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相见,怎会相欠:民国大师的爱情 纵横江湖的他们,最后却爱成了凡夫俗子

若无相见,怎会相欠:民国大师的爱情 纵横江湖的他们,最后却爱成了凡夫俗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
  • 爱情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情感
  • 文学
  • 往事
  • 旧时光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动人的情话,最缠绵、最波折的爱情,都在民国。
  不说「我爱你」,还有多少种让人动容的表白方式?必看民国。

  民国,是个蕴借风流的时代,催生才子佳人,
  但民国,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于是我们看到,吴作人错过萧淑芳,20年之后偶遇,修成正果;
  英国女子戴乃迭为了爱,将他乡作故乡,历经文革、入狱,死都吓不了她;
  词曲大师唐圭璋为爱独身半个多世纪,上坟奏曲给亡妻听。
 
  我们还看到李叔同爱上青楼女子、看潘素如何从妓女成为名画家、
  沈从文的师生恋、「被离婚」的现代主义大师郁达夫、
  逃了白薇几十年的杨骚、追张默君13年的邵元沖、
  不懂张爱玲为什么会爱上天下第一渣男胡兰成、
  看了他的情书连男人都动容的民国情书第一人朱生豪,还有还有
  徐志摩、鲁迅、王国维、萧红、秋瑾、章太炎……
  面对爱情来临时,他们皆不例外的爱成了凡夫俗子。

  作者何滟自12岁开始,对文字走火入魔,一直至30岁仍笔耕不辍,
  文风从华丽煽情到简洁朴素都有。
  这一次,她从爱情落笔,穿越时空,用27个故事,
  告诉你这些民国大师的爱,如何从萌芽到花谢:

  ˙杨宪益、戴乃迭中英合璧,历万劫白首同归
  天津银行行长独子杨宪益,与英国传教士之女格莱蒂斯,于牛津大学相遇;
  但当杨宪益带着这女孩回家时,母亲捶胸顿足,姑妈痛哭流涕,不许他娶洋人!
  不过格莱蒂斯心意已决,甚至改名戴乃迭,只为与杨宪益三个字成双成对。
  偏偏一场文革,夫妻双双入狱,儿子自杀。但戴乃迭说,自己从不后悔来中国。

  ˙一代词曲大师唐圭璋长记尹孝曾,拒续弦过五十余年
  大学时,唐圭璋每天步行去上课,竟被尹家老夫人相中,将孙女尹孝曾介绍给他;
  但结缡13年后尹孝曾就过世,当时唐圭璋才36岁,直到90岁过世都未续弦。
  每逢闲暇,唐圭璋就带一支洞萧、几本书与几个馒头,在妻子坟前坐上一天。

  ˙过三关、追十三年,孙中山机要祕书邵元沖抱得张默君
  张默君比邵元沖大6岁,但感情甚笃,
  亲吻妻子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如果忘了,就会被罚100次;
  分隔两地时,张默君会寄红豆给邵元沖,寄出前还会亲吻每颗相思豆。
  但一场西安事变,让邵元沖的日记,永远停留在1936年的12月4日……。

  ˙沈从文为师不尊?用尽一生来爱张兆和
  沈从文曾被胡适赞誉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代表作《边城》里面的女主角,就充满妻子张兆和的身影。
  只可惜张兆和不甚了解沈从文的内心,甚至抱怨他「打肿了脸充胖子」,
  直到沈从文过世,张兆和在整理其遗稿时才发现……。

  「不要愁老之将至,妳老了一定很可爱。」
  「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妳要我的安慰,妳当然有我的安慰;只要我有我能给,妳要什么有什么。」
  「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

