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萃取科學(套書):《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冷萃咖啡學》

咖啡的萃取科學(套書):《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冷萃咖啡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口護
图书标签:
  • 咖啡
  • 萃取
  • 冷萃
  • 咖啡科学
  • 手冲咖啡
  • 咖啡制作
  • 咖啡文化
  • 饮品
  • 美食
  • 专业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咖啡的萃取科學 職人專屬雙套書】
當手沖成為當代顯學,你得懂得萃取的門道!
日本咖啡之神‧田口護╳大賽評審級達人‧王維新
一次滿足「濾紙手沖」和「冷萃冰釀」的實作盛典!

  《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
  ★完美重現每一杯咖啡的味道,就是「專家」。
  ★日本咖啡之神──田口護,最新力作!
  ★解析濾杯裡咖啡粉╳熱水的化學作用,在手沖成為顯學的時代,深入萃取門道的職人盛典。
  ‧剖析6項味道元素的原理,如何使風味產生變化。
  ‧6大萃取工具的「風味對照實驗記錄表」,了解器具對萃取的影響。
  ‧調整各種變因,駕馭萃取風味的走向。

  好喝的咖啡,首先需要適當的烘焙度,正確的研磨度,而「專家」,要能調整恰當的水粉比,增減水溫和萃取時間,讓每一杯咖啡重現相同的美味。

  田口護開設的Café Bach,維持了數十年穩定不變的好味道、好品質,手沖咖啡的門檻低,只要買好基本器具,就能隨時開始。為了維持每一杯咖啡都美味,所謂的「專家」,就是得了解烘焙度、研磨粗細、水溫以及水粉比,對於萃取咖啡的會產生什麼影響和變化。

  《冷萃咖啡學:用時間換取水滴、冰滴、冰釀的甘醇風味》
  ★「低溫萃取」,帶來味道甘醇、酸度較低、苦味溫和的風味。
  ★冷萃產生的「發酵」作用,讓咖啡更添層次,宛如陳釀好酒。

  好喝的冰咖啡,聞起來的香氣雖然不如熱咖啡那麼奔放上揚,但一入口後各種好滋味、香氣與觸感紛至沓來,豐富著我們的口,滿足著我們的心。但不是只加了冰塊的冰咖啡,而是經由冷水或冰水慢慢萃取得來的冷萃咖啡,顛覆一般咖啡的想像,享受的是品酒一般的香醇風味與沁涼的快感。

  當咖啡成為許多人的每日必須飲品,除了咖啡豆產區與品種的差異、烘焙輕與重的分別、熱咖啡沖泡法不同之外,還有一種喝咖啡的樂趣,就是冷萃咖啡。炎炎夏日,冰咖啡的發酵香氣與清涼感尤其令人著迷。

  冷萃咖啡大致可分為—水滴式、冰滴式、冰釀式三種作法。這三種方式由於萃取條件不同,會造成不同的風味與口感,但都屬於冷萃咖啡。冷萃咖啡的原理和冷泡茶是一樣的,就是以低溫長時間浸泡的方式讓咖啡內的風味慢慢溶出。

  本書要教讀者自製沁涼無比、口齒留香的冷粹咖啡飲品。有關咖啡豆的選擇、冰滴設備的選擇、冰滴、水滴、冰釀的不同萃取法、口感的掌握、香氣的獲取、保存方法....等等都是一杯冰咖啡好壞的關鍵。

  【利用四種方式製作冷萃咖啡風味】
  ●水滴法:以室溫水萃取,直接飲用,有如醇厚濃郁的威士忌。
  ●冰滴法:以冰塊水萃取,直接飲用,有如清香爽口的雞尾酒。
  ●冰釀法:以萃取好的咖啡放冷藏發酵,或將咖啡粉泡在室溫中,放冷藏發酵,有如陳年的女兒紅。
  ●濾茶袋浸泡法:與茶包一樣浸泡於冷水中,放冷藏發酵,有如清爽的冷泡茶。
 
  能喝到和酒一樣風味和香氣的冷萃咖啡時,喝咖啡的樂趣更加提升。冷萃咖啡就如同它的風味,需要放在冷藏室下慢慢發酵,隨著封存時間愈久而愈甘醇無比。本書所有相關的知識與製作方法將帶來不一樣的咖啡新享受。

