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策纵序文集

周策纵序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策纵序
  • 文集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周策纵借访谈与序,再观察再补充、再论述他以往的见解,尤其几个对他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五四运动相关的论点与红楼梦的研究。作为一位思想开放,论述严谨的学者,他不断注意国际上新的史料与新论述的出现,然后调整自己的见解。周策纵的论述是不断延续与发展的,此外又发表新的学术理论。」——王润华

  「正因周教授学识渊博,通古典今典,更通西典,所以在每篇序文都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贯穿期间,增加立论的说服力。同时,他能否设身处地,运用历史学的训练,重建或者模拟个人或群众在历史或未来所遇到的境况,从而给予适切的建议。而他在文章经常对照西方学术传统,更是希望透过跨文化的比较,更清楚说明中国自己本身的特色以及不足,从而不断修正传统,面向世界。」——黎汉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策纵(1916-2007)


  湖南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为知名汉学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五四运动史》、《中国浪漫文学探源》、《海燕》等。
  一生中英文着述颇丰,计有40余本专着和180余篇论文出版刊行,并有多篇随笔、散文、诗词等作品传世。

图书目录

曹红学
周汝昌着《曹雪芹小传》序(原载于周汝昌着《曹雪芹小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〇年。)
论索引——潘铭燊编《红楼梦人物索引》序(原载潘铭燊着《红楼梦人物索引》,香港:龙门书店,一九八三年五月。)
冯其庸编着《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序(原载冯其庸编着《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多方研讨《红楼梦》——《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编者序(原载于《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书中有我读《红楼》——「《红楼梦》研究丛书」总序(原载台北《自由时报》〈自由副刊〉,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文史经典
韩非本「为韩」及其思想特质——郑良树:《韩非之着述及思想》序(原载郑良树着:《韩非之着述及思想》,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九三年七月。)
对《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的几点看法(原载台北:《历史月刊》第一八〇期(二〇〇三年一月)。)

近代思潮
《海外排华百年史》序(原载沈已尧着:《海外排华百年史》,香港:万有图书公司,一九七〇年。)
《胡适杂忆》序(原载唐德刚着:《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香港学生运动回顾》序(原载香港专上学生联合会编:《香港学生运动回顾》,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
一图胜万言——罗智成编译:《西风残照故中国》序(原载罗智成编译:《西风残照故中国》,台北:时报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四。)
五四思潮得失论——张忠栋着《胡适五论》序(原载张忠栋着:《胡适五论》,台北:允晨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
为《中国的嵴樑》作序(原载香港:《百姓》第二二三期,一九九〇年九月一日。)
认知.评估.再充——香港再版《五四运动史》自序(原载《学术集林》第七卷,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
同情与婉惜——《中国第一才子钱钟书》序(原载香港:《明报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一期(总第四三三期),二〇〇二年一月。)

古今诗学
《失群的鸟》译序(原载泰戈尔着,周策纵译:《失群的鸟》,台北:晨钟出版社,一九七一年。)
《萤》译序(原载泰戈尔着,周策纵译:《萤》,台北:晨钟出版社,一九七一年。)
一个中国知识介子的风骨——《卢飞白诗文集》代序(原载台北:《传纪文学》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三一号),一九七三年四月)
论词体的通名与个性——金云鹏着《唐宋词评论书目》小序(原载于《诗学》第一期,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十月。)
萧公权着《小桐阴馆诗词》序(原载《萧公权全集》之二《小桐阴馆诗词》,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八三年五月。)
《杂体诗释例》序(原载何文汇着:《杂体诗释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题《夏完淳集》(写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四日)
脱帽看诗路历程——《艾山诗选》序(原载艾山着:《艾山诗选》,澳门:澳门国际名家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五月。)

生活、人生
《人间壮游》序(原载人间壮游:《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散文卷》〉,台北:联合报社,一九八一年十月。)
湖南祁阳周氏修族谱序(原载〔湖南省祁阳县〕《周氏八修族谱》〉,湖南:祁东县敦睦堂刊板,一九九四年。)
《弃园文粹》序(原载《书屋》一九九七年第六期(一九九七年六月)。)
为好友畏友颂——香港中文大学编《刘殿爵教授英文论文中译集》序(原载香港中文大学编:《採掇英华──刘殿爵教授论着中译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九月。)

