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古典今看

新编古典今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学
  • 鉴赏
  • 解读
  • 中华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乡民古文新解始祖 aka #古人的精神分析心理医生——
王溢嘉重新编增,经典再推《新编古典今看》,
一起翻转角度倒着、躺着、歪着玩读中国古典文学!

  法海、林黛玉、潘金莲、诸葛孔明、薛丁山……
  如果把这些古典文学中的人物丢到现代看,他们可能是——
  抖M?妈宝?控制狂?道德魔人?直升机父母?不安全感情人?
  也可能有——厌女情结?包青天情结?伊底帕斯情结?

  ★新编版增补亮点
  《包公案》→ 现代官场现形记
  《金瓶梅》→ 潘金莲抖M人格剖析
  《白蛇传》→ 蛇精故事的形变与质变
  〈枫桥夜泊〉、〈慈乌夜啼〉→ 浪漫诗意后的现实世界

  《古典今看——从孔明到潘金莲》于一九八九年初版,王溢嘉从「现代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生物学、意识进化论、性医学、超心理学、人类学与脑神经生理学等知识体系,解读「中学」,为中国古典文学解析翻掀了新颖的一页。

  《古》绝版多年,二○一九年夏天再推新编版。《新编古典今看》增补对文学进化论的看法、古人的亲子关系与自我认同的纠葛缠缚、现代官场特有的「包青天情结」,并跨越文学之界,别裁、玩解唐诗。

  林黛玉究竟是不是染上肺结核?潘金莲到底是不是M?我们一起在古典文学中走读人间!

名人推荐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田威宁(作家.北一女中国文科教师)
  宋怡慧(作家.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
  祁立峰(《读古文撞到乡民》作者)
  凌性杰(作家)
  陈柏洋(新庄高中教师)
  陈美桂(北一女中国文科教师)
  黄庭钰(新竹女中教师.作家)
  蔡佾霖(马雅人Mayaman)
  蔡淇华(作家.教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溢嘉


  1950年生于台中市,台大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即专事写作和文化事业工作,曾在《中国时报》《联合报》《牛顿》《台北评论》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历任《健康世界》月刊总编辑、《心灵》杂志社及野鹅出版社社长等职。

  着作有《实习医师手记》《虫洞书简》《古典今看》《与老子笑弈人生这盘棋》《庄子陪你走红尘》《如果漏读人性,成功总是差一步》《活用禅:豁然开朗的人生整理数》《谁伸出看不见的手?:中国人的命理玄机》《问世间,性是何物?: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青春第二课》《易经101:文化八卦的当代解码》《新编虫洞书简》《六祖坛经4.0:觉醒、实践、疗癒、超越》《论语不一样:需要正能量的时代,正好读孔子》等四十余种,涵盖散文、中国经典诠释、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等范畴,融合知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

  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推荐书、台湾大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等。多篇文章被选入国中、高中、大专院校国文教科书中,写作具有多种风格,寓教于乐、言简意赅,赋予经典典籍不一样的眼光,阅读与诠释不一样的世界和人生。

  脸书搜寻:「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图书目录

自序 别窗有奇景:古典文学的新诠释
美丽与哀愁之外: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
《三国演义》VS.《三国志》:两个孔明的文化玄机
蛇之魅惑与心之徬徨:《白蛇传》的多重含义
《周成过台湾》:黑水沟悲情的解读
唐诗别裁:《枫桥夜泊》与《慈乌夜啼》两首
谁是潘金莲:《金瓶梅》里的淫妇与性事
薛仁贵与薛丁山:伊底帕斯情结在中国
众神喧譁:《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
色情乌托邦的反思:《肉蒲团》的医学与心理学观
罪与罚:《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
一笑解千愁:《笑林广记》的剖析
《梁祝》与《七世夫妻》:闲谈浪漫爱及其他
《蛇郎君》与《虎姑婆》:对女性的性教诲
怪力乱神:《子不语》中的灵魂物语
情欲与逻辑:《今古奇观》里的婚姻试炼


 

