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随笔探赜(再版)

现代中国随笔探赜(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随笔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学批评
  • 散文
  • 中国文化
  • 20世纪中国
  • 文化随笔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笔作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门类之一,是知识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探求和言说的主要载体,而与其精神沧桑史发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本书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釐定「随笔」概念开始,进而分析现代随笔的精魂是「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为五种现代随笔的修辞表现形态;以知识阶层的崛起为背景,梳理随笔在现代中国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以代表性作家的个案剖析为例,彰显出知识者独有的批判锋芒和人格魅力;最后论述了现代随笔与中外随笔传统的传承创新之关系,以及总结现代随笔的经验教训。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此书名为《探寻古籍里的中国: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旨在深入挖掘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 图书名称:《探寻古籍里的中国: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怀瑾]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鸿儒学社] 图书简介 自宋代以降,中国文人的风骨与生活方式便成为后世景仰与揣摩的对象。他们是儒学复兴的践行者,是诗词书画的开拓者,更是世俗洪流中坚守独立人格的砥柱。《探寻古籍里的中国: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致力于通过对海量宋代文献、笔记、尺牍、诗文集以及考古资料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重构一个鲜活、多维且充满张力的宋代士大夫群体群像。 本书旨在“入微见著”,从寻常巷陌的烟火气中探究士人精神的底色,从案牍往来的字里行间洞察彼时的社会生态与文化心理。 第一部分:田园与官场:士大夫的两重空间 宋代士大夫的生命体验,往往被分割于“出仕”与“归隐”这两个极端之间。本书首先聚焦于他们如何在朝堂的庙堂之高与田园的江湖之远之间进行精神的斡旋与实践。 一、仕途的进退与际遇: 详细考察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我们不再满足于对“三鼎甲”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中层官员的日常困境,例如在地方治理中如何平衡朝廷的“理财”要求与地方的“恤民”责任。通过对《宋史·职官志》和地方志的对比研究,揭示“冗官”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制衡与士大夫的职业倦怠。例如,苏轼在黄州、惠州等地的宦游生涯,不仅仅是政治失意的体现,更是他主动调整生活节奏、回归自我精神原乡的策略性选择。 二、山水与田居的哲学构建: “居官”之外的“归隐”,并非简单的逃离,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重塑。本书细致辨析了宋代士大夫对“隐逸”概念的重新定义,从陶渊明式的自然接纳,演变为更具内省色彩的“近郊隐居”与“精神山水”。我们分析了宋代文人园林(如米芾的“阅古堂”)的兴建理念,它们是士人将审美情趣、收藏癖好与对自然秩序的理解相融合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清波别志》等笔记中描绘的雅集场景的重构,展现了士大夫如何通过对器物、茶道、焚香的把玩,构建起一个抵抗官场喧嚣的“审美庇护所”。 第二部分:器物与风雅: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实践 宋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高峰期,这种美学不仅体现在“宋词”的婉约与“理学”的精微上,更渗透于士大夫的衣食住行之中。 一、文房清供的时代意义: 笔墨纸砚,在宋代不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它们被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格象征意义。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探讨宋代的“文玩”风尚。从徽宗时期对端砚、澄心堂纸的推崇,到士大夫间相互馈赠珍稀文玩(如古铜镜、异石)所蕴含的社交礼仪与精神默契。我们通过对宋人书信中对所用物品的描述,来还原彼时文人对“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 二、饮食文化的精致化转向: 宋代的饮食记录,尤其是《东京梦华录》和各类食谱中记载的精致菜品,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本书将探讨士大夫如何将日常的烹饪视为一种“小道”的艺术,如对茶饮(点茶法的普及与雅化)的讲究,以及在宴饮中对礼仪的恪守与对食材来源的考究。这些细节揭示了他们试图在物质生活层面实现精神秩序的努力。 三、服饰与礼仪的边界: 士大夫的日常穿着,既要符合礼制规范,又要体现个人的高雅趣味。通过对宋代画作中人物服饰细节的审视,结合对《朱子语类》中关于穿着礼仪的论述,分析士人如何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中,通过服饰的质地、颜色细微的变化,来彰显其“清正”或“潇洒”的内在品格。 第三部分:心性与学问:理学复兴下的士人精神炼成 宋代是程朱理学最终定型并深刻影响中国士人两千年的关键时期。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剖析学问如何塑造士大夫的心灵结构。 一、理学与日常伦理的结合: 理学对“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深刻地改变了士大夫的自我观。本书将考察,在具体的家庭关系(孝道、夫妇之道)和朋友交往中,理学家们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伦理规范。我们对比了早期理学家的严谨(如二程)与后期更具社会实践色彩的朱熹,分析其思想在不同阶层士人中的接受差异。 二、诗文与心性的交流: 尽管理学盛行,但宋诗的创作并未衰退。本书认为,宋诗是士大夫进行内心独白和哲学反思的重要场域。通过对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作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诗歌已成为他们排解政治抱负受挫、体悟人生无常的隐秘出口。诗歌中的“气象”与“境界”,正是其修身养性的外在投射。 三、师承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宋代学术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松散而紧密的师承关系和学术共同体。本书描绘了士大夫群体如何通过书信往来、刻书活动和私人讲学,形成跨地域、跨代际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仅是学术思想的传播渠道,更是士大夫在政治失意时相互扶持的精神支柱。 结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探寻古籍里的中国: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力图超越传统士人研究中“精英化”的倾向,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在复杂社会结构中挣扎与自处的个体。通过这些细微的“古籍注脚”,我们得以窥见宋代士人如何构建起一种集政治抱负、审美情趣、道德自律于一体的复杂生命形态。他们的生活哲学,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与追求。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以进入那个既遥远又亲切的宋朝士人精神世界。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科安