  这些话,出自谁的情书?描述了谁被背叛的心情?
  民国大师的爱情,道尽了「若无相见,怎会相欠」的悲欢离合。


各界推荐

  女性自媒体作家/白樱
  作家/H
  女王的教室国文老师/陈怡嘉
 
《烟雨迷情:旧时光里的风月与情深》 引言:历史的尘埃中,总有那么几段纠葛的爱恋,如同暗夜里的流萤,微弱却执着地闪烁着,照亮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几位特定名人的家国情怀或学术成就,而是深入挖掘民国时期,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只鳞片爪印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军政要员及其身边女性的情感纠葛。它试图描摹的,是一幅幅由无数细微的、人性化的瞬间构筑而成的时代群像,那些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的灵魂,如何在爱情中寻求慰藉、完成自我救赎,或最终走向无可奈何的宿命。 第一部:留洋归来的理想主义者与故土的牵绊 故事从一群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洗礼的青年才俊展开。他们带着对科学、民主与进步的憧憬,踏上故土,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重塑山河。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 主人公之一,陈慕言,一位主修哲学的留英博士,归国后投身教育事业。他渴望以思想启迪民智,却发现自己被卷入复杂的派系斗争与世俗的泥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两位女性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一是他的青梅竹马,林婉清。婉清代表着根植于传统家庭的温婉与坚韧。她恪守着旧式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却有着不输男儿的智慧与对慕言深沉的爱意。她的爱是内敛的、是默默支撑的,是家国安定时,对“贤内助”的完美诠释。然而,在慕言追求的“新生活”面前,婉清的传统显得既是港湾,也是枷锁。 二是他的课堂上的新女性代表,苏芷蕙。芷蕙是新式学堂培养出的进步女性,她思想前卫,独立自主,敢于表达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她与慕言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的交往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的共同憧憬与对旧秩序的批判。芷蕙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引诱着慕言去拥抱一个充满未知但刺激的未来。 本书将细致描绘慕言在婉清的安稳与芷蕙的激情之间徘徊的心理历程。他并非一个简单的负心汉,而是被时代洪流推着走,试图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爱中寻找自己“现代人”身份的定位。他的选择,往往不是出于对某人的薄情,而是对自身理想的妥协与牺牲。 第二部:梨园风云与江湖恩怨的交织 视角转向当时文化娱乐的中心——上海的舞台。这里是流光溢彩的假面,也是最真实的欲望翻涌之地。 重点刻画一位名震一时的京剧坤伶,月牙儿(原名赵清欢)。清欢是舞台上的绝代佳人,她的唱腔婉转凄厉,她的身段摄人心魄。她依靠自己的才华在男权社会中挣得了一片天地,但她的心却被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男人占据。 其一是她的戏班师兄,沈云台。云台是传统戏曲艺术的坚守者,他与清欢在艺术上有着无人能及的默契。他们的爱,深沉而压抑,是艺术灵魂的相互依偎。然而,云台的清高与对戏曲的痴迷,让他无法真正理解清欢渴望从戏服中走出的心愿。 其二是活跃于租界与帮派边缘的“江湖人士”,陆承钧。承钧代表着那个时代新兴的、具有冒险精神和复杂道德体系的男性群体。他或许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足够的胆识和财力来保护清欢免受戏班主和恶势力的压迫。他对清欢的爱,是占有欲与保护欲的混合体,他渴望将她从舞台的聚光灯下,拉到只有他能看到的角落里细细珍藏。 清欢在云台的艺术殿堂与承钧的江湖庇护之间周旋,她试图用自己的美丽与智慧掌控自己的命运。本书将探讨,当一个女性的价值被其美貌和才华过度放大时,她如何才能找到一个真正平等的灵魂伴侣,而不是一个“欣赏者”或“保护者”。 第三部:战争阴影下的告别与重逢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所有个人的情感纠葛都被时代的大背景无情地冲刷。曾经那些关于“小我”的甜蜜与痛苦,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知识分子被卷入难民潮,艺术家们被迫南迁或转入地下,江湖人士也纷纷走向各自的立场。 陈慕言,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后,原有的理想主义逐渐磨平,变得更加务实和坚韧。他与婉清、芷蕙的关系也走向了最终的归宿:或许是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的相互扶持,或许是意识到彼此道路的不可调和而选择体面放手。书中着重描写了那些难以言说的告别场景——不是撕心裂肺的诀别,而是带着对往昔美好瞬间的珍视,小心翼翼地将对方放入回忆的匣子。 月牙儿和陆承钧的故事则展现了江湖儿女的义气与悲怆。他们或许在战乱中扮演了情报传递或物资护送的角色,他们的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永别。 总结:回归凡尘的温度 这本书的精髓,不在于揭露那些惊天动地的秘辛,而在于展现“大师”们卸下光环后的真实面目。他们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流泪、会犹豫的普通人。 最终,无论他们曾是纵横捭阖的文坛巨擘,还是舞台上光芒万丈的角儿,当硝烟散去,岁月沉淀,他们最终都会回归到最简单、最踏实的“凡夫俗子”的状态。爱,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没有成为拯救一切的灵丹妙药,但它无疑是他们在这混乱时代中,得以感知自身存在、确认人性温暖的最重要锚点。本书旨在探寻,在风雨飘摇的旧时光里,爱是如何塑造了这些不朽的灵魂,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沉淀为生命中最朴素的温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滟


