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平装版)(二版)

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平装版)(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清文学
  • 西南叙事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民族文学
  • 边疆文学
  • 历史地理
  • 西南地区
  • 文学史
  • 少数民族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开将「西南」带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前瞻性的难得之作。
  ◎「西南」作为方法,意义不仅在于史地实证研究,更能捕捉书写者面对西南复杂的经验和反应。


  在明清文学中,「西南」正是文化、政治、战争、美学、地理、民族、性别等诸多问题的辐辏交点。从外地到此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处理自然与人文景观所带来的陌生感,他们的作品深切结合文化的冲击与交流,表现出复杂的美学、情感与思想特色,亦关乎近代中国的地理学热度、思想的发展与新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文学审美、情感深度、历史意识、文化体认乃至对世界的认知等等方面,明清文人的西南叙事提供了一个因其边缘性而益显锋利的切入点。

  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情感与世界〉描述明清文人面向西南、所展现的幽微心事以及世界观。第二编〈战争与统治〉聚焦明清官员的戍守西南的纪实,包括明代田汝成《炎徼纪实》和清初田雯《黔书》等。第三编《性别、历史与文化多音》则偏向传统说部逸史,思考西南敍事——不论是人物列传或是野史传奇——衍生的过程。

  作者胡晓真带领读者从志╱治书中,窥见文人的情感张力和教化美俗的淑世理想;对少数民族的描述在「猎奇」中,也同时领略出明清时人的「好奇」之心:既是对「蛮荒辟土」的探索,也是一种「神秘仙境」的想像;既是自我开放,也是面向外在的世界观。本书以「文学感知」揭橥,精彩呈现「西南」在明清叙事中的政治性(战乱、治理)、文化性(教化)、社会性(礼仪、性别),乃至人文性(情感、诗意和美感),堪称具有学术前瞻性的难得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晓真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比较文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研究领域主要为明清叙事文学、明清妇女文学,以及清末民初文学。曾获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国家科学委员会吴大猷先生纪念奖,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专书奖。着有《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2003)与《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传统派」文人与闺秀作家的转型现象》(2011);编有《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2001)、《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2011,与王鸿泰合编)等,另着有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序文  写在华夏边缘╱王德威
自序
导论
第一编 情感与世界──西南叙事的内向与外向诠释
第一章 从峒中跳月到天下舆图
第二章 旅行、猎奇与礼学考古
第二编 战争与统治──官员视野的政治暴力与个人美感
第三章 炎徼与我乡
第四章 治理之书与审美经验
第三编 性别与历史──明清与当代的交错视域
第五章 前有奢香后良玉
第六章 华夏忠臣遭遇边域倮虫
第七章 代结论:征、流、寓
征引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序文

写在华夏边缘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胡晓真博士新着《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以晚期中华帝国为范畴,介绍西南地区的汉语文学书写。所谓西南,泛指滇、黔、湘、桂交会处,并旁及川、藏一带。这一地区山川地势多变,民族文化复杂,相对于中原,一向被视为蛮夷之乡。汉代《史记》首见对西南夷的记述,清代则以「改土归流」政策将西南纳入行政体系。千百年来,西南是被讨伐、怀柔、教化的对象,也是被探勘、记录、想像的目标。尤其明清两代,来往西南的官吏过客商旅频繁,留下大量文字纪录,成为研究中央与边陲关系的重要资料。

  以往的西南研究多半着重在历史舆地或边政采风等方面,对于文学中的西南描述鲜少做出观察,更不论作品中所透露的想像境界和情怀。《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应是近年首开先例之作。胡晓真开宗明义,指出「西南」作为方法,意义不仅在于史地实证研究,更攸关一种喻意系统和感觉结构的呈现。文学未必总能提出信而有征的议论,但却更能捕捉一代又一代书写者面对西南复杂的经验和反应。更何况胡晓真所定义的文学,并不局限于二十世纪以来的狭义解释。她认为文学不仅是诗歌、小说、戏曲、笔记;文学也涵盖文字书帛所构成的庞大铭记书写脉络。从这样的角度观之,史传、志书、奏议等文章之学,也一样透露层层兴观群怨的轨迹。同理,胡晓真将她的研究重点置于叙事,着眼的不仅是稗官野史,也更是种种文类所构成的意义脉络。甚或是以西南为坐标,审时观世、铭刻人我关系的文化逻辑。