各界推薦

  ★《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職人推薦──

  吳則霖/2016 WBC世界咖啡師冠軍、興波咖啡共同創辦人
  咖啡空少 Jerry
  許吉東/咖啡大叔
  温秉錞/温咖啡創辦人
  韓懷宗/咖啡學系列作者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列)

  ★《冷萃咖啡學》專家盛讚──
  曾寧春/台灣精緻咖啡協會理事長
  賴昱權Jacky Lai/WCRC世界烘豆大賽冠軍
  莊玄/2017 WCTC世界杯測賽第四名
  李雅婷/台中-歐舍咖啡-2009WSC第一屆世界虹吸咖啡大賽冠軍
  高振御/台北一席AloneTogether咖啡老頑童

  「言簡意賅,條理分明。」──韓懷宗/咖啡學系列作者

  「身為咖啡人,如果您錯過了《精粹咖啡始末》,您再也不能錯過這本《冷萃咖啡學》;若您是正在學習咖啡的道路上,老王20年咖啡萃取精華與魔鬼般的細節,更是您不能錯過的。」──李一凡/2016TOPER咖啡烘焙大師賽 台灣區冠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两本不同图书的详细介绍,它们分别是《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和《冷萃咖啡學》。 --- 图书介绍:《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 深入探討意式咖啡萃取的科學原理與實踐 核心理念:從理論到實踐的完美結合 《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是一本專為咖啡愛好者、咖啡師和烘焙師打造的深度指南,旨在揭示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製作過程中的科學原理。本書摒棄了過於玄奧的術語,以清晰、結構化的方式,引導讀者理解如何精確控制變量,從而穩定地萃取出咖啡豆的最佳風味。 第一部分:咖啡豆的基礎與烘焙的影響 書籍的開篇首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探討了咖啡豆的品種、產地對風味輪廓的影響。然而,重點迅速轉向烘焙的科學。作者詳細解析了烘焙曲線的關鍵階段,如梅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和焦糖化作用(Caramelization)。讀者將學習到不同烘焙程度如何影響咖啡豆的化學結構、酸度、甜度和苦味物質的生成。特別是,本書強調了烘焙均勻度對後續萃取穩定性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研磨的藝術與精確度 在萃取過程中,研磨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書深入探討了研磨顆粒大小、分佈均勻性(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與萃取效率之間的關係。作者詳細分析了不同類型磨豆機(如錐刀與平刀)的優缺點,並闡述了如何使用粒度分析儀器(如果需要)來評估研磨質量。書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圖表和數據,直觀展示了研磨過粗或過細對流速和最終風味的負面影響。 第三部分:萃取動力學與變量控制 這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作者從流體力學和化學擴散的角度,闡釋了咖啡粉層(Coffee Bed)中水流通過的過程。重點解析了影響萃取的四大關鍵變量: 1. 粉水比(Brew Ratio): 如何通過調整乾粉與熱水的比例來控制風味的強度和濃度。 2. 萃取溫度: 水溫如何影響溶解速度,以及不同品種的咖啡豆對溫度的敏感性。 3. 壓力與流速: 探討了泵壓(Pump Pressure)和預浸泡(Pre-infusion)技術如何影響萃取均勻性。 4. 時間(Time): 不僅僅是萃取時間長短,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調整研磨度來「校準」萃取時間,以達到最佳的風味飽和點。 