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香港文学,必须从这本开始!
香港文学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对于「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简单地由无到有的过程,实际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离。本土与非本土共同构成香港文学本土意识的复杂性,结合流动与根着的辩证,作为本书《根着我城:战后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学》回顾、论述战后至2000年代香港文学的核心。
陈智德的《根着我城》以文学史架构为纲的系统论述,主要论及的作家包括望云(张吻冰)、赵滋蕃、张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杨际光、马朗、蔡炎培、刘以鬯、西西、梁秉钧(也斯)、邓阿蓝、洛枫、董启章、潘国灵、谢晓虹;也旁及符公望、黄雨、沙鸥、叶灵凤、陈君葆、何达、唐君毅、林以亮、夏侯无忌(齐桓)、司马长风、吴煦斌、松木(蔡振兴)、戴天、马觉、崑南、卢因、陈冠中、叶辉、游静、马国明、李碧华、辛其氏、郭丽容、钟玲玲等。
书中论及的作品始自战后初期黄雨、符公望的左翼诗歌、1950年代赵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说,下迄2007年董启章《时间繁史‧哑瓷之光》和陈冠中《事后:本土文化志》等;亦从报刊研究角度分析《华侨日报‧学生週刊》、《七○年代双週刊》、《越界》、《香港文学(双月刊)》、《今天‧香港文化专辑》等刊物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史位置,探讨议题含括左翼诗歌、反共小说、写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以及有关方言诗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义文艺等概念,是陈智德无间断地从事香港文学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阶段性总汇。
陈智德在《根着我城》一书讨论香港文学的不同之处是本土意识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香港文学的本土意识,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识并不等于对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对地方的否定和批评。因应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状况,认识香港文学以至台湾文学的个别性发展,才能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全局,因此本土并不狭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所提出,地方认同并不与民族认同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