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上下册)

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学史
  • 林庆彰
  • 学术研究
  • 中国经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哲学史
  • 文献研究
  • 荣退纪念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二○一五年八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举办「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先生荣退纪念学术研讨会」之会后论文集,共收录论文七十八篇,研究主题涵盖十三项领域,论文内容多为学者卓有心得之作,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上下册) 图书简介 本论文集汇集了海内外多位著名学者对中国经学史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深刻洞察与前沿探索。全书上下两册,结构严谨,内容宏富,旨在全面回顾林庆彰教授数十年来的学术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经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梳理与前瞻性规划。本书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更是当代汉学和史学领域重要的思想性与方法论的集中展现。 上册:经学史的纵深回顾与方法论反思 上册聚焦于经学史研究的历时性梳理与方法论的革新。 第一部分:经学史的范畴界定与研究脉络 本部分首先深入探讨了“经学史”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演变。学者们重新审视了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魏晋玄学兴盛,再到宋明理学勃兴过程中,儒家经典地位的消长与解释体系的重构。重点分析了清代乾嘉学派对宋学集大成的反拨,如何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经学史叙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具体学派或人物的介绍,而是着眼于宏观的知识结构变迁,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经典文本如何被权力、社会思潮和知识共同体所塑造、激活或压抑。有论文特别剖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超越了传统上基于文本真伪的判断,转而考察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的差异。 第二部分:文本考据与诠释学的转向 本部分侧重于经学史研究中基础性工作——文本考据——的当代挑战与转型。传统考据学强调对异文、佚文的辨析,以期恢复“原貌”。然而,本辑的几篇重量级文章则提出了新的研究进路:不再执着于寻找一个虚构的“原始经典”,而是将文本的流变本身视为研究对象。例如,有学者通过精细的校勘学方法,展示了《周易》在流传过程中如何吸收了谶纬、阴阳五行等民间思想,构建了其在不同朝代的“多重存在”。 此外,诠释学的视角贯穿其中。研究不再仅仅是“谁说了什么”,而是“在什么语境下,这种解释产生了怎样的效力”。特别是对魏晋玄学中对《老庄》与儒家经典的会通,以及隋唐之际佛教对儒家伦理的冲击与吸收,提供了细致的个案分析。论文展示了经学解释的灵活性和能动性,揭示了经学解释如何成为社会文化张力的一个映射场域。 第三部分:区域与跨文化视野下的经学史重构 为突破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本册引入了广阔的地域和跨文化视野。有论文探讨了辽、金、元、清等“非汉族”王朝如何对待和使用儒家经典,分析了“征服者”与“被治理者”在经学继承上的互动与选择。这些研究揭示了经学在塑造“大一统”意识形态中的复杂作用,以及其在边疆地区的本土化过程。 另有文章触及了东亚儒学圈(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对中国经学的输入、消化与创新。通过比较研究,本部分凸显了中国经学在输出过程中所发生的意义漂移,挑战了将中国经学视为封闭、单向传播系统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东亚知识网络的动态平衡。 下册:经学史研究的理论前沿与未来展望 下册则以前瞻性的视野,关注当前经学史研究面临的理论前沿和新兴的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议程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一部分:新的理论框架与跨学科对话 本部分致力于将经学史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对话之中。 制度史的视角: 学者们不再将经学视为纯粹的“学术”,而是深入考察了它作为官僚选拔体系基础、国家意识形态工具以及士大夫身份构建的逻辑。有论文通过档案史料,重建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对特定经注的偏好与排斥,揭示了国家权力对“正统”解释的精确规训。 物质文化研究的介入: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册引入了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审视经学。研究对象从书本转向了碑刻、版画、私塾的陈设乃至祭孔的礼仪。《论语》的印刷版本差异、朱子画像的流变,都被视为经学观念外化的载体。这种将“观念”落实到“物”上的努力,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感官维度。 社会史的微观探查: 论文不再满足于精英阶层的阐释,而是深入到地方社会,探讨经学是如何在乡村教育、宗族规范和乡绅治理中具体运作的。通过对地方志、族谱和私人笔记的挖掘,重构了普通士人对经典的日常化理解,揭示了经典意义在地方层面的“再生产”。 第二部分:数字化时代的经学史研究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本部分探讨了数字人文技术在经学史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有论文展示了如何利用文本挖掘技术(Text Mining)来分析数百万条清代奏折和地方志中关于“儒学”或“某部经典”的关键词频率和共现网络,以量化地揭示特定思想观念的传播强度和影响范围。同时,本部分也审慎地讨论了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带来的“黑箱”问题,强调人文学者必须保持对原始文本和语境的深刻理解。 第三部分:林庆彰教授学术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最后一部分是对林庆彰教授学术精神的集中致敬与后续展望。学者们梳理了林先生在宋代哲学史、明代心学以及清代学案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他对“知识分子”身份构建的研究路径。论文集中讨论了如何继承先生严谨的考订精神,同时又要在全球化、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勇于开辟新的研究疆界。展望部分指出,未来的经学史研究必须更加关注“非经典”文本(如小说、戏曲、民间信仰文献)与“正统”经典的互文关系,以期绘制出一幅更加立体、充满活力的古代中国知识生态图景。 结语 《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开阔的理论视野,无疑将成为未来十年内经学史、中国思想史、知识史等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书。它不仅回顾了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在新的学术语境下,经学研究应如何继续深入和拓展的坦途。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张晓生


