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

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左传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考古发现
  • 文本研究
  • 春秋
  • 古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一书即试图透过出土文献及考古材料来重新检视《左传》中的都城宫室制度、军事制度及丧葬礼制三个面向。细部探究的课题共有五个,包括了:春秋时代各国『郛』之建置考论、《左传》之阙、观、楼台等建物考论、东周特殊「州」制及相关问题考论-兼论晋惠公时代的「作州兵」问题、晋文公「请隧」问题新探、从葬礼及死者家属安顿的角度谈春秋至两汉的「兵死」者内涵-兼论《左传》齐庄公的葬礼问题。这些研究篇章的特点皆放在重新检视传统与近人的说法,并利用考古与出土文献来对《左传》中的相关问题理出一条较接近事实的说法。
沧桑之痕:史前文明的印记与早期华夏的曙光 本书旨在探索广袤的史前时代与早期文明的交汇之处,聚焦于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群,并将其与同时期文献记载中的模糊身影进行对照研究。我们试图通过严谨的考古学证据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和丰满的古代社会图景,尤其关注农业起源、聚落形态的演变、礼器制度的萌芽,以及社会复杂化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分:黄土高原的低语——仰韶文化与龙山时代的社会重构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黄河中游的肥沃土地,深入剖析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的社会结构。重点考察了如半坡、姜寨等典型聚落遗址的发掘报告,分析其环壕、房址布局所揭示的平等或早期分化现象。我们着重探讨了彩陶艺术中蕴含的宇宙观与符号系统,试图解读这些图案背后所代表的早期信仰与社会组织形式。 随后,我们将时间轴推进至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这一时期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关键阶段。重点分析了陶寺遗址所展现出的早期王权迹象,包括其宏大的都邑规模、天文观测设施(如观象台)以及精英墓葬中玉器、漆器的集中出现。不同于仰韶的相对均质,龙山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权力的集中化与阶层的固化。我们详细比对了不同区域龙山文化的差异性,例如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所呈现出的海洋贸易倾向,与中原地区社会形态的对比研究。 本部分尤其关注这一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从制陶技术上,黑陶的普遍出现及其精湛的轮制技术,标志着专业工匠阶层的独立出现。同时,对早期冶铜技术的探索,虽然尚处于萌芽阶段,却预示着未来青铜时代的来临。文献中对于“圣贤”和“德行”的早期追溯,被置于考古发现的社会变迁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禅让”传说与考古学上观察到的权力更迭之间的潜在关联。 第二部分:长江流域的文明之光——石峁与良渚的城邦景观 本书的视野并不局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发展同样是研究的重点。我们详尽分析了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间,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国。良渚遗址群,特别是反山、莫角山等地的王陵与祭祀中心,提供了关于早期国家形态的直接证据。 对于良渚玉器,特别是“玉琮”和“玉璧”的断代与功能研究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我们深入分析了玉琮上神人兽面纹的复杂性和层级性,将其视为早期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象征符号。通过测量玉器出土墓葬的相对等级,重建了良渚社会内部的垂直权力结构。此外,良渚的水利工程系统,如反山遗址附近发现的巨型水坝遗迹,显示出高度组织化的人力调配能力,这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 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更早的石峁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至前1800年),这一位于黄河上游的史前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石城遗址群而著称。石峁城墙的夯筑技术、城内发现的精美玉器及壁画残片,挑战了传统上认为中原地区一元化发展的叙事。我们探讨了石峁可能代表的,与中原龙山文化并行发展的、具有强大军事防御色彩的早期城邦形态。 第三部分:从传说到史实的过渡——夏商之际的考古学定位 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填补史前时代与信史时代之间的鸿沟。核心议题是探讨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900年至前1500年)的性质与地位。通过对宫殿区、铸铜作坊和贵族墓地的细致考察,我们论证了二里头社会已具备了国家形态的诸多要素:统一的都邑规划、等级森严的墓葬制度、以及由国家垄断的青铜礼器生产体系。 我们采用了新的年代学证据(如树木年轮测年法),对二里头文化的兴衰时间进行了更精细的校准,并将其与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夏朝”的地理位置和活动范围进行空间重叠分析。重点剖析了二里头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中,哪些元素被后来的商文化继承和改造,哪些是其独特的创新。 最后,本书将研究延伸至商代早期遗址,如郑州商城(如二里岗时期遗址)。通过对早期商代王都的青铜礼器谱系的梳理,展示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是如何通过物质文化,特别是礼制器物来确立和巩固的。我们通过考古证据,试图理解商王朝建立过程中,对前代(如二里头或更早的文化)的继承、冲突与融合过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基于坚实考古材料的、对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化、动态化理解,避免将古代社会的发展视为一条单一直线的进步历程。我们关注的是区域间的互动、文化的张力,以及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孕育出的独特社会组织形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炫玮

