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文学史稿(再版)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现代文学
  • 文学史
  • 台湾历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研究
  • 台湾文化
  • 再版
  • 学术著作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日据时段和光复初期两个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阶段(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周边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周边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经过对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周边文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全方位扫描,本书认为,边缘书写、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韧持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最具规律性的文学现象,在台湾光复初期,绝大多数作家採用国语(白话),是语言转换的最终结局。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再版) 导言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与阐释台湾现代文学自萌芽、发展至成熟的百年历程。我们试图跳脱传统文学史叙事的线性框架,深入探究台湾文学在特定历史情境、社会变迁与文化张力下的复杂面貌。本书不仅关注文本的文学性本身,更侧重于文学与政治、身份认同、殖民经验、本土意识觉醒等宏大议题的互动关系,力求构建一个多维、立体、充满内在张力的台湾文学图景。 第一部:启蒙与萌芽(日治前期:约1920s - 1930s) 第一章 殖民地的文学试验场 本章聚焦于日治初期台湾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新的文化输入与语言结构。我们考察“新文学”的引进,特别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初步尝试。重点分析白话文运动的艰难开端,以及林献堂、蒋渭水等先驱者在启蒙思想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学的社会功用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基调。 第二章 台湾民报与汉诗的坚守 尽管新文学思潮兴起,但传统的汉文汉诗在台湾社会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本章细致考察《台湾民报》等刊物在保存汉文化传统、凝聚民族意识方面的作用。分析连雅堂(连横)的史学与文学实践,及其对台湾“本土性”意识的早期建构。同时,探讨受日本“大正民主”思潮影响下,知识分子在殖民体制内进行文化抵抗的策略与困境。 第三章 乡土文学的初次勃兴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关注底层民众生活与台湾乡土经验的“乡土文学”开始浮现。本章详细剖析如杨逵、赖和等作家如何运用小说、散文,描绘佃农疾苦、阶级对立以及移民社会的艰辛。文学的批判锋芒逐渐指向社会现实,预示着未来台湾文学的重要转向。我们探讨其与中国大陆左翼文学思潮的联系与区别,强调其在特定地理空间内孕育出的独特性。 第二部:压抑与转向(日治中后期:约1930s - 1945) 第四章 皇民化运动下的文学困境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的文化高压政策达到顶峰。本章重点研究“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文学的毁灭性影响。文学创作从批判转向顺从,大量汉文作品被迫停刊或转向日语创作。我们分析了少数坚持以日文进行“抵抗式书写”的作家,如王白渊、古早等人的文本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在政治审查的夹缝中保留一丝文化血脉。 第五章 日语文学的“台味”探寻 在语言被强制转换的背景下,一批使用日语进行创作的作家群体形成。本章深入分析这些作家(如王昶雄、张星建)的作品,探究他们如何在异质的语言体系中,试图捕捉并表现台湾特有的风土人情、集体记忆与身份焦虑。探讨日语文学在台湾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同化成果,还是另辟蹊径的文化延续? 第六章 战时声音的消隐与文学断层 战争末期,文学活动趋于停滞,大量文化资源被卷入战火。本章梳理了这一时期文学记忆的断裂,为战后台湾文学的重建工作留下的挑战与空白。 第三部:接收与重塑(战后初期:1945 - 1960s初) 第七章 光复初期的喧嚣与幻灭 二战结束后,台湾民众对“回归祖国”抱持巨大希望。本章探讨战后初期,随着国民政府迁台,文学界对“祖国文学”的模仿、回归与再适应过程。分析大量以“祖国文学”为范本的创作,以及随后因政治高压(如二二八事件的影响)而迅速降温的社会氛围。 第八章 批判精神的蛰伏与萌芽 在戒严体制下,左翼思想被彻底清算,文学创作转向保守与实用主义。本章关注在审查制度下,以“健康写实”为名义的创作,以及民间文学团体如何试图保持批判的声音。重点分析《扫街诗人》等早期作品对社会现实的隐晦触及。 第九章 外省作家群体的建立与流亡书写 大批随国民政府迁台的知识分子与作家,构成了战后台湾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分析以“外省作家”身份进入台湾文学史的群体(如王鼎钧、孟瑶等),探讨他们关于“流亡、故乡与记忆”的写作主题,以及他们如何与本土作家群体产生摩擦与对话。 第四部:内省与回归(现代主义与乡土文学的复苏:1960s中 - 1970s) 第十章 现代主义的引进与“美学革命” 面对僵化的社会环境,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寻求文学表达的自主性与突破。本章详细考察《现代文学》季刊的创办及其影响,分析白先勇、陈若曦、刘大任等作家如何运用象征、意识流、疏离技巧,重塑叙事结构和人物心理深度。强调现代主义对“去政治化”美学追求的尝试。 第十一章 乡土文学论战的爆发 1970年代,台湾社会开始出现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切,现代主义的“精英性”受到挑战,本土现实问题再度被提上议程。本章深入分析以黄春明、王拓、陈映真为代表的本土作家,如何重新拾起对台湾社会底层、农民生活及族群关系的关怀。详述这场关于“文学应面向何方”的论战,及其对后续台湾文学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第十二章 乡土的再发现:身份的追问 乡土文学的复兴,本质上是对“我是谁?”这一身份问题的追问。本章侧重分析在文化“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摇摆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对台湾风土、语言习惯的精微捕捉,确认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认同。 第五部:转型与多元(民主化进程中的文学:1980s至今) 第十三章 政治暴力与记忆的重建 随着解严的临近,长期被压抑的“历史伤痕”开始浮现。本章聚焦于对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历史的文学书写,分析作家们如何通过创伤叙事、见证文学等形式,介入历史记忆的重构,挑战官方历史叙事。 第十四章 女性书写与性别议题的崛起 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思潮的进入,极大地拓宽了台湾文学的题材与视角。本章考察以朱天文、席慕蓉、萧飒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如何从性别角度审视家庭结构、情欲表达、职业困境,并确立了女性主体性的发声位置。 第十五章 离散、他者与后现代的混响 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得台湾文学在主题上更加分散、叙事更为破碎。本章分析离散经验的书写(包括新移民文学的兴起)、都市经验的焦虑、以及后殖民理论视野下对族群关系(原住民书写、客家书写)的深入挖掘,展现台湾文学的多元生态与复杂性。 结语:未完的文学史 本书最后部分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整体特质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帝国主义、威权统治与民主转型等多重力量挤压下的“边缘性”与“韧性”。指出台湾文学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在寻找自身定位、不断进行自我命名与自我超越的进行时态的历史。 --- (注:本书对文本的分析将着重于其如何回应历史、建构身份、以及其在特定政治经济体制下的生存策略。我们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敏锐的理论视角,呈现一个既扎根于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文学发展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兼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2011计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理事、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祕书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图书目录