  1980年代出生,黑发黑眼眸,山城妹子。自幼爬坡上坎,野性十足;又经长江水浣发濯足,浪漫多情,乃冰火两重天的矛盾综合体。

  自12岁开始,对文字走火入魔,信手涂鸦,无的放矢;至而立,笔耕不辍,文风从华丽煽情到简洁朴素……见字如见人。

 

图书目录

序言 民国,自是有情时代

第一章 用情至深,历劫舍身

1. 红学大师俞平伯,恋家守土只为伴许宝钏
2. 吴作人错过萧淑芳,二十年后寿梅好合
3. 十年动盪坚携手,许广平舍身报鲁迅
4. 绑架、下放、重病,潘素不离不弃张伯驹
5. 杨宪益、戴乃迭中英合璧,历万劫白首同归
6. 唐圭璋长记尹孝曾,拒续弦过五十余年
7. 王国维一生悽苦,所爱所亲多早逝,写词寄相思

第二章 铿锵玫瑰,也因柔情似水
1. 沈秋水散财助史量才办报,得罪当道
2. 聚少离多长笺裁尽,汤国梨等到章太炎
3. 过三关、追十三年,邵元沖抱得张默君
4. 沈从文为师不尊?用尽一生来爱张兆和
5. 宋清如至上、民国情书第一人──朱生豪
6. 庐隐一生悲情,李唯建融化她冰封的心

第三章  伤情──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 秋瑾、王廷钧门当户对,同床异梦终分飞
2. 抗日烈士郁达夫,抗不住王映霞的离婚启事
3. 郭衡九还十年相挽,吕小薇独对雕盒寒灰
4. 徐志摩最后一次结婚,陆小曼未能同葬
5. 每个女人都会碰上胡兰成,但男人一生遇不到张爱玲
6. 会作诗不会做人,朱湘未能与刘霓君白头
7. 吕碧城终身未嫁,好男人不是已婚就是太老

第四章  多情人自是有情痴,留恨不关风与月
1. 白薇非杨骚不爱,杨骚非白薇不逃
2. 萧红遭囚禁暗室,三郎拚命解其忧
3. 苏曼殊、百助枫子一见倾心,恨不相逢未剃时
4. 黄侃骗婚黄菊英,一生重婚只结不离
5. 李叔同视李苹香为知己,但……不是伴侣
6. 离合悲欢各有缘,吴宓至死迷恋毛彦文
7. 风月无边袁克文,死后送葬队伍超过四千人

附录一  徐志摩情书选
附录二  朱生豪情书选

图书序言



  若说民国,便逃不开爱情的话题。那些被贴上爱情标签的名字,想必已在人们心中烂熟。试想,谁不知张爱玲那段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谁又不晓徐志摩那场有违「人伦道德」的婚姻?这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俨然已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故事,经人口口相传、笔墨渲染,平添几许风月和几分趣味,徒增后人的想像和感伤……也许,这就是民国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的魔力,烂若披锦,却耐人寻味。

  毋庸置疑,这是个蕴借风流的时代,催生才子佳人;这也是个卓荦不羁的时代,盛产美女英雄。我们痴迷于玩味民国爱情,不仅仅因为爱情本身,还有那个大背景下的国恨家仇,是非恩怨,以及兵戈扰攘、烟火传奇之类关键字。这个时代不是才子佳人的爱情专场,除却文人以笔代矛的多情浪漫,还有英雄力挽狂澜的铁骨柔情,以及名士隐遁江湖的缱绻风流。在品读爱情之余,我们研究他们的身世,评议他们的风骨,慨叹他们的际遇……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都能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本书里,一起温习爱情、科普爱情。

