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经济法学
  • 中国特色话语
  • 陈安
  • 国际法
  • 经济法
  • 法学
  • 修订版
  • 第二卷
  • 下册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是中国有名经济法学家陈安教授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近四十年来,潜心研究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汇总、精选、融合、提炼,全书共约二百一十万字,分列四卷七编,即经济法基本理论(一),经济法基本理论(二),投资法,贸易法,经济法热点问题短评,有关陈安学术论着和观点的书评,涉及陈安的其他学术文档等。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各编专论均立足于中国国情,从当代社会弱势群体即第三世界的视角,探讨和论证当代经济法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热点难点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作者致力于实行「拿来主义」和「消化主义」相结合,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有关经济法学新鲜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中国和弱势群体即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认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步创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法仗义执言」,为维护其应有平等权益而锻造和提供推荐的法学理论武器。
 
《全球治理的重塑:国际经济法前沿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本书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国际经济秩序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传统的国际经济法框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及实践路径亟待重新审视与深化。本书集结了当代国际经济法领域多位资深学者和实践专家的智慧结晶,聚焦于当前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和关键议题,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视角。 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立足于全球化新阶段的复杂现实,对国际经济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功能、效力与合法性进行了系统性重构的探索。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宏观与微观、制度与规范、冲突与合作等多个维度,力求为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法律挑战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部分:国际经济法理论基础的再定位与演进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代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塑需求。在全球主权国家体系与跨国资本流动相互制衡的背景下,如何界定和平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私人利益,成为核心议题。 主权原则的边界与规制: 探讨了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主权权能的边界,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环境标准和公共卫生危机等新型领域,国家规制权的行使是否受到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有效限制。分析了“负责任国家行为”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法视野下的具体内涵及其法律后果。 法律渊源的多元化趋势: 考察了传统国际条约、习惯国际法之外,国际商事仲裁裁决、软法文件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规则制定权对国际经济法体系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这些新兴渊源在填补现有法律真空和促进规则创新中的作用与潜在的法律风险。 法律移植与本土化: 关注国际经济法规范在不同法律文化和发展阶段国家中的接受、解释和适用过程。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一刀切”式规则移植的局限性,强调理解不同治理模式下法律的内在逻辑和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全球贸易体制的张力与未来走向 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本部分侧重于剖析当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深刻危机,并探索区域和双边协定在填补体制缺口方面的实践路径。 争端解决机制的结构性困境: 详细分析了上诉机构停摆对多边贸易规则可预测性和强制力的冲击,探讨了“临时替代机制”的法律效力与长远弊端。同时,研究了国家在单边行动与多边合规之间的复杂权衡。 “安全”与“效率”的再平衡: 深入剖析了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在贸易政策中的滥用趋势及其对自由贸易原则的侵蚀。讨论了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透明的贸易安全审查框架,以有效应对供应链风险和关键技术保护的需求,同时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泛化。 数字贸易规则的构建: 聚焦于数据流动、数据本地化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环境下的新挑战。分析了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关于数据主权、隐私保护与跨境信息自由流动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不同贸易协定在协调这些利益方面的尝试与分歧。 第三部分:国际投资法与主权债务的新范式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ISDS)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改革呼声。本部分关注如何改革投资条约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法律挑战。 投资人与东道国的责任重塑: 审视了现有双边投资协定(BITs)中对环境、劳工和社会责任的考量不足。探讨了在新的投资协定范本中,如何有效引入“可持续发展义务”和“公共利益保留权”,以增强投资法的社会正当性。 ISDS改革的路径选择: 全面评估了建立多边投资法院(MPIC)的设想及其面临的制度设计障碍。对比分析了国家层面改革(如修改国内投资法、引入上诉机制)与多边层面改革的优劣,重点关注如何确保裁决结果的权威性与一致性。 主权债务重组的法律机制: 考察了在日益频发的国家债务违约事件中,国际金融机构、债权人集体与债务国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分析了巴黎俱乐部、伦敦俱乐部机制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在现有国际法律框架下,构建更具公平性和效率的主权债务重组法律框架的可能性与障碍。 第四部分: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新兴领域与跨学科视角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快速崛起、对传统法律框架构成挑战的新兴治理领域,强调国际经济法需要跨越学科壁垒,与气候科学、金融监管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 气候变化与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深入分析了以欧盟为代表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在国际贸易法视角下的合规性问题。讨论了如何平衡气候目标与非歧视原则,以及这种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潜在结构性影响。 全球金融监管的法律协同: 关注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的审慎监管要求(如巴塞尔协议)如何通过国内法和国际合作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法规范。