图书序言

自序

别窗有奇景:古典文学的新诠释


  我的闯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可以说是出于偶然的机缘。将近三十年前,师大中文系的郑明娳教授打电话到《健康世界》杂志社来,说她为《台北评论》策画一个「从古典文学看中国女性」的专题,希望我能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分析一下《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与文学界殊少来往,将近十年未在外面的报章杂志写过文章,也从未分析过文学作品的我,第一个反应是以「忙」为「遁」。当时我的确是在「穷忙」,除了《健康世界》的编务外,更忙着由我和妻子一手包办的《心灵》杂志的一切琐事。但拗不过郑教授的热心与盛情,最后还是答应了。

  在写了〈从精神分析观点看潘金莲的性问题〉(现稍事增改,更名为〈谁是潘金莲:《金瓶梅》里的淫妇与性事〉)后,当时任《台北评论》执行主编的林耀德又来找我,要我「继续写」。恭敬不如从命,所以我又在《台北评论》写了两篇:〈从梁祝与七世夫妻谈浪漫爱及其他〉和〈从薛氏父子传奇看伊底帕斯情结在中国〉。后来《台北评论》停刊,耀德兄到《台湾春秋》担任文学主编,他又来邀稿,要我转移阵地,结果我跟着转进到《台湾春秋》。随后,耀德兄离开《台湾春秋》,我不知进退,还继续写下去,写到后来,居然已到了能出一本书的地步。

  但我的闯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也有机缘以外而近乎命定的成分。在郑教授向我邀稿时,我正处于「四十而大惑」的人生危机中,几经徬徨,做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停掉以介绍西洋心理学、精神医学、脑神经生理学、人类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的《心灵》杂志;一是投靠名门大派,改到各报章杂志上写文章。郑教授和耀德兄成了适时出现的「贵人」,虽然我很久以前就想以「西学为用」,来理解「中学」这个「体」;也很想碰一些古典文学,以博得出身台大中文系妻子的「赞美」,但一直停留在做白日梦的阶段。若没有他人催逼与发表的园地,我可能到现在还未动笔,或者已改写别的东西。

  这些文章在刊载时的专栏名称为「古典今看」,但写了一两篇后,就发现我的「看法」跟学院派文人不太一样,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我所探讨的多属「周边文学」,譬如《七世夫妻》、《薛丁山征西》、《肉蒲团》、《封神榜》、《周成过台湾》、《子不语》、《笑林广记》等;即使在讨论《红楼梦》时,我的主题依然是林黛玉的病与死这个周边问题。一是我除了用已被接纳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外,还用了大量的社会生物学、意识进化论、性医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甚至脑神经生理学来解析这些文学作品;事实上,我是用我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来「看」这些古典文学的。

  这当然跟我的所学有关,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个人知识经验的局限。我为什么会以周边的方法去分析周边的文学作品,在相关的篇章里,都已做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个人的一个想法是,中国古典文学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丰富精神遗产,要使现代国民再度亲近它们,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赋予它们以新义,为它们争取更多的读者。笔者误打误撞,觉得自己所写的,在学院派文人眼中也许根本称不上什么「文学评论」,但即使属于旁门左道的散兵游勇,既然写了,却是有心要赋予这些文学作品以新义的。虽然有心,不过显然也不够用心,因为一个月要写一篇,加以诸事烦忙,每篇文章从阅读原书到撰文,只能有一个礼拜的时间,疏拙之处在所难免。

  本书在一九八九年初版后,承蒙各界厚爱,发行了近二十刷,也在中国大陆发行简体字版。后来因个人疏懒,卖完了没有再印,想就此不了了之;如今在绝版多年后,承蒙有鹿文化许悔之社长好意,鼓励我重新出版,所以我对旧文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在既有的架构里添加新的枝叶,譬如在谈《白蛇传》时,多了文学进化论的看法;在谈《金瓶梅》时,讨论了潘金莲是否有想要「自我羞辱」的被虐倾向;在谈《包公案》时,增加了中国官场侦办刑案时特有的「包青天情结」。另外,我也增加了一篇〈唐诗别裁:《枫桥夜泊》与《慈乌夜啼》〉从文学之外的角度去突显这两首唐诗所涉及的一些真实与心理问题,期望大家在欣赏优美的诗文之余,能多一点省思。
 