  民国之爱情,註定被赋予强烈的时代特色。当古典气质逐渐被现代风情给取代,当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才子和佳人对自由式爱情的追求最先觉醒。他们对灵性合一的自我成全,往往以违背封建大家庭下的礼仪为前提,所有被挣脱的桎梏背后,都须承受来自世俗的蜚短流长,甚至千夫所指。然而,就爱情论爱情,他们的勇气是可嘉的。正如徐志摩,他的「离经叛道」终有陆小曼为他素服度余生来报答。

  然而不得不说,在那样的时代,花前月下只是奢侈,而举案齐眉、患难与共、生死相随才是主题。纵观民国爱情,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生死契阔。有人为了爱情,在擦肩而过20年后,依然能冲破疾病的障碍与世俗的偏见,再续前缘,一如吴作人;有人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跨越国界,将他乡作故乡,饱受命运的摧折,却至死不悔,一如戴乃迭;有人为了爱情,独身半个多世纪,只因心中住亡灵,一如唐圭璋;有人为了爱情,不惜花费7年时间,为爱人建造「人间天堂」,一如史量才……这乱世爱情,也许难免感伤,甚至几多悲情,但真爱本身,却可贵可敬,令人高山仰止。

  民国更多是多情。谁叫这是一个活色生香的时代,才子佳人竞风流,免不了要留下几多香艳故事。他们至情至性,却「博爱」无边,背负一个多情名号混迹于世,要么情无所依,孤独终老,一如吴宓;要么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在晨钟暮鼓中了此残生,一如苏曼殊与李叔同。总之,这是一个人物品藻、任诞(按:出自《世说新语》的类目,指任性放纵)风流的时代,并不是几句情诗就能描摹出它阳春白雪的风情,诉尽它沧海桑田的苍凉。然而,这些诗词中的人和事,却是精心钩沉、极具时代特色,读后方知──民国自是有情时代。

推荐序一

坎坷的爱情再难,也难不过自弃

女性自媒体作家/白樱


  因着时代背景不同,民初名人们的爱情比我们有着更多坎坷,有着更多的考验,也绽放出更加美丽的火花。透过本书一篇篇精彩的章节,作者让我们见证了无数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书中总共介绍了27对名人的爱情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画家吴作人和萧淑芳的经历。

  他们早在学生时代就相识,但吴作人给萧淑芳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两人之间的缘分也就不了了之。再相见时,女方正因结核病被丈夫抛弃,男方的妻子则被炸弹炸死,孤单的两个人又因缘分而重逢;能够再次遇见曾经爱慕的萧淑芳,吴作人喜出望外,无惧传染风险的细心照料并呵护萧淑芳,终于在2年后娶到了心上人。有缘的人,疾病和时间都无法阻隔他们结合,而萧淑芳失去了人品差的丈夫,却收获一个真心爱她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仍在于她本身的品质──她是一个美好的人,才能遇到一样好的另一半。

  至于我们熟知的徐志摩情史,也收录于本书。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男人们一面接受着父母安排的婚配,一面追求心中真正所爱,这也是民初时代才有的奇异景象。

  徐志摩对于这命定的安排一直愤愤不平,于是将这股不满转嫁到张幼仪身上,不讲道理的要求和她离婚。张幼仪接受了,一如传统妇女应具备三从四德的要求那样,默默承受丈夫对她做的一切,但她没对命运妥协,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来,创办女装商店,拥有自己的一片天,但同时也未抛弃传统美德,仍然照顾徐志摩父母直到最后。由此可见,丈夫的抛弃反而使张又仪更加茁壮,这是我们现代女性都该学习的范本──离婚不可怕,自弃才可怕。

