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

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庸
  • 诗词
  • 武侠
  • 倚天屠龙记
  • 射雕英雄传
  • 神雕侠侣
  • 文学
  • 古典诗词
  • 宋词
  • 武侠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庸诗词学」的任务,是研究《金庸作品集》中出现过的诗词,回目的诗词对联虽然都是作者自撰,但是数量绝对不及借用前人的佳章佳句。金庸虽然也是一个合格的诗人词客,但是始终不以吟诗、作对、填词为主要业务,自不似《红楼梦》那样有大量作者为书中不同人名代笔的作品。

  不过,我们从金庸挑选和润饰前人杰作而做出来的成果,不得不惊叹金庸果然是匠心独运!

  《倚天屠龙记四十韵》显然受到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影响,《燕歌行》是中国现传最早的七言诗,金庸向曹丕取经的原因是否有祖述前贤之意?在情当有,于证则无。

  如果我们比较两人的诗作,似乎《倚天屠龙记四十韵》的篇什还比曹丕的《燕歌行》繁富了些,但是这绝不代表「小查诗人」查良镛的诗写得比三曹之一的曹丕还要好。只不过曹丕只有十五句的篇幅来经营他笔下的爱情故事,而小查诗人每一句诗,都有近两万字精采绝伦的小说故事做註脚,遂能大佔便宜。

  例如,所有《神鵰侠侣》读者最熟悉的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的原来版本,却是「恨人间,情为何物」!如果一定要比较,我们当可感受到原作「恨人间」写得太实,稍欠余韵;不及金庸改的「问世间」那样感情更为深刻。虽然口里说「问」,其实心中早有答案。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由此论断,金庸的炼字手段就一定高过原作者元好问,我们只能说金庸改了之后,更能符合他小说中人物情节的需要。

  在小说中找寻诗词佳句的出处,再评论金庸的作意和技巧,正正是「金庸诗词学」迷人之处。

  「金庸诗词学」的发源,就是因为笔者无意中找到《倚天屠龙记》开场时作者介绍所谓「丘处机咏小龙女」的一阙《无俗念》。「小查诗人」改了丘老道的词,也是用韦小宝讲故事的办法,大部份内容都是真实,只有小部份虚构改造。如「小查」将丘老道写的「万化参差」改为「万蕊参差」,一字之改,就由原来的漫谈天地造化,变为专门品评美女了。

  《易传.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本书特色

  「金庸诗词学」是为了喜爱中国传统格律诗词的金迷而设;
  本书涵盖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射鵰英雄传》、《神鹏侠侣》的诗词。
 