王溢嘉
二○一九年五月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
 
美丽与哀愁之外: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节选)
 
塑造美丽与哀愁故事的惯用手法

 
在《红楼梦》这部人物众多、布局宏伟的巨着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主线。这条主线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达到最高潮,林黛玉吐血而亡,贾宝玉则神智不清地娶了薛宝钗,令人回肠盪气的爱情在疾病与死亡中画上休止符。
 
在文学作品里,爱情、疾病与死亡这三者经常如影随形,连袂登场。爱情是美丽的,而疾病与死亡则是令人哀愁的,它们的三位一体,似乎是文学家在塑造一个美丽与哀愁故事时惯用的手法。但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疾病与死亡的附加于爱情,并非在增加哀愁而已,它们还有另外的含意。事实上,爱情故事里的疾病与死亡都已跨越了医学范畴,而成为文学领域里一种独特的隐喻(metaphor)。本文拟从林黛玉的「病」与「死」这个对传统文学家而言属于周边的立场,来剖析她的「爱」,并兼及于她的才情与人格。
 
我们先谈死亡与爱情的关系。
 
古典浪漫爱的两个要件
 
古典浪漫爱的两个基本要件是「欲望的不得消耗」与「死亡」(详见〈《梁祝》与《七世夫妻》:闲谈浪漫爱及其他〉一文)。因为性欲的满足会减弱爱情的强度,就像叶慈所说:「欲望会死亡,每一次的触摸都耗损了它的神奇。」为了使欲望不能消耗,通常会有种种的横逆来阻扰他们的爱情,有情人不得成为眷属。但另一方面,时间的推移也会使爱情自动弱化,所以为了让浪漫爱「悬搁」在它炽烈的高原状态,当事者通常必须「适时地死亡」,宛如樱花一般,在最灿烂的时刻凋落。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茱丽叶等古典浪漫爱故事,多符合上述的结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也正具有这种本质,她和宝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心中的一缕情丝早已缠在宝玉身上,但种种横逆却使她炽烈的情感与欲望不得消耗,礼教的束缚,使她「虽有万千言语,自知年纪已大,又不便似小时可以柔情挑逗」。而「宝玉」和「金锁」(薛宝钗)间的「金玉良缘」论,也使她不时悲疑;在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凤姐儿等成熟女人眼中,她更是「乖僻」、「虚弱」,不准备将她配给宝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天我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目光突然被架子上摆放的这本书吸引了。它的名字“新编古典今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平时对古典文学算不上是专家,但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魅力,只是有时会因为理解上的隔阂而望而却步。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便觉得这或许是一本能够帮助我跨越理解障碍、重新认识古典文化的桥梁。我希望它能用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方式,来解读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晦涩难懂的经典,让我能够更轻松地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探险,一次发现,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全新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填补了一个市场的空白。如今,信息爆炸,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淡薄。而“新编古典今看”这个名字,恰恰迎合了当下许多人希望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诉求。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和指导。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个合适的窗口去接触和理解它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去解读和呈现那些古老的经典,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简约大气,古韵十足,一看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幅水墨画,寥寥几笔勾勒出山水的意境,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感受到古人的风雅。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有种踏实的触感,这对于我这样热爱纸质书的人来说,是购书时非常看重的一点。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古典世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希望是一种文化的洗礼,一种与古圣先贤对话的体验。它承诺的“今看”视角,让我对其中如何解读古籍、如何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满了期待。或许,我可以在其中找到解决当下困惑的启示,或者只是单纯地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引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发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璀璨。

评分

我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名字——“新编古典今看”。这个名字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视角相结合的解读方式。我一直对中国的古典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有时会觉得一些经典著作过于晦涩难懂,难以深入理解。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用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去阐释那些古老的思想和故事。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打破理解的壁垒,更深入地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并且从中获得启发,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文化探索,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无疑是我最近一次非常愉快的购书经历了。刚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独特的装帧风格所吸引。那种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结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古典”与“今看”的精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质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我个人尤其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它不只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作品,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以及它们与我们当下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