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夏志清
  • 夏济安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文化
  • 学术
  • 中国近现代史
  • 个人书信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大事件


  白先勇(着名作家、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荣休教授:文学导师夏济安夏志清,二人的书信集比美苏轼苏辙的诗歌往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手足情深,真挚动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不仅表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记载了当时的文艺思潮,二人的文学评语,启人深思,弥足珍贵。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特聘教授):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我做研究生时对他们「高山仰止」,如今读来,不胜感慨。夏氏兄弟的心路历程和学术奋斗的甘苦,我感同身受。夏济安先生的人文涵养和学术兴趣,甚至他对于英文文体的执着,正是我追求的目标。夏济安先生一辈子雄才大略未能施展,信中的很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加以发扬。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他们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脑溢血过世,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在历史惘惘的威胁下,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饶有魏晋风雅,尤见手足真情。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始自信件编号391,夏志清1959年7月18日于纽约州波茨坦发出的信至信件编号542,夏济安1962年4月20日于加州柏克莱发出的信,共152封。夏济安自1949年4月离开上海,经广州,香港,1950年10月抵台,直到1959年3月,一直在台大外文系教书;期间曾于1955年2月访美在印第安纳大学进修一学期。 返台后仍执教于台大,创办了《文学杂志》,声名鹊起,俨然文坛领袖,因惧卷入政治,萌生永离台湾之念。经钱思亮推荐,1959年3月以英文系「交换教授」之名义来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为期半年。本卷收录的夏济安信里充满了为延长拘留的焦虑与对台大及钱思亮校长的歉疚。

  夏济安分身「有术」,平常在加大工作,暑期去华大研究。夏志清趁夏济安在着名大学研究,尽找哥哥替他查资料。若没有夏济安的帮忙,《中国现代小说史》恐难面世。夏志清1952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开始撰写《小说史》,到1955年,初稿大致完成。离开耶鲁以后,忙于求职教书,加以结婚养育子女,无暇动笔。在这152封信里,谈的都是《小说史》里的人物、社团与作品的出处,例如胡风,《创造社》与《倪焕之》等。对于研究现代文学,这些信的内容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关于一部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图书名称与您提供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完全无关,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演变研究:飞天形象的千年流转》 作者:李明德 出版社:汉风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定价:188.00元 ISBN:978-7-58701-234-5 ---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演变研究:飞天形象的千年流转》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鉴赏性与历史考据于一体的重量级专著。本书聚焦于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中最具标志性、最富于神韵的艺术主题——飞天形象,通过对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近千年间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细致梳理、分类比对与风格演变研究,系统阐释了中国佛教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文化融合及技法革新。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宏大的时间跨度与极高的田野调查精度。作者李明德教授,作为敦煌学界享有盛誉的资深学者,耗费二十余年光阴,深入敦煌石窟现场,对散布于不同洞窟、不同朝代的数千幅飞天图像进行了逐一测绘、拓印和数据采集,构建了详尽的图像数据库。这使得本书的论述摆脱了以往研究中常见的分散与碎片化,形成了一个连贯且脉络清晰的视觉艺术发展史。 第一部分:渊源与初现——十六国至北魏的“犍陀罗印记” 本书伊始,作者追溯了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历程。十六国时期,受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影响的早期飞天,形象略显健硕,衣袂飘举的动感尚未完全形成,更多体现出一种宗教仪式的庄严感。北魏时期,随着佛教造像的“秀骨清像”风尚,飞天形象开始出现明显的本土化倾向,面部轮廓趋向柔和,身体比例更为修长,尤其在“西壁供养飞天”中,其动势已初具向后翻转的趋势。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反三式”与“S形”结构的萌芽,并探讨了在反佛浪潮与石窟营建高峰期,飞天如何从纯粹的装饰元素转变为承载教义的视觉载体。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隋唐时期飞天的“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统一 本书的重中之重,落在了隋唐盛世。作者认为,隋代是飞天艺术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其线条的饱满与色彩的浓烈,为唐代艺术的巅峰奠定了基础。唐代,特别是盛唐(约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飞天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李教授运用“动势分析法”,将唐代飞天区分为“内转飞天”(面向佛坛,身体向内侧扭转)、“外翻飞天”(沿天顶环绕,舒展而外放)和“经变画中载体飞天”三大类。 在盛唐,飞天的衣带被描绘得如同水流般灵动,肢体的结构完全符合人体美学规律,其面容也摆脱了早期佛教的程式化表情,展现出世俗化的、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洞窟中飞天的“飘带末梢”的描绘角度与力度,精确界定了盛唐不同阶段的细微变化,例如,初唐的清健到盛唐的丰腴,再到中唐的沉稳。 第三部分:嬗变与融合——五代、宋、西夏、元代的风格分野 进入中晚期,随着中原政权的更迭和文化中心的转移,敦煌壁画的风格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与多元化。五代(敦煌归义军时期)的飞天,在保持唐代遗风的基础上,略显拘谨,色彩趋于平实。 本书对西夏时期飞天的研究尤为深入。李教授指出,西夏时期的飞天在造型上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元素,身体结构趋向扁平化,服饰上开始出现大量西域、中亚风格的纹饰,这为理解西夏王国的文化构成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证据。 至于元代,在作者的论述中,飞天的形象趋于程式化和僵硬化,面部表情趋于保守,但其图案化的装饰性达到了极致。这一时期的飞天,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古典敦煌艺术生命力的阶段性收束。 特色与创新 1. 技法还原: 本书不仅展示了最终的艺术成品,还结合科学分析,探讨了敦煌匠师使用的矿物颜料配比、墨线勾勒的力度控制,以及晕染技法(如“何普雷法”)在表现飞天身体体积感上的应用。 2. 文献互证: 首次将清末民初的考察记录(如伯希和、斯坦因的部分手稿中关于飞天描绘的草图)与现代洞窟实景进行对比,揭示了近百年来壁画的自然损耗与人工干预痕迹。 3. 图像学新解: 提出了“飞天携带物”与“经文主题关联性”的研究框架,例如,手持莲花、宝瓶、璎珞的飞天在不同经变画中所扮演的具体宗教角色分析。 本书适合对象: 艺术史研究人员、佛教考古学者、敦煌学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古典美学和石窟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全书配有近五百幅高清、复原彩图,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次穿越时空、直抵盛唐天界的视觉盛宴。 ---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王洞/主编