  《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共分为三编,充分显示以上胡晓真对于「西南」、「文学」、「叙事」的观点。第一编〈情感与世界〉描述明清文人面向西南所展现的幽微心事以及世界观。胡以清初文人陆次云《峒溪纤志》和陈鼎的《滇黔土司婚礼记》为例,探讨这些中原文人涉足苗疆后情感经验的解放或重组。不论跳月狂欢或嫁娶婚仪,苗寨风情让这些文人或兴世外桃源的向往,或有礼失求诸野的感叹。但在搜奇志异的描述之下,陆、陈也企图做出认识论层次的辩证。两人作品一以「志」、一以「记」为名,暗示史传叙事的向度。在中华帝国晚期疆域与视野不断扩大的时刻,他们笔下的西南一方面从异乡延伸出异域、异族、与异国的想像,一方面也成为个人心灵图像虚实交织的倒影。两者都透露了文学早期现代性的线索。

  第二编〈战争与统治〉聚焦明清官员的戍守西南的纪实,包括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和清初田雯《黔书》等。在这里,征战与羁縻,镇压与收编成为叙事主轴,明清之际帝国中枢与边疆的紧张状态,由此得见一斑。但胡晓真指出,这些戍边官员不仅沿用了传统史论形式注记他们的征伐、治理经验,行有余力,他们也观察山川风物、俚俗民情。他们是戍边官吏,但也是征人过客,也因此他们笔下的情与景形成微妙张力。甚至在约定俗成的政治论述里,他们的文采陡然绽放,仿佛写在国境边缘,他们的思维和修辞也有了流变余地。在此之上,胡晓真又介绍两人的故乡书写。两相对照,文本记实与地缘想像你来我往,形成奇妙互动。异乡与故乡何者更为「真实」,其实有待辨证。

  第三编〈性别、历史与文化多音〉则偏向传统说部逸史,思考西南叙事—不论是人物列传或是野史传奇—衍生的过程。这是胡晓真的本行所在,看得出来更为得心应手。她处理西南传奇女英雄奢香形象的崛起与转化,同时观察这一奇女子传说与国族寓言的消长关系。论性别与地方及帝国历史相互对话,这是绝佳范例。更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两部小说,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和屠绅的《蟫史》。前者在儒家沙文主义大纛下引入怪力乱神因素;男女严防甚至以奇诡的性(别)幻想为前提。后者则以虫螝作为隐喻,既贬抑蛮夷非我族类,却又不乏自我嘲讽的意图,所形成的「倮虫」世界观为中国叙事所仅见。西南位在华与夷、正统与玄怪折冲的焦点,也因此占据了发声位置。

  本书另有第七章〈征、流、寓〉,以近年所发现明代《大理古佚书钞》三书为起点,思考「云南无史」现象,以及边疆文明面对中原正朔的惨烈历史。此三册佚书的失而复得如此传奇,当然引起真伪之辨。但胡晓真更要强调的是,真伪与否,有关西南叙事的流失或再现本身,已经点出历史或考古论述所隐藏的种种被改写、禁毁、重刊、甚至伪造的动机和欲望。不论追本溯源或是节外生枝,帝国末期西南叙事的隐与显都足以说明过去六百年来,这一地区作为政治、族群、文化冲突的书写与权力关系。

图书试读

第三章 炎徼与我乡(摘录)
 
