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学论(再版)

闻一多诗学论(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闻一多
  • 诗学
  • 现代诗歌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诗论
  • 再版
  • 经典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陈卫博士的学术专着《闻一多诗学论》,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的一部专着。以「意象论」、「幻象论」、「情感论」、「格律论」、「技巧论」为核心,展开对闻一多诗学与诗歌的论述,并关联当下诗歌问题。
诗歌的熔炉与时代的强音:一部探寻闻一多诗学思想的深度研究 书名: 闻一多诗学论(再版) 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诗学思想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梳理与阐释。本书的再版,不仅是对这一经典研究的继承与深化,更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和激活闻一多诗学遗产的严肃探讨。我们深知,闻一多的学术生命是与其激荡的时代命运紧密交织的,因此,本书的叙述逻辑并非简单的理论罗列,而是力求还原其诗学思想形成、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文化使命。 第一部分:从“新旧交替”到“诗的宣言”——闻一多诗学思想的萌芽与确立 本部分聚焦于闻一多从留美归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其诗学理念的塑形过程。我们细致考察了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所受到的西方诗歌理论,特别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格律诗理论的影响,但更着重分析了他如何对这些外来思潮进行“中国化”的熔铸。 1. 古典遗产的现代转化: 深入剖析闻一多对中国古典诗歌(尤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精深理解,如何成为他构建新诗体系的基石。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古典美学精髓——如“三美”(音节美、格律美、表现美)——进行剥离、提炼和现代化转译的过程。我们将详尽论述“三美”理论的内涵及其在闻一多早期诗作中的实践轨迹。 2. 《诗的格律》的革命意义: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诗学思想的里程碑,其核心观点在于为当时“自由体”的白话新诗寻找一种可操作的、具有音乐性和建筑感的规范。本书将辩证地考察“格律”在闻一多体系中的地位——它既是反抗旧文学的武器,又是构建新文学大厦的蓝图。我们不回避对其中某些论断(如对音步的划分)在后世研究中受到的挑战,而是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情境下,考察其突破性与局限性。 3. “情感的逻辑”与“具体的意象”: 闻一多强调诗歌必须是“凝练的,有意味的,含蓄的”,这指向了他对诗歌语言的极致追求。本章将通过对《死水》《莲花》等代表作的文本细读,揭示他是如何通过精心的炼字、炼句和意象的并置,实现情感的饱和与张力的持久。这种追求,实质上是对白话文学在美学表现力上可能“平庸化”倾向的强力矫正。 第二部分:美学批判与文化担当——闻一多诗学的理论深度拓展 进入抗战及抗战后时期,闻一多的诗学研究视野显著拓宽,他不再仅仅关注诗歌形式的构建,而是将其提升到文化批判与民族精神层面进行审视。 1. 对“象征主义”的本土化阐释: 闻一多对象征主义的偏爱,并非完全照搬西方晦涩的表达。他所倡导的象征,往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本书将细致梳理他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将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民族的悲愤、对自由的向往熔铸一体,赋予了其诗歌强烈的时代精神内核。 2. 诗歌与民族性格的构建: 闻一多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反映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他的诗学理论开始承载起激发民族精神、重塑民族自信的重任。本部分将分析他如何通过对古代优秀诗篇的重新解读,为现代中国人寻找精神坐标,从而将“美学研究”上升为“文化救亡”的一部分。 3. 批评的锐利性: 闻一多不仅是诗人,更是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对于当时文坛上存在的矫揉造作、矫饰浮夸的倾向,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我们将考察他批评的锋芒指向何处,其批评标准如何严格地服务于其自身的诗学理想,即真诚、凝练、有力度。 第三部分:再版视域下的闻一多诗学遗产重估 本次再版,我们特别增补了对闻一多诗学思想在当代学界和创作实践中影响力的梳理与反思。 1. “格律”与“自由”的当代张力: 审视在后现代语境下,我们如何看待闻一多坚持的“格律”规范。它是否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局限?还是仍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秩序”指导当下的语言实验?本书试图提供一种超越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复杂视角。 2. 闻一多诗学与当代汉语的张力: 随着语言环境的变迁,闻一多所追求的“音乐美”和“凝练感”在今天的读者那里是否依然有效?本书将考察当代先锋诗人如何借鉴或规避闻一多的经验,以此反观闻一多理论的生命力。 3. 学者、战士与诗人的三位一体: 最终,本书回归到闻一多其人。他的诗学研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学院派游戏,而是源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我们力求展现,其诗学思想的每一条论断背后,都饱含着一位知识分子对真、善、美的坚定信仰与不懈追求。 本书特色: 文本细读为纲: 依托扎实的文本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置于具体的诗歌实例中进行验证。 史料扎实: 整合了闻一多早期书信、日记、讲稿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其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视野开阔: 兼顾了闻一多在古典诗论、新诗理论以及翻译批评领域的成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理论研究、文化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研究者及高校师生阅读。它不仅是对一位大师学术贡献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面映照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追求的镜子。通过重温闻一多的诗学宣言,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在喧嚣的时代中,诗歌应有的重量与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卫