《宋词赏析与流派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喜爱宋词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鉴赏指南。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系统梳理了宋词的起源、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代表词人的艺术成就。重点剖析了宋词在格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出的独特美学特征,并辅以大量经典范例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力求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宋词的音韵之美,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 第一部分:宋词的勃兴与早期风貌 一、词的源流:从燕乐歌辞到文人雅集 本部分将追溯“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起源。宋词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植根于唐代中晚期的“燕乐”(宴会音乐伴歌)和“曲子词”。我们将考察词在唐五代时期的初步成熟阶段,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对我们理解早期词貌的意义。探讨词如何在唐末五代初期,由民间歌伎的演唱走向文人墨客的案头创作,完成了从“艳科”到“正调”的初步蜕变。 二、北宋初期的词坛格局与奠基者 重点介绍开创北宋词风的几位重要词人。柳永以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巨大影响力,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盛,并以都市生活和男女情爱为主要题材,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而晏殊、欧阳修等“西昆体”词人,则致力于词风的典雅化和格律的规范化,使词真正登上了文人的文学殿堂,奠定了北宋前期词坛的基调。分析“西昆体”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对雕琢辞藻的偏重。 第二部分:豪放一派的开创与盛世气象 一、苏轼:变“艳科”为“诗”的划时代意义 苏轼被公认为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巨擘。本章将深入探讨苏轼如何打破词的传统界限,将诗歌的哲理思辨、阔大胸襟和议论精神引入词中,开创了“豪放派”。详细分析其在主题内容上的突破,如对自然、历史、人生哲理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通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剖析其浑厚、洒脱、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及如何使词体真正配得上“诗”的地位。 二、辛弃疾:集大成者的激昂与沉郁 辛弃疾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也是词史上最具争议和激情的词人之一。本部分聚焦于他复杂而矛盾的一生与词风的紧密关系。我们将研究他如何将满腔的抗金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愤懑融入词中,使得其作品气势磅礴,意境雄浑。重点分析辛弃疾在用典、化用前人诗句、以及词法上的创新,如以“议论为词”的尝试。同时,也探讨其晚期作品中流露出的沉郁顿挫、老而不衰的悲壮情怀。 第三部分:婉约词的精进与集腋成裘 一、婉约派的承续与深化 本部分聚焦于在豪放词风外,婉约词派如何继续发展并达到新的高峰。重点分析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人,其对音律的精细把握和对“协律”的极致追求。周邦彦被誉为“词中圣手”,其作品在结构布局、句法安排上达到了前人未有的工巧与和谐。解析“周邦彦体”对词的格律美学的贡献,及其对后世大量词人的深远影响。 二、李清照:格调之上的“易安体” 李清照作为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本章将着重分析其词作的真挚情感与高妙语言。探讨她如何将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受与时代变迁的沧桑感熔于一炉。对比分析她前期(闺阁生活)和后期(国破家亡)词作的风格转变,揭示其词作在清新自然之余,蕴含的沉郁厚重,是婉约词中少有的直抵心灵深处的典范。 第四部分:南宋词坛的转向与晚期风格 一、理学影响下的词风变化 随着南渡和理学思潮的兴起,宋词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内敛、含蓄的方向发展。本部分将探讨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如何将清雅、孤寂的情绪融入词中,形成了注重意境营造和氛围渲染的“格调派”。重点剖析姜夔的“以诗为词”与“以乐入词”的特点,及其对音乐的执着,如何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二、词体的衰微与对元曲的过渡 本章简要回顾南宋末年词坛的末流景象,分析词体在审美疲劳和时代变迁下面临的挑战。探讨宋词在形式上与元代兴起的“曲”(杂剧、散曲)之间的张力与继承关系,为词体最终让位于元曲的文学史走向提供背景铺垫。 第五部分:宋词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一、格律、音韵与音乐性 系统总结宋词的音乐本体特征,包括对词牌、句式、平仄的严格要求。探讨宋词的“句读”与“换头”等艺术手法如何服务于音乐节奏和情感的起伏,以及古代的“燕乐”体系如何塑造了词的独特韵味。 二、意象的运用与象征意义 梳理宋词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如:杨柳、残月、东风、杜鹃等),分析这些意象在不同词人笔下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和情感象征。 三、宋词的文学史定位 总结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在抒情文学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强调宋词所展现的宋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审美取向,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价值。 --- 本书特色: 体系完备: 结构清晰,从起源到高峰再到余绪,完整勾勒宋词发展史。 重点突出: 详析苏轼、辛弃疾、周邦彦、李清照等核心词人的理论建树与艺术成就。 赏析深入: 结合文本细读,帮助读者领悟词作的音律美和意境美。 语言流畅: 采用深入浅出的学术语言,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堆砌,适合广大宋词爱好者与文学专业学生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国森


  祖籍广东南海,香港作家、语言学人,心一堂有限公司总编辑。多年来刊行单行本专着超逾三十种,题材多样化。以金庸学研究饮誉海崃两岸,己刊行相关着作有:《话说金庸》(一九八六),《总论金庸》(一九九四),《武论金庸》(一九九五),《杂论金庸》(一九九五),《解析金庸小说》(一九九九),《解析笑傲江湖》(一九九九),《解析射鵰英雄传》(一九九九),《修理金庸》(二零一零),《鹿鼎回目》(心一堂,二零一三)及《金庸与我──双向亦师亦友全纪录》(心一堂,二零一九);心一堂即将出版的有《金庸命格浅析:斗数子平合参初探》、《金庸诗词学之一:双剑联回目》、《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及《金庸诗词学之三:天龙八部词》。

