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解庄:以《庄子》註为线索之考察

以佛解庄:以《庄子》註为线索之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庄子
  • 佛学
  • 哲学
  • 道家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比较哲学
  • 注释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庄」、「佛」互动的实质义涵,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特别是「佛道交涉史」的重要课题。
  两者关系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佛教思潮的衍进而变化,形塑了不同时代「以佛解庄」之内涵。


  庄子与佛教,两者之间有何关连?
  佛教与老庄之关系,随着时空的推移,为何渐行渐近?

  「以佛解庄」的发展与内涵,有「以空解庄」、「以禅解庄」及「以唯识解庄」三大模式。
  魏晋时代的「佛道交流」,是「以空解庄」的渊源,主在凸显「庄佛对话」的境界思维。
  唐代的「庄禅合流」,是「以禅解庄」的思想根源,旨在彰明「庄禅汇合」的深度广度。
  清末民初的「唯识盛行」,开启了「以唯识解庄」的新局,呈现「庄佛会通」的时代意涵。

  本书旨在描述「以佛解庄」现象,从此现象的形成论起,寻绎其来龙去脉,并点出「以佛解庄」的思想发展,梳理庄佛互动的面貌与两者之间的交流史;并应用丰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论着,揭示「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变与现象。

本书特色

  ○梳理历代「以佛解庄」之註本,探讨其成因与衍变,描述其现象,并略以检讨。
  ○透过「以空解庄」、「以禅解庄」、「以唯识解庄」等三方面条理、论述主题。
  ○透露「佛道(包括道家与道教)」如何相激相摄的问题,尤其是从「以老庄会通佛学」,到「以佛解庄」的过程与转变。
 
