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序
脑电波的不明作用 常假设,人和人是否能成为知心好友,或至少可言谈甚欢,都是由于脑电波的不明作用所致。这种不明作用,或可进一步假设为电波频率相合,则自然一拍即合;否,则相互之间,看对方便虽无过过犯面目可憎,必然话不投机半句多了。而奇妙的是,这种相合与否的情形,甚至不必当面交流,就算只通过文字,也能形成。我和小友王铮(蓝手套)、董凤卫(大鳄鱼)等,就是由于这样的缘份相识相知的,竟然成为年届古稀之后的新相知,是真正相处言谈之时不觉自已年老对方年轻的忘年交,脑电波的不明作用之奇妙,提供了无穷想像的广阔天地。
从第一次相会至今,已逾十年,蓝手套事事详记,极有心思,竟然可以集而成册,亦可算是一奇,能博大众一粲,脑电波不明作用的作用也算不白作用了。(此句大是赘口,但推敲再三,又似乎并无不妥,哈哈。)
倪匡 二〇一六、三、四 香港
倪匡是奇人,其书是奇书
文化评论家 陈晓林 倪匡本人可能都不知道,古龙对他的科幻小说,尤其<卫斯理系列>的评价之高,远超过当时在欧美风靡大众、在台港也开始受到推崇的现代西方科幻名家,如艾西莫夫(Asimov)、亚瑟.克拉克(Auther.Clark)等大师级人物。
有一次,我向古龙抱怨已很久没看到爱不释手的小说,他又许久未开新稿,所以我开始闹「书荒」了;古龙的回应是:近来武侠确实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书,但「倪匡是奇人,他的科幻小说是奇书,你不妨找来看。」因为古龙和我算是忘年之交,故有段时期,倪匡从香港来台与他欢聚时,古龙会邀我也加入;但惭愧的是,由于从未上手读过,我竟不知倪匡科幻是这般精采迷人。
古龙推荐我从卫斯理系列的〈头发〉看起。赫!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我看了这本之后,简直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但其时倪匡科幻尚只有香港版,故立即向古龙借了倪匡送给他的全部科幻赠书,一本本认真翻读。古龙闻悉我废寝忘食在读倪匡作品,露出「果不其然」的会心微笑,说道:「你现在知道倪匡的魅力了吧!」我答道:「不管理论家、文评家怎么说,至少从一般人的阅读趣味而言,倪匡作品远超过我原先认真看待过的艾西莫夫等科幻大师。」
现在回想起来,倪匡科幻的设想之奇妙、悬念之灵活、情节之流畅,在在引人入胜,令人阅读时大有先获吾心的快感,而其对外星人、创世纪的各种悬想、臆测,更是时而精思入神,时而异想天开。无怪乎在大众文学的领域,如同金庸、古龙一样,倪匡作品也有无数爱好者在追读,赏析,甚至收藏,研究。
我有幸和古龙、倪匡及金庸均相熟,从亲身经历的印证,古、倪确是豪气凌云的性情中人,金庸则是城府深沉的理性人物,但三位皆是百年罕见的天才型作家。我曾熟读古、金的全部武侠作品,及倪匡的主要科幻小说;最终,我的看法是:这三位名家的成熟期代表作品,在华文小说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且,他们诸多代表作的精采程度简直是「殆天授也」,殊非世俗大师名家所能企及。
倪匡和古龙的交情,众所周知,或许正由于古龙对我另眼相待之故,倪匡爱屋及乌,对我也倾盖如故,信任有加。我尤其感念当年出版事业曾一度风雨飘摇之际,他对我毫无保留的相挺。这样的侠气豪情,是古龙本色,也是倪匡风格!
本书作者蓝手套从耽读倪匡小说,到广蒐倪匡作品,到打探倪匡讯息,再到寻索倪匡踪迹,亲睹倪匡风采,然后与朋友一起成为倪匡的忘年知交…他在书中娓娓道来,其波涛起伏、曲折离奇,时而令人揪心挂念,时而令人会心一笑。而倪匡的侠气豪情,倪匡对自己作品的侧面评述,在蓝手套及其朋友终于和倪匡、各地倪友及众多「倪粉」相会之后,自然都一一跃然纸上。
自我社出版倪匡作品集以来,太多对倪匡其人其书好奇的热心读者曾来打探关于他的讯息。如今,《来找人间卫斯理》可视为一次综合性的深度回应。众里寻他千百度,寻到的,是千金难买的侠气豪情,天马行空的思痕心影,以及趣味相投的人间情谊!