第四部分:TDS、萃取率與風味的量化 本書著重於將主觀的「好喝」轉化為客觀的數據。讀者將學會使用折光儀(Refractometer)測量總溶解固體(TDS),並計算咖啡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作者提供了詳盡的圖表,解釋了風味光譜(Flavor Spectrum),指導讀者如何根據TDS和萃取率調整參數,以修正過度萃取(Over-extraction)或萃取不足(Under-extraction)的問題,從而穩定地達到目標風味輪廓。 實用工具與故障排除 結尾部分提供了豐富的故障排除指南,針對常見問題,如通道效應(Channeling)、萃取不均和不穩定的流速,提供了基於科學證據的解決方案。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套提升咖啡製作工藝的實用操作手冊。 --- 图书介绍:《冷萃咖啡學》 探索浸泡式萃取的風味潛能與技術細節 核心理念:低溫慢速萃取的風味重塑 《冷萃咖啡學》專門聚焦於冷萃咖啡(Cold Brew)的製作技術,這是一種與傳統熱水萃取截然不同的方法。本書詳細剖析了為何冷萃能產生獨特的風味特性,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制浸泡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咖啡豆的潛能。 第一部分:冷萃的科學基礎:低溫與慢速 本書首先解釋了低溫萃取與高溫萃取在化學層面的根本區別。在高溫下,許多酸性物質(如綠原酸的衍生物)和揮發性芳香化合物會迅速溶解並釋放,有時會帶來尖銳的酸感或焦苦味。相比之下,冷萃過程極大地減緩了溶解速度,選擇性地保留了咖啡豆中更為甜美、柔和的風味前體物質。 作者深入探討了水質對冷萃的影響。由於冷萃時間極長(通常為12至24小時),水中的礦物質含量、pH值和氯含量會對最終風味產生顯著影響,本書提供了如何選擇或處理水質以優化冷萃效果的實用建議。 第二部分:關鍵變量:研磨度與浸泡比例 雖然冷萃看似簡單,但研磨度依然是決定性的因素。本書指出,冷萃所需的研磨顆粒通常比熱萃要粗得多。作者解釋了粗研磨如何平衡浸泡時間,避免過度萃取導致的泥土味或澀味。書中包含了不同浸泡時間下,對應最佳研磨度的參考指南。 浸泡比例(咖啡粉與水的比例)的控制也是重點。本書探討了製作「冷萃原液」(Concentrate)與「即飲冷萃」(Ready-to-Drink)的差異,並提供了不同比例下的風味預測模型。 第三部分:浸泡技術與設備詳解 《冷萃咖啡學》詳細介紹了多種浸泡方式: 1. 傳統浸泡法(Immersion):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本書重點分析了浸泡容器的材質(玻璃、不鏽鋼、塑膠)對風味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確保咖啡粉層完全浸潤。 2. 緩慢滴濾法(Slow Drip/Kyoto Style): 書中詳細說明了滴濾設備的工作原理,即水滴以極其緩慢的速度滲過咖啡粉層。這部分著重於討論水滴速度(滴速)對萃取效率的微妙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冰塊融化來精準控制水溫和滴速。 第四部分:風味的成熟與後處理 冷萃製作完成後,風味的「成熟」階段同樣重要。本書解釋了為何剛製成的冷萃可能風味不穩定,以及適當的靜置時間(Aging)如何讓風味更加圓潤和平衡。 後續的過濾技術被視為決定冷萃口感的最後一道關卡。作者比較了使用傳統濾紙、法蘭絨(Flannel)以及多層濾網的效果,特別強調了如何通過選擇不同的過濾介質來控制咖啡中的油脂(Crema oils)和微細顆粒的含量,從而調整冷萃的口感是絲滑還是清爽。 第五部分:應用與調製 最後,本書提供了如何將高濃度的冷萃原液進行科學調製的配方指南,包括稀釋比例、氣泡注入(Nitrogen Infusion)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利用冷萃的低酸特性,開發出創新的咖啡雞尾酒和風味飲品。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口護(Taguchi Mamoru)