《禅悦无碍:古代禅宗文献中的智慧流变》 图书简介 《禅悦无碍:古代禅宗文献中的智慧流变》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佛教禅宗早期发展脉络与核心思想演变的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对一系列珍贵且常被忽视的古代禅宗典籍的细致考辨,旨在描摹自达摩东传至六祖慧能时代,禅宗如何在中国本土环境中,吸收并重塑印度佛教的般若学与涅槃思想,最终形成其独具一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实践路径与哲学意涵。 本书的根本目标,并非重复已有对禅宗公案或语录的释义工作,而是侧重于“流变”——即探讨在不同历史阶段,关键概念(如“佛性”、“空性”、“心”的定义)是如何被赋予新的语境,以及这些语境的转换如何影响了禅宗修行的具体指导。 第一部分:源头辨析与文献初探 本部分首先对禅宗初传的文献基础进行了审慎的梳理。我们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广为人知的《坛经》等后期文本,而是将研究的焦点投向了敦煌和日本奈良等地发现的早期手抄本,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初期禅学”的资料。 1. 达摩“遗嘱”的语境重构: 传统上,对达摩的理解往往被简化为“壁观”的苦行象征。然而,本书通过对《血脉论》、《二入四行观》等早期文本的文本细读,揭示了达摩思想中对于“真如”与“缘起性空”的深刻体认。我们考察了这些文本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如何与当时的玄学思潮(尤其是老庄的“有无”概念)进行隐秘的对话与转化,从而构建了早期禅宗区别于其他佛教派别的初步基石。 2. 早期禅宗与般若思想的融合: 禅宗的“空”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大般若经》和《金刚经》的深刻吸收之上。本章深入分析了早期禅师们如何将“般若智慧”从理论性的“照见五蕴皆空”转化为实践性的“不着一相”。这种转化,体现在对“心”这一主体的重新界定上:它不再仅仅是“识”的集合体,而是与“佛性”相即不离的本源。我们特别关注了早期文献中对“无心”的不同表述,探究其与后期“明心见性”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禅宗思想的本土化与概念的重塑 禅宗的成功在于其高度的本土化能力,本书的第二部分即聚焦于此。我们认为,禅宗哲学在唐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本土哲学范畴的巧妙借用和转化。 1. “自性”概念的深化与确立: “自性”(Buddha-nature)在早期禅宗语境中,经历了从“固有的潜力”到“当下圆满的显现”的转变。本书对比了天台宗与禅宗对“法性”的不同诠释,指出禅宗如何通过强调“顿悟”的可能性,将“自性”的证得时间维度极大地压缩。这种压缩,实质上是对传统渐修模式的一种内在反拨,也是禅宗获得广泛世俗接受度的关键。 2. 修行论中的“作用”与“本体”分离的消解: 传统印度佛教强调修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区分了“因地”与“果地”。而禅宗,尤其是在双峰慧岸等人的思想中,开始强调“作用即是本体”。本书详细分析了诸如“磨砖作镜”、“担水砍柴”等早期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涵——即日常行为本身即是真理的展现,无需额外的、形而上的工具去捕捉真理。这种“事事无碍”的观念,是禅宗摆脱繁复仪轨,回归个体体验的重要标志。 第三部分:禅宗实践的转向与语录体的兴起 随着禅宗力量的壮大,其教化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从书面化论述向口头化、情境化表达的过渡。 1. “机锋”的诞生与问答的艺术: 公案和机锋的出现,标志着禅宗教学进入了以“棒喝”为代表的直接指示阶段。我们探究了这种教学方式背后的心理学基础——如何通过语言的断裂、悖论和看似荒谬的问答,瞬间击破学者的执着心。这不仅仅是教学手法的创新,更是对语言本体论的一次挑战:如果真理无法用逻辑语言承载,那么如何通过不合逻辑的语言来暗示真理?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语义学分析。 2. 禅师形象的建构与群体认同: 在禅宗语录体文本中,禅师不再是传统的论师或经师,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智者”或“导师”的形象出现。本书分析了这种形象建构对禅宗群体认同的塑造作用。禅师的“风范”和“行状”成为了检验开悟与否的非理性标准之一,这为后世禅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禅宗思想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文化基础。 结论:不落言筌的智慧张力 《禅悦无碍》总结认为,古代禅宗文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提供了宗教实践的指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认知框架。这一框架巧妙地处理了理性与直觉、文本与经验、世俗与出世之间的张力。通过对早期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禅宗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将印度哲学的精髓与中国文化的精气神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那股强大的、至今仍能触动人心的智慧流。本书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追溯智慧源头、体验思想流动的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敏捷


  一、现职
  国立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

  二、代表着作
  1.《传道法师年谱》(104.5台南:妙心出版社)
  2.《三心了不可得──与传道法师对话录》(104.1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
  3.《「印顺学派的成立、分流与发展」访谈录》(100.1台南:妙心出版社)
  4. 《印顺《中国禅宗史》之考察──兼与胡适及日本学者相关研究的比较》(98.5台南:妙心出版社)
  5.《《肇论》研究的衍进与开展》(92.1高雄:复文出版社)
  6.《文学与佛经》(90.4高雄:复文出版社)
  7.《留住莲音》(89.11台北:法界出版社)
  8.《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89.1台北:法界出版社)
  9.《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82.5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0.期刊论文四十余篇、学术研讨会论文四十余篇
 

图书目录

自序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叙述
第二节 文献探讨
一、原典的考察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第二章 「以佛解庄」的形成及其途径
第一节 魏晋「佛道交流」:「以空解庄」的渊源及发展
一、佛教与道教的互动
二、佛教与老庄的交会
第二节 唐代「庄禅合流」:「以禅解庄」的渊源及发展
第三节 清末民初「唯识盛行」:「以唯识解庄」的渊源及发展

第三章 「庄佛」原义及其会通
第一节 《庄子》的思想内涵
一、道体论
二、认识论
三、修养论
四、境界论
第二节 「空」、「禅」、「唯识」的思想内涵
一、「空」的理论与实践
二、「禅」的特质与境界
三、「唯识」的系统与意义
第三节 庄佛会通的努力与问题

