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人间秩序:明代公案小说所示现之文化意蕴

重构人间秩序:明代公案小说所示现之文化意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明代十二本公案小说集为研究范畴,从秩序观点探勘晚明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不仅讨论清官崇拜或律法意识的层面,尚从重构秩序的视角,观察伦理秩序、礼教秩序、宗教秩序、天道秩序的文化意涵。内容揭开晚明社会对于清官、妇女、罪僧等社会人物,有不同的对待与期望。内容呈现︰清官与城隍神信仰的绾结,反映明代大小传统的融合;对于未婚男女私情的宽容,符合「法外容情」的特征,符合晚明庶民性格的时代趋势;罪僧故事凸显明代宗教犯罪的恶化,僧人已然视为强盗与土匪的代名。其他割股故事、入冥审判皆与民俗或信仰有关,值得关注。相较于其他公案小说的研究,本书更以文化视角提供理解晚明社会的路径,给今日尚有热情研读公案小说的读者,提供对公案奇情的想像方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凯特


  一九六九年生于云林。二○一七年取得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目前任职茑松国中,曾任云林科技大学汉学所、亚洲大学通识中心、吴凤科技大学通识中心讲师。专长研究笑话、寓言、明清小说。着作有《轮回醒世之研究》一书,曾发表〈论明代公案小说集恶僧故事的承衍与改写〉、〈明代公案小说集中「割股疗亲」的践履历程与彰显的典范意义〉、〈晚明公案小说集中清官形象形构之对跖笔法所映现社会意识〉、〈明代公案小说集「妖」化叙写之文化意涵〉、〈钱钟书寓言「上帝的梦」析论〉、〈历史的再演述──龚鹏程教授解构唐代传奇的文体演述及史观运用〉、〈智叟的启悟──《西游记》中智慧老人对启悟旅程之意义和作用〉学术论文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检视···································      8
第三节 公案小说相关定义与研究范围·····················     31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进路······································     85

第二章 正义化身:清官范型建构与形象的对跖性····    99
第一节 问题提摄··············································     99
第二节 清官典范的建构法式································   103
第三节 贪官罪恶的反面写照································   122
第四节 清官形象的对跖性···································   132
小 结····························································   148

第三章 辨识神圣:罪僧故事的承衍、模式、议断及其启示················································· 151
第一节 问题提摄··············································   151
第二节 罪僧公案的承衍······································   154
第三节 犯案手段的共同模式································   201
第四节 僧徒犯案类型与清官议断··························   210
第五节 罪僧公案对社会的启示·····························   220
小 结····························································   232

第四章 性别论述:女性对礼教的踰越及清官的决断· 235
第一节 问题提摄··············································   235
第二节 女性对礼教的踰越···································   237
第三节 清官议断私情及婚姻的依归························   265
小 结····························································   276

第五章 亡者控诉:鬼魂诉冤故事的传统意涵、叙事模式与群众心理································· 279
第一节 问题提摄··············································   279
第二节 鬼魂现身所表述的意涵·····························   281
第三节 鬼魂诉冤所开展的叙事模式························   288
第四节 清官评断所反映的群众心理························   303
小 结····························································   310

第六章 割股疗亲:公案中孝道的践履历程及其意义·· 313
第一节 问题提摄··············································   314
第二节 割股孝行表述的孝道发展··························   316
第三节 新型典范的践履历程································   326
第四节 官方旌扬揭示的公案意义··························   339
小 结····························································   346

第七章 秩序重构:公案作为观察社会的视角与方法· 347
第一节 映现/评骘失序的社会·····························   349
第二节 社会秩序的重构法式································   361
第三节 秩序重构的意图与意义·····························   372
小 结····························································   381

第八章 结 论···················································· 383
引用暨参考书目···················································· 389
 

图书序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秩序对应着失序(失范),秩序从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的意义理解,而其反面则为不规则、断裂的、变动的状态。追求秩序为人类的共同趋向,以此作为定位于世界(宇宙、自然、社会)的需要,要确立自己的定位,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则、规范。以世界所包含秩序有三个层面,分别为宇宙秩序、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其中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和谐的关怀、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无讼等的重要民族特征,体现对秩序理解的极致,对这个世界秩序的想像往往视为理想的实践道路,这种世界观下而形成的场域(Field)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与思维。
 
