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大事件
白先勇(着名作家、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荣休教授:文学导师夏济安夏志清,二人的书信集比美苏轼苏辙的诗歌往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手足情深,真挚动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不仅表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记载了当时的文艺思潮,二人的文学评语,启人深思,弥足珍贵。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特聘教授):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我做研究生时对他们「高山仰止」,如今读来,不胜感慨。夏氏兄弟的心路历程和学术奋斗的甘苦,我感同身受。夏济安先生的人文涵养和学术兴趣,甚至他对于英文文体的执着,正是我追求的目标。夏济安先生一辈子雄才大略未能施展,信中的很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加以发扬。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他们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脑溢血过世,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在历史惘惘的威胁下,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饶有魏晋风雅,尤见手足真情。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本卷最后一封信是编号663,夏志清1965年2月19日写给长兄济安的信。这封信寄到柏克莱时,夏济安已撒手人寰,向这个令他迷恋的世界告别了。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1965年的情人节,济安没有和心仪的女友在一起,而是孤独地伏案写信向弟弟述说感情受挫的困境。情人节过后,志清接到济安同事萧俊 先生的电话说济安倒在办公室,已送医院。志清即刻从纽约飞柏克莱,赶到医院时,济安昏迷不醒,不久告别人间,时为1965年2月23日,享年四十九岁。志清把哥哥安葬在附近落日墓园(Sunset Cemetery)后,于2月30日飞返纽约,也带回来济安的遗物。其中包括济安的两本日记和志清给他的信件,最让志清感动的是济安对心仪女子的痴情及对弟弟的关爱。兄弟二人自1947年分离,历经战乱,济安把弟弟给他的信连信封,从北京到上海,经香港、台湾,到美国,都带在身边。同样的,志清也把哥哥的信,从纽黑文(New Haven),到安娜堡(Ann Arbor, Michigan),经奥斯汀(Austin, Texas),波茨坦(Potsdam, New York)到纽约,也都带在身边,为节省空间,志清往往丢弃信封,仅保存了信件本身。志清一直想把济安的日记和他们兄弟的通信公诸于世。
夏济安才华横溢,想像丰富,无论谈到任何议题,都有很多设想与意见。夏志清的信往往比济安的短,报告家居生活,亲友往来,读书心得和影剧新闻。兄弟二人均醉心英美文学,爱看外国电影。五卷书信集完整收录夏济安、夏志清的往返互动,家国天下,为学论文,兄弟间的情谊,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