第四章 「以空解庄」的背景与思想
第一节 「以空解庄」的时空背景
一、唐‧成玄英时代的佛道关系
二、宋‧王雱时代的佛道氛围
三、明‧陆西星时代的佛道互动
第二节 以「空」解《庄子》道体论
一、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
二、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第三节 以「空」解《庄子》修养论
第四节 以「空」解《庄子》境界论
一、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
二、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
三、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第五节 「以空解庄」的检讨

第五章 「以禅解庄」的背景与思想
第一节 「以禅解庄」的时空背景
一、宋‧林希逸与佛教
二、明‧方以智与佛教
三、清‧释净挺与佛教
第二节 以「禅」解《庄子》修养论
一、宋‧林希逸《庄子口义》
二、明‧方以智《药地炮庄》
三、清‧释净挺《漆园指通》
第三节 以「禅」解《庄子》境界论
一、宋‧林希逸《庄子口义》
二、明‧方以智《药地炮庄》
三、清‧释净挺《漆园指通》
第四节 「以禅解庄」的检讨

第六章 「以唯识解庄」的背景与思想
第一节 「以唯识解庄」的时空背景
一、杨文会与佛教
二、章太炎与佛教
第二节 以「唯识」解《庄子》境界论
第三节 以「唯识」解《庄子》认识论
一、以「藏识」解《庄子》认识主体之「心」
二、以「四寻思」解《庄子》认识的主客关系
三、 以「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解《庄子》认识的构成条件
四、以「圆成实性」解《庄子》认识的主客相泯
第四节 「以唯识解庄」的检讨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历代「以佛解庄」着作一览表
附录二 「以佛解庄」代表作基本资料及其註文出处一览表
附录三 本书未讨论之「以佛解庄」着作的内容对照表
附录四 历代「以佛解老」着作一览表

 

图书序言

自序

  「以佛解庄」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此种现象散见于历代《庄子》註疏本。探讨其衍变与模式,自有研究意义与价值。要掌握「以佛解庄」──《庄子》註疏本观点的衍进、取径与内涵,有必要从其源头切入;而回溯「以佛解庄」之历史渊源,则须就「以佛解庄」的形成论起,寻绎其来龙去脉,并点出「以佛解庄」之思想发展。

  在「『以佛解庄』的形成及其发展」部分,本书就「魏晋『佛道交流』:『以空解庄』的渊源及发展」、「唐代『庄禅合流』:『以禅解庄』的渊源及发展」、「清末民初『唯识盛行』:『以唯识解庄』的渊源及发展」三方面论述之。其中,「魏晋『佛道交流』」的部分内容,如「佛教与老庄交会」中「般若空义与庄学之关系」,是笔者七年前的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从僧肇到印顺──《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之延续。至于「唐代『庄禅合流』」,拙着《印顺佛教思想研究》(博士论文)第五章〈印顺对禅宗与净土宗的批判〉作过初探,本书则加以深化、广化。

  「空」的思想,实为佛教不共于世俗学问或其他宗教教义的独特思想。「以空解庄」的《庄子》註疏本,唐、宋、明,代有杰作出现,历史既早且久。学界对于备载、体现「空」义的「中观思想」之研究文献已相当可观。笔者博士论文的第四章〈印顺缘起性空思想〉已有所涉猎;而前述笔者的国科会专题研究系聚焦于中观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之发展轨迹。以过去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精研细究,相信更能为「以空解庄」之《庄子》註疏本釐清头绪。

  佛教东传而在中土开出奇葩的「禅宗」,不仅对中国学术、教育、文学、艺术,乃至于其他社会诸领域,均带来影响作用。在「以佛解庄」的历史进程上,禅宗思想所引起的效应尤为彰显。唐代,中国禅宗逐渐壮大,禅风席卷而下,从宋到明末清初,「以禅解庄」之佳构先后问世,为「以佛解庄」画上纵贯约四百五十年的美丽长轴。本书投之以最大的篇幅(第五章),盼能将此一文采义理兼胜的思想史轮廓勾勒出来。

