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解庄:以《庄子》註为线索之考察

以佛解庄:以《庄子》註为线索之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庄子
  • 佛学
  • 哲学
  • 道家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比较哲学
  • 注释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庄」、「佛」互动的实质义涵,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特别是「佛道交涉史」的重要课题。
  两者关系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佛教思潮的衍进而变化,形塑了不同时代「以佛解庄」之内涵。


  庄子与佛教,两者之间有何关连?
  佛教与老庄之关系,随着时空的推移,为何渐行渐近?

  「以佛解庄」的发展与内涵,有「以空解庄」、「以禅解庄」及「以唯识解庄」三大模式。
  魏晋时代的「佛道交流」,是「以空解庄」的渊源,主在凸显「庄佛对话」的境界思维。
  唐代的「庄禅合流」,是「以禅解庄」的思想根源,旨在彰明「庄禅汇合」的深度广度。
  清末民初的「唯识盛行」,开启了「以唯识解庄」的新局,呈现「庄佛会通」的时代意涵。

  本书旨在描述「以佛解庄」现象,从此现象的形成论起,寻绎其来龙去脉,并点出「以佛解庄」的思想发展,梳理庄佛互动的面貌与两者之间的交流史;并应用丰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论着,揭示「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变与现象。

本书特色

  ○梳理历代「以佛解庄」之註本,探讨其成因与衍变,描述其现象,并略以检讨。
  ○透过「以空解庄」、「以禅解庄」、「以唯识解庄」等三方面条理、论述主题。
  ○透露「佛道(包括道家与道教)」如何相激相摄的问题,尤其是从「以老庄会通佛学」,到「以佛解庄」的过程与转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敏捷


  一、现职
  国立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

  二、代表着作
  1.《传道法师年谱》(104.5台南:妙心出版社)
  2.《三心了不可得──与传道法师对话录》(104.1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
  3.《「印顺学派的成立、分流与发展」访谈录》(100.1台南:妙心出版社)
  4. 《印顺《中国禅宗史》之考察──兼与胡适及日本学者相关研究的比较》(98.5台南:妙心出版社)
  5.《《肇论》研究的衍进与开展》(92.1高雄:复文出版社)
  6.《文学与佛经》(90.4高雄:复文出版社)
  7.《留住莲音》(89.11台北:法界出版社)
  8.《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89.1台北:法界出版社)
  9.《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82.5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0.期刊论文四十余篇、学术研讨会论文四十余篇
 

图书目录

自序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叙述
第二节 文献探讨
一、原典的考察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第二章 「以佛解庄」的形成及其途径
第一节 魏晋「佛道交流」:「以空解庄」的渊源及发展
一、佛教与道教的互动
二、佛教与老庄的交会
第二节 唐代「庄禅合流」:「以禅解庄」的渊源及发展
第三节 清末民初「唯识盛行」:「以唯识解庄」的渊源及发展

第三章 「庄佛」原义及其会通
第一节 《庄子》的思想内涵
一、道体论
二、认识论
三、修养论
四、境界论
第二节 「空」、「禅」、「唯识」的思想内涵
一、「空」的理论与实践
二、「禅」的特质与境界
三、「唯识」的系统与意义
第三节 庄佛会通的努力与问题

第四章 「以空解庄」的背景与思想
第一节 「以空解庄」的时空背景
一、唐‧成玄英时代的佛道关系
二、宋‧王雱时代的佛道氛围
三、明‧陆西星时代的佛道互动
第二节 以「空」解《庄子》道体论
一、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
二、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第三节 以「空」解《庄子》修养论
第四节 以「空」解《庄子》境界论
一、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
二、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
三、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第五节 「以空解庄」的检讨