  夏志清夫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育硕士,耶鲁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初级研究员、康州大学讲师。婚后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学电脑,获哥伦比亚大学电脑学士,任职美林证券公司。现退休,定居纽约。

编注者简介

季进


  江苏如皋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钱钟书研究。主要着作有《钱钟书与现代西学》、《陈铨:异邦的借镜》、《阅读的镜像》、《另一种声音》、《彼此的视界》等,主编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按语(节录)

  济安的专业是英国文学,理应在华大教英国文学。由于系主任的「偏见」,不信任中国人教英文,没有给济安开课。济安乐得清闲,除了在英文系听课,和性情相投的教授们交际外,常到该校东方系走动,不久与东方系的教授们建立了良好的人事关系。华大《远东与苏联研究所》所长乔治.泰勒以「研究员」的名义替济安延长了签证(visa),该研究所以反共着称。济安为回报泰勒,竟不计酬劳认真地研究起「中共问题」来,写出了关于瞿秋白、鲁迅、蒋光慈等人的文章。济安大去后,志清集结了这些文章及济安其他的文章,于1968年由华大出版了《黑暗的闸门》。

  济安的学养与为人,不仅得到华大教授们的赏识,更得到加大陈世骧教授的青睐。陈教授聘请济安去柏克莱加大研究并教书,济安成了华大、加大两校争取的大红人。济安分身「有术」,平常在加大工作,暑期去华大研究。柏克莱、西雅图来回跑,累了济安,却乐了志清。志清趁济安在着名大学研究,尽找哥哥替他查资料。若没有济安的帮忙,不知《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否能面世?志清1952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开始撰写《小说史》,到1955年,初稿大致完成。离开耶鲁以后,忙于求职教书,加以结婚养育子女,无暇动笔。志清在密西根大学只教过一年中国文化,以后都是在小大学教英文,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遑论中国书?济安来到加大,柏克莱离帕罗奥图(Palo Alto)不远,开车可当天来回,济安若在加大图书馆找不到託查的资料,就去斯坦福大学的胡佛图书馆查书。在这152封信里,谈的都是《小说史》里的人物、社团与作品的出处,例如胡风、《创造社》与《倪焕之》等。研究现代文学的读者对这些信的内容可能特别有兴趣。