  台湾屏东人,一九七八年生,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职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助理教授。着有《孔家坡汉简日书研究》、《先秦至汉初灾异禳除礼俗及救治措施研究》。并在《汉学研究》、《清华学报》、《政大中文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序 刘增贵 1
绪论 1
一 释题 1
二 相关研究文献举隅 4
三 本书所用考古材料 6
(一)都城考古材料 6
(二)墓葬考古材料 8
四 本书各章内容述略 9

第一章 春秋时代各国「郛」之建置考论 13
一 前言 14
二 论「郭」城特点 16
三 「郛」之性质探究 20
(一)边境都邑筑郛以防范外敌 24
(二)特定都城为了强化防御功能,往往会建郛 27
(三)外患多的国家大都会有郛 37
(四)小结 52
四 《管子》〈度地〉「土阆」为郛说检讨 54
五 论郛与郊的对应关系 59
(一)郊的最外界 59
(二)郊之内界 62
六 结语 64

第二章 《左传》之阙、观、楼台等建物考论 65
一 前言 66
二 鲁国「两观」和「观台」位置分析 67
三 《左传》中的阙、观考 73
四 论「门台」问题 92
五 论《左传》之「阙西辟」——兼谈卜辞的「庭阜」、「阜辟」问题 100
(一)《左传》之「阙西辟」问题 100
(二)论卜辞的「庭阜」、「阜辟」 105
六 《春秋》、《左传》中其他「台」建筑问题探究 109
(一)《春秋》文公十八年「公薨于台下」问题 111
(二)〈僖公十五年〉之「灵台」及其相关问题 114
(三)〈哀公十七年〉卫国「台」的位置问题 117
七 结语 120

第三章 东周特殊「州」制及相关问题考论——兼论晋惠公时代的「作州兵」问题123
一 前言 124
二 与三晋有关的州制内容 127
(一)三晋「阳州」内容 127
(二)九州之戎 129
三 与秦、晋邻近的瓜州 139
四 邻近秦国的西州 144
五 卫国之外州及邻近之戎州 144
(一)卫国的外州 144
(二)邻近卫国的戎州 145
六 楚国境内之州 150
(一)夏州 150
(二)京州 155
(三)包山楚简及有关材料中的楚国州制 157
七 齐国的州制 164
(一)姜齐之州——舒州 164
(二)姜齐之州——平州和阳州 166
(三)田齐之州——徐州 168
八 结语 170
九 余论——晋惠公时代的「作州兵」问题补论 171
(一)「作州兵」的对象问题 172
(二)作州兵的内容推论 177

第四章 晋文公「请隧」问题新探 185
一 前言 186
二 先秦隧葬制度检讨 189
(一)晋国墓道 191
(二)燕国墓道 195
(三)楚国墓道 196
(四)秦国墓道 198
(五)洛阳地区周代墓道情况 203
(六)小结及相关问题 207
三 春秋以「隧」为名的地理位置及其性质考察 211
(一)秦国麻隧 213
(二)楚国的大隧 215
(三)蔡国桑隧 217
(四)郑国暴隧——附论陈隧 219
(五)齐国大隧 225
(六)曹国曹隧 225
(七)徐国蒲隧 227
(八)吴国干隧 231
(九)小结 233
四 晋文公请隧原由再探 233
五 结语 238