  其中关于对社会秩序的想像,首先出现于神兽裁判「獬豸」,代表远古法律的象征,又以文化符号嵌入「法」的古金文「灋」的「廌」(獬豸),《说文解字》对「灋」的解释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𢊁,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尚包含「平之如水」,其义又有法律公平如水与执法公正的双重内涵。

  人类借想像建构出法律文化的内涵,这个建构世界的方法涉及对于秩序与意义的心理需要,而「秩序」成为其存在的意义之一:

  人类社会一经建立,就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它为个人规定了得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的意义,并把这些意义加诸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得接受社会对他的指导、控制以及保护。如果与社会背离,个人就会丧失其身分和意义,陷入「失范」行为之中。而就人类追求意义和秩序的本能而言,无意义和失范对人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贝格尔(Peter Ludwig Berger, 1929-)由此推导出人类建构世界的基本宗旨,在于建构人天生所缺乏的那种类似于动物的严密结构,即秩序和法则,秩序化和法则化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抵抗恐怖的避难所。社会相互作用的行动结果,形成了更大的共同意义,从社会制度结构而言,为客观方面的秩序与意义的保卫者;从形成个人意识而言,亦是主观方面的秩序与意义的保卫者。

  就法律而言,理想秩序反映于世俗层面,即为「无讼」的和谐观点。反映于现实层面,即为诉讼公堂的场景。此又关涉了社会秩序的和谐实践,不仅在理想上有所呈现,在具体操作上皆有根据,进而理解秩序的实务面与理想的鸿沟,礼法社会下法律如何与道德互动,包含法律的作用、功能、运作的机制,也系乎民众对于法律、道德、礼法的观点之间将如何融涉?

  张德胜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秩序情结的构成主要以儒家为主,佛道两家为辅,进而向前推演春秋战国时代的「失范」现象,然而对和谐秩序的阐发,梁治平更聚焦于人类与自然秩序的交互作用的儒家观点,一者从社会学出发,一者以法律角度切入,而文学则更贯注于清官文化的面向,显然学科不同发展不同的视野。

  文学更细腻演绎虚构的社会百态,反映着民众对现实社会的焦虑与世变下的心态,更聚焦于人物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与礼教规范的依违。而与世俗秩序主题更为接近的小说主题,多归类于世情小说、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这些由题材而分类的小说类型中,公案小说书写着法律秩序与礼教秩序的内容,反映对正义、善恶、礼教规范等的思维,从情节与人物、或文化意涵建构出关于秩序的意义。

  日文中汉字「裁判」意同「审判」,公案小说在台湾割据日本时期,称为「裁判小说」,此说法多少或受到日本人殖民台湾的影响。公案内容所呈现的世俗纷争种种矛盾,牵动着庶民生活切身利害,此种裁判涉及公平与正义,为公案小说中常见主题之一。「公案」的断案内容,不仅具有裁断意识,而是关涉与官方文书与官府立案的往来,内容属性反映社会现实,因而成为研究清官文化或律法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亦成为研究律法文化或清官文化者多援引的佐证材料。文学中的法律或法律中的文学原是互相融摄二者的表现,其旨趣自然不同。而公案文学作为社会或文化面向研究者佐证资料,尚不侷限于清官文化或法律文化,尚有其他。只是就整个公案文学研究现况观察,以文学视角研究文学中的法律或者文学中的清官,其所佔的比例不在少数。

  公案文学中「裁判」意识,为公案必然涉及的元素,公案中的「判」,即为官府对于民事、刑事等纷争具有强制效力的作为,具有外力特征的组织暴力,这个外力作为在现实层面执行赋予具有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官吏,对应于文学虚构人物则为清官,例如公案小说的书名或篇名中,近似「裁判」的字眼甚多,以《百家公案》一书为例,其全称为《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即有「判」一字,其篇目中出现「判」、「断」、「决」的比例之高,可为证明。学人研究公案小说已经注意到了此种文学书写现象,对于涉及「裁判」的社会意识与文化心理尚未触及。「裁判」意识涉及了古代的社会秩序的文化心理,而「裁判」意识下的公案小说恰成为追求社会秩序下的心理投射,借由公案小说完成重构社会秩序的图像。