第五辑总序 1
目次 1
汪序 汪毅夫 1
引论 1

上篇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年1月1日-1945年8月15日)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周边文化中的边缘书写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39
第一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39
第二节 文学社团、流派及与之关联的报刊 57
第三节 文学周边的中华文化民间薪传 86

第二章 岛外写作与归岸之响 97
第一节 概述 97
第二节 离台内渡写作 100
第三节 台湾作家在日本等外国的写作 109
第四节 岛外文化人的台湾题材写作及对台交流 113
小结 映摄中华文化意涵的台湾现代文学外围书写 119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语言暴政下的痛苦言说
第三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创作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赖和与陈虚谷、杨守愚等人的文言创作 153
第三节 吴浊流与叶荣钟等人的文言创作 171
第四节 连横等人的文言创作 181
第五节 石中英、黄金川等女性文言诗人 193

第四章 日据时段的国语(白话)文学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赖和、杨守愚、周定山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227
第三节 张我军与杨云萍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264
第四节 吴漫沙等人的通俗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278

第五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日语文学 283
第一节 概述 283
第二节 杨逵、吕赫若、龙瑛宗、张文环、翁闹等人的日语作品 309
第三节 杨炽昌、张彦勋、郭水潭、王白渊、陈奇云等日语诗人 332
第四节 吴浊流、叶荣钟、杨云萍等人的日语创作 345
第五节 女性作家及其日语通俗文学创作 352

第六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方言文学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第二节 闽南语流行歌、报告文学等通俗文学创作 380
第三节 台湾民间方言戏曲文学 399

第七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第二节 张我军的日文中译 413
第三节 黄宗葵、刘顽椿、吴守礼等的中文日译 416
小结 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与韧性抗争 419