图书目录

总序
别序

第一章 七言诗的老祖宗《燕歌行》

第二章 〈倚天屠龙记四十韵〉(柏梁台体诗)

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第二回 武当山顶松柏长
第三回 宝刀百鍊生玄光
第四回 字作丧乱意仿徨
第五回 皓臂似玉梅花妆
第六回 浮槎北溟海茫茫
第七回 谁送冰舸来仙乡
第八回 穷发十载泛归航
第九回 七侠聚会乐未央
第十回 百岁寿宴摧肝肠
第十一回 有女长舌利如枪
第十二回 鍼其膏兮药其肓
第十三回 不悔仲子踰我墙
第十四回 当道时见中山狼
第十五回 奇谋祕计梦一场
第十六回 剥极而复参九阳
第十七回 青翼出没一笑飏
第十八回 倚天长剑飞寒铓
第十九回 祸起萧墙破金汤
第二十回 与子共穴相扶将
第二十一回 排难解纷当六强
第二十二回 群雄归心约三章
第二十三回 灵芙醉客绿柳庄
第二十四回 太极初传柔克刚
第二十五回 举火燎天何煌煌
第二十六回 俊貌玉面甘毁伤
第二十七回 百尺高塔任回翔
第二十八回 恩断义绝紫衫王
第二十九回 四女同舟何所望
第三十回 东西永隔如参商
第三十一回 刀剑齐失人云亡
第三十二回 冤蒙不白愁欲狂
第三十三回 箫长琴短衣流黄
第三十四回 新妇素手裂红裳
第三十五回 屠狮有会孰为殃
第三十六回 夭矫三松郁青苍
第三十七回 天下英雄莫能当
第三十八回 君子可欺之以方
第三十九回 祕笈兵书此中藏
第四十回 不识张郎是张郎

第三章 《射鵰》诗词巡礼
《射鵰英雄传》的几首反战诗(《射鵰英雄传》第一回)
直把杭州作汴州(《射鵰英雄传》第一回)
「黄梅恋」诗词之一:早留心、把酒花前欲问(《射鵰英雄传》第十回)
「黄梅恋」诗词之二:四首叹老词(《射鵰英雄传》第十回)
「黄梅恋」诗词之三:变了扁毛畜生!(《射鵰英雄传》第十回)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射鵰英雄传》第十二回)
胡涂大厨(《射鵰英雄传》第十二回)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笑话(《射鵰英雄传》第十二回)
生平第一知己!(《射鵰英雄传》第十三回)
岳武穆词(《射鵰英雄传》第十三回)
两首《菩萨蛮》(《射鵰英雄传》第十三回)
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射鵰英雄传》第十七回)
东邪高歌子建辞(《射鵰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见不惯风入松,便来个人入缸(《射鵰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十里荷花(《射鵰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无知小儿错认祖宗(《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用情深至金海陵(《射鵰英雄传》第二十四回)
丹青画出是君山(《射鵰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岳飞诗之一:翠微亭与龙居寺(《射鵰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岳飞诗之二:赠张完与「翠光寺」(《射鵰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射鵰英雄传》第二十九)
寒风西征之苦(《射鵰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第四章 《神鵰》诗词巡礼
风月无情便识愁(《神鵰侠侣》第一回)
问世间情是何物(《神鵰侠侣》第一回)
三杯张草圣(《神鵰侠侣》第十二回)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神鵰侠侣》第十五回)
瞻彼淇奥,有匪君子(《神鵰侠侣》第十五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神鵰侠侣》第十五回)
现学活用,杨过以诗入剑(《神鵰侠侣》第二十回)
蜡炬成灰泪始干!(《神鵰侠侣》第二十八回)
问花花不语(《神鵰侠侣》第三十八回)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神鵰侠侣》第三十八回)
腹有诗书气自华(《神鵰侠侣》第四十回)
此时此夜难为情(《神鵰侠侣》第四十回)