  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於1974年開始進行自家烘焙。自1978年以來,數度造訪歐美咖啡消費國視察。調查採訪的足跡遍及40多個咖啡生產國。並指導其中幾國的咖啡農園。另外,以Café Bach負責人的身分,指導眾多後進。Café Bach的畢業生活躍於日本全國各地。擔任SCAJ(日本精品咖啡協會)的培訓委員會委員長、會長,致力培養人才。

  著有《咖啡飄香100年:咖啡之神田口護的永續經營哲學》、《咖啡館開店教科書》、《咖啡大全》、《田口護的精品咖啡大全》等多本著作。合著有《Café Bach的咖啡與甜點》(田口文子、田口護、世界文化社)。

  Café Bach:www.bach-kaffee.co.jp

山田康一

    一九七八年出生,埼玉縣人。巴哈咖啡館總店長、廠長。全日本僅三百人的日本精品咖啡協會認證高級咖啡師。一九八八年從辻調集團(有「廚師界的東大」之稱,世界三大料理學校之一)東京辻學院畢業。進入田口咖啡有限公司(巴哈咖啡館)任職。二○○三年起擔任總店長。經常前往咖啡生產國、消費國視察。二○○五年在美國加州長灘取得咖啡品質鑑定師證書。二○○七年在衣索比亞東非精品咖啡協會(EAFCA)擔任審查員、二○一一年擔任巴拿馬最佳咖啡(BOP)的審查員等,有無數在國內外擔任審查員的經驗。也擔任辻調集團校的講師、NHK文化中心講師。

王維新

  文化大學生物系畢業。高中畢業大考落榜時,比生物領域早一步與咖啡相識,在傳統咖啡店中學習技藝,以土法煉鋼的實作方式累積經驗,從只知道麥斯威爾的小毛頭進化成可以自煮自烘的老毛頭。堅信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工作經歷】現職「不咖啡」負責人兼吧台手及烘豆師(2012~)、烘焙者咖啡松德店店長(2010~2012)、烘焙者咖啡南西店店長(2009~2010)、台南MASA LOFT吧台手兼烘豆師(2007~2009)、烘焙者咖啡永康店店長(2005~2007)、烘焙者咖啡內湖總店員工(1997~2005)

  【比賽經歷】2010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第四名、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評審(2011、2013、2014、2016、2017、2018)

  【教學經歷】2011~2012 實踐大學推廣教育部咖啡烘焙達人班授課講師

譯者簡介

黃薇嬪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大一開始接稿翻譯,到二○一八年正好滿二十年。
  兢兢業業經營譯者路,期許每本譯作都能夠讓讀者流暢閱讀。主打低調路線的日文譯者是也。
  譯作:《田口護的咖啡方程式》、《田口護的精品咖啡大全》、《田口護「Café Bach」咖啡甜點大全》等。
 

图书目录

─《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
前言

序章 在萃取咖啡之前
維持每一杯咖啡風味的細節

第一章 咖啡萃取的架構
(1)咖啡萃取的架構
(2)濾紙濾杯手沖的萃取準備
(3)濾紙濾杯手沖的基本萃取

第二章 決定風味的6大法則
(1)從咖啡萃取出來的味道成份
(2)決定味道的六大要素
  a烘焙度
  b粉的研磨度
  c粉量
  d熱水溫度
  e萃取時間
  f萃取量
(3)利用六大要素,控制萃取的味道

第三章 六大手沖用具的萃取實作
(1)萃取工具的差異
(2)不同工具的萃取
  a濾紙濾杯手沖
  -錐形/單孔/Hario V60濾杯
  -扇形/三孔/Kalita濾杯
  -扇形/單孔/Melitta濾杯
  b法蘭絨濾布
  c金屬濾網濾杯
  d法國壓(法式濾壓壺)
(3)利用「杯測」,穩定控制每一杯咖啡的風味

後記
Column 用咖啡機,也能煮出好咖啡

─《冷萃咖啡學》─
前言 冷萃咖啡的發現

CHAPTER1. 萃取概論
冰咖啡比熱咖啡貴
用時間萃取的香濃風味
冷萃咖啡的萃取原理與影響因素
1.  研磨粗細
2.  粉水比
3.  萃取溫度
4.  攪拌程度
5.  萃取時間
6.  水

CHAPTER2. 冷萃咖啡風味的影響因素
咖啡豆品種、後製法、烘焙深度與風味的關係
咖啡豆後製法對風味的影響
咖啡豆烘焙深度對風味的影響
過濾咖啡材料對風味的影響

CHAPTER3. 三種冷萃方式造成的口感差異
三種冷萃方式的口感差異
三種冷萃方式的風味比較
冷萃咖啡的咖啡因是否比較低?

