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

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文献
  • 学术论文
  • 沈宝春
  • 中国古典文献
  • 文献研究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汉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裒辑作者投身学术工作二十五年中,参与台、中、港、日、韩、马等学术研讨会及发表于各期刊中有关「古文献」的论文,探索历代典籍或人物的诸般课题,寻根振叶,考察几微,建立其脉络,阐明其幽隐,能发前人所未发,解析其疑滞,面向广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是多历年所锤鍊出的结晶,并附多篇当代学者侧记与着作年表。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与《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内容无关的图书,并尽可能使其风格自然、信息丰富: --- 《敦煌遗珍:丝路重光与中古社会变迁研究》 导言:历史的尘封与重现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敦煌石窟及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献与艺术遗存,以全新的史学视角和文献学方法,重构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间,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复杂互动关系,并细致剖析这一历史断层中,中古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世俗生活及文化交流的深刻变迁。我们聚焦于敦煌作为世界性文化十字路口的独特地位,通过对壁画、写本、碑刻等多重文本的交叉印证,试图还原一个立体、动态的丝绸之路图景。 第一部分:敦煌文书的新解读——社会经济面相 本部分侧重于对敦煌文书中各类契约、赋税记录、户籍簿册及私人信件的细致整理与考订。 一、 土地与赋役的再审视: 敦煌地区在唐宋更迭之际,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流转呈现出复杂性。我们不再将此简单视为中央政权控制力的衰退,而是分析了地方豪族、寺院势力以及流民群体在土地分配中的博弈过程。通过对“田券”、“买卖契约”的精细比对,揭示了佃农与地主之间新兴的经济联系模式,这与内地传统模式既有继承,又有显著的地方适应性创新。 二、 丝路贸易的微观证据: 传统的丝路研究多集中于官方朝贡与大宗货物贸易。本书则深入到敦煌民间的小额交易和区域性物资交换。我们解析了涉及“胡椒”、“琉璃”、“波斯铜器”等外来物品的买卖记录,并结合当时物价指数,估算出这些珍稀物资在当地的流通速度与社会阶层接受程度。特别关注了与粟特商人相关的商业信函,这些信函描绘了他们如何在政局不稳时期,利用家族网络和宗教纽带维持贸易生命的生动场景。 三、 赋税徭役的社会分担: 分析了唐代“租庸调制”在敦煌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后期向“两税法”过渡时,地方官员如何通过灵活的“杂征”来满足军费和地方开支。重点探讨了“助发”、“输送”等劳役形式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通过个案研究,描绘了戍边人家庭的生存困境与韧性。 第二部分: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中古精神景观 敦煌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宗教内容的世俗化表达。本部分将宗教文本与图像学相结合,探讨佛教思想如何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与本土信仰发生融合。 一、 净土信仰的在地化: 敦煌的净土变相图是研究佛国想象的重要资源。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图像辨识,重点分析了阿弥陀佛信仰在地方精英和普通信众心中的不同含义。我们发现,对于底层民众而言,“西方极乐世界”更多地是现世苦难的庇护所,而非高深的禅学境界,其表达方式充满了强烈的世俗祈愿色彩。 二、 密教元素与本土神灵的渗透: 探讨了“密宗”元素在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显现,特别是忿怒相神祇的接受过程。同时,我们细致比对了佛经故事与当地萨满教、道教元素(如对山川鬼神、地祗的描绘)的交融。例如,某些护法神的形象明显吸收了胡人武士的服饰特征,这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动态性。 三、 寺院的社会功能转型: 研究了敦煌寺院从纯粹的宗教场所向兼具教育、医疗、借贷、储存等综合性社会服务机构的转变。通过分析寺院的“舍利塔记”和“功德碑”,勾勒出寺院主持(如张议潮家族)在维护地方秩序中的实际权力结构。 第三部分:丝路重光——中古文明的互动与张力 本部分将视野拓展至敦煌之外,探讨了西域诸国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策略的调整。 一、 粟特语与汉文的语言张力: 汇集并分析了敦煌发现的粟特语、吐蕃语、回鹘语等多语种文献中的汉文外来词汇,揭示了不同文化群体在交流中的词汇借用模式。这不仅是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更是文化权力转移的侧面反映。 二、 军事与边防的变迁: 依据唐代“烽火令”和“过所”的记录,重构了河西走廊的军事部署变化。重点分析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河西的控制力下降,吐蕃崛起及其文化输入对当地生活方式的短期冲击。尤其关注了回鹘建立沙州政权后,对佛教艺术的赞助策略,以及其如何通过文化手段巩固新政权的正统性。 三、 艺术风格的跨文化融合: 选取了敦煌艺术中具有明显西域特征的造型元素(如人物面部特征、服饰褶皱、乐器形制),结合中原传统风格,进行风格演变路径的追踪。论证了“丝绸之路”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个多源、相互影响的艺术熔炉。例如,犍陀罗造像传统如何通过中亚艺僧,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唐代敦煌的供养人形象中。 结语:历史的持续回响 《敦煌遗珍》试图证明,中古时期的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军事对抗或政治附属的通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民族、多信仰的互动空间。敦煌的文献与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如何吸收、消化、重塑外来文明的珍贵样本。本书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宝春