  我1961年来到柏克莱加大读书,对济安信里提到的人物相当熟悉。要谈当时所见所闻,只得不避「自曝」之嫌,先说我怎样来到加大。我是1960年来美,由我中学校长王亚权推荐,到加州萨克拉门托州立大学攻读教育,得到加州初等教育司海夫南(Helen Heffernan, 1896-1987)司长资助,为期一年。我住在海司长家,她供我上学并给$50零用钱,待我如远客,不做任何家事,常带我去加州及邻近各州名胜区观光。翌年我转学去柏克莱,仅得学费奖学金,必须打工,维持生活。海女士未婚,与其同事南斯夫人(Mrs. Afton Nance, 1901-1981)同住。南斯第二次大战前去过上海,她与体育健将郝更生夫人高梓女士是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同学,听说过赵元任,建议我写信请赵教授帮忙。在得到赵教授回信前,我也写了一封信给孔荣杰(Jerome A. Cohen)教授,申请去他家做House Girl。(60年代,许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请一外国女生免费住在家里,做一点轻微的家事,这种职业,称House Girl。)我先接到孔教授的回信,就接受了他家的工作。后来才接到赵元任教授的信,说他的秘书要去法国一年,我可以代他的秘书。「秘书」胜过「帮佣」,我就「反悔」不去孔教授家了。孔教授没有生气,一直待我很好。

  1961年春假我到斯坦福大学访友,并找暑期工作,趁机拜访东亚系陈受荣系主任,他没工作给我,叫我找旧金山学院的许芥昱。我到旧金山即刻在电话亭里给许教授打电话,他听我的口音就雇了我,原来他正筹办「暑期中国与俄国语言文化班」。7月初我辞别萨克拉门托到旧金山学院去教中文,也与俄语组同事一起上课学习「转换文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中文组除了许先生外,还有一位曾宪斌先生,加上我只有三位老师。学生都是中学教员,有十几个,来自全美各地,我与学生都住在学校宿舍里。许先生专教文化,曾先生教语言与文化,我等于助教,训练学生会话。曾先生是青年党魁曾琦的公子,平常在耶鲁东方语言所教书,住在许先生家。许先生家在帕罗奥图,每天开车来旧金山上课,教材就在车上编。每个週末要带学生课外活动,去约塞米蒂(Yosemite)看风景,到旧金山歌剧院赏《窈窕淑女》(Pygmalion),办得有声有色。因为成绩卓着,1962年扩张成四班,我自带一班并协调其他三班,升为协调组长。

  许先生个子不高,人很清癯,但精力旺盛,总是兴致勃勃,不停地工作。除了扩展系务、写书之外,还喜欢吟诗画画唱歌。据闻他与卓以玉女士,兴趣相投而相爱,碍于二人各有家室子女,不忍仳离。家户喻晓的情歌,〈天天天蓝〉的歌词是卓以玉为许芥昱而作,许先生天生有副好嗓子,唱起〈天天天蓝〉来,更是委婉动人。许太太是比利时人,原是许先生的法文老师,他们有两个男孩,在家都讲法语。后来他们搬到旧金山,在金门大桥北面,依山建了一所两层楼的房子,一目可望湛蓝的海水,滚滚的白浪,飘曳的小船,美景如画。不料1982年年初,大雨山崩,一袭洪水将许先生连人带屋,沖进了大海。听说许先生与幼子在家,已逃离即将倾塌的房屋,许先生又匆匆折返抢救他的手稿,因而丧生。噩耗传来,亲友莫不悲痛。