CHAPTER4. STEP BY STEP冷萃咖啡製作過程
冷萃咖啡使用工具
四種冷萃咖啡做法
1.水滴法---風味有如醇厚濃郁的威士忌
2.冰滴法---風味有如清香爽口的雞尾酒
3.冷泡壺冰釀法---風味有如需要陳年的女兒紅
4.濾茶袋浸泡法---風味有如清爽的冷泡茶

CHAPTER5. 冷萃咖啡風味與香氣的品嘗與練習
如何品嚐一杯冷萃咖啡
冷萃咖啡風味的實驗比較
冷萃咖啡的飲用法
․純飲溫度不同滋味不同
․加了氣泡、氮氣的冷萃咖啡又香又清爽
․加奶調和的特殊風味
․加入發酵農作物(酒)的成熟風味
搭配食物的原則
飲用須知
品嚐練習時的感受形容方向
․酸
․甜
․苦
․觸感
․香氣
․發酵風味

CHAPTER6. 冷萃過程的問題處理及其他小細節
器具清潔方法
更換濾布的時機
使用冰滴咖啡壺時,粉槽卡住的解決方法
冷萃過程問題處理與其他小細節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83884
  • 規格:精裝 / 336頁 / 17 x 23 x 4.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買咖啡書,除了想學煮咖啡,很大一部分是想學習如何「品鑑」和「描述」咖啡。很多時候,我喝到一杯很棒的咖啡,腦子裡卻只能蹦出「好喝」、「順口」這種詞彙,完全無法像咖啡師那樣,精準地說出它帶有「黑醋栗」的酸質或是「焦糖甜感」的延續。這套書既然強調「科學」,我猜測在萃取的原理講解之餘,應該也會涵蓋風味物質的化學結構與其對應的感官體驗。比如,某種多酚類物質在特定pH值下會產生怎樣的苦味,而另一種酯類物質又是如何帶來花香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風味輪的建立依據,連結萃取參數與最終的味譜呈現,那對我提升品鑑能力將是質的飛躍。我希望能學會用更客觀、更科學的語言去解構一杯咖啡的複雜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主觀的好惡判斷上。這才是真正的「大師級」的素養,能將感官體驗轉譯為可溝通的資訊。

评分

這套書光是看到「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這個書名,就忍不住眼睛一亮,感覺好像挖到寶了!我這個人啊,對咖啡的執著程度,大概就是那種會為了弄懂一滴水珠的流速,而把整本物理教科書翻出來看的人。市面上很多咖啡書,教你怎麼磨豆、怎麼沖煮,都像是食譜一樣,照著做就好。但這本顯然更深一層,它談的是「科學」,這對我來說超級重要。我總覺得,如果不了解背後的原因,沖出來的咖啡永遠都少了一點「定性」。比如,我常在想,為什麼同樣的豆子,用不同的水溫,味道會有天壤之別?是水分子與咖啡粉顆粒的交互作用改變了?還是萃取率的曲線被溫度的斜率影響了?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抽象的概念,用圖表、數據,甚至是實驗結果來解釋,那簡直是我的福音。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是經驗分享,而是可以被驗證的原理。像是流速對顆粒飽和度的影響,或是不同研磨度下,溶出物質的比例變化。光是想像能把手沖咖啡從一種直覺性的藝術,轉化成一種可以被精準控制的工程學,就讓人興奮到不行。這不只是為了煮出一杯好咖啡,更是為了滿足我對知識的渴求啊。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結構設計感到好奇,如果兩本書能夠相輔相成,那就太棒了。熱萃和冷萃,看似是咖啡沖煮的兩端,但它們共同的核心都是「萃取」,只是載體和能量輸入不同罷了。我希望《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能建立起一套通用的萃取理論框架,像是描述咖啡豆細胞壁結構、水流動力學在不同沖煮器皿中的表現等等。然後,《冷萃咖啡學》則可以將這個框架應用到低溫、長時的特殊情境下,探討那些在熱萃中會被忽略的因素,比如微生物的影響(雖然可能較少提及,但低溫環境下仍值得探究)或是二氧化碳釋放速度的差異。這種由宏觀理論到微觀應用的編排邏輯,才能真正體現出「套書」的價值。如果只是兩本獨立的、內容重疊度高的指南,那買套裝的意義就不大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座知識的橋樑,讓讀者在理解熱萃的基礎上,能更系統性地掌握冷萃的奧秘。這種知識的串聯和遞進,才是真正高階的教學方式。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面對的咖啡豆來源越來越多元,從衣索比亞的花香豆到巴西的堅果調性,每一種豆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需要被對待。市面上很多書籍會針對特定產區的豆子提供沖煮建議,但如果這套書能夠提供一個