第五章 从葬礼及死者家属安顿的角度谈春秋至两汉的「兵死」者内涵——兼论《左传》齐庄公的葬礼问题 241
一 前言 242
二 论「死于兵者不入兆域」问题 247
(一)战死事 248
(二)一般兵死者 251
三 兵死者下葬时要减杀礼俗——以《左传》齐庄公葬礼为例说明 257
(一)侧庄公于北郭 259
(二)四翣 259
(三)下车七乘 266
四 对兵死者的巫术处置 270
五 对战死者的身后处置——归葬落实及恤死事之后 272
(一)战死者归葬及落实 272
(二)恤战死事之后 274
六 结语 276
引用书目 2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手头的这本《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从书名上看,就直指古代历史研究的核心难题——如何验证史料的真实性。作为一名对先秦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深知《左传》的重要性,也曾为其中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折服。但同时,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便是,《左传》中的记载,究竟有多大的程度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立场、叙事策略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客观、更加科学的探究路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通过对出土文物,例如陶器、青铜器、建筑遗址等,与《左传》文本中的相关描述进行比对,来揭示历史的真相。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能够细致地分析,某件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是否能够印证《左传》中关于某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这样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对《左传》的信史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让那些沉默的考古遗迹,开口讲述它们所经历的真实历史。

评分

我最近拿到了一本名为《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的书,虽然才翻了几页,但已经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探讨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左传》文本本身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考古学提供的实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古代历史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于文字,更需要来自物质遗存的支撑。想象一下,当我们在阅读《左传》中关于某场战役的记述时,如果能结合考古发现的战国兵器、城垣遗址,甚至是古代战场遗迹,那将是怎样一番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搭建这样一座桥梁,连接文字的叙事与物质的沉默。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古代礼制、祭祀等方面的论述,因为这些往往是《左传》中极为细腻且重要的部分,如果能通过考古发现得到佐证,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我们对周代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们研究古代史的一种重要补充和革新。

评分

初读《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历史文本的方法。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史籍,其记载的丰富性和细节的生动性令人赞叹,但同时,我也曾疑惑过,这些记载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是否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演变?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通过考古学这一严谨的科学手段,来为《左传》的记载提供一层坚实的“地基”。当我看到书中可能将某一件出土的青铜礼器,与《左传》中关于诸侯朝聘、祭祀的仪式进行对照分析时,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两个维度在书中交汇。这不仅是对《左传》文本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历史可靠性的一次有力证明。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更多这样具体的案例,将那些冰冷的文献符号,与鲜活的考古实物一一对应,让我们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感受那个遥远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目录就足够吸引人了。尤其是“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这个标题,立刻勾起了我长久以来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左传》这部史书的文字记录,是否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物质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可供印证的联系?如果能将地下出土的文物,与《左传》中描绘的场景、器物、礼仪等进行细致比对,那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有这样的章节,将某件青铜器的铭文,与《左传》中关于某个重要事件的记述联系起来;或者通过对某处古墓葬的分析,来解读《左传》中关于家族制度、社会等级的描写。这样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对《左传》的可靠性有更深的认识,更能让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物“活”起来,成为讲述历史的生动证据。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心中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诸多疑问,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寻找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在我的书架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一直对《左传》这部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仅仅依靠文字来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总感觉隔靴搔痒,不够真实。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才意识到,原来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触摸”历史。我猜测,这本书中一定会有大量的篇幅,将《左传》中的一些记载,比如关于某位诸侯的出行、某次战争的部署、某个家族的变迁,与考古学家们在地下的发现进行对比。例如,是否能在某个遗址中找到《左传》中记载的宫殿建筑的遗迹?是否能从出土的兵器上看到《左传》中描写的战争场面?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证据,让《左传》不再是冰冷的史书,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态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