  江西萍乡人,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着有学术专着《闻一多诗学论》、《中国当代诗歌现场》、《中国诗人诗想录》;诗集《旗山诗歌练习簿》、散文集《美国家书》;主编《台湾现代诗选》等。
 

图书目录

第五辑总序 1
目次 1
题记 1
陆序 陆耀东 1
引言 1

第一章 意象论 1
第一节 「意象」寻源 1
第二节 自然意象系统 7
第三节 人文意象系统 20
第四节 意象的美学特征 38

第二章 幻象论 49
第一节 揭开幻象的内涵 49
第二节 创作之幻象 61
第三节 幻象的接受 76

第三章 情感论 83
第一节 泸择:情感与诗歌 85
第二节 本色:诗情的沸腾 98
第三节 陌生:诗情的温和 113
第四节 火与冰:诗情的热冷交替 122

第四章 格律论 131
第一节 寻找新的声音 132
第二节 新的声音:诠释〈诗的格律〉 142
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的新格律 163
第四节 新格律的历史遭遇 174

第五章 技巧论 193
第一节 诗歌的戏剧化 195
第二节 诗歌的音乐化 215
第三节 诗歌的美术化 231
结语 承前启后的诗学之环 241

附录
一 中国诗学综论 247
二 诗人杂论 281
三 论闻一多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311
四 闻一多诗歌诗论研究综述 321
五 艰难的转型──闻一多在武汉大学 333
六 「奇蹟」的诞生──评闻一多的新诗社团活动 353
参考书目 365
跋 371
新跋 37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实的书,封面沉静,纸张略带泛黄,散发出一种老派的学究气。我抱着它,感觉像是握着一段历史。闻一多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力量,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我并非研究古典文学的专业人士,但对那个时代,对那些在风雨中坚守文化的人,总有莫名的敬意。这次再版,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一位先行者的思想。我知道,他的诗学研究,是他在战火纷飞年代,在艰难困苦中,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的一次深刻挖掘和创造性阐释。这其中,必有对语言的极致锤炼,对意境的独到把握,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沉关怀。翻开书页,那些熟悉的诗句,在经过他的解读后,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论证,更是他思想的火花,他对于诗歌艺术的独特洞见,以及他如何将对民族命运的忧思融入到对古典诗歌的解读之中。这本书,也许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走进一个更加深邃的文学世界,让我体会到文字的力量,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理解他那“凌云健笔”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版图。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颇有“沉浸感”的书,好像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亲耳聆听闻一多先生的讲座。他的文字,虽然是学术性的,但却不乏激情与力量,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悲壮气概。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诗人”这个角色的理解,他似乎不仅仅把诗人看作是文字的匠人,更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对于诗歌的“神韵”和“生命力”的追求,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纯粹和执着。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解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古老的诗句背后,蕴含着多么鲜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对于诗歌形式的探讨,对于音韵的考究,都让我惊叹于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敏感和技艺。我尤其想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如何在战乱和压迫中,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诗学,我想,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传统的敬畏,又有对创新的渴望,还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接触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闻一多诗学论(再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对闻一多先生诗学思想的梳理和呈现,更像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对话。他对于诗歌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文学技巧,而是将其上升到了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深情,以及他如何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发掘和活化这份宝藏。他对于诗歌“节奏”、“音乐性”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诗歌的听觉之美,这在很多现代解读中是容易被忽略的。书中关于“诗眼”的论述,更是精妙绝伦,仿佛为我点亮了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灯塔。他对于“神韵”的探寻,让我体会到诗歌的不可言说之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呼唤。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着一丝忐忑,毕竟“诗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高深莫测。但翻开之后,就被闻一多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他的论述,虽然严谨,却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和锐利的洞察。他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化为一种科学的探究,又将科学的严谨,注入了诗歌的灵魂。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比兴”手法的深入剖析,这让我对《诗经》等早期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朴素的描写,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巧的艺术构思。他对“意境”的解读,更是直击人心,他如何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境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书,一本关于如何传承民族精神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次福音。闻一多先生的诗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次的再版,让他的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他对中国诗歌传统的那份敬畏与创新并存的态度。他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试图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古老的诗歌以新的生命力。他对“诗言志”的强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个体情感与社会现实的表达。书中对诗歌“节奏”与“音韵”的推敲,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我个人尤其对书中关于“比兴”和“象征”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高度成熟。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中国诗歌的宝库,让我领略到那些璀璨的明珠,并理解它们为何能够穿越时空,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