚至重构教学内容。书中探讨了如何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嵌入系统的反思与研究周期。 构建信任与赋权的专业学习社区(PLC):本书对传统的单向培训模式提出了批评,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是同伴驱动、相互赋权的。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高信任度的专业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教师们可以安全地分享教学中的“脆弱时刻”(Vulnerability),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并形成基于实践的知识共享网络。 第四部分:教育伦理与未来社会的公民培养 在技术伦理、全球化挑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负责任的公民——面临新的挑战。《教育的边界与深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在学科教育中融入伦理思考与公民责任感。 批判性素养与信息辨识:面对深度伪造(Deepfake)和信息茧房,本书强调培养学生识别偏见、评估信息来源的“批判性素养”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教授“是什么”(What),更要教授“如何判断”(How to Judge)。 同理心与跨文化理解:在全球互联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文化敏感性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将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公平)融入日常教学的案例,鼓励学生跳出自我中心视角,理解复杂系统的相互依存性。 结语 《教育的边界与深度》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指南与思想碰撞之作。它没有提供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套深刻的反思工具和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激励教育者们勇敢地走向教育的未知边界,在深度挖掘学习潜能的同时,为构建一个更具人文关怀和适应性的学习社会贡献力量。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温度,理论阐述清晰有力,案例剖析细致入微,旨在成为推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思想资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7

第一章 李叔同与弟子          9
切己良箴君须记  10
先器识而后文艺  14
半是鼓励半批评  17
孤独求败    19

第二章 陈垣与弟子    23
闲时不学临时悔  23
爱护学生自尊心  26
善用环境最要紧  29

第三章 吴宓与弟子    39
学好古典文学四要点    40
事无大小不苟且  43
读书如恋爱          46

第四章 刘文典与弟子          51
保护学生不惜命  52
教学贵新    53
一张书单就是一堂课    56
发扬民族真精神  56

第五章 陈寅恪与弟子          59
不採花即自由      60
不求学位求学问  64
听课如听杨小楼  66
师道热肠    68

第六章 胡适与弟子    73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74
小题要大做          79
读书三要诀          83
论人须持平          87
如何让文章进步  91

第七章 赵元任与弟子          97
未曾谋面已是师  100
终生受用的一句话        101
充满游戏味的正经话    106

第八章 顾颉刚与弟子          113
视学生为平等对手        114
怜才惜才    115
八项规定    116
对症下药    118
十字箴言    121
求士为不朽          122

第九章 钱穆与弟子    125
读书当知言外意  125
游历如读史          126
执着自己的见解  131
学文唯一正路      132
一生只着一部书  135
做笔记要留一半空白    140

第十章 傅斯年与弟子          145
会读书更能做事  145
把才子气洗干净  152
高标准严要求      156
菩萨心        158

第十一章 叶企孙与弟子      161
明其道计其功      162
实验做不好,理论也要扣分 167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169
课上得不好,却对得住学生 170
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171

第十二章 王力与弟子          173
大牛带小牛          173
化批评为营养      174
十足安全感          176
龙虫并雕    179

第十三章 钱钟书与弟子      181
一堂课就是一篇好文章          181
书是音符话是歌  184
无微不至的关怀  188
欢迎批评的人是有力量的      191
神州自有好湖山  194
漫言高处不胜寒  195
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      196
写文章好比追女孩子    199
世事洞明皆学问  20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作者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习惯养成”的看法。他并没有将之视为一种强制性的束缚,而是将其看作是孩子走向独立和自律的基石。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于我这个常常为孩子“磨蹭”和“拖延”而头疼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者的语言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传授教育的技巧,更是在传递一种教育的温度和情怀。他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本质是爱,是用心去陪伴,是用情去引导。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他引导我思考教育的深层意义,也让我看到了教育背后更广阔的天地。我迫切地想要将书中所学到的理念,运用到我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期待能看到积极的改变。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教育充满好奇的普通家长,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书籍。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内容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落地。这次读到《大师课徒:向大师学教育》,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让我们去体会教育的真谛。我尤其喜欢他对“倾听”的强调,他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倾听开始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声音。书中提到的“耐心”和“等待”,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的品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去犯错,去探索。作者的观点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真实,仿佛他就在我身边,用他的经验告诉我,教育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那么焦虑,而是更加平和地去观察和陪伴我的孩子。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别具一格,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将一些深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中,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人格的塑造。作者在这本书中,正是通过对“大师”教育理念的“课徒”式学习,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并没有生搬硬套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这些大师的教育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阐述,认为这是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关键。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方法,这些都对我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非常有启发。而且,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而作者就是我最引以为傲的老师,他的话语如甘露般滋润着我的心田。

评分

刚拿到这本《大师课徒:向大师学教育》,就被它简约而又不失格调的封面所吸引。翻阅内页,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又似阵阵清风,涤荡灵魂。他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个求学者的身份,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鼓励”和“肯定”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否定,而是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这种理念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日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足,而忽略了他们的进步和努力。作者的观点让我意识到,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和激励孩子,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此外,书中对于“尊重”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和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更加坚定了要以一种更加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的信念。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想找时间好好读一读,最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书的装帧设计很用心,纸质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文字非常有力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和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谦逊的姿态,仿佛一位真诚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育人”二字的解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智慧和情感的培养。书中对一些教育现象的剖析,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粗暴的“秘方”,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出笔和纸,记录下那些触动我的观点,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理论的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或者说家长)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得到指引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