第五章 《倚天》诗词巡礼
小龙女与丘处机的〈无俗念〉(《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何足道抚长剑──纵活千载,亦复何益?(《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考槃在涧,蒹葭苍苍(《倚天屠龙记》一回)
斜风细雨不须归(《倚天屠龙记》第五回)
银钩铁划胜金毛狮王(《倚天屠龙记》第六回)
火烧眼眉,且顾眼下!(《倚天屠龙记》第六回)
苏学士咏无忌哥哥(《倚天屠龙记》第二册)
《夜试倚天剑》(《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三回)
成王败寇(《倚天屠龙记》第三十四回)

 

图书序言

别序

  上世纪六十年代,梁羽生以笔名「佟硕之」发表的《金庸梁羽生合论》指出:「大约金庸也发现作回目非其所长,《碧血剑》以后诸作,就没有再用回目,而用新式的标题。」

  到了金庸刊行「修订二版」《倚天屠龙记》,全新编为四十回,读者发觉他用了七言句作为回目,金庸有此一着,理当出乎梁羽生意料之外!

  这四十句七言诗没有标题,笔者作为「金庸诗词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当仁不让,为金庸补笔,按传统给个标题,曰:《倚天屠龙记四十韵》。

  金庸小说的读者群,主要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生的小孩。金庸小说面世之后四十多年才踏入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迄今还不到二十年。

  这个主流读者群总有读过点《唐诗三百首》,大家都会感到《倚天屠龙记》回目的七言诗句,跟我们都稍稍读过的唐人律绝大异其趣。我们随便看看首两回和尾两回诗句的平仄:

  天涯思君不可忘
  ○○○○●●○

  武当山顶松柏长
  ●○○●○●○

  祕笈兵书此中藏
  ●●○○●○○

  不识张郎是张郎
  ●●○○●○○

  金庸每次「自出新意」,总是留有一手!这可是中国章回小说史上的创举,但是他没有当下点破,却留到「修订二版」《天龙八部》才介绍《倚天屠龙记四十韵》的体裁:

  曾学柏梁台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则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作诗填词我是完全不会的,但中国传统小说而没有诗词,终究不像样。这些回目的诗词只是装饰而已,艺术价值相等于封面上的题签──初学者全无功力的习作。

  《天龙八部》后记

  金庸这回可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虽然金庸自谦说「完全不会」、又自评这些回目诗词「全无功力」,但是观乎梁羽生在金庸连续使两着奇招之后就「偃旗息鼓」,我们一众看热闹的读者可以很稳妥地推论,金庸这四十句《倚天屠龙记诗》和五首《天龙八部词》起码算是「合格之作」。

  本书题为《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副题为《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已经点出了全书要向金庸小说迷介绍些甚么了。

  《倚天屠龙记四十韵》显然受到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影响,《燕歌行》是中国现传最早的七言诗,金庸向曹丕取经的原因是否有祖述前贤之意?在情当有,于证则无。

  如果我们比较两人的诗作,似乎《倚天屠龙记四十韵》的篇什还比曹丕的《燕歌行》繁富了些,但是这绝不代表「小查诗人」查良镛的诗写得比三曹之一的曹丕还要好。只不过曹丕只有十五句的篇幅来经营他笔下的爱情故事,而小查诗人每一句诗,都有近两万字精采绝伦的小说故事做註脚,遂能大佔便宜。

  「金庸诗词学」的任务,是研究《金庸作品集》中出现过的诗词,回目的诗词对联虽然都是作者自撰,但是数量绝对不及借用前人的佳章佳句。金庸虽然也是一个合格的诗人词客,但是始终不以吟诗、作对、填词为主要业务,自不似《红楼梦》那样有大量作者为书中不同人名代笔的作品。

  不过,我们从金庸挑选和润饰前人杰作而做出来的成果,不得不惊叹金庸果然是匠心独运!