  一九六四年生,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曾任台北市立大学儒学中心主任、中国语文学系主任,现为台北市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专任教授。学术专长为经学史、中国思想史、春秋学,近期研究方向为明代春秋学。主编《儒学研究论丛》一至四辑,着有《姚际恆及其尚书礼记学》、《郝敬及其四书学研究》、《明代左传研究文献与学术》及〈干嘉学者《孟子》研究的贡献〉、〈钱穆论姚际恆〉、〈朝鲜正祖时期儒臣对于《左传》杜註的辨正〉等专书及多篇期刊、研讨会论文。
 

图书目录

图版 001
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缘起 桥本秀美、叶纯芳 001
目次 001

上册
周易研究
易学史体例与方法的省思 黄忠天 003
帝王与「天」——王安石、程颐《易》说中天道论的帝王学应用 林素芬 015
台湾大专院校《易经》课程现况分析——以一○一~一○二学年度为范围 孙剑秋、何淑苹 035

尚书研究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的注经体式 许华峰 049
考辨经文多以义理文章断之——读唐焕《尚书辨伪》 蔡长林 067

诗经研究
上古诗歌社会功用的变化及其在《诗三百》采编中的体现 郑彬、郑杰文 107
先秦礼仪中的颂《诗》与成德 林素娟 123
从《大雅》〈思齐〉看郑玄解《诗》的原则 李霖 153
多元而非跌落——由《世说新语》运用《诗经》论魏晋《诗》学之新变 林彦廷 179
干嘉「诗经学」三家着述论略 陈国安 203
演绎、转化与运用——民国诗话中的《诗经》学阐释 林淑贞 213
李镜池的《诗经》研究 李雄溪 243
三礼及大戴礼研究
论〈四代〉对〈三德〉阴阳思想之继承发展 林素英 251
因祭视域中的包山楚简祷祠祖先祭品考 郑雯馨 277
复原古《周礼》的发展史 叶国良 305
南北朝交聘记的基础研究——以《酉阳杂俎》为中心 史睿 317
《礼记》陆、孔释义异同辨析 孙致文 333
八行本《周礼疏》不同印本的文字差异 张丽娟 347
两宋皇家原庙及其礼俗意义浅探 彭美玲 357
宋元明官箴书中的三《礼》、祭祀措施与礼教 刘柏宏 387
干隆初年「礼会」述议 张涛 407
清代礼学之中的「历史性观点」的渊源与展开——以沈垚〈为人后者为所生服议〉为中心 新田元规 419
经学通论与经学史中的三礼学论述回顾 程克雅 433

春秋与三传研究
《左传》「献捷」、「献俘」、「献功」事例的省察与诠释 李隆献 447
许世子弒君问题初探 张晓生 477
经学史中的《春秋》学论述——对于《经学历史》等五种论着的初步观察 陈韵 493
《汉书.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灾异说——以论「弒」为中心 宋惠如 515
基于前提讨论的经学史研究——由《左传》杜注若干问题引发的思考 马清源 537
玄应《一切经音义》征引《左传》研究——兼论佛经音义引经底本来源的复杂性 苏芃 547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校勘记 冯晓庭 563
义昭笔削显义与胡安国《春秋》诠释学——《春秋》宋学诠释方法之一 张高评 607
湛若水与季本《春秋》学比较研究——以对齐桓公的形象与评价为核心 刘德明 643
姚际恆《春秋通论》的「历史美学」商榷 路新生 659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所见刘氏一族之义例观 田访 677
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辨正五则 郭鹏飞 691
北大标点本《春秋左传正义》标点揭误 方向东 703

四书研究
从《四书》所论之「思」探索儒家为学修身的态度与工夫 吴伯曜 715
禘莫盛于灌——由唐写本《论语》郑注重探「禘自既灌而往」章的诠解问题 许子滨 725
《论语》马融郑玄异义说——兼论马郑之师承 石立善 753
《四书大全》中的「北山学脉」 陈逢源 765
宝应刘氏《论语》诠释特点论 柳宏、冯晓斌 789