第五章 「以禅解庄」的背景与思想
第一节 「以禅解庄」的时空背景
一、宋‧林希逸与佛教
二、明‧方以智与佛教
三、清‧释净挺与佛教
第二节 以「禅」解《庄子》修养论
一、宋‧林希逸《庄子口义》
二、明‧方以智《药地炮庄》
三、清‧释净挺《漆园指通》
第三节 以「禅」解《庄子》境界论
一、宋‧林希逸《庄子口义》
二、明‧方以智《药地炮庄》
三、清‧释净挺《漆园指通》
第四节 「以禅解庄」的检讨

第六章 「以唯识解庄」的背景与思想
第一节 「以唯识解庄」的时空背景
一、杨文会与佛教
二、章太炎与佛教
第二节 以「唯识」解《庄子》境界论
第三节 以「唯识」解《庄子》认识论
一、以「藏识」解《庄子》认识主体之「心」
二、以「四寻思」解《庄子》认识的主客关系
三、 以「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解《庄子》认识的构成条件
四、以「圆成实性」解《庄子》认识的主客相泯
第四节 「以唯识解庄」的检讨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历代「以佛解庄」着作一览表
附录二 「以佛解庄」代表作基本资料及其註文出处一览表
附录三 本书未讨论之「以佛解庄」着作的内容对照表
附录四 历代「以佛解老」着作一览表

 

图书序言

自序

  「以佛解庄」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此种现象散见于历代《庄子》註疏本。探讨其衍变与模式,自有研究意义与价值。要掌握「以佛解庄」──《庄子》註疏本观点的衍进、取径与内涵,有必要从其源头切入;而回溯「以佛解庄」之历史渊源,则须就「以佛解庄」的形成论起,寻绎其来龙去脉,并点出「以佛解庄」之思想发展。

  在「『以佛解庄』的形成及其发展」部分,本书就「魏晋『佛道交流』:『以空解庄』的渊源及发展」、「唐代『庄禅合流』:『以禅解庄』的渊源及发展」、「清末民初『唯识盛行』:『以唯识解庄』的渊源及发展」三方面论述之。其中,「魏晋『佛道交流』」的部分内容,如「佛教与老庄交会」中「般若空义与庄学之关系」,是笔者七年前的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从僧肇到印顺──《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之延续。至于「唐代『庄禅合流』」,拙着《印顺佛教思想研究》(博士论文)第五章〈印顺对禅宗与净土宗的批判〉作过初探,本书则加以深化、广化。

  「空」的思想,实为佛教不共于世俗学问或其他宗教教义的独特思想。「以空解庄」的《庄子》註疏本,唐、宋、明,代有杰作出现,历史既早且久。学界对于备载、体现「空」义的「中观思想」之研究文献已相当可观。笔者博士论文的第四章〈印顺缘起性空思想〉已有所涉猎;而前述笔者的国科会专题研究系聚焦于中观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之发展轨迹。以过去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精研细究,相信更能为「以空解庄」之《庄子》註疏本釐清头绪。

  佛教东传而在中土开出奇葩的「禅宗」,不仅对中国学术、教育、文学、艺术,乃至于其他社会诸领域,均带来影响作用。在「以佛解庄」的历史进程上,禅宗思想所引起的效应尤为彰显。唐代,中国禅宗逐渐壮大,禅风席卷而下,从宋到明末清初,「以禅解庄」之佳构先后问世,为「以佛解庄」画上纵贯约四百五十年的美丽长轴。本书投之以最大的篇幅(第五章),盼能将此一文采义理兼胜的思想史轮廓勾勒出来。

  到了清末,西方列强势力大举入侵中国,时代社会顿时巨变,救亡图存的思潮此起彼落,「唯识学」因应而兴,在《庄子》「註疏史」上形成了「以唯识解庄」的新生面。这些《庄子》註疏本的观点与成果,同样是「以佛解庄」之衍变路程中不可小觑的环节。这应是系统耙梳「以佛解庄」──《庄子》註疏学术史的压轴阶段。