  例如,所有《神鵰侠侣》读者最熟悉的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的原来版本,却是「恨人间,情为何物」!如果一定要比较,我们当可感受到原作「恨人间」写得太实,稍欠余韵;不及金庸改的「问世间」那样感情更为深刻。虽然口里说「问」,其实心中早有答案。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由此论断,金庸的炼字手段就一定高过原作者元好问,我们只能说金庸改了之后,更能符合他小说中人物情节的需要。

  在小说中找寻诗词佳句的出处,再评论金庸的作意和技巧,正正是「金庸诗词学」迷人之处。

  「金庸诗词学」的发源,就是因为笔者无意中找到《倚天屠龙记》开场时作者介绍所谓「丘处机咏小龙女」的一阙《无俗念》。「小查诗人」改了丘老道的词,也是用韦小宝讲故事的办法,大部份内容都是真实,只有小部份虚构改造。如「小查」将丘老道写的「万化参差」改为「万蕊参差」,一字之改,就由原来的漫谈天地造化,变为专门品评美女了。

  《易传.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陈世骧教授则认为金庸小说是:「意境有而复能深且高大,则惟须读者自身才学修养,始能随而见之。」

  笔者热烈建议金庸小说迷可以稍稍接触一下「金庸诗词学」,看看金庸的「技巧之玲珑」,他的诗词作品当然不是第一流,但是挑选、润饰和运用经典诗词融入小说的人物情节,则必定是中国文学史上名列前茅,读者「不可轻易看过」(也是借用陈世骧教授语)呀!
 
潘国森
二零一九年己亥仲春
序于香港心一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金庸诗词学系列,特别是《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金庸武侠世界多年的老读者量身定做的。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激动。我一直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群像,更重要的是那些点缀在字里行间的诗词,它们像是为整个宏大的世界观注入了灵魂,让人物的情感、命运的走向、甚至江湖的意境都得到了升华。 这本书的题目就抓住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倚天屠龙记》里的诗词,我总觉得比其他几部更显沉重和苍凉,尤其是那首“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每次读到,都能感受到一股霸气侧漏又隐隐带着悲凉的宿命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深入探究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用意,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剧情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故事发展的。 而且,附录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更是让我惊喜。射鵰、神雕、倚天,这三部曲在我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黄蓉的聪明伶俐,杨过的孤傲不羁,郭靖的憨厚正直,张无忌的仁厚善良,这些形象都伴随了我整个青春。而他们吟诵、创作的诗词,更是我反复揣摩的宝藏。《射鵰英雄传》里江南七怪的“桃花岛上,桃花依旧笑春风”,《神鵰侠侣》里杨过和小龙女的“情花毒,咲了,相思病,又发了”,这些诗句早已融入我的脑海。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新的维度去重新审视我心爱的武侠世界。它不仅仅是对诗词的简单罗列,更是对金庸先生文字功底的一次深度挖掘。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体会到金庸先生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那些关于家国情怀、江湖道义、儿女情长的深刻思考。对于喜欢金庸、热爱诗词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会让你对金庸的武侠世界有全新的认识和体验,甚至会让你重新爱上那些熟悉的篇章。

评分

作为一名老书迷,《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简直就是为我准备的饕餮盛宴。我一直觉得,金庸先生的小说,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点缀在字里行间的诗词,更是为整个武侠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深沉的底蕴。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些诗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倚天屠龙记》中的诗词,我一直觉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感和悲壮色彩。特别是那段关于“倚天剑”和“屠龙刀”的诗句,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说,更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核心,引发了无数的纷争和故事。《倚天屠龙诗》这个标题,就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解析它们的意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诗句究竟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金庸先生在其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和寓意。 而“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这个附加的章节,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射鵰、神雕、倚天,这三部曲在我心中拥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一直对书中人物所吟诵的诗词,以及那些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诗句印象深刻,比如黄蓉的聪明才智,杨过的孤傲侠情,郭靖的朴实无华,张无忌的仁厚善良,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诗词意境息息相关。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作者能否带领我走进金庸先生的创作世界,去感受诗词在武侠小说中的独特魅力?它是否会像一位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去品味那些经典的诗词,去理解它们与人物命运的交织?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我所钟爱的金庸武侠世界,发现那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和内涵。