友序一
生生不息 一个故事是否影响深远,看看它有多少衍生物,不难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例如《星际大战》的衍生商品,只能用族繁不及备载来形容。
卫斯理家族的故事也不遑多让,除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以及若干小说之外,还有几个特殊的衍生物,相较之下更值得一提。
第一个衍生物是个美丽的误会,且说倪匡多年前逛书店,赫然发现书架上立着一本《奋进的卫斯理》,不禁大喜过望!怎料翻开一看,才惊觉此卫斯理是个古人。这段耐人寻味的巧遇,后来成为《谜踪》这本书的桥段。
第二个衍生物,是开卫斯理研究先河的两本书《我看倪匡科幻》与《细看卫斯理科幻小说》,出版于上个世纪的八○年代初。或许是领先时代太多,当时并未造成风潮,如今回顾至为可惜。
随着网路时代来临,衍生物不再限于纸本,「龙幻的卫斯理世界」、「倪学网」和「最爱卫斯理」这几个网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据说后者也是卫斯理本人的最爱,因为这个网站有个潜规则:只准讲他的好话,否则必遭围剿。
再回到出版物,为了庆祝《钻石花》五十大寿,倪学七怪于二○一三年合力编纂了一本《倪学》,至今仍是卫斯理研究的经典之作。
五年后的今天,欣见《来找人间卫斯理》从电子档化为铅字,是为最新的卫斯理衍生物。
下一个衍生物是什么呢?希望是江湖盛传的《倪匡笔下一百零八将》!
叶李华
二○一八中秋
友序二
倪学七怪的结义 在未有「倪学七怪」之前,我以为自己是天下间唯一的卫斯理专家,但原来在无穷大的宇宙之中,存在着比我更厉害的人。在卫斯理的介绍下,我认识两位来自上海的收藏家蓝手套及大鳄鱼,认识「卫斯理科幻奖」金奖得主龙俊荣,倪学网站长紫戒,科幻小说作家甄伟健,加上内子施陈丽珠,我们组成「倪学七怪」,举办过「卫斯理五十週年展」,出版过《倪学:卫斯理50週年纪念集》,我们摆出北斗七星阵,高举「倪学」旗帜,守护着卫斯理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蓝手套比我更早认识倪匡先生,早在三藩市时期他们已经通过书信联络,而我是在零五年「卫斯理回归香港」时,通过倪震兄的介绍,在一个欢迎晚宴才认识先生,为了和其他读者不同,我当晚带了两份神秘礼物,见面时我兴奋地说:「倪生你好,我是你忠实读者。」,相信这句话,倪先生已经听过数千次,笑一笑道:「你好!」但当我送上第一份礼物时,倪匡先生面露惊讶神情,先生见到是我们去拜祭古龙先生时的照片,当中还有古龙三位儿子,倪先生很认真在看,口中念念有词:「这么好玩的人,这样早便走了。」,进入对好友的思念之中。席间我再送上第二份礼物,是一本有我的访问的「资本杂志」,访问的题目叫「名人介绍好书」,我介绍的正是「卫斯理」的《后备》及《原子空间》,这篇访问更加可以证明我是非一般的卫斯理迷,饭后施太太说我是小滑头,十年后,我还是那位非一般的忠实读者,而施太太已经成为倪生倪太的义女,这个就是小滑头和大滑头的分别吧,哈哈哈。
这次蓝手套能把他和倪匡先生多年交往故事辑录成书,作为倪匡先生的忠实粉丝,十分之期待,我平日无聊下都会上网查看倪匡先生相关文章,不过近年可以看的都看过无数遍,这本着作正是久旱逢甘露,对倪粉真是一份大礼物。
(香港智傲集团董事长、香港游戏产业协会以及香港小说会创办人)
卫斯理忠实信徒
倪学七怪之一
施仁毅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前往广州火车中
友序三