  本书从发现问题、研拟主题起轫,经检索、蒐罗并研读资料,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鑑等工夫,梳理出历史全期「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进轨迹及代表作之内容特征。「以佛解庄」由古至今约略可归纳为「以空解庄」、「以禅解庄」、「以唯识解庄」等三种不同思想取径。为了条贯及解析各发展期与各取径之脉络、特质和思想结构,本书之述论,不仅涵盖了各期发展的背景与代表人物的佛教因缘,更以各主要「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内涵探析为重点,再辅以检讨。本书最后一章提出「以佛解庄」在思想史之意义作结。还有,书末有四个「附录」,提供相关表格,权资参考。

  本书应用了丰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论着,以揭示「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变与现象。其中,第四章有部分内容先前整理为〈以「空」解庄之考察〉一文,刊载于《南师学报》第38卷第1期(民国93年4月);第五章〈林希逸《庄子口义》「以禅解庄」析论〉收入于《玄奘佛学学报》第4期(民国95年1月);同章〈方以智《药地炮庄》之「以禅解庄」〉发表于《南大学报》第39卷第1期(民国94年4月),同章〈释净挺《漆园指通》之「以禅解庄」述析〉登录于《南师语教学报》第3期(民国94年4月);第六章〈杨仁山、章太炎以「唯识」解庄析论―以真心派的唯识之诠释〉则发表于《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11期(民国95年7月)。

  本书的「研究计画」曾获得国科会的经费补助(NSC91-2411- H-024-003),让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另外,上举数章投稿后,先后收到许多宝贵的审查意见,使我得以填补罅漏,精益求精。还有,过去在研撰期间,台南妙心寺住持传道法师,以及高雄师范大学张光甫教授、台湾大学林义正教授、世新大学庄耀郎教授、中正大学谢大宁教授、成功大学林朝成教授、北台科技大学江灿腾教授、台北大学赖贤宗教授、文藻外语大学施忠贤教授、屏东大学简光明教授等都提供不少卓见。在此,我要向国科会和各学报、期刊审查教授,以及所有热心协助本书顺利完成的师长、同道挚友,致上最大的敬意与谢忱。
 
邱敏捷 谨识于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
2019年6月

图书试读

佛教传行中国,与中土文化结下深远关系。初期之「格义佛教」,往往借用「老庄」文字、义理以求知解。「老庄无」义与「般若空」义的「比附」,为后世「以佛解庄」留下伏笔;接着,「六家七宗」之援引《般若经》与僧肇《肇论》之汲取中观思想,为「以般若空思想解庄」起了微妙的先导作用。可以说,魏晋时代的「佛道交流」,乃「以空解庄」之渊源;而唐代「庄禅合流」,则是「以禅解庄」的思想根源;至于清末民初「唯识盛行」,由之开启了「以唯识解庄」之新局。
 
《庄子》义蕴深邃宏达,自成一家。其「道体论」继承老子的学说,主张「道」是宇宙之本根;其性为实存、自存、遍在、先于天地、创生万物、不为久老。其「认识论」,以为认识的主体──「心」,有正、负两种意义;心之认识对象,包括「道」与「物」二者。而认识的知能则有「大知」与「小知」不同层次。其「修养论」,强调「心斋坐忘」的内省工夫,「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的修养进路,以及「无心」之道。其「境界论」,提出超越名利、优游自在、无牵无挂、逍遥无待、与物合一等精神境界,为个人之自我消解与自我证成别开活路。
 
佛教的「空」、「禅」与「唯识」各有理论脉络。「空」,相对于「有」,具有否定存在自性之意,但并非「无」或「虚无」。理论层面的「空」,指一切法无固定的自性,乃「自性空」;工夫层面的空,指的是体「空」的境界,无所得、不执着的处世态度,是一种自我证成。中国禅宗对于「禅」的表达,包括禅理的论述、禅修的历程与禅境的呈现等,均富赡异采。「唯识」,倡论「识」及其对象「境」的各种关系,集中表述佛教在认识论上的哲理。
 
「以空解庄」,历久不衰,包括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等都是这方面的杰作。这些着作运用一定质量的佛教「空」思想,註解、诠释《庄子》的道体论、修养论与境界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