第三编 文学内外的纠葛
第八章 各种文艺思想的交锋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第二节 新旧文学论战沿革及意义 432
第三节 乡土文学和台湾话文论战沿革及意义 441
第四节 大众及左翼文艺的倡导 444
第五节 台湾作家与来台日本人的文学论战 447
 
下篇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光复初期时段(1945年8月16日-1949年5月20日)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光复之喜与恶政之怨

第九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457
第一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457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社团与相关报刊 465
第三节 融汇于中华文化主流的光复初期台湾文学周边文化 475

第十章 彼岸之念与此岸之思 487
第一节 概述 487
第二节 在大陆的台湾文化人和在台湾的大陆文化人 489
第三节 范泉、《文艺春秋》与台湾现代文学之关联 492
小结 光复初期庶民写作和官方意识形态:融合——分流——交织 505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回归的欢喜与转换的阵痛
第十一章 光复初期台湾文言文学 511
第一节 概述 511
第二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诗歌 514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散文 519

第十二章 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 521
第一节 概述: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的复甦 521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 533
第三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白话)小说家 535

第十三章 光复初期台湾日语文学 547
第一节 概述 547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日语小说创作 550
第三节 光复初期的日语诗歌创作 557

第十四章 光复初期台湾方言文学 565
第一节 概述 565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闽南语流行歌 568

第十五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579
第一节 概述 579
第二节 许寿裳、黎烈文等的翻译文学活动 583
小结 语言转换的艺术与中华民族身分的认同 591

第三编 文学内部的论议与文学外部的纷扰
第十六章 光复初期的文艺争鸣 597
第一节 光复初期文学论议的起因及其范围 597
第二节 关于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讨论 601

结论 台湾现代文学:语言转换中的中华文化脉搏 611
参考文献 629
后记 6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本“史稿”能让我读得如此津津有味,实属不易。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传统的年代顺序硬性划分,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灵活和富有逻辑性的章节安排,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文学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和跨学科的视野,揭示了台湾现代文学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文学观点和创作实践的探讨,作者都能够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呈现,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读起来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文学史,更像是在与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光芒。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社会变迁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这个地方的文化和艺术充满好奇。《台湾现代文学史稿(再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长篇大论地纠缠于学术争鸣,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串联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章节,它们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下,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比如,在某些政治敏感的时期,文学如何成为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如何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些内容都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时,也显得非常审慎和客观,既不回避冲突,也不过度渲染,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台湾文学是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和重塑自身的独特品格。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台湾的文化认同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简直是台湾现代文学爱好者的一本宝藏!我当初是抱着了解一些大概的心态购入的,没想到一翻开就完全被吸引住了。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理论和晦涩的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台湾现代文学的世界。作者的叙事非常有条理,从早期的一些萌芽,到日据时期的抵抗与挣扎,再到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复杂情境,每一个阶段的文学发展都梳理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作家和作品时,不仅仅是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其创作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意义。举例来说,对于某些被历史洪流淹没却又极具价值的作家,作者都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解读,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发掘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优秀作品。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我未必完全赞同,但都发人深省,促使我重新思考一些关于文学、身份、历史的议题。纸质和排版也很舒适,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

拿到这本《台湾现代文学史稿(再版)》的时候,我其实有些忐忑,毕竟“史稿”两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学术的严肃感,我怕会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活泼,甚至可以说有些“俏皮”,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作者在分析文学现象时,常常穿插一些有趣的轶事和生动的比喻,让原本可能严肃的历史进程变得妙趣横生。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把作家们写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有他们的困惑、挣扎,也有他们的才华与坚持。读到某些作家坎坷的经历,我常常会跟着书中描述的情境而感同身受,甚至为他们扼腕叹息。而且,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主流的文学流派和大家,对于一些边缘化的声音和实验性的创作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示,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和立体的台湾现代文学图景。我常常在深夜里点着台灯,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再版”标签,觉得经过修订的版本应该会更加完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才意识到它所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极具启发性,作者在梳理文学史脉络的同时,非常注重分析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这使得读者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文学的演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几代作家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传承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台湾现代文学是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一些作家在创作上的纠结与探索,以及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烙印,都能够精准地捕捉和呈现。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成果,但都转化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没有深厚学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精神变迁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