  到了清末,西方列强势力大举入侵中国,时代社会顿时巨变,救亡图存的思潮此起彼落,「唯识学」因应而兴,在《庄子》「註疏史」上形成了「以唯识解庄」的新生面。这些《庄子》註疏本的观点与成果,同样是「以佛解庄」之衍变路程中不可小觑的环节。这应是系统耙梳「以佛解庄」──《庄子》註疏学术史的压轴阶段。

  本书从发现问题、研拟主题起轫,经检索、蒐罗并研读资料,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鑑等工夫,梳理出历史全期「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进轨迹及代表作之内容特征。「以佛解庄」由古至今约略可归纳为「以空解庄」、「以禅解庄」、「以唯识解庄」等三种不同思想取径。为了条贯及解析各发展期与各取径之脉络、特质和思想结构,本书之述论,不仅涵盖了各期发展的背景与代表人物的佛教因缘,更以各主要「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内涵探析为重点,再辅以检讨。本书最后一章提出「以佛解庄」在思想史之意义作结。还有,书末有四个「附录」,提供相关表格,权资参考。

  本书应用了丰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论着,以揭示「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变与现象。其中,第四章有部分内容先前整理为〈以「空」解庄之考察〉一文,刊载于《南师学报》第38卷第1期(民国93年4月);第五章〈林希逸《庄子口义》「以禅解庄」析论〉收入于《玄奘佛学学报》第4期(民国95年1月);同章〈方以智《药地炮庄》之「以禅解庄」〉发表于《南大学报》第39卷第1期(民国94年4月),同章〈释净挺《漆园指通》之「以禅解庄」述析〉登录于《南师语教学报》第3期(民国94年4月);第六章〈杨仁山、章太炎以「唯识」解庄析论―以真心派的唯识之诠释〉则发表于《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11期(民国95年7月)。

  本书的「研究计画」曾获得国科会的经费补助(NSC91-2411- H-024-003),让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另外,上举数章投稿后,先后收到许多宝贵的审查意见,使我得以填补罅漏,精益求精。还有,过去在研撰期间,台南妙心寺住持传道法师,以及高雄师范大学张光甫教授、台湾大学林义正教授、世新大学庄耀郎教授、中正大学谢大宁教授、成功大学林朝成教授、北台科技大学江灿腾教授、台北大学赖贤宗教授、文藻外语大学施忠贤教授、屏东大学简光明教授等都提供不少卓见。在此,我要向国科会和各学报、期刊审查教授,以及所有热心协助本书顺利完成的师长、同道挚友,致上最大的敬意与谢忱。
 
邱敏捷 谨识于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
2019年6月

图书试读

佛教传行中国,与中土文化结下深远关系。初期之「格义佛教」,往往借用「老庄」文字、义理以求知解。「老庄无」义与「般若空」义的「比附」,为后世「以佛解庄」留下伏笔;接着,「六家七宗」之援引《般若经》与僧肇《肇论》之汲取中观思想,为「以般若空思想解庄」起了微妙的先导作用。可以说,魏晋时代的「佛道交流」,乃「以空解庄」之渊源;而唐代「庄禅合流」,则是「以禅解庄」的思想根源;至于清末民初「唯识盛行」,由之开启了「以唯识解庄」之新局。
 
《庄子》义蕴深邃宏达,自成一家。其「道体论」继承老子的学说,主张「道」是宇宙之本根;其性为实存、自存、遍在、先于天地、创生万物、不为久老。其「认识论」,以为认识的主体──「心」,有正、负两种意义;心之认识对象,包括「道」与「物」二者。而认识的知能则有「大知」与「小知」不同层次。其「修养论」,强调「心斋坐忘」的内省工夫,「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的修养进路,以及「无心」之道。其「境界论」,提出超越名利、优游自在、无牵无挂、逍遥无待、与物合一等精神境界,为个人之自我消解与自我证成别开活路。
 