探讨了应对跨国洗钱和金融制裁复杂性的法律治理方案。 技术标准与经济安全: 分析了在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各国采取的技术标准制定和出口管制措施,如何与国际经济法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和技术转让义务产生冲突。强调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保障技术合作与经济安全的国际规则的迫切性。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结构化的知识平台,帮助读者穿透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迷雾,把握国际经济法在重塑全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发展脉络。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文献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国际经济法学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与前瞻性思考。本书适合法律院校师生、政府部门决策者、国际组织从业人员以及关注全球经济治理的专业人士深度阅读和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安


  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1993-2011)、荣誉会长(2012年迄今)。主要着作有《国际经济法学刍言》《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和“The Voice from China: An CHEN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主编和参撰的合着四十余种,独撰中、英双语专题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第二卷

第二编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二)

第一章 论「适用国际惯例」与「有法必依」的统一 003
一、关于「国际惯例」的诸般学说 005
二、关于「国际惯例」理论要点之管见 009
三、「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能凌驾「有法必依」 016
四、结语 022
第二章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 027
一、中国《仲裁法》的涉外仲裁监督规定与《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接轨 030
二、中国《仲裁法》的涉外仲裁监督规定与国际条约有关规定的接轨 033
三、中国《仲裁法》的涉外仲裁监督规定与当代各国仲裁立法通例有关规定的接轨 036
四、中国涉外仲裁监督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有关机制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接轨的必要性 042
第三章 论中国的涉外仲裁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051
一、中国的审判监督、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的同异及其待决问题 055
二、中国两类仲裁监督「分轨」立法之合理性问题 062
三、加强现行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的几点设想 101
第四章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 113
一、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分轨制」,并非「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115
二、英国的仲裁监督并未实行「分轨制」,其涉外仲裁监督并非「只管程序运作,不管实体内容」 117
三、终局而不公、终局而违法的裁决不是受害一方「当事人最主要的期望」 120
四、「无权监督、无计可施」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123
五、结束语 129
第五章 再论中国涉外仲裁的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兼答肖永平先生等 131
一、对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实行「分轨」,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或「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吗?有何依据? 133
二、英国的仲裁监督,是否实行「内外有别」的「分轨制」?它对于涉外仲裁的监督是否「只管程序运作,不管实体内容」? 138
三、美、德、法诸国的仲裁监督,联合国《仲裁示范法》的有关规定,是否实行「内外有别」的「分轨制」?对于涉外仲裁的监督是否「只管程序运作,不管实体内容」? 156
四、当事人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最主要的就是期望获得一份终局裁决」吗?终局而不公、终局而违法的裁决,是受害一方当事人「最主要」的期望吗? 192
五、「应更注重效益」论、「预防保护主义」论、「抵制司法腐败」论、「仲裁一片净土」论能否成为涉外仲裁排除实体监督的正当「理由」? 196
六、依照现行的涉外仲裁监督机制,对于实体内容上错误或违法的涉外裁决,包括凭伪证作出或基于贪赃枉法作出的涉外裁决,任何权威机关都无权监督,无计可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吗? 213
七、结束语 223
第六章 论中国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机制的形成和不足 249
一、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约30年):相关立法基本空白 251
二、一九七九至一九九四年(约15年):国内逐步立法+参加国际公约 252
三、一九九五年迄今 256
四、中国有关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立法仍有待改善 261
第七章 论中国涉外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申辩权和对质权——就香港百利多投资有限公司诉香港克洛克纳东亚有限公司一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供的专家意见书 265
一、专家简况 268
二、谘询的问题:当事人可否对CIETAC自行指定专家作出的鑑定提出抗辩? 268
三、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269
附录 276
第八章 就中国涉外仲裁体制答英商问(专家意见书) 281
一、仲裁和诉讼(俗称「告状」或「打官司」)有何不同? 283
二、「仲裁协议」是否必须採取另立合同的形式? 285
三、英商Y能源有限公司申请仲裁,是否已经具有充分的根据? 285
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与一般国内民事仲裁以及由法院审判相比较,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287
五、有人说:「即使你仲裁胜诉了,到本省本市执行不了,你也没办法。」这种说法对不对? 289
六、从申请仲裁到裁决和执行,会拖延不少时间,在此期间内对方如借口处于仲裁中而不执行合同,M电厂势必瘫痪。遇此情况,对方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91
七、如果对方不愿或不能履行合同,英商Y公司是否即可按《合资经营合同》第二十九条进行索赔?其赔偿额依法应如何确定? 293
八、有人说,政策变化属于「不可抗力」。这种说法能否成立? 295
第九章 论涉外仲裁个案中的偏袒伪证和纵容欺诈——CIETAC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个案评析 297
一、本案案情梗概 299
二、本案仲裁申请书 303
三、关于香港PH公司S先生欺诈行为的补充说明 307
四、本案讼争主要问题剖析(代理词) 323
五、关于《(1993)贸仲字第3470号裁决书》的法律意见书——对本案裁决执法不公的批评、质疑和建议 355
第十章 论涉外仲裁个案中的越权管辖、越权解释、草率断结和有欠透明——CIETAC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二年个案评析 371
小引 375
一、本案案情梗概 377
二、本案裁决书「仲裁庭意见」一稿与二稿的迳庭与突变 385
三、本案裁决中的越权管辖裁断和越权代庖解释 411
四、本案仲裁后期的草率断结和断结后的有欠透明 434
五、几项寄语 444
六、尾声 446
第十一章 论中国法律认定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广东省广信公司破产清算债务讼案问题答外商摩根公司问(专家意见书) 455
一、专家简况 457