  卜正民在《纵乐的困惑》回应礼教失序与社会失范的观察:礼法籓篱正在瓦解,象征着晚明社会秩序的变化。公案小说发展符合此一规律,除商业的因素外,大环境中民众识字率的提昇与普遍具粗浅律法概念的建立,「德化凌迟,民风不竟」、「朝纲不振」的消极因素,与期望「清官」的积极思想,诸种因素刺激下,公案小说如「公案小说集」、「一般通俗小说中的散篇公案」、「文言短篇公案小说」等诸多类型文学,全面地在晚明繁荣兴盛。这种「系统小说」的出现诚然是当时反映的集体现象,它传达了文化中特定思维,反映社会现况与时代表征,就此而言,公案小说提供发现文学对秩序意义的呈现与内涵。
 
  小说承载社会更多面向的讯息,包含最广泛丰富,如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的各个范畴在古代小说中都有着生动具体细致的描绘与表现。诸如宫室园林、家具器皿、服饰饮食、风俗习惯、科举官制、刑罚课税、家庭结构、宗教活动、艺术娱乐、婚姻爱情等等。而公案小说提供了与法律文化直接或间接的材料,适足以呈现文化研究的相涉面向,此部分的细致讨论仍须经由文本分析来实践。

  观察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我们注意到明代公案小说的形成对应着律法思想的演变与法律制度的更替,而明律又追踵唐律基本架构,明太祖以帝国根基永固的思维一再完备大明律法,后来影响有清一代的法律发展。从其对应公案小说而言,明代公案小说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官方以至民间对于法律思想或法律知识的吸纳影响,促成明代公案小说的成熟与文体独立,明代公案小说集即是极具代表性的公案文学,所以明代公案小说无论从对应法律文化或公案小说性质所包罗的内容,皆是值得注意的研究对象。
 
  明代公案小说不仅成为研究明代律法的材料之一,对于社会风俗与制度亦然,本书欲由明代的公案小说集入手,在明代的社会文化视野下,探析当时的社会景况,以形构明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本书试图将公案小说置于文化视野下进行重新观照和审视,将人物形象所演绎的文化内涵作为考察对象,呈现人物在情节中的展现,进而理解行为与规范所对应的法律意义。并着重清官在社会秩序中的枢纽角色,如何以裁断意识对社会人物群相进行评议与议断。并以「重构社会秩序」的视角对小说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以此眼光去掘发蕴涵其间的文化意义,包括刑律、宗教信仰、伦理、礼教、风俗及价值观,进而拓展明代公案小说的研究。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正义化身:清官范型建构与形象的对跖性
 
本章拟对清官形象正、反、合建构方法,重新探勘明代清官与恶吏的形塑方法,清官形象的箭垛式方法及因袭其他文本方法;清官正面形象以清官名号、循吏人物、立传营构、牧民法程四种建构方法,又辅以反衬清官的借鑑历史人物、吸纳流行题材、贪官污吏对照的三种文学手法,由此清官呈现出的善恶、阴阳、真假的三种融合特征,进而讨论明代公案中清官性质的转变对于清官文化的影响,提出公案小说集的清官文化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问题提摄
 
晚明公案小说的出现表征清官文化发展的高峰,包公文学是最为盛行的公案题材与类型,历久不衰,因此明代较早的公案小说集《百家公案》,其后开启公案集期间长达四五十年盛行的景况,呈现出公案故事的风行。通俗小说的市场销售受众面的扩大,及逐渐因科举、民众识字率提升、书籍售价低廉等因素有关,公案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支,公案集的文笔拙劣、词采不彰,其中的错讹或注音等情况,反映受众面较为广阔。然而就其作品接受的层面而言,作为研究作品的集体意识而言,正说明不仅文人间的流动,呈现了通俗小说的流播,在商业操作下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亦可以说明清官文化的开枝散叶的现象,公案集收纳诸多明代清官的新面孔,对于理解庶民的清官理想形象亦有帮助,而其採用当代人物作为清官代表,除映现明代社会对循吏注目与庶民期望外,显然对于时政关注,随着明代社会时政而关心增强,期间并出的时事小说,若《戚南塘平倭全传》、《警世阴阳梦》、《近报丛谭平虏传》、《勦闯小说》、《七峰遗编》、《辽东传》等,更直指对社会的关注,反映读者对于时局关注,而公案小说多反映现实性质介于其间,亦相符合发展规律。以社会状态而言,反映明朝时局由稳定到倾危的历程,映射人民的不安逐渐强烈,公案集聚焦于社会现象外,对清官期待投射时代焦虑与不安。清官在此成为衰世中的英雄象征,成为在纷乱不安的时代力挽狂澜的清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