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修辞研究论稿

小说修辞研究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说修辞
  • 修辞学
  • 文学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叙事学
  • 文学理论
  • 文本分析
  • 风格学
  • 小说理论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是对中国小说修辞研究的进程、理论及修辞意识发展历史的追踪和研究。下辑以个案批评为主,通过对汪曾祺、莫言、贾平凹、严歌苓、毕飞宇等人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索修辞研究的方法潜力,进而考察中国小说修辞意识的发展现状。
图书简介:《文学的形态与意义: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演进与审美范式》 一、全书概貌与核心关切 本书《文学的形态与意义: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演进与审美范式》旨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梳理与重构。全书不着眼于对某一特定文学体裁或作家作品的微观分析,而是将焦点投向更高阶的、关于“文学是什么”“如何评价文学”“文学如何承载意义”的宏观思辨体系。我们试图勾勒出从先秦的文学萌芽思想到魏晋的玄学思辨,再到唐宋的格律与情理之辨,直至晚清文学革命前夕的理论交锋,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式是如何形成、演变并最终影响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 本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文本、语境、接受这三位一体的动态关系审视之上。我们认为,古代文论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是特定社会结构、哲学思潮与审美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文论的研究,实则是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审美层面的投射与物化。 二、章节结构与主要论点阐述 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层层递进,相互印证: 第一部分:文学的起源与早期观念的奠基——先秦至汉初的“风”、“雅”与“道”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初始形态。我们深入分析了《诗经》中“风”、“雅”、“颂”的分类在理论上如何预示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与抒情本源。对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解读,将文学的社会功能置于核心地位。随后,对《楚辞》的兴起,我们考察了其如何打破早期典雅的范式,引入浪漫的、个体化的精神体验。汉代初期,以“文”与“史”相合的传统,特别是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阐释,确立了文学叙事中个体生命意志与历史承担的紧密关系。此部分强调,早期的文论还处于“功能性”的界定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学”概念,其核心关切在于文学与“道”的关联。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文学自觉的勃兴——情、理、境的初步分野 魏晋时期,是古代文论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玄学清谈与个体生命危机的背景下,文学开始从经学、史学的附庸地位中脱离出来,实现了理论上的“自觉”。本部分集中探讨了: 1. “言意之辨”的深化: 曹丕《典论·论文》确立了文学的独立品格,而“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则为后世对作家“性灵”的关注埋下了伏笔。 2. 山水诗论的兴起: 探讨了“象外之旨”的审美追求,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风骨”、“比兴”等核心美学范畴的系统建构。我们特别分析了刘勰如何试图调和儒家的伦理要求与道家的自然观照,构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古典美学体系。 第三部分:《文心雕龙》的宏大叙事与体裁论的精微辨析 本部分将《文心雕龙》视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第一个集大成者。重点剖析了其在“体裁论”上的贡献——对赋、骈文、诗、铭、赞等不同文体功能、结构和语体风格的精细划分。我们认为,刘勰的体裁论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对不同“意义”生产方式的哲学探究。此外,对“妙悟”的早期萌芽的考察,也为后来的禅宗美学提供了理论准备。 第四部分:唐代文脉的转型与“神韵”的崛起——韩愈、柳宗元与晚唐的转向 唐代是中古文学的高峰,其文论的核心矛盾在于古文运动的复古主义与山水诗的唯美倾向之间的张力。本章详细考察了: 1. 古文运动的理论诉求: 韩愈以“文以载道”的刚健立场重申文学的社会责任,强调文字的“实”与“力”,并与当时的唯美流派形成鲜明对比。 2. 诗歌理论的革新: 论述了中晚唐时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代表的意象论与韵味论的成熟。这些理论将审美的焦点彻底转向了作品的“气象”与“境界”,强调“不着色相而自见风神”的暗示美学,标志着中国古典诗学进入了高度内敛和玄妙的阶段。 第五部分:宋代审美的理性回归与“格”的建构 宋代文论的特点是“尚理”与“尚学”,这与宋代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本部分聚焦于宋人对“格”和“理”的探求: 1. 诗论中的“理”与“趣”: 考察了欧阳修、苏轼等人如何将个人性情(“趣”)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理”)融入诗歌创作。苏轼的“论诗以论道”的倾向,体现了宋人对思想深度的高度要求。 2. 论“学”与“法”: 重点分析了江西诗派对法度的严苛遵循,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造力,却也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可操作的诗歌技法体系,体现了宋人注重系统性建构的倾向。 第六部分:元明清的文体复兴与理论的保守与突破 元代文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宋代对“理”的重视,但明代中后期,在小说的兴起背景下,文论出现了新的动态。本部分探讨了: 1. 公安派的“性灵说”的再兴: 分析了袁宏道等人如何将魏晋的“性灵”理论推向极致,主张“独抒性灵”,反对拟古与说理,是对僵化文风的一种激进反叛。 2. 晚明至清代的文体争论: 考察了对骈文的复兴尝试(如“后七子”)与对散文革新的持续探索。清代中期的理论家们,如王夫之,开始以更具思辨性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尤其是在对“情”与“理”关系的探讨上,体现了对前代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第七部分:审美范式的历史总结与现代启示 全书的结论部分对贯穿始终的审美范式进行提炼。本书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式是“情景交融下的意蕴生成”,其特点是强烈的目的性(教化或抒情)、高度的整体性(将创作视为一种身心修炼)和内敛的暗示性(尚“韵”与“境”)。本书最后将这些古代理论放置于全球美学对话的框架下,探讨其在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身份构建中的价值与局限性,旨在为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提供一套坚实的理论基石。 三、本书的学术贡献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宏观的历史视野和跨越体裁的贯通性。它避免了陷入对具体作家的碎片化解读,而是致力于从理论的源头,梳理出中国文学美学精神的“基因图谱”。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核心美学范畴(如气、风骨、神思、理、趣、性灵)的精确界定与比较分析,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典文论深层逻辑结构的清晰路径。本书适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文化史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洪雷