  暑假结束我就搬去柏克莱,住进国际学社(International House)距开学还有两个星期,赵元任先生开车来接我。我在萨克拉门托时,经常是南斯夫人开车,海女士坐在南斯旁边,我坐在后座,所以赵先生停车后,我即刻钻进后座。赵先生笑着说:「妳把我当司机啊!来,坐在前面。」按美国习惯,驾车人若非职业司机,客人应坐在驾驶座的旁边,否则失敬。赵先生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他即将送外孙女去麻州剑桥上高中,交代我替他收取信件。他走后,我不知该把收来的信件放到他书桌上?或是送到他府上?久闻赵先生惧内,我没车,去他家,得乘公共汽车,只好把信件堆在他书桌上。我没去拜望赵太太,直到感恩节赵家请客,才见到赵太太。赵太太,杨步伟女士,很会做饭。凡是「无家可归」的人,感恩节都可到她家做客,夏济安也在座,是我第一次见到久闻大名的夏济安老师。

  赵太太很能干,有些固执,学不好的东西,不要学。在美国住了那么久,不肯学英文。她嗓门很大,喜欢教训人,男女都「骂」,对男士稍好一些。常对我说妳们这些年轻女孩子,就喜欢招摇撞骗,吓得我不敢跟人打交道。她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两脚一蹬,叫赵先生站在一边,不许说话。赵先生原本不爱讲话,就笑咪咪地静静地站着。她很少来学校,赵先生见了太太,总是笑咪咪的。我想赵先生对太太,与其说「怕」,不如说「爱」。赵太太照顾赵先生,无微不至,赵先生不做家事,说他只会餵猫。赵太太骂人,未尝不是保护丈夫的妙法,因为赵先生人太好,求事者,被赵太太一骂,就不敢开口了。赵先生很少说话,说起话来非常幽默。他不仅会多国语言,发音特别准确,他会作曲。〈叫我如何不想她〉是赵先生的杰作,传言赵元任、杨步伟,唐荣祖、赵丽莲,郝更生、高梓等,几对夫妇在北戴河度假,半夜赵先生起来,望着天上的月亮,谱了这首情歌。有人问他,〈叫我如何不想她〉是不是为赵丽莲写的?赵先生说:「我只作曲,词又不是我做的,去问那个死鬼刘半农吧!」

  我的基本工作是替赵先生打《中国话的文法》手稿。我不会打字,也没有打字机。赵先生就把她女儿如兰的打字机借给我。不管打的字,字数够不够,我每月自填一定的字数,领取的工资,够我缴国际学社的住宿及伙食费。胡适过世,赵先生赵太太非常悲痛,命我把胡适演讲的录音,记下来,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听,记,连哼哈的声音也记下来。可惜我没有录音机,也买不起录音带,没有做一个拷贝,现在该多珍贵呀!我在旧金山教中文时,开始对语言学发生兴趣,目今又跟赵先生工作,所以我选了赵先生的「广东话」及「方言学」。方言学只有三个学生:罗杰瑞(Jerry Lee Norman)、陈立鸥和我,研究的是福州方言。陈立鸥是福州人,说福州话,供我们记录。罗杰瑞会俄语,木讷而有才,由他记录、分析、写报告缴给老师。课后陈立鸥就带杰瑞和我去吃饭。立鸥会作曲,〈天天天蓝〉是他和卓以玉的创作。立鸥是逊清帝师陈宝琛的幼子,排行第六,熟朋友称他「陈小六」。他太太是郑孝胥的孙女,出手大方,举止有大家风范。杰瑞研习福州方言,成了闽语专家,到普林斯顿及华大任教,于2012年过世。1963年6月赵先生70岁有半荣退,我拿到教育硕士,得陇望蜀,想去耶鲁读语言学。赵先生一纸强力推荐信,把我送进了耶鲁。赵先生是天才,很受语言学界的尊重。

