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以佛解庄」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此种现象散见于历代《庄子》註疏本。探讨其衍变与模式,自有研究意义与价值。要掌握「以佛解庄」──《庄子》註疏本观点的衍进、取径与内涵,有必要从其源头切入;而回溯「以佛解庄」之历史渊源,则须就「以佛解庄」的形成论起,寻绎其来龙去脉,并点出「以佛解庄」之思想发展。
在「『以佛解庄』的形成及其发展」部分,本书就「魏晋『佛道交流』:『以空解庄』的渊源及发展」、「唐代『庄禅合流』:『以禅解庄』的渊源及发展」、「清末民初『唯识盛行』:『以唯识解庄』的渊源及发展」三方面论述之。其中,「魏晋『佛道交流』」的部分内容,如「佛教与老庄交会」中「般若空义与庄学之关系」,是笔者七年前的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从僧肇到印顺──《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之延续。至于「唐代『庄禅合流』」,拙着《印顺佛教思想研究》(博士论文)第五章〈印顺对禅宗与净土宗的批判〉作过初探,本书则加以深化、广化。
「空」的思想,实为佛教不共于世俗学问或其他宗教教义的独特思想。「以空解庄」的《庄子》註疏本,唐、宋、明,代有杰作出现,历史既早且久。学界对于备载、体现「空」义的「中观思想」之研究文献已相当可观。笔者博士论文的第四章〈印顺缘起性空思想〉已有所涉猎;而前述笔者的国科会专题研究系聚焦于中观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之发展轨迹。以过去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精研细究,相信更能为「以空解庄」之《庄子》註疏本釐清头绪。
佛教东传而在中土开出奇葩的「禅宗」,不仅对中国学术、教育、文学、艺术,乃至于其他社会诸领域,均带来影响作用。在「以佛解庄」的历史进程上,禅宗思想所引起的效应尤为彰显。唐代,中国禅宗逐渐壮大,禅风席卷而下,从宋到明末清初,「以禅解庄」之佳构先后问世,为「以佛解庄」画上纵贯约四百五十年的美丽长轴。本书投之以最大的篇幅(第五章),盼能将此一文采义理兼胜的思想史轮廓勾勒出来。
到了清末,西方列强势力大举入侵中国,时代社会顿时巨变,救亡图存的思潮此起彼落,「唯识学」因应而兴,在《庄子》「註疏史」上形成了「以唯识解庄」的新生面。这些《庄子》註疏本的观点与成果,同样是「以佛解庄」之衍变路程中不可小觑的环节。这应是系统耙梳「以佛解庄」──《庄子》註疏学术史的压轴阶段。
本书从发现问题、研拟主题起轫,经检索、蒐罗并研读资料,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鑑等工夫,梳理出历史全期「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进轨迹及代表作之内容特征。「以佛解庄」由古至今约略可归纳为「以空解庄」、「以禅解庄」、「以唯识解庄」等三种不同思想取径。为了条贯及解析各发展期与各取径之脉络、特质和思想结构,本书之述论,不仅涵盖了各期发展的背景与代表人物的佛教因缘,更以各主要「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内涵探析为重点,再辅以检讨。本书最后一章提出「以佛解庄」在思想史之意义作结。还有,书末有四个「附录」,提供相关表格,权资参考。
本书应用了丰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论着,以揭示「以佛解庄」──《庄子》註疏之衍变与现象。其中,第四章有部分内容先前整理为〈以「空」解庄之考察〉一文,刊载于《南师学报》第38卷第1期(民国93年4月);第五章〈林希逸《庄子口义》「以禅解庄」析论〉收入于《玄奘佛学学报》第4期(民国95年1月);同章〈方以智《药地炮庄》之「以禅解庄」〉发表于《南大学报》第39卷第1期(民国94年4月),同章〈释净挺《漆园指通》之「以禅解庄」述析〉登录于《南师语教学报》第3期(民国94年4月);第六章〈杨仁山、章太炎以「唯识」解庄析论―以真心派的唯识之诠释〉则发表于《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11期(民国95年7月)。
本书的「研究计画」曾获得国科会的经费补助(NSC91-2411- H-024-003),让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另外,上举数章投稿后,先后收到许多宝贵的审查意见,使我得以填补罅漏,精益求精。还有,过去在研撰期间,台南妙心寺住持传道法师,以及高雄师范大学张光甫教授、台湾大学林义正教授、世新大学庄耀郎教授、中正大学谢大宁教授、成功大学林朝成教授、北台科技大学江灿腾教授、台北大学赖贤宗教授、文藻外语大学施忠贤教授、屏东大学简光明教授等都提供不少卓见。在此,我要向国科会和各学报、期刊审查教授,以及所有热心协助本书顺利完成的师长、同道挚友,致上最大的敬意与谢忱。
邱敏捷 谨识于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