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韵书《韵学集成》研究(再版)

明代韵书《韵学集成》研究(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
  • 韵书
  • 韵学
  • 集成
  • 语音学
  • 文字学
  • 历史语言学
  • 文献学
  • 学术研究
  • 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代章黼的《韵学集成》,依《洪武正韵》和《古今韵会举要》定例,但在体例上与二书有着明显区别,它以附于《直音篇》前面的「七音清浊三十六字母反切定局」为总纲来编排体例,并依声类次序给韵字排序,具有明显的韵图功能。通过将《韵学集成》与相关韵书进行比较,探寻其与这些韵书的传承或改易情况,认为《韵学集成》音系是江淮方言为主,杂有吴语特点的时音和旧韵併存,且不是单纯的、声谐韵协的、完整的语音系统。同时,还对《韵学集成》的音韵价值和编纂中的失误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明代早期韵书的研究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见解,为明代韵书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明代韵书研究:以〈洪武正韵〉为核心的语音史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明代初期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核心文献——《洪武正韵》,旨在通过对这部官修正韵的深度剖析,揭示明代初期汉语语音系统的面貌、语音规范的构建过程及其对后世汉语方言分化与语音演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不仅是对特定韵书的考证,更是一部以文献为载体,重构明初语音史的学术探索。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文献基础 本书首先梳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文化背景,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推行“雅言”的政治意图及其对官方韵书编纂的直接推动作用。《洪武正韵》的诞生,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权力对语言规范化的一次集中实践。研究的起点,是对《洪武正韵》成书过程、体例沿革及其在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地位的细致考察。我们比对了现存的各种刻本,甄别出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异,力求还原其原始面貌。 特别探讨了《洪武正韵》与前代韵书(如宋代的《广韵》、元代的《集韵》以及部分元曲和戏文中的用韵习惯)之间的继承与革新关系。研究发现,《洪武正韵》并非简单地沿袭旧制,而是在吸收前代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有意识的语音标准重塑。这一重塑过程,反映了当时语言精英群体对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过渡阶段的某种语音共识的捕捉与确立。 第二部分:韵部格局与音系重构 全书的核心在于对《洪武正韵》所反映的音系进行系统的重建与分析。我们基于韵书的结构,将《洪武正韵》的韵部划分为若干层次,并结合当时的文献语料,推导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的具体特征。 声母系统: 考察了中古汉语的唇齿音(如f/v)在明初的演变轨迹,以及舌上浊音(如d/t的浊塞音/d/)是否已经完全清化,或仍存在浊音的遗留现象。通过对“三等韵”和“四等韵”的划分以及“撮口呼”与“齐齿呼”的分布情况,细致分析了中古汉语中的复辅音(如s+h组合)和塞擦音的实际发音情况。 韵母系统与母音归属: 重点研究了“一东”、“二冬”、“三江”等关键韵部的归属问题。分析了明初有无“入派三声”的倾向,即入声韵尾(-p, -t, -k)是否已经开始向平、上、去声韵母归并。通过对“平水韵”和“洪武韵”在韵目设置上的差异对比,揭示了明初官方语音标准对中古音系中“上古呼”和“中古呼”的整合方式。例如,对“麻”韵与“歌”韵,以及“寒”韵与“删”韵在明初的实际分化程度进行了量化研究。 声调系统: 探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划分标准。《洪武正韵》的声调划分,是研究中古汉语向近古汉语过渡的关键节点。我们通过对韵书中“平声”、“上声”、“去声”的具体字例进行统计分析,试图还原明初的声调分布格局,并推测“入声”在日常语音中是否仍保持独立的地位,还是已经开始向其他声调发生合并的早期迹象。 第三部分:反切证据与地域语音的参照 韵书研究的有效性,依赖于对反切语料的解读。本书利用《洪武正韵》中的大量反切实例,特别是涉及“相切”和“对转”的复杂反切现象,来检验其音系重建的合理性。 反切体系的系统性分析: 深入分析了反切中“上字”的声母定性和“下字”的韵部归属。通过对比不同作者对同一字的反切,揭示了明初语音环境的复杂性——官方规范与民间实际发音之间的张力。 与方言的参照印证: 将《洪武正韵》的音系特征,与同期的白话小说(如《三国演义》早期的版本)、戏曲乃至后世留存下来的南方官话(如南京话)的语音特征进行参照比对。这种跨文献的交叉验证,有助于确定《洪武正韵》所代表的“雅言”究竟是基于何种地域性语音基础,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北方官话的早期形态。 第四部分:规范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最后一章将视角转向宏观历史层面,探讨《洪武正韵》在明代社会文化中的实际功能与影响。 语言规范的推行与效果: 研究了《洪武正韵》在科举考试、官方文书以及士人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其作为官方“标准音”对明代文人的语音学习和发音习惯产生的约束力。 对后世汉语的影响: 论述《洪武正韵》如何成为清代乃至近代官话语音研究的重要基石。讨论了它在中古音系向近代官话过渡中扮演的“中介”角色,其语音规范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以南京为中心的近代官话的核心特征,以及这种规范如何在地域性的语音演变浪潮中逐渐消解或被新的规范所取代。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部关键韵书的精细梳理,为中国语音史研究提供一个扎实、细致的明初语音切片,为理解汉语从中古向近古的复杂转型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进安