评分

这次的金庸诗词学系列,尤其是《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简直是为我这种热爱金庸又喜欢诗词的读者准备的终极礼物。我一直觉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在于那些巧妙融入其中的诗词。它们如同点睛之笔,赋予了人物更深的灵魂,让故事更具韵味。 《倚天屠龙记》中的诗词,我总觉得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感和苍凉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围绕着“倚天剑”和“屠龙刀”展开的那些诗句,仿佛预示着江湖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走向。这本书的题目就直击我的兴趣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析这些诗句,它们在小说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承载了作者怎样的寓意?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那些看似寻常的诗句,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刻的含义,并且能够如此精准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更让我兴奋的是,“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的附加部分。射鵰、神雕、倚天,这三部曲在我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我脑海中常常回荡着那些经典的诗句,它们与书中人物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我总觉得郭靖的憨厚正直,与他所吟诵的诗句有着某种内在的呼应;杨过的孤傲叛逆,也常常体现在他字里行间的豪情与愁绪之中;张无忌的仁厚与纠结,更是与《倚天屠龙记》中的诗词密不可分。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的诗词赏析,更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到金庸先生的创作世界,去感受诗词在构建人物、推动情节、营造意境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重新梳理和品味这些熟悉的诗词,让我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将能对金庸先生的文学才华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我所喜爱的角色和他们的江湖人生。

评分

我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热爱,已经到了一个近乎痴迷的地步,而《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这本书,无疑是把我这种热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金庸先生在构建宏大的武侠世界的同时,也为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注入了诗歌的灵魂。那些诗词,不仅仅是点缀,更是人物情感的宣泄,命运的预兆,以及江湖风骨的体现。 《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我总觉得带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倚天剑”和“屠龙刀”的诗句,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宿命感。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对其中对《倚天屠龙记》诗词的深度解读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例如“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诗,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小说中人物的决策和江湖的走向? 而“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这个部分,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射鵰、神雕、倚天,这三部曲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我能够想象,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重新回顾那些经典的诗词,从黄蓉的机智诙谐,到杨过的孤傲不羁,再到张无忌的仁厚善良,这些人物的性格特质,在他们的诗词表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渴望了解,这些诗词的出现,是否与人物的成长轨迹、情感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金庸武侠世界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诗词的书,更是一本带领读者深入理解金庸先生创作思想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更多的思考,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金庸先生笔下那些关于家国情怀、侠义精神、以及人性挣扎的深刻主题。对于我这样的金庸迷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将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欣赏和理解我心爱的武侠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金庸诗词学之二:倚天屠龙诗 附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的时候,我还在回味前一本的精彩。这本书仿佛是一场迟来的江湖重逢,让我再次踏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只是这次,我们聚焦的不再是刀光剑影,而是那些藏于字句间的诗情画意。对于我而言,金庸的武侠小说,其魅力一半在于情节,一半则在于那些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抒发人物情感的诗词。 《倚天屠龙记》中的诗句,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苍凉感。尤其是围绕着“倚天剑”和“屠龙刀”的传说,那些诗词不仅是简单的谶语,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书中关于“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解读,我一直很期待能有更深入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空白,让我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诗句背后的深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物的命运和整个武林格局。 而“射鵰三部曲诗词巡礼”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欣喜若狂。射鵰、神雕、倚天,这三部曲在我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仿佛能看到郭靖憨厚地背诵诗句,杨过在困境中吟咏着自己的愁绪,张无忌在迷茫中寻找着方向。这些诗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人物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些诗句,它们是如何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相互辉映的。是仅仅是对诗词的字面解读,还是会挖掘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诗词的格律、韵脚、用典等学术性的探讨?这些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的。我相信,这本书定能让我对金庸的诗词造诣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也能让我对笔下的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充满诗意的江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