如何将近代中国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脉络中重新思考,乃是近年来文史学者致力的重点。在此一学术思潮中,「中国与周边」以及「中央与边陲」的观念都不再不证自明,多元视角以及互为主体则成为观察与思考的主线。相对于中心,才有了周边或边陲的概念,其间不但必然存在我他的紧张关系,甚至牵涉集体或个人的,以及实质或象征的冲突与暴力。以此思考为背景,可由两个关怀点出发来进行讨论,一是派任或贬谪帝国边缘地区的中华官员,如何以征服者、统治者、旅游者的多重眼光,理解并表现他的闻见经历;一是卸任官员或地方文人,如何出于地域认同与乡土意识,重新感知并记录他的人文情怀。离乡与归乡的眼光,看似背道而驰,其实乃一体两面,都是在莽苍中寻找自我、安定感情的努力。在第二章中,我们曾借用「自我书写的民族志」这个概念,讨论清初文人陈鼎以回忆录形式撰写的《滇黔土司婚礼记》,发掘其中叙事者私人经验与边疆社会文化的交错,以及叙事者如何透过这一书写过程回眸其自我以及自身文化背景。本章将继续借此概念,探索应属「纪实」的文类,是否仍可能是一种自我书写。换言之,「故实」的考论,不无可能尽是「故事」的讲述。本章所论,择定一个兼有以上两种身分、经验与视野的个案,以期由此辐辏点为中心,对中心与边缘、离乡与归乡的叙事做较全面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期待了很久,自从在豆瓣上看到它的介绍,就一直关注着,终于等来了平装二版!我本身就对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地方风情和社会百态的作品。而“西南叙事”这个方向,更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们对明清文学的认知,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江南或者北方的一些中心城市,对于西南地区,总觉得有些模糊和陌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很好奇,那些身处边陲的文人们,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笔下又会流淌出怎样的故事?是依旧带着文人的清雅,还是因为地域的特殊而多了几分粗犷与野性?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解读这些不同于主流的叙事风格的?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有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作家和作品,能够让我大开眼界。而且,平装版的价格也更加亲民,这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拥有。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明清时期西南那片土地上传递出来的独特文化气息和文学魅力了。

评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南人,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文学方面。从小听惯了家乡的方言,看惯了家乡的山水,但总觉得在文学作品中,家乡的形象似乎总是被笼统地描述,缺乏一种细致入微的刻画。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平装版)(二版)》时,内心是无比激动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在明清时期,我的家乡是如何被文人墨客所描绘的。是怎样的山水风情,怎样的民俗习惯,怎样的社会变迁,被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来?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我熟悉的地名、人物,或者是那些流传在我家乡的故事,是如何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我的根,我的文化。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家乡的过去,以及家乡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和发展的。

评分

拿到这本《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平装版)(二版)》后,我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实不少,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在选题和研究上的严谨与深度。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西南叙事”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空间。西南,这个在中国历史地理格局中总是显得有些边缘却又至关重要的区域,在明清时期是如何被文学所描绘和建构的?是那些远赴边疆的士人留下的游记、诗歌,还是当地文人以方言、民俗为底色的创作?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西南叙事”的边界,又是如何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地域文化基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明清文学的全貌,打破了单一的中心叙事,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鲜为人知却又饱含生命力的文学珍宝。

评分

我是一名对明清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尤其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平装版)(二版)》时,简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西南叙事”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一直以来,我对明清文学的理解,似乎都集中在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作品上,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西南地区,那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它的文学图景究竟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那些在史书中笔墨不多,但在地方文化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文人群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作品的语言特色、审美旨趣,甚至是它们与当地社会、政治、宗教之间的复杂联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作者是如何构建起“西南叙事”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明清西南文学地图。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差异性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文学专业的学生,正在寻找能够拓展我学术视野的参考书。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到《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平装版)(二版)》这本书。对于“西南叙事”这个概念,我感到非常新颖和吸引人。我们通常学习的明清文学,往往侧重于官场文化、士大夫情怀,或者江南的雅致生活。然而,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西南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文学创作肯定有着独特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梳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文学史料,分析其独特的文学传统、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例如,作者是如何界定“西南”的地理和文化范围?书中又会涉及哪些具体的文本和作者?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西南叙事”与当时全国性的文学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边疆与内地、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我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多元格局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