  男,福建长泰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现任中国音韵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语言学会副会长、辞书学会副会长和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汉语史、汉语文化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部级专案以上专案四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主持省级重大教改项目一项;出版专着两部,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多部;成果获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两次,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光明日报》、《古汉语研究》、《东南学术》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图书目录

第五辑总序 1
目次 1
蒋序 蒋冀骋 1
马序 马重奇 7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韵学集成》概况 1
第二节 《集成》的研究情况述评 5
第三节 《集成》研究方法论 7
第四节 《集成》研究的学术意义 11

第二章 《集成》声韵调 15
第一节 《集成》小韵首字总表 15
第二节 《集成》声类系统研究 63
第三节 《集成》韵部系统研究 112
第四节 《集成》声调 143

第三章 《集成》与《直音篇》 149
第一节 体例比较 150
第二节 《直音篇》特点 152

第四章 《集成》与《韵会》 157
第一节 《集成》与《韵会》的传承关系 157
第二节 《集成》对《韵会》音系的传承 164

第五章 《集成》与《正韵》 173
第一节 《集成》与《正韵》对「旧韵」的传承 173
第二节 《集成》对《正韵》的传承与改易 182
第三节 《集成》与《正韵》属同一音系 193

第六章 《集成》与《字学集要》 201
第一节 《字学集要》及其音系性质 201
第二节 《集成》与《集要》的体例及音系比较 206

第七章 《集成》与《中原雅音》 213
第一节 《集成》在保存《中原雅音》上的贡献 213
第二节 《集成》与《雅音》不是同一音系 216

第八章 总论 239
第一节 《集成》音系的共时比较 239
第二节 关于《集成》音系「兼收併蓄」问题的剖析 243
第三节 《集成》的音系总结及其音韵价值 251
第四节 《集成》的失误与不足 257
参考文献 263
附录 《韵学集成》小韵首字表 275
后记 37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明代韵书《韵学集成》研究(再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一本关于古代韵书的学术著作,也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叙事性的描写穿插在学术分析中,使得阅读过程一点也不枯燥。他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明代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仿佛亲眼目睹了《韵学集成》的诞生过程,以及它在当时的学术界激起的涟漪。特别是书中关于《韵学集成》的编纂细节,例如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文字的校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当时社会文化信息,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生动起来。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堆砌术语、晦涩难懂的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能够将枯燥的学术内容,用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体验到知识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本再版书籍,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更新”和“完善”。与初版相比,再版无疑在内容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原有的扎实研究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且可能对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或补充。虽然我没有对照初版,但我能从这本书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不断进步的学术探索精神。例如,书中在讨论某些学术问题时,会提及近年来学界的一些新观点,并对此进行回应或整合,这说明作者一直在关注学术前沿,并且愿意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迭代。这种“不断求索”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的沉淀,更充满了当代的学术活力,对于想要了解《韵学集成》研究的最新进展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佳作。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明代韵书《韵学集成》研究(再版)》,作为一名对明代学术史和汉语语音学略有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相当深刻而丰富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编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书中对于《韵学集成》这部重要韵书的考证,不仅梳理了其成书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更深入地剖析了其在明代韵书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简单罗列和描述,而是通过大量文献的比对和分析,揭示了《韵学集成》在语音、音韵、训诂等方面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及它如何承接前代、启迪后世。书中对于一些学术史上的争议问题的探讨,也显得相当客观和理性,多角度地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好的学习范本,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深度,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明代学术文化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韵学集成》这部珍贵文献的研究成果。在阅读之前,我对《韵学集成》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它是一本古籍。而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汉语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作者通过对《韵学集成》进行细致入微的文献学分析,不仅阐释了其学术源流,更详细地介绍了其内容构成、语音系统、以及在版本流传中的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韵学集成》的语音标注和音韵体系的分析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大量现代语音学的知识,来解读古籍中的语音信息,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传统学术研究的现代化路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语音史,或者对明代学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入门指南和参考工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精雕细琢”。《明代韵书《韵学集成》研究(再版)》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而是将研究的焦点紧密锁定在《韵学集成》这一具体对象上,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作者在处理每一个研究问题时,都显得格外审慎和严谨。无论是对《韵学集成》的成书年代的考订,还是对其内部音韵体系的解析,亦或是其与其他同类韵书的比较分析,都充满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分析。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并且对这些文献的真伪、价值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种“扣细节”的研究方式,虽然可能让一些追求宏大叙事的读者感到略显“慢热”,但恰恰是这种“慢”和“细”,才构成了这本书扎实的学术根基,也正是这种“精”和“深”,才使其成为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