看卫斯理变成看原振侠 要数何时开始看契爷(倪匡先生)的作品,要从契爷及契妈从美国回港说起。话说我同施先生第一次在饭局见到倪匡先生,倾谈间深深佩服这位科幻大师,天南地北文学艺术科学无所不知。回家立即问大儿子哪一本「卫斯理」最适合我看?因为怕「鬼」,所以遇上封面恐怖(明窗真人版),或者主题怪异,例如:《换头记》、《尸变》都不敢拿来看,手上有一本叫《大厦》,大儿子立刻告诉我这一本不能看,怕我以后都不敢单独乘电梯。
后来直接请契爷介绍给我,怎知送来一整套「原振侠」,他坚持说这套十分精彩,皇上有命唯有接旨,我看了几本之后觉得主角一些行为似曾相识,用心想想正是契爷本人的写照。
知道王铮兄弟出书,记载他与契爷的交往过程,相信这书一定十分有趣,祝一纸风行,再版再版。
(香港游戏产业协会常务秘书长、香港丰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倪学七怪之一
施陈丽珠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友序四
有幸遇上王铮兄 十多岁开始阅读倪匡先生的小说,几年之间,差不多把他所有已成书的作品都看完了;期间陆陆续续新出的书,自然也都即时买入,就算由他的小说衍生出的漫画和电影,也没错过。
当你十分喜欢看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同时也会对于他的个人感到兴趣——他的成长历程如何?出身自怎样的家庭?他是如何入行的?如何构思出那些精彩的作品?他最喜欢自己哪部作品?平时又有什么嗜好?……如此种种,对于书迷来说,既神秘又有趣,间或作家会在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鳞半爪,读者看到了,已经感到兴奋。在那时期,偶像总是遥远的,像上述的事情,我们一班倪迷,主要只能透过沈西城所写,几本关于倪匡的小书《细看卫斯理科幻小说》、《我看倪匡科幻》和《金庸与倪匡》来了解。
到了倪生替杂志撰写自己的传奇,有了《倪匡传奇》(又名《见闻传奇》)该书,我们对他的背景,才有了个比较整体的概念。之后倪生多次在电影中客串,又有电视台几辑《今夜不设防》的节目出现,我们和他又再接近一点。倪生移民美国,后再回归,之后常受大众传媒的访问,但是他的曝光虽多,我们再能阅读到的惊喜内容却不多,很多次记者所问所写,都是一些老读者早已知道的讯息,记者若肯先花些时间在网上寻找,已经可以找到答案了。每次见到有这种情况,都为记者捉到鹿不懂脱角而扼腕兴叹。——幸好后来,有了王铮兄的出现。
王铮兄能与倪生相识相知,对于倪迷来说,是种福气,因为他对于倪生的种种资料,从幼小到老大,从写作到其它,都感兴趣,而且每当想到一个疑问,又不怕向倪生直接询问,于是在他的刨根究底下,让我们可以发现到倪生的更多更多。而且他还可以用许多新颖的方式,把他的发现跟我们分享。曾与铮兄合作《倪学》一书,他既有〈卫斯理故事一百零八将〉,又有令人咋舌的〈人物关系图〉,都是很好的例子。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过一般来说,创意高的朋友都不爱细碎重复的工作,王铮兄创意纵横,而又不怕把无数的资料整齐排列而成简明易读的格式,两方面的才能兼备,真是难得。
今天,得知铮兄把他与倪匡先生相识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写出来,这个点子,别开生面,又是一个看得出他的天才之例子。作为倪迷,对于他在工余百忙中仍抽空写成这书,除了敬佩,还有感谢。
铮兄利害!