  沈宝春,台湾云林县人,一九五五年生。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台湾大学博士。曾任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长,成功大学教学卓越教师学会会士。现为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退休兼任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训诂学会监事,《台大中文学报》编辑委员。着有《商周金文录遗考释》、《王筠之金文学研究》、《桂馥的六书学》、《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字卷)》等专书,期刊研讨会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说文解字》成书「考之于逵」辨 1
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以释「小儿」诸字为对象的考察 15
论《汗简》、《古文四声韵》引李商隐《字略》书名异称溯因 33
论戴侗《六书故》的金文应用 63
从黄生与方以智的交集面谈明末清初的小学风貌 87
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金文应用 107
段注转注音转说探究 127
段、桂注证《说文解字》古文引《汗简》、《古文四声韵》的考察 139
由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取证金文谈「专胪古籍,不下己意」的问题 163
谈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增补的古文 183
由《未谷遗箸二种》摘钞顾南原《隶辨》谈桂馥的书钞 195
〈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补正──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与《补遗》中的金文应用 205
有温度的学问──王叔岷先生论学书札管窥 213
王叔岷先生小学管窥 239
饶宗颐先生与《说文解字》 267
谈饶宗颐先生诗词中的古文字命题 285
从古文字的构形规律谈「信」字六书的归属问题 307
「沉檀轻注」句解 325
论训诂学的多边关系──由唐人「父自称」或「子称父」为「哥哥」谈起 345
古今共构,内外互补──以台湾《中文大辞典》、《异体字字典》的编纂为例 367
论合体结构中的文字位移现象──以「心」部为对象的考察 399
史实与依託──由云林蒲姓谈「蒲」字与「河东角兽」 423

附录篇
花气浑如百和香──龙宇纯先生侧记 443
一树长存万古青──谈许锬辉老师的古文字学 451
小学于今尽坦途──记伯元师二三侧影 455
在权威的缝隙中──以古文字研究为例 459
「好」个什么──「好」字的历史 467
真的「我手写我口」吗? 473
「清华百年西南地区濒危文物文献展暨研讨会」侧记 479
黄宗义教授华甲书法展序 483
1976-2018着作年表 485

后记 50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沈宝春先生的这套《古文献卷》让我眼前一亮,原本以为古文献的研究会是枯燥乏味的,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沈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所研究对象的热爱,那种钻研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文字,更是在挖掘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貌。比如,在谈论某一部重要古籍的传播过程中,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版本流传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期社会对该书的接受程度,以及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引发的讨论和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使得他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注释、一个微小的字词异文,牵引出整个学术史上的争论,并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考古挖掘,不断地发现令人惊喜的“文物”,也让我对古文献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学术著作。沈宝春先生在古文献领域的研究,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他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能够游刃有余地剖析其结构,揭示其精髓。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某几部古代著作的“再发现”,他并非只是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能从新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甚至纠正一些流传已久的学术误读。这种勇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陈规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而且,沈先生的文章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虽然讨论的是古老的问题,但他的论述却充满了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和清晰性。读他的书,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浩瀚的古文献海洋中进行探索,他总能指引我发现那些最精彩的风景。这本书对于提升我们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认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宝藏!当我初次翻开它时,就被那深邃的古文献研究领域深深吸引。沈宝春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对于古籍的考证辨析,其细致入微之处,常常令我掩卷沉思,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他对于文本源流的梳理,对于字词训诂的推敲,都展现了非凡的学养。举例来说,其中一篇关于某段古代文献的辨析,他不仅引经据典,更能从史料的细微处发掘出被忽视的线索,将原本模糊不清的语境还原得清晰透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许多研究者梦寐以求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新颖的观点、一个精辟的论证而豁然开朗,也为一些古籍中隐藏的智慧和奥秘感到由衷的惊叹。这本书不仅仅是文献的汇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探索。对于任何热爱古文献,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之作,其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

对于致力于古文献研究的学者来说,《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沈宝春先生在这卷论文中展现了他多年来在古籍整理、文献考证、版本研究等方面的深厚功力。我特别佩服他在处理复杂文献时的耐心和细致,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判断的细节,无论是某个字的点画差异,还是某个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他都能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他对于古代文献的“校勘”,绝非简单的“对勘”,而是基于对历史背景、作者风格、流传过程的深刻理解,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在他的笔下,那些沉睡在故纸堆中的文字,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展现出它们原有的风貌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古文献。

评分

初拿到《沈宝春学术论文集(古文献卷)》时,我便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沉静的气质所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化”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沈宝春先生的文风内敛而沉静,但字句之间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对古文献的解读,不是流于表面的考据,而是深入到文本的骨髓,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思想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某位古代学者思想演变的分析,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梳理该学者不同时期的著作,细致地考察其思想的转变与升华,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对人物和思想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沈先生的论证过程也极具说服力,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相互印证,层层递进,直至水落石出。读他的文章,是一种智力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