佛教的「空」、「禅」与「唯识」各有理论脉络。「空」,相对于「有」,具有否定存在自性之意,但并非「无」或「虚无」。理论层面的「空」,指一切法无固定的自性,乃「自性空」;工夫层面的空,指的是体「空」的境界,无所得、不执着的处世态度,是一种自我证成。中国禅宗对于「禅」的表达,包括禅理的论述、禅修的历程与禅境的呈现等,均富赡异采。「唯识」,倡论「识」及其对象「境」的各种关系,集中表述佛教在认识论上的哲理。
 
「以空解庄」,历久不衰,包括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等都是这方面的杰作。这些着作运用一定质量的佛教「空」思想,註解、诠释《庄子》的道体论、修养论与境界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尤其是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论述,所以对“以佛解庄”这个切入点很感兴趣。我倾向于认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确存在着佛教传入后对本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普遍现象。作者选择《庄子》作为考察对象,并以“注”作为线索,这个研究方法本身就非常有意思。这意味着作者不是直接去比较《庄子》原文和佛教经典,而是通过历代注疏的演变,来考察佛教思想是如何渗透和影响对《庄子》的解读的。这是一种更具历史学和文献学深度的研究方式,值得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渗透”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个注疏是如何巧妙地化用佛教概念来解释《庄子》的某个词句,或者某个注疏的立论倾向如何与当时的佛教思潮相呼应。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学术史梳理上的功力。他对历代《庄子》注疏的梳理,不仅仅是罗列,而是呈现出了一种学术演进的脉络,并且巧妙地将佛教的影响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其中。这种写法,使得读者在了解《庄子》注疏史的同时,也能对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流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注疏的详细分析,例如作者对某个注疏的某个观点是如何可能受到当时佛教某派学说的影响的推测,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但这种基于文本的严谨推断,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的章节中,深入挖掘一些被忽视的注疏,或者对一些大家熟知的注疏进行更具颠覆性的解读,从而真正实现“以佛解庄”这一宏大的研究目标。

评分

我一直认为,解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像《庄子》这样充满象征和寓言的作品,需要的是一种“同情之理解”,而这本书的书名——“以佛解庄”,恰恰点明了其独特的研究路径。作者似乎并非将佛教视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于《庄子》的体系,而是通过挖掘《庄子》注疏中那些可能带有佛学色彩的解读,来反观《庄子》本身的思想内涵。这种“解构”与“重构”并置的研究思路,在我看来极具挑战性,但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想象一下,将《庄子》的某些篇章,特别是那些关于“无”、“空”、“逍遥”等概念的论述,置于佛教空性、涅槃等思想的视野下进行审视,或许能揭示出前人未曾充分阐发的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的章节中,提供详实且有力的证据,来支撑其“以佛解庄”的论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比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匠心,封面的选取似乎有意呼应了书名中的“佛”与“庄”,一种古朴而又沉静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只是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但仔细翻阅后,发现其内容框架的构建相当扎实。序言部分虽然冗长,但作者构建学术史的思路清晰,梳理了历代《庄子》注疏的学术脉络,并指出了其中蕴含的佛学影响。这一点在我的阅读期待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与外来思想的融合过程很感兴趣,尤其是佛教对道家思想的渗透。作者在该部分预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让我看到了其严谨的研究态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到具体章节,但仅仅从对前言的理解,我就觉得作者在学术研究的选题和切入点上,具备了相当的功力。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将佛教的视角引入对《庄子》的解读,尤其是在历代注疏的维度上进行考察,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潜力的研究方向。我一直在思考,《庄子》思想中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具有超越性的部分,是否在佛教的某些理论体系中找到了契合点?作者通过梳理注疏,似乎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对《庄子》本身的深入挖掘,也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些具体的、令人信服的例子,比如作者是如何通过某个具体的注疏,发现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并且这种发现是如何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庄子》文本的原意,或者是《庄子》思想的某种新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