(第三届台湾倪匡科幻奖首奖得主、小说《皇陵的秘密》作者、《倪学》作者之一)
倪学七怪之一
龙俊荣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友序五
尽情 喜爱卫斯理的人多,谈论的也不少,而蓝手套特别之处,在于一字:「尽」。他花七年时间週游列国,以卫斯理全部小说名为题,拍摄一百四十五幅照片。又在没有倪匡先生旧居地址的情况下,与大鳄鱼哥儿俩在上海寻寻觅觅,更只因为《钻石花》提过香港的离岛长洲,就特地前往。他更撰写了一系列「倪学研究丛书」,探索角度层出不穷,可见对倪作的热爱,没有尽头。
全书洋溢着真挚的「情」,主轴是蓝手套由卫斯理的小读者慢慢成为忘年交的经过。读他的文字,脑海中跃现出妙语连珠的倪匡先生,其豁达胸襟和率性行为,活灵活现。笔下一众倪友,各具特色。大家聚散有时,甚或只曾在网络交流,其相知相交,被蓝手套由心而发地铸刻在字里行间,细致动人。众人因虚构的卫斯理而认识,建立实实在在的情谊,由虚到实,堪称奇缘。
《来找人间卫斯理》,不单止描绘倪匡先生的丰采,更写出处事尽无止境,待人用心情真的态度。蓝手套写得尽情,读者看得尽兴,绝非只限老友。
(「倪学网」网主、《倪学》作者之一)
倪学七怪之一
紫戒
二○一八、十二、二
一个地方
友序六
书中出现的一位人物写的序 我跟手套兄的认识,要数到数年前由「带头大哥」施仁毅发起的「卫斯理五十週年展」活动,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班倪匡迷组成了所谓的「倪学七怪」。经过长达一年的展览筹备,大家已经混得很熟了。而且基于「喜欢卫斯理科幻小说的人不会是坏人」这个大原则,大家自然成为了知心好友,几乎每一次他来香港也会一起去倪老家坐一会儿,有时候我也带着手套兄在香港四处走走。
手套兄对倪匡的了解确实比我深,他和大鳄鱼两人不但走访了倪匡儿时的居所,也搜集了大量曾在报纸或杂志上刊登,但未有出版成书的作品,这种热诚令我拜服不已,只是不知道他俩的资金来源,上海二老的太太们大概要去看一下他们的钱包了。
今次他的这本作品,据说曾多次谈及小弟,这令人甚感好奇。以往我写小说时也有用过朋友的名字作为角色的名字,但第一次在别人的书中谈及自己,总觉得怪怪的,尤其对方并不是女生,就更令人惊讶了。大概,只能用「兄弟之情」来形容了吧?
我已经急不及待想看到这作品印刷成书了!
(小说《末日洪荒》作者、《倪学》作者之一)
倪学七怪之一
甄伟健(鸟鸟)
二〇一八、十二、四
友序七
心中的书 近来俗务缠身,与朋友们几近失联,一日手套兄忽然来电,神秘兮兮地让我看他发来的邮件,口中虽然应允,但随即被抛在了脑后。
数月后乘高铁赴京公干,勐然忆起此事,赶紧打开邮箱在浩如烟海的文件堆中找出该封邮件,不看则已,看了第一行,便觉一股热血直沖脑门,若非身处公共场合,定会大唿出声,手套兄在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居然又写出一大组文章,集结称为「蓝手套与倪先生」!之后,便如顽童得了八宝饭,在莫名激动中急速流览咀嚼这一篇篇的文字,浑不知已过了长江黄河。在将临帝都华灯初上的时分,长吁了一口气,看完了最后一行。
如果把与手套相识相知的这些年头比作是一本珍贵耐读的书,那扉页上必然会有向倪匡先生致敬这一句。没错,从少年时期便共同追寻先生的脚步,直至人到中年,可就像心中的其他书籍一样,这一本的许多情节也已渐渐模煳,而手套却将他心中的那一本,完全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在这里大家不仅能看到真实的倪匡先生,还可以看到一个至情至性的蓝手套。
看着看着,眼中的书已朦胧,心中的书,却愈发清晰了。
(《倪学》作者之一)
倪学七怪之一
董凤卫(大鳄鱼)
二〇一五、二、八 上海
自序
想来也有资格 早有把自己与倪匡先生交往经历写下来的念头,却始终未曾动笔。
这故事,必须从我小时候第一次读到卫斯理小说开始讲起,延续至今,数十年的光阴,一时间又岂能说得尽。直至在香港的机场,读了亦舒的散文集《我哥》之后,才逐渐知道,该如何来写自己与先生的故事。
不必编造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必使用花里胡哨的文字,只需如诉家常般娓娓道来,就已经是个很好看的故事。
最初,有不少香港文坛名人写下许多篇关于倪匡先生的随记;后来,蔡澜又集中写了倪匡先生在三藩市的小故事;再后来,又有亦舒的《我哥》结集出版。这些作家们,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他们心中的先生。
我与先生相交多年,想来也有资格写写我心目中的先生。
奋笔疾书之下,惊觉那些昔日往事,竟清晰如昨!
倪学七怪之一
王铮(蓝手套)
二〇一四、十一、十九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