二、本案的梗概和谘询的问题 457
三、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459
第十二章 论中国内地土地使用权的回收与变卖——就香港某债务讼案问题答台商问(专家意见书) 471
一、专家简况 473
二、本案谘询的问题 473
三、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473
第十三章 小议「法无明禁即为合法」——就外资企业「设董」自主权问题答英商问(专家意见书) 481
一、在华外商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立也可以不设立董事会 483
二、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企业的董事会人数不得少于三人,但外商独资企业的董事会人数可以少于三人 485
三、两人董事会或偶数董事会避免决策「僵局」的具体办法 487
四、新颁《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受外商欢迎,应予认真贯彻 488
五、结论 488

第三编 国际投资法
第一章 OPIC述评:美国对海外私人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 493
韩德培先生序言 495
前言 496
一、从中美投资保险和投资保证协定谈起 501
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历史沿革和设置意图 507
三、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基本体制 537
四、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对若干索赔案件处断概况 554
五、若干初步结论 635
第二章 从OPIC到MIGA:跨国投资保险体制的渊源和沿革 661
一、跨国投资保险体制的渊源和沿革:从OPIC到MIGA 665
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概貌 677
三、研究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对于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 704
附录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十五年发展历程 719
第三章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美国在华投资 805
前言 806
一、MIGA与世界银行集团之间的关系 809
二、MIGA与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之间的关系 811
三、MIGA与美国欧皮克公司之间的关系 815
四、中国学者的观点及中国的有关立法 817
五、美国对MIGA的看法以及相应的立法 823
六、MIGA对保护美国在华投资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 826
七、结语 8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它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所代表的独特视角。在国际经济法这样一个高度全球化的领域,如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一大挑战。陈安教授的这本著作,我非常期待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解答。我希望在“第二卷 下册”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巧妙地融入到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分析之中。例如,在理解主权豁免、国家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时,是否会有不同于西方主流的解释?“修订版”的提示,也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和前沿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它暗示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更新,以回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学术气息,灰蓝色为主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品位。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也很考究,并非那种廉价的印刷纸,而是带有微微的纹理,读起来不会有刺眼的感觉。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特色话语”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在当下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理解并掌握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论体系,对于一个在国际经济法学领域深耕的学者来说,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要求。而陈安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学术的严谨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对他在国际法,尤其是经济法领域的观点非常感兴趣,也曾拜读过他的一些早期著作,收益良多。这次的“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我预感会是对他之前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这个层面的阐释,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打破原有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构建出更具本土智慧和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书名中的“修订版”也意味着作者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提升,对于读者而言,这无疑增加了其思想的鲜活度和前沿性,能够及时跟上国际经济法学领域不断变化的学术前沿,非常有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在国际经济法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我对陈安教授的学术成就一直有所耳闻,也曾在他的一些公开讲座和论文中领略过他深邃的见解。这次推出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我把它看作是陈安教授对自身学术体系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梳理和升华。我尤其关注“中国特色话语”这个提法,它似乎是在挑战当前国际经济法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西方话语体系,试图构建一种更符合中国发展模式和理念的理论框架。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普适的国际经济法原则,但其背后的逻辑和制度设计,往往脱胎于西方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因此,我非常期待陈安教授能够在这本书中,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对这些原则进行重新解读,或者提出全新的理论视角,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理解方式。第二卷下册,这意味着前面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而这一卷的内容,很可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探讨。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在于理论的创新,更在于它能否为我们理解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所蕴含的“中国特色”四个字所激发的强烈共鸣。在学习和研究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国际通行的规则和理论,但若不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道路来理解和应用,总感觉隔靴搔痒,不够深入。陈安教授提出的“中国特色话语”,恰恰抓住了这一痛点,它不仅仅是对已有理论的简单翻译和挪用,更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经验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独特见解。