  生于一九六九年一月,河北兴隆人。二○○六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范围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小说理论、文学批评等方面。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着两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专案、福建省社科规划专案各一项。二○一六年获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图书目录

第五辑总序 1
目次 1
代前言╱近三十年小说修辞研究述论 1

上辑
第一章 小说研究:从叙事学到修辞学 3
一 小说叙事研究的理论侷限 3
二 小说修辞研究的理论优势 9
三 作为修辞的叙事:批评实践中的跨界与互渗 13
第二章 中国小说修辞的理论自觉 21
一 话语转换中的修辞意指 21
二 「写」还是「做」:这是个问题 23
三 诗与小说之间的界线 26
四 操作:宏观修辞的自觉 28
第三章 五四写实小说的修辞困境 33
一 真实:作为一种修辞的幻觉 33
二 「写实」修辞困境的内在性 36
三 写实:话语实践与翻译 40
第四章 现代「写实小说」修辞的多向突围 47
一 写实:一种修辞观念与成规的蜕变 48
二 「语言」、「实在性」修辞功能 53
三 「细节」的修辞功能 58
四 「文化逼真」的修辞功能 63
第五章 中国小说修辞现代转型中的苏曼殊 69
一 修辞交流意识的蜕变与个体萌发 69
二 现代抒情小说的修辞意蕴 76
三 精神关联、情感互文与小说文本的构成 81
第六章 短篇小说的兴起与中国小说修辞的现代转型 · 87
一 短篇小说兴起的外在原因 87
二 现代感知方式与时空观念的变化 91
三 「讲述」与「展示」关系的翻转 94
第七章 中国式反讽修辞的践行──兼就〈肥皂〉「作」成方式与日本学者谷行博先生商榷 101
一 鲁迅小说技艺日本时期完成论 101
二 在人物命名的背后 104
三 与传统连接的另一种方式 109