  我读书、打字两忙,没有余力交朋友,加上怕赵太太「骂」,不敢去找别的教授。有一天从东亚系图书馆出来,碰到陈世骧,他叫我去他办公室坐坐。他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旁边,大而雅,比赵先生的神气多了。我站着跟他说了不到5分钟的话,就走了。我和志清结婚后,陈先生说他对我没有一点印象,我却对他印象深刻,因常见他带着太太在校园里走动。陈太太(名美真,暱称Grace)很好看,脸庞秀丽,身材窈窕,穿着华丽的旗袍,非常耀眼。陈先生,西装笔挺,口含烟斗,步履潇洒,伴着丽人,俨然一对高贵的爱侣。又听说他常带着一群学生去旧金山吃饭游玩,好不令人羡慕!没想到他不到60岁,就心脏病发,与世长辞了。志清说世骧,好吃好喝,好菸好酒,从不亏待自己,病发即逝,自己不知不觉,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哀思。

  世骧年轻时与一美国女诗人生有一个男孩,因未婚,子从母姓。世骧前妻是名音乐家姚锦新(1919-1992),原是乔冠华(1913-1983)的情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滞美,与世骧结婚,不到两年,1947年就回中国去了,可惜乔冠华已与龚澎结婚,老情人未成眷属。世骧与两任妻子都没有生育,世骧绝口不谈往事,这些都是Grace告诉志清的。1967至1975年雷根(Ronald Reagan)任加州州长,削减教育经费,想来世骧薪俸大不如前。世骧好讲派头,可能把薪水花光,没有按月扣缴部份养老金(pension)。除了房子,他没有给太太留下任何财产,也没有养老金。惯于养尊处优的Grace,不得不把房子分租给学生,自己外出工作,维持生活。2015年Grace走完了艰苦的后半生,去天堂与世骧相会。

  我1961年初到柏克莱,自然要去孔荣杰教授家谢罪。孔先生家在离加大不远的半山上,房子敞亮美观。孔太太家常打扮,平易近人,他们有三个男孩,需人帮忙。希望找一个中国女生,管吃管住,跟孔先生用国语交谈。孔先生在加大中国研究中心学国语,课余要练习会话。我自愿每週跟孔先生练习会话一次。法学院离国际学社很近,孔先生每週来国际学社同我吃午饭,说中国话。不久他就成为研究中共的法学权威,1964年被挖角去了哈佛,教出两位名学生:马英九和吕秀莲。孔先生热心助人,和世骧共同帮济安取得永久居留权,也帮我「讨债」,我在旧金山学院的同事跟我借去三百美元,不肯还。孔先生託他华府的律师朋友,写了一封信,就讨回来了。

  1961年志清时来运转,3月《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出版前一月,就接到哥伦比亚大学王际真的信,邀请志清接替他来哥大任教。王先生来年退休,正在物色继任人选,有一天他去耶鲁,饶大卫(David Rowe)告诉他有一本讨论中国小说的书即将出版,王先生就到耶鲁大学出版社去看这本书,他看了「鲁迅」一章,对志清的见解与英文,大为佩服,一面写信给志清,一面向中日文系系主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Ted” de Bary)举荐志清。志清看过王际真翻译的《红楼梦》,但从未见过其人,就向济安打听。听陈世骧说这个人很怪。王际真的确很「怪」,哪有人会为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牺牲自己薪水的一半?

  原来狄培理说系里没钱同时请两个人教中国文学,王际真就说我拿半薪(见信件编号492(1961年2月17日)。哥大只给志清做副教授,不是终身职。志清拒绝接受,去了匹兹堡大学中国中心教书兼管行政。既然夏志清不来,王际真要求恢复全薪,狄培理说预算已缴,不能更改,可怜王先生只好拿半薪。退休后搬去南加州,住在trailer(拖车式的活动房屋)里。王先生不仅「怪」,而且「霸道」,他强迫妻子辞去联合国的职位,跟他一起去南加州吃苦。王太太,姓高,英文叫Bliss,名门闺秀,上海长大,过不惯乡下的苦日子,自杀获救,再次自杀,终于摆脱了人世间无可忍受的痛苦。

图书试读

夏志清致夏济安(1959年7月18日)
 
济安哥:
 