附录:英文文章
沈康译着《说文解字叙》英译序(原载沈康译着:《说文解字叙英译》(威州陌地生:威斯康辛大学,一九六六年)。)
The Origin of the Title of The Red Chamber Dream(原载Rachel May、闵福德合编:《送给石兄生日之书——霍克思八十寿庆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翻译学会,二〇〇三年)。)

图书序言

序文与论述

  一、我与周策纵着作的编辑姻缘

  我自一九六八年秋天进入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跟周策纵读硕博学位,虽然我在一九七三年毕业返回新加坡,老师也在二〇〇七年逝世,但他没有一日不是我的老师。他的学术辉煌成就与我的学术发展分不开。单单在他的着作出版关系上,就有一辈子不解之缘。读书时,他翻译的泰戈尔诗《萤》与《失群的鸟》就是经我与淡莹的介绍给白先勇,由晨钟出版社于一九七一年出版。周老师的英文专着《五四运动史》翻译成中文,一九七一年开始由《明报月刊》一篇一篇的翻译与发表,我也在翻译团队,一九八一年则结集成册,由明报出版社出版(上册)。

  从此以后我几乎成了周教授着作出版的代表人,帮忙编辑与出版:
  一、 《传作与回忆:周策纵七十五岁庆集》,王润华、何文汇、哑弦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
  二、 《弃园古今语言文字考论集》,周策纵、王润华编辑(台北:万卷楼,二〇〇六)
  三、 《海外新诗钞》,周策纵、心笛、王润华合编(台北:新地,二〇一〇)
  四、《胡说草:周策纵新诗全集》。王润华、周策纵、吴南华编(台北:文史哲,二〇〇八)
  五、 《周策纵文集》,上中下三册。王润华与其他二十一位周策纵的学生与朋友编辑(香港:商务印书馆,二〇一〇)

  我和老师以及其他同门的学术精神,后来感动了香港一位非常年轻的学者,黎汉杰。他阅读了收藏在浸会大学的周策纵文物遗稿,我们意外有缘见面,他居然比我更热心发扬周策纵的学术成就与精神。于是我们合力继续出版周公的遗着,目前出版了连这本《周策纵序文集》在内,共三本:
  一、 《风媒集:周策纵翻译诗集》,心笛 ,哑弦、王润华、黎汉杰编(台湾:酿出版,二〇一七)
  二、 《修辞立其诚:周策纵访谈集》。王润华、黎汉杰编(香港:初文出版社,二〇一八)
  三、 《周策纵序文集》。王润华、黎汉杰编(香港:初文出版社,二〇一九)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公的着作还会陆续整理出版。

  二、《周策纵序文集》:周策纵学术论述再思考

  这本《周策纵序文集》与我们编辑出版的《修辞立其诚:周策纵访谈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周策纵借访谈与序,再观察再补充、再论述他以往的见解,尤其几个对他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五四运动相关的论点与红楼梦的研究。作为一位思想开放,论述严谨的学者,他不断注意国际上新的史料与新论述的出现,然后调整自己的见解。周策纵的论述是不断延续与发展的,此外又发表新的学术理论。

  所以要完整的了解其对课题的论述,必须不断跟踪他的补充、修正与再论。最好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与五四的论述。周策纵的〈序周汝昌着《曹雪芹小传》〉一文中,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新论。他认为曹雪芹与莎士比亚具有超越时代的写作勇气与精神:

  也许这些文学家在生时正由于不受统治集团和世俗的重视,才有机会独行其是,发挥一种挑战和反叛的精神,创作出不朽的鉅着罢。这样说来,好像愈是写最伟大的作家的传记,愈会遭遇到最大的困难。曹雪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希望读者们在读这小传之前,首先要想到着者所面临的是何等的一个极端棘手的难题方法我们如果不从所有各方面的历史传统来研究,那我们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恐怕是不能充分了解的。而就我所见,汝昌对于此点独能深有体察。这是我在序言中想要表述的中心意思。

  周策纵肯定序周汝昌着《曹雪芹小传》建立了新红学的新方法,不用推论与猜测,而是用红楼梦及其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环境来论证。周策纵说「他挖掘史料之勤慎,论证史实之细密,都可令人敬佩」:

  可是我觉得汝昌写这小传时,却採取了一种很明智的态度。他把我们所已确知曹雪芹的一鳞半爪,镶嵌熔铸进他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环境里,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衬出一幅相当可靠而可观的远景和轮廓来。他所描述清代制度,康熙、雍正、干隆时代的政治演变和风俗习惯,都详征史实;对于曹雪芹身世的考证,比较起来也最是审慎;大凡假设、推断、揣测之处,也多明白指出,留待读者判断,好作进一步探索。这种以严密的实证配合审慎的想像来灵活处理,我认为是我们目前写曹雪芹传唯一可取的态度 。

  周策纵认为周汝昌着《曹雪芹小传》考证曹雪芹之「雪芹」 出自苏辙〈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雪」」取名之所本。另外还参看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再说曹喜欢阅读东坡,苏轼在元丰二年被抄家,情况颇有点像《红楼梦》里所描写的抄家的恐怖局面。可能也是灵感之一,何况周汝昌在书中写到明、清时代抄家的情况时,也正好有类似。

  周策纵的〈潘铭燊编《红楼梦人物索引》序〉,居然写成一篇目前论述中文书「索引」最深入详尽的论文:

  谈到现代中国提倡大规模编印索引,当然要算是从一九三〇年起洪煨莲(业)先生所主持而由美国资助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为起始。二十年间出版了中国经典着作的索引书不下六十余种,功绩显着 。后来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和随后法国巴黎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以至于美国亚洲学会在台北设立的中文研究资料中心,相继努力,各有成就 。洪先生并于一九三二年着有 《引得说》一书,凡六十九页,后附本书引得对何谓引得,中国过去的索引书,以及引得编纂法等,多有说明。可惜我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资料和史实,洪先生当时似乎未曾见到 。他把英文之index一字音义双关地中译称「引得」,很是巧妙;并介绍把书中每个字都索引的concordance,音译为「堪靠灯」。 我尝建议不如就用「通检」一词。可是中法汉学研究所出版的「通检」其实多只是选索性的「引得」,并非每个字都可检索到;而哈佛燕京学社编印的「引得」,反而不是选字的通常西方所谓的「引得」,而是字字可索得的「堪靠灯」。名实颇为混淆。我看不如把「索引」一词作普通检索动词用,或作不区别检索多少的一般名词用。把「引得」只用来指选字选词的索引;凡每个字都可索引到的才叫做「通检」或「全索」,也就是洪先生所译的「堪靠灯」。这样说来,《红楼梦》人名或语汇的索引,就都应该叫做「引得」。

  另外周策纵通过〈冯其庸编着《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序〉>,强调「图画和影像往往是解说一件事物或观念最有效的方式。多年来,在西洋流行着一句据说是中国的谚语:One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这使我们想起现代学术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gtag)的《摄影论》。她也论述摄影图片如何在现代考证上有重大的证据效用。摄影科技在一八三九年正式使用后,影像深远的影响我们对世界与知识的认识与分析。比如警察或考据家,可用一张真实的照片作为无可反驳的证据,解剖方法真实世界的关系,比逻辑推论更有力量。苏珊•桑塔格说「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的影像被当成真实、经验、证据、历史,影响我们观看世界与世界看我们的方式,如身分证上需要照片,才能彼此彼此真实或假冒,录像才算是真实的发生事件历史叙述。当然照片也是艺术、使人怀旧,使到人类更了解自然万物与社会与自己。