下辑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与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 115
一 文学教育与遣词造句 116
二 桐城派的遗响 120
三 「现代派」内部融入的古代文章学基因 125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133
一 「衰年变法」的背景及原因 134
二 存在主义的回归 141
三 辩证的人性观形成与「变法」后的小说写作 149
第三章 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贾平凹新世纪小说话语构成的语义学分析 157
一 重复作为现象 158
二 重复的语义内涵 164
三 「故乡思维」与「民族寓言」 172
第四章 盛世危言:一代人的忧与惧──评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 183
一 在生活中寻找叙述视角 183
二 「故事」都是当下的 186
三 历史灾难的人性根源 189
四 价值亏空与「病急乱投医」 191
第五章 论莫言小说的动物修辞 197
一 「动物」的发现 197
二 「动物」的功能 205
三 「动物」的内化 213
第六章 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 221
一 身体作为历史的连通器 222
二 身体作为隐喻 224
三 身体的诗学转换 228
第七章 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由其长篇处女作〈树下〉说开去 233
一 成长的忧伤与文学世界的初步经营 234
二 宗教情怀的纹理与质地 238
三 宗教情怀向审美的生成 243
第八章 人应当心明眼亮,走在黑暗之中──陈希我论 251
一 寻求一种建设性的摧毁 252
二 唤醒文学中沉睡的身体 256
三 在悖谬中寻求突围 26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小说修辞研究论稿》之前,我对小说修辞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表面的印象中。这本书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小说创作的内在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读懂”小说的指南。作者对于“误读”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分析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基于自身的经验、文化背景,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偏差,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有时反而能激发新的意义,丰富文本的解读空间。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不再拘泥于寻找所谓的“唯一正确”的解读,而是更加开放地去拥抱文本的多义性。书中对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巧妙运用,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如何能够真正服务于文学鉴赏,让我们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深刻和多元。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读者都是故事的共同创作者,而修辞,则是连接作者与读者最精妙的桥梁。

评分

初翻开《小说修辞研究论稿》,我仿佛走进了一座宏伟的殿堂,那些曾经在阅读小说时一闪而过的、令人沉醉的文字技巧,如今在这里被一一剖析,如同被拆解的精巧钟表,露出其运行的每一个齿轮和发条。作者对于叙事视角、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意象运用,乃至于最细微的词语选择和句式安排,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被作者关于“留白”的论述所打动。书中提到,伟大的小说家并非事无巨细地交代一切,而是懂得在关键之处留下空白,让读者自行填补,从而获得一种参与感和沉浸感。这种“留白”不仅仅是文字的省略,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读到这里,我回想起自己读过的许多经典作品,那些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片段,往往正是因为作者巧妙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阅读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吸收,更是一场对语言艺术的探索和体悟。它教会我如何去“看”那些看不见的“说”,如何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的韵味,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理论功底,却又丝毫不显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小说修辞研究论稿》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从宏观的文本结构,逐渐深入到微观的语言单位。我对书中关于“节奏”的分析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不仅仅从句子的长短、停顿来讨论节奏,更将叙事节奏与情感节奏、人物心理节奏联系起来,探讨如何通过语言的调度,让小说的节奏感恰如其分地匹配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他分析了那些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片段,是如何通过短句、急促的过渡来营造紧张感;又分析了那些需要深入描摹、引人沉思的段落,是如何通过舒缓的语速、丰富的细节来达到目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为何有些小说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而有些则显得拖沓冗长。这本书让我看见,语言的“音乐性”在小说创作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认为,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更在于其背后那股不动声色的力量,一种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传递出的情感和哲思。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力量的源头。《小说修辞研究论稿》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见了“如何说”比“说什么”更能影响读者的感受。书中对“比喻”和“象征”的探讨,让我对那些日常词汇在小说中的“变形记”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物的性格,烘托故事的氛围,甚至引导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分析某个短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风”的意象,从最初的自然景物描写,到后来象征人物内心的不安和时代的动荡,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小说家,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他们用最普通的词语,编织出最不可思议的幻象,让我们的情感随之起伏,让我们的思想随之飞扬。

评分

阅读《小说修辞研究论稿》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进行的一场高屋建瓴的思想对话。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修辞手法,而是将这些技巧置于小说整体创作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它们如何服务于小说的艺术目的,如何与小说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叙事声音”的章节。作者区分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并深入分析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叙事声音来营造特定的阅读效果。他举例说明,同一个故事,如果由一个充满偏见的叙述者来讲述,和由一个客观冷静的叙述者来讲述,其呈现出的面貌将截然不同,甚至会彻底颠覆读者的认知。这种对叙事主体性及其对文本意义生成影响的深刻剖析,让我对过去许多阅读体验进行了重新审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小说不仅仅是作者的独白,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而叙事声音,就是这场表演中最关键的“演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