十四、十五日两封信都已收到了。(支票钱已领还否?)谢谢你抽了空替我找reference,其实此事用不到这样急,稍迟办也可。《火葬》的quote及日本名字找出了(不要忘记「刘二狗」那一段),很好。哥伦比亚的《现代中国文学作家》想不到在美国是孤本,这本书现在已misplaced了,找不到了。《张天翼文集》既在Berkeley,你可託陈世骧一查,短篇小说几分钟即可看完,page reference一查即得。你觉得不好意思,请他把书借出,邮寄给你,比interlibrary loan方便得多。《生活在英雄》etc,我可託此地图书馆转借。(《张天翼文集》这本书我自己是有的,搬场时遗失了。)美国人研究学问,非常methodical,写本书,总要运用十几盒卡片,有条不紊,references不会弄算[错]。我写那本书用的都是笔记簿,以看书先后为序地抄下去,有时quote东西,忘记附志page number,所以弄得杂乱无章。有时找一个reference,要把全套笔记簿及零散字张全部翻过,浪费时间不少。以后弄学问,恐怕也祇好弄卡片,虽然这种科学办法,我并不喜欢。宋奇的文章你请史诚之代找,很好,请代致谢意。
 
请你再办两件小事:《吶喊》中一篇小说〈兔(Rabbits?)与猫(Cat?)〉,title译英文时,不知应用plural or singular number,请一查。《吶喊》中小说〈故乡〉主角叫闰土,「闰」字我们读「云」差不多的音,但字典上注音是「润」音,Mathews’ Dictionary : Jun; also pron. Yüin,不知北京人「闰」字怎样读法。(请参考C. C. Wang,Ah Q. & Others,“My Native Heath”即可,或其他鲁迅小说译本。)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仿佛置身于一个陈年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陈皮的淡淡味道。夏志清先生笔下的世界,总是那么细致入微,他不仅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鞭辟入里,更对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体察。读他的信,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他对学术的态度严谨而谦逊,对青年学子的提携更是令人感动。而夏济安先生的回信,同样不乏闪光之处,他的话语间充满了对哥哥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卷书信集,就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宇宙中相互辉映,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学星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讨论,那种超越时代的洞见,让我惊叹不已。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前辈,在灯下奋笔疾书,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都倾注于笔尖,留给我们后人无尽的启迪。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充满人情味的生活记录,是两位伟大学者深厚情谊的见证。

评分

读完《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内心涌动着一股久违的学术怀旧与人文关怀。夏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仿佛在耳边低语,与你一同追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本书信集,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窥探两位智者心灵世界的窗口。夏志清先生的博学多才,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他对文学的洞察,对时代的分析,都鞭辟入里,引人深思。而夏济安先生的回应,也同样充满了智慧与温情,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学术上的切磋,更是人生哲思的碰撞,那种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对真理的不断探索,令人动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讨论,那些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犀利见解,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对于任何热爱中国现代文学、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信集都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它不只是一堆泛黄的信纸,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时代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思想的光芒。

评分

这套《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简直就是一本思想的宝藏,我一口气读完,仍觉意犹未尽。夏志清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心。他对文学的理解,对社会现象的洞察,都堪称一流。在他笔下,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字,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而夏济安先生的回信,同样精彩纷呈,他与哥哥的交流,既有学术上的探讨,也有生活中的关怀,真挚而感人。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文化思潮的讨论,夏先生的分析总是那么深刻,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他们的书信,就像是在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话,他们的智慧和见解,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给予我无数的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更是任何对中国近现代史、对思想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都不能错过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看到了纯粹的精神追求,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年代,与两位杰出的学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夏志清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他不仅对文学作品有独到的见解,更对时代的脉搏有着敏锐的感知。他在信中流露出的对学术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令人心生敬佩。而夏济安先生的回应,则充满了关怀与智慧,他与哥哥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学术上的切磋,更是亲情的见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讨论,夏先生的观点总是那么深刻,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邃。它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看到了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也让我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

评分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思考和一种久违的宁静。夏志清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辞藻华丽、故弄玄虚的风格,而是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巨大的思想能量。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解读,总能触及核心,剖析得入木三分。而夏济安先生的回应,同样充满智慧,两人的书信往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生阅历的分享。我尤其喜欢他们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那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许多熟悉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两位长者促膝长谈,听他们分享对文学、对人生、对时代的看法。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知识的孜孜以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一份宝藏,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