  这部《周策纵序文集》固然提供了一流的序文,更是周策纵一部的新的论述。我们要了解他的专书与论文全集外,就非读本书不可了。
 
王润华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写于南方大学

图书试读

论索引——潘铭燊编《红楼梦人物索引》序

原载潘铭燊着《红楼梦人物索引》,香港:龙门书店,一九八三年五月。


潘铭燊博士编撰《红楼梦人物索引》一书,对红学家和一般爱好《红楼梦》的人,真是一大喜讯。这样的工具书应该早就有了。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研究,在最近六十年间,可说比任何其他一部中文书都繁荣而更引起研究者和读者真正的兴趣。可是非常奇怪,我们一直就没有一部详尽的《红楼梦》索引(倒是「索隐」却不少了!)。 就我个人来说,对这件事已提倡了三十多年,也始终未能完成。五十年代初期;我曾草拟了一份《红楼梦》研究大纲,对作者、编者、和小说本身,定出了相当全面详细的研究计划,其中就包括要作索引。六十年代初期,威斯康辛大学有几个学生答应协助我做,只完成了各译本方面的人名对照表等全部工作,后来因别的事故而未能进行。当时还计划用电脑来做,但未能得到资助而作罢。一九七一年一月经过香港,恰逢中文大学举办《红楼梦》研究展览,约我讲演,我又乘机提出几点建议,其中有一点就是:「 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名称,及其他专有与普通名词语句,作索引和研究。」(讲辞登在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份的《红楼梦研究专刊》第九辑)。以后到了一九七三年才见有日本宫田一郎先生的《红楼梦语汇索引》和一九七六年底林语堂先生的《红楼梦人名索引》,但都不够完备。这件小事足以说明,我们对于研究的基本工具书太没人注意和努力,使几十年来不知浪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去查检与记忆。所以铭燊此书的出版,我个人也就特别感到高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周策纵先生的序文,与其说是学术评论,不如说是他个人思想的延伸和延展。他并非在“讲故事”,而是在“说理”,但他的“说理”却又不像枯燥的理论阐述,反而充满了一种温文尔雅的东方智慧。每当读到一篇序文,我都会被他独特的叙事结构和逻辑铺陈所吸引。他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复杂的议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有时,他会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意义。有时,他又会采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周先生在评价时,总是能够超越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会站在一个更为长远的维度,去审视和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这种“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思考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者,坐在那里,用他饱经风霜的眼睛,洞察着世事变迁,然后用他沉淀下来的智慧,为后人指点迷津。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是一种知识的“叠加”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线性”阅读。周策纵先生的序文,表面上看是在为别人的书写引言,但实际上,他通过这些序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知识体系。当我读到他对某位学者研究的评价时,我不仅了解了那位学者的贡献,更通过周先生的视角,看到了这位学者研究在整个学术史上的位置,以及它可能引发的后续讨论。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寻宝游戏,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宝藏。周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见,他总能在看似平常的论述中,点拨出令人茅塞顿开的道理。我曾读到他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并没有简单地给他定性,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这种 nuanced 的评价方式,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饱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者,并非只是传递知识,更是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接触《周策纵序文集》,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文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周先生的序文,每一篇都充满了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学术洞见,他并非是被动地为他人作品“站台”,而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与原作者进行着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碰撞。读他的序,你会发现他总能迅速抓住原作的精髓,然后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审视。有时,他会温和地指出原作的不足,但措辞间却饱含学者的尊重;有时,他会为原作的创新之处喝彩,并进一步拓展其思想的边界。这种互动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我仿佛能看到他在灯下潜心研读,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的景象。更重要的是,周先生的序文,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他并非冷冰冰的史家,而是怀揣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知识传播的热忱,以及对独立人格的尊重。这些情感,通过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 subtly 地渗透出来,让读者在理解学术内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真挚的人文关怀。我从这些序文中,学到的不仅是如何去评价一本书,更是如何去认识一位思想者,以及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

评分

初读《周策纵序文集》,我并没有抱着“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序”这种文体的探索。然而,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被周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他的序,不像一般的学术论文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严谨的论证。相反,他的语言是如此的流畅,如此的生动,仿佛就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评论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但他又并非一味地否定,而是强调“求同存异”,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学术精神。我仿佛看到了他,在与原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但这场辩论却充满着理性和尊重。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理解一本书,更是如何理解一个思想,理解一个时代。他的序文,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历史和思想的道路,让我看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思考方式。

评分

周策纵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与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周策纵序文集》,却并未直接“读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事件,或是直接的史实陈述。相反,我仿佛走进了一位智者安静的书房,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更为深邃的思考和别样的叙事。序文,顾名思义,是为他人之作所写的引介,但周先生的序,远不止是简单的推荐。它们更像是一扇扇窗,透过作者的眼光,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作者、不同视角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思潮。我看到了周先生在梳理和评价他人思想时,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史料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对人性和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这些序文,就像精美的金丝线,将无数零散的学术珍珠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且精细的历史画卷。即使不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但通过他对不同学者研究成果的解读、评价和历史定位,我反而能够触碰到历史的温度,理解当时学界对某个问题的争论焦点,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学术探索。这种“间接”的叙事方式,非但没有削弱历史的厚重感,反而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