  反观陆小曼的一生,她出生于富贵人家,有着一身的才华,却纵情于享乐,即使离婚再嫁徐志摩,也无法得到婚姻幸福,毕竟爱情是需要一点牺牲的,两人都为彼此改变一些,才能凑成圆满。徐志摩生前一直盼她发挥所长,做个画家,但她总是嫌累置之不理,待得徐志摩死后,她才痛改前非,不再出去交际,并且试着创作。张幼仪与陆小曼两人,一个「被弃」,一个「得到」,结局却大不相同;前者将一手烂牌打成了好牌,后者却郁郁而终……。

  观看名人的爱情故事时,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时欣羡他们拥有美好爱情,有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勇气,更要将前人失败的例子引以为鑑。从这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只能看到风花雪月,更能发现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人生缩影,进而将前人经历看作老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以及反思。

推荐序二

如果民国有网路……

作家/H


  感情的事,亘古不变,或许那是因为,人性始终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进化过。

  《若无相见,怎会相欠》一书读毕,我个人思绪被勾起千丝万缕,身为作家的浪漫个性与无远弗届的联想,更因此奔驰不已。除了因为作者提纲挈领的带出这么多段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让人不禁想回头再去钻读每段传奇爱情的深入过程之外,一种古今对照的念头,更是强烈的占据我的心头。

  如果以现在的网路环境而言,本书所列出的每个人物,用现代人的文字来描述,应该个个都称得上是网红或KOL(关键意见领袖)吧!可以接续想像他们写给每位对象的情书及文字,应该都会变成所谓的金句,在网路上广为流传,有才气之人甚至能配上自己画的手绘图,点阅率可能会更高一些。然而在我看来,最为精彩的,应该是在「全民狗仔」的现代,对于已然成为传奇的民国名人的爱情观与罗曼史,大家又会在这些故事的底下,发表什么留言呢?

  例如鲁迅的忘年之恋,若放到今日审视,可以预见这对相差17岁的大学教授与学生之间的网路截图(书信往返如《两地书》),将被网友大大流传;此外,鲁迅在这段感情里,始终放着原配朱安不理,一辈子都没有碰触过对方,不知道这么伟大的革命家,会否因为感情观反被网友轰得一塌煳涂,进而影响后世人对他的观感?又或者,他依旧可以保持他的历史地位,甚至让世人的爱情观有所改变?

  不管怎么看,「浪漫」都是爱情创作的最大动能,「残缺」也是爱情绚烂最不可或缺的元素。看看张爱玲对待胡兰成的痴心,再比对胡兰成这个人对于爱情的不羁与随性,放在现今的谈话节目里,或许我们会听到精神科医师邓惠文坐在摄影棚内,分析着张爱玲对于爱情的投射心理,以及胡兰成的人格扭曲状态──但就是因为这些「不一般」,才会成就出一段凄美却又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说实在话,现代人对于追求爱情的痴迷,远不如这些民国文豪名人之流,只因大家越来越懂人性,越来越了解爱情。当你开始对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做遍研究,又怎么会奋不顾身,投入一切去勇于尝试并舍身碰撞呢?

  可想见,现时今日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徐志摩,光是看作家苦苓一次外遇离婚,就搞到归隐山林十载,差点就此销声匿迹,更不要提徐志摩抛弃原配张幼仪,明目张胆追求林徽因,最后甚至和同学的老婆陆小曼结了婚,这放在现代的社群网站上,光是被酸民炮轰,就足以让徐志摩体无完肤!

  你要说这是因为现代人比较有风骨,我比较想说,是因为古代人比较懂爱情。

 推荐序三

爱情是相见的缘分,相欠的取舍

女王的教室国文老师/陈怡嘉


  爱情是相见与相欠的舍与得,在得失之间,不论最终结果,存留于心的,便是最好的回忆。

  爱情是最难修的学分,但我们可借由阅读滋养自己的智慧,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学习的借镜。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看到了两相珍惜,学习到经营的智慧;第二章里,我们见到爱情最让人渴求的灿烂;但也有第三章与第四章中,关于爱的执着与失落、地狱或牢笼。

  综观这些爱情故事,有爱也有遗憾,从相见到相欠的得失之间,都是智慧。好的情感是:我或许没有那么好,也不需要那么好,你依然爱我;你也或许没有那么好,也根本不需要你那么好,但我依然珍惜──其实,爱情与任何关系都应如此,爱对方的本然,不强求改变,只要彼此磨合包容,能够牵起手相走相伴,即是幸福。

  爱情也讲态度。爱情是为生活加分的元素,但绝不能视为生命的唯一。不论爱情是否降临,不论上天安排与否,你都应该继续如花盛开、精彩!生命始终属于你自己,伴侣终究只是陪伴的人,人生这条路,当你自能精彩,就有自信魅力,便不会在其中进退失据。爱情的发生源自于独一无二的你所散发的气质,你本独立自由,且自带光芒万丈,不论是否有爱情,你都应该是你,努力维持独有的光芒与翅膀,让自己越来越好,那是生而为人的必要与快乐。

  然而,很多人一旦投身爱情,却在其中变得渺小、平淡,最后迷失自我。当把爱当成痛苦的救赎,把生活的课题寄託于对方,把自己的难题留待对方去解决,过度依赖就成了悲哀,使得对方越来越高大,自己却越来越渺小,也失去了魅力,爱情从而变成情绪勒索,变成角力战,甚至成了窒息的牢笼。因此,让爱情保鲜的方法,是一同成就,一同前进;让爱情死去的方法,是其中一人的灵魂先选择了凋零,进而腐化了另一人。

  从相见到相欠,有爱与不爱的智慧和取舍,坚持未必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至于放手也可能是更好的遇见,无论何者选择,终归于自己的心。当你的状态很好,就能够独立于情感的依附之上,看透这段关系中最珍视的部分,一旦所重视的价值超越其他,就有坚定的意义;相对的,当你状态不好,在爱情里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对方,最终会变成一个枷锁,困住了彼此,进而耽误了一生。

  愿我们都能在这些爱情故事中,发现爱的奥秘,让最好关系能够是「我们各自独立精彩,但紧密相爱」。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天未安排,你仍精彩──先有了精彩的自己,才会有盛开的爱情!

图书试读

他的过去里没有我
曲折的流年
深深的庭院
空房里晒着太阳
已经成为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
大喊:「我在这儿!
我在这儿呀!」
──张爱玲
 
原来那句被后世有情人用得俗滥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是张爱玲遇见胡兰成那一年说的,张爱玲把它写在散文《爱》里。此外,听说《爱》里的故事,也是胡兰成讲给张爱玲听的。
 
爱情容易让人大改作风的原因,也许真是因为身不由己──就连特立独行的张爱玲也未能免俗。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遇那年,已是24岁的女青年。然而这个名门之后空有出身显赫的光环,童年却糟糕得一塌煳涂。她的父母亲原本是一对门当户对的「金童玉女」,可由于母亲黄逸梵(祖父是七省水师提督,父亲是广西道台,相当于厅长)思想新潮,看不惯丈夫张志沂(李鸿章外孙)整日沉湎于吸食鸦片、流连烟花地(红灯区),简直无所作为,便在绝望中偕同小姑子一起远走欧洲,留下两个幼子。后来,她又回到上海,只为了与张志沂脱离夫妻关系,离婚后再次走出国门。
 
没过多久,张志沂就为孩子们找了个继母,两个孩子便在父亲和继母的监管下长大。张爱玲18岁的时候,突然提出要到国外深造,无奈此时的张家已逐渐没落,再加上张志沂夫妇吸食鸦片需要很大一笔开销,自然舍不得拿出「鉅资」让张爱玲出国,甚至为此将张爱玲毒打一顿,并监禁起来以防逃跑。可想而知,个性要强的张爱玲设法逃出去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她上海的这个家。
 
出逃的张爱玲此后的际遇颇为曲折。她在母亲的资助下念书(黄逸梵得到张志沂母亲庞大遗产),后因战乱从伦敦流落到香港,又从香港回到上海定居。在上海,她以写作为生,这原本就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而后,她在周瘦鹃先生负责的《紫罗兰》杂志上发表作品:《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因此逐渐在上海文坛小有名气,随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更是让她的名气如日中天。
 
胡兰成就是在这个时候慕名而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捧着这本《若无相见,怎会相欠:民国大师的爱情 纵横江湖的他们,最后却爱成了凡夫俗子》,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毕竟,民国那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太多传奇色彩,而“大师”这两个字,更是自带光环。我猜测,这本书里应该会充斥着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或是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激烈碰撞。然而,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并非是预想中的那种宏大叙事,而是一种更加细腻、更加温情的触碰。作者没有去刻意描绘那些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纵横江湖”的大师们,在爱情面前,所展现出的普通人的柔软与真实。我看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也看到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的挣扎与坚守。那些曾经在学术、政治、艺术领域叱咤风云的身影,在爱情面前,也同样会露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会为了爱而变得小心翼翼,会因为爱而选择回归平凡。这种“爱成了凡夫俗子”的转变,没有让我感到失落,反而让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更加触动人心,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分

刚看到书名时,我有点犹豫,民国大师的爱情?听起来似乎有些沉重,又有些遥远。但“纵横江湖”这个词,又增添了一丝侠气和传奇色彩。我好奇,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爱情又会是怎样的模样?是波澜壮阔,还是惊心动魄?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阅读。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并非在于它描绘了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它以一种极其平实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大师们”在爱情面前,回归到“凡夫俗子”的真实一面。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在面对爱情时,也同样会有内心的挣扎,会有平凡的喜悦,会有无奈的选择。作者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前进的个体,在情感上的细腻之处一一展现。我被这种不动声色的描绘所打动,感觉仿佛与这些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个体。这种返璞归真的描绘,反而让他们的爱情,显得更加真挚而动人。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物充满着一种莫名的崇拜,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时代,而他们的爱情,理应也如同他们的人生一样,充满着传奇色彩。拿到这本《若无相见,怎会相欠:民国大师的爱情 纵横江湖的他们,最后却爱成了凡夫俗子》,我带着满腔的期待,想要一窥究竟。我原本以为,书里会充斥着民国文人之间那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或者是一些政治家们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个人情感的悲壮故事。然而,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并非我所设想的那般浓墨重彩。它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民国时期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爱情面前,所展现出的那一面真实而柔软的自我。我惊叹于作者的观察力,竟然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挖掘出这些鲜为人知的、关于爱情的细枝末节。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大师们”,在面对爱情时,也同样会遭遇选择,会经历挣扎,会流露出普通人的脆弱与深情。这种“纵横江湖”的他们,最终“爱成了凡夫俗子”的转变,反而让我觉得更加贴近人心,更加触动我的情感。

评分

拿到这本书纯属偶然,起初是被那句“若无相见,怎会相欠”吸引,总觉得民国时期那种烽火连天、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人们的情感似乎更加炙热而纯粹。翻开书页,我以为会看到一幅幅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诗,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师们”,他们或许在学术上、在政治上、在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的爱情,是否也如同他们的事业一般,波澜壮阔、惊世骇俗?我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开始阅读。书中的文字,没有我预期的那种戏剧性的情节冲突,没有为了爱情而生离死别的桥段,反而是一种淡淡的、细腻的描摹。我开始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些看似平凡的相遇,那些日常的点滴。那些我本以为只存在于史书中的伟岸身影,在这里,竟然也拥有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恋,也如同寻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却又因为身处的时代,而多了一份别样的韵味。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最终选择回归家庭,回归平凡的生活,将他们的宏图伟志,他们的家国情怀,与一份细水长流的爱情融为一体。这种反差,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更加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若无相见,怎会相欠”,这句古语,带着一种宿命感,暗示着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而“民国大师的爱情,纵横江湖的他们,最后却爱成了凡夫俗子”,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可能的情节:才子佳人的浪漫邂逅,革命战友之间的生死相依,抑或是政治博弈中的情感牺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曾经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在面对爱情时,是如何展现他们的风采,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然而,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誓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而内敛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在爱情面前,所展现出的普通人的一面。他们的爱,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轰轰烈烈,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有着相濡以沫的默契。我开始理解,“纵横江湖”的背后,也需要一份坚实的依靠;“大师”的光环之下,也藏着一颗渴望被爱、懂得爱的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站在时代顶端的人物,也逃脱不了爱情的牵引,最终也回归到了最朴素的情感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