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具体地阐述这种“中国特色”如何体现在国际经济法的各个方面?是关于贸易协定的解释,还是关于投资规则的理解?亦或是对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创新性思考?“第二卷 下册”这个标注,暗示着这可能是一个庞大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下册”则意味着前面的内容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论述将更为深入和具体。我很想知道,在“修订版”中,作者是否对之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这些理论是否能够及时地回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中国特色话语”这个词组,在我看来,是当前学术界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提法。它不仅是对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不断提升影响力的体现,更是对如何用符合自身文化和发展逻辑的语言来阐释和构建国际经济法理论的探索。陈安教授的这部著作,我预感将是这一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我非常期待“第二卷 下册”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本土化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的国际经济法问题。是否会涉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再思考?是否会探讨中国模式在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作用?“修订版”的标注,也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学术的严谨性充满了信心,它代表着作者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中,对自身理论的持续打磨和提升,必将为读者带来最新的思想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中国特色话语”这几个字,给我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的信号。在日益多元化的国际学术界,能够形成并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国家学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体现。陈安教授的这部著作,我预感将是对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我非常想知道,在“第二卷 下册”中,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国际经济法中的核心问题,并赋予它们“中国特色”的解读。这可能涉及到对现有国际规则的批判性审视,也可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而“修订版”则让我相信,这本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作者反复打磨和不断完善的成果,能够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可靠的学术思想。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这本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无数关于学术创新和理论突破的画面。陈安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一面旗帜。而“中国特色话语”,这个概念更是抓住了当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崛起的时代脉搏,预示着这本书将是对现有国际经济法理论的深刻反思与重塑。我尤其期待,“第二卷 下册”所涵盖的内容,是否是对之前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能够针对具体的国际经济法实践问题,提供具有中国视角和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而且,“修订版”这个词,让我确信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精品之作,能够帮助读者把握国际经济法学最前沿的动态和最深刻的理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张力。“中国特色话语”这个提法,足以引发我对于如何理解和构建一个国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的深刻思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国际法学理论,不应是僵化的教条,而应是能够回应时代发展、并体现不同文明智慧的活水。陈安教授作为国内国际经济法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探索无疑具有标杆意义。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中国特色”如何在国际经济法这一高度实践性和国际化的学科中得以体现的深入论述。是否会涉及到对国际条约的解释、对国际仲裁的理解、对国际经济规则的构建等方面?“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让我预感到,这可能是他对自身学术思想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最新成果的呈现,尤其是在“修订版”中,很可能包含了作者对近年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动以及中国经济新发展所带来的理论反思和创新。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学术好奇心。陈安教授的“中国特色话语”概念,在我看来,是当前国际学术界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议题。在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理解和构建具有自身文化和发展逻辑的学术话语体系,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第二卷 下册(修订版)”,我猜测其内容将是对陈安教授早期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可能会包含对一些具体国际经济法问题的中国式解读,甚至是提出一些全新的理论模型。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能够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国际经济法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特别是“修订版”这个词,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作者的进一步打磨和完善,能够吸收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现实发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高质量的学术馈赠。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来自于它所传递出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在学习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被动接受西方学界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而陈安教授的“中国特色话语”理念,恰恰提供了一种可能,即构建一套立足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经验、并能够为世界提供新视角的学术理论体系。我非常好奇,在“第二卷 下册”中,作者将如何具体地阐释这种“中国特色”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应用。是关于主权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关于发展权与经济自由的平衡?还是关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的角色和贡献?“修订版”的标签,更是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因为这意味着作者在已有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最新的修正,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加前沿和精准的学术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