  福建安溪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散文、延安文学、闽南文化与地方戏曲等学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两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专案两项。曾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工作,着有《「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研究》、《叩问美文:外国散文译介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中国现代随笔研究》、《延安文学研究:建构新的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论》、《思想的穿越与限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等学术专着。

图书目录

第五辑总序 1
目次 1

导论 随笔与现代中国随笔 1
第一节 诠释「随笔」 2
第二节 现代中国随笔的内涵与特征 18

第一章 现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崛起 35
第一节 制度形式与现代中国知识阶层 39
第二节 现代中国知识者和随笔作家的类型和特征 44

第二章 现代中国随笔的历史与现状 55
第一节 现代中国随笔的创建阶段(1917-1937) 55
第二节 现代中国随笔的发展阶段(1937-1949) 63
第三节 现代中国随笔的萎缩阶段(1949-1976) 72
第四节 现代中国随笔的重建阶段(1976-1999) 84

第三章 现代中国代表性随笔作家 97
第一节 鲁迅:精神界之战士 97
第二节 周作人:「三角塔顶」的知识者 144
第三节 梁遇春:中国的「伊利亚」 196
第四节 巴金:人格重构与言说方式 228

第四章 现代中国随笔的修辞表现与审美创造 247
第一节 现代随笔作家与思维方式 247
第二节 非系统——现代随笔修辞表现形态之一 255
第三节 闲笔——现代随笔修辞表现形态之二 263
第四节 机智——现代随笔修辞表现形态之三 274
第五节 反讽——现代随笔修辞表现形态之四 286
第六节 诙谐——现代随笔修辞表现形态之五 304

第五章 现代中国随笔与中外随笔传统 3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随笔谱系与现代知识者 338
第二节 外国随笔资源与现代中国知识者 369
结束语 现代中国随笔兴衰消长及其思考 411
参考文献 42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帮助我理解中国社会变迁背后复杂动因的读物。我常常觉得,很多事件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根源,而这些往往需要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才能被揭示出来。“探赜”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到事件的肌理之中,去剖析那些不易被察觉的联系和影响。随笔的形式也很合我胃口,我喜欢那种带有个人独特见解和温度的文字,它们往往比一本正经的学术专著更能打动人,也更容易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中国。一个作者能够通过随笔的形式来“探赜”,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观察和思考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能力,我非常期待他的笔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别样视角的作品。“现代中国随笔探赜”这个书名,在我看来,非常具有吸引力。“探赜”二字,暗示着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挖掘和对隐藏规律的探索,这正是我在阅读时所追求的。我倾向于那些不拘泥于传统叙事模式,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来展现复杂议题的书籍。随笔的形式,往往能让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自然流露,带来一种更为亲切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时期和思想潮流。再版的出现,也让我相信这本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或许在新的版本中,作者还增添了更多具有时代洞察力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的方式,让我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视角的拓展。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思潮充满了好奇,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提供不同解读的书籍。“现代中国随笔探赜(再版)”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探赜”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事物深层意义的探索和对隐藏真相的追寻,这正是我在阅读时所期待的。随笔的形式,也让我联想到作者以一种更为个人化、富有情感的方式来分享他的观察和见解,这往往比宏大的学术著作更具吸引力,也更能触动人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历史节点,并且能够从作者独特的视角中,获得对这些事件和思潮更为深刻的理解。再版的出现,也让我对其价值和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或许它在初版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新的思考和更为丰富的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现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获得启发和新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吸引人,光是“探赜”二字就让人联想到深度探索和对事物本质的追寻。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不同视角、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市面上关于中国近现代的著作很多,但真正能够触及灵魂、挖掘深层意义的却不常有。“随笔”的形式更是增添了一种亲切感和个人化的色彩,仿佛是作者在娓娓道来,分享他的见闻、感悟与思考,而非枯燥的学术论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性事件和思潮,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对自身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再版的出现,也意味着这本书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价值,或许在初版的基础上,还融入了作者新的思考和更丰富的资料,这一点也让我倍感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本常读之书,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领悟。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的作品。对于“现代中国”这个宏大的命题,我深知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也明白要真正理解它,绝不能仅限于表面的事件描述,而需要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思想脉络。“探赜”二字恰恰击中了我的痒点,它暗示着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一种不满足于已知、勇于追问的精神。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因素。而“随笔”的形式,则为这种探究注入了人文的温度和个体的鲜活感,我期待从中读到作者真诚的思考和独到的感悟,而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这本书的再版,也让我对其价值有了更高的预期,或许它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某种启示。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代中国的形成轨迹,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层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