下册
孝经研究
「孝道」与《孝经》 姜广辉 799
王莽的《孝经》解释与元始明堂祭祀 古桥纪宏 813
清儒对《孝经》郑玄注的辩护 吴仰湘 819
文字、声韵、训诂研究
王念孙《广雅疏证》撰作因缘与旨要 虞万里 845
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辨疑 留金腾 861
宋保《谐声补逸》之韵部体系考 赵永磊 877

石经研究
章太炎与魏三体石经 蒋秋华 887
民国以来(1912-2014)两岸儒家石经研究成果综述 郭妍伶 897

经学史研究
《荀子》与经籍相合文辞考证 何志华 913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论「气」与「天人感应」 杨菁 931
从石渠阁到白虎观——论东汉经学新价值学风的形成 林惟仁 959
西汉经学的另类战场——以宣元成三朝灾异说之发展为例 黄启书 981
汉唐经书学中之「六宗」说窥管 伊藤裕水 1015
朱子论「新」 苏费翔 1033
敖继公小考 廖明飞 1045
元代科举三场考试偏重之探论 侯美珍 1063
明代科举与《尚书》的关系——以《会试录》为中心 陈恆嵩 1087
明代翰林馆课与儒家经世实政——以王钖爵《国朝馆课经世宏辞》为中心 连文萍 1111
晚明子学与制义考 陈致 1121
经学史上的惠栋 张素卿 1155
干嘉汉学流派分野研究述评 田汉云 1175
试论皮钖瑞《经学历史》——对孔颖达《五经正义》三条义例的误读 吕友仁 1195
《廖平全集》总序 舒大刚 1227
当传统遇上西学:廖平在近代视域下的天学新论 魏綵莹 1245
《新学伪经考》初探 井ノ口哲也 1279
王恩洋《儒学大义》经学思想初探 谢智光 1285
论牟润孙经史研究中的情境诠释法 车行健 1297
从〈东游纪略〉管窥魏清德汉学观及其同化论述 陈惠龄 1313
塾师与左翼文人——《三六九小报》中两种「孔子」论述研究 王淑蕙 1327
经学的厄运:必须反思与清算的一段学术史——读陈壁生着《经学的瓦解》 朱杰人 1347
论经学的必然回归 钱宗武 1357
文学史中的经学史问题——《左传》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管窥 单周尧、萧敬伟 1369

文献学研究
吕大临生平与撰录考辨 文碧芳 1399
经学文献的目录学研究 顾永新 1415

出土文献研究
〈保训〉研究综述——中之义涵商榷 陈丽桂 1451

国际汉学研究
蟹江义丸与《孔子研究》 工藤卓司 1477
正祖的孟子学——从经筵与经学的视角出发 咸泳大 1523
「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先生荣退纪念」学术研讨会会议议程表 1545
编辑后记 张晓生 15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文集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有一种对学术精神的感悟。林庆彰教授的学术生涯,就是一部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史诗。他的荣退,并非终点,而是对后辈学人的一种激励,鼓励我们在前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继续探索经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都凝结着作者们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或对经典进行微观的解读,或对宏观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共同勾勒出经学研究的壮丽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甚至会与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对比,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它既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的深情致敬,也是对经学研究领域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展望。从上册对历史的回顾,到下册对未来的展望,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块精美的拼图,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经学研究全景图。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思想以及经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都将是一次宝贵的心灵之旅。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经学史的脉络,更能激发我们对学术探索的热情,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在思考中不断前行。

评分

下册的文集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将目光投向了经学史研究的“展望”部分,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何运用新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视角,为传统经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些问题,在多位学者的文章中得到了精彩的解答。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经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有学者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方法论融会进来,为经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还有学者则从数字人文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技术来辅助经学研究,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无疑为经学研究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评分

在学术殿堂的深处,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林庆彰教授,一位在经学研究领域耕耘半个多世纪的巨擘,其荣休的消息,无疑让无数晚辈和同仁感慨万千。这部《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上下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对林教授学术生涯的一次致敬,更是对经学研究当下与未来的一次深刻回眸。拿到这部厚重的文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学术氛围。扉页上林教授温润的肖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一生。而随之翻阅的,是来自海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围绕着经学史的方方面面所撰写的论文。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套文集的上册,期待着那些在经学史领域久负盛名的学者们,会带来怎样的新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读着一篇篇论述,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些古代的经学家们对话,感受着他们思想的碰撞与传承。无论是对《诗经》的全新解读,还是对《尚书》文字演变的细致考证,抑或是对汉代经学思想流派的梳理与辨析,都展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研究视角。其中一篇关于魏晋玄学与儒家经典关系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揭示了那个时代思想转型的复杂图景,让我对经学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