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词派新论

阳羡词派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阳羡词派的聚众经验为例,提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聚合模式,有着「共主中心」与「群英并起」交迭的动态历程,改变学术史惯持「共主中心」的单一诠释观点。全书着重阐述阳羡词派内含众成员词学分化的「差异性」,个别成员词学更迭的「历程性」,以及领袖认同的「机动性」。从而凸显文学流派内部既有「类同性」也兼有「差异性」,以及「追随者」对领袖认同的主动选择,相较于学界过去的文学流派研究,偏重文学流派内部的「类同性」,以及「领袖理所当然」的观点,本书的贡献在于开创新视域与新方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雅文


  台湾嘉义人,一九六九年生,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文学博士。曾任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现任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侯教授的学术专长在于诗词学、中国文学流派学、台湾古典诗学,亦从事现代散文创作。着有《白雨斋词话「沈郁说」析论》、《中国文学流派学初论──以常州词派为例》、《李梦阳的诗学与和同文化思想》等。与他人合着《古典诗歌选读》(王文颜、颜天佑)、《王维资料汇编》(张进、董就雄)。
 

图书目录

自 序

绪 论
一、「阳羡词派」学术史的反思
二、「阳羡词派」的重构

「才士认同」观念主导下的阳羡词学
一、陈维崧词学的新诠释:循动态历程开展的总体词论
二、陈维崧所对抗的文学观与社会身分认同
三、陈维崧的才士认同转向与词论变迁

「存异认同」观念主导下的阳羡词学
一、《今词苑》的新诠释:「崇今」词论的多向重造
二、《今词苑》所对抗的词坛风尚:「崇古」词论及其所据的正统理念
三、四篇〈今词苑序〉的词论与所持文化理念的差异展示的流派内部分化

「存异认同」观念主导下的通代词史重构
一、《荆溪词初集》的新诠释:「去正统」的词史观
二、潘眉〈荆溪词初集序〉的通代词史叙述
三、对治晚明清初「独尊定体」的词史叙述

「超凡印象」与陈维崧领袖地位的形成
一、追随者的认同与陈维崧领袖地位的形成
二、蒋景祁等追随者的领袖论述:超凡印象
三、领袖「超凡印象」的社群构派效应

结论与展望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绪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乃是基于对文学与文化的共有意向而凝聚的社会群体,其聚合消散的现象,即为一时代集体心灵对特定人文价值理念趋避的表现。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现象构成,提出原理论述,实有助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更代演进的规律。构成,含有生成与建构的两重义。前者指向历史经验因特定时空而生成;后者指向此一历史经验生成的意义,必有待后人的追认与诠释建构。基此,笔者长时投入「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学」的建构,首期已借由「常州词派」的范例研究,阐明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构成模式之一:共主中心的流派构成。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构成模式:此即群英并起的流派构成。清初「阳羡词派」的构成,正体现了由「群英并起」转向「共主中心」的两阶段动态历程,而兼有上述两种构成模式。是故,笔者取为范例研究,并基于自身研究主体的自觉,重新认知历史上实有的「阳羡词派」经验,诠释它之成为一套知识的时代价值,借此参与「阳羡词派」学术史的延续。
 
任何一套知识的产生,都是源自一种认知事物的新角度。因此,在陈述一套知识的内容之前,理应就其所预设的认知角度及所採用的论证方法,加以说明,此即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笔者对「阳羡词派」所提出的「新论」,当然也预设一种认知「阳羡词派」的新角度:此即如上所述由两阶段的动态历程,重新界定「阳羡词派」的构成,以及据此提出诠释阳羡词学文本的新论证方法。为了详细说明此一「方法论」,故特立绪论。
 
此一「方法论」的导出,固然来自「反思」学术史用以界定「阳羡词派」的认知角度及其诠释阳羡词学文本的论证方法。不过,目的不在于推翻前说,而是希冀提供能够互补且两全的新观点与新方法,这是本文继「反思」之后,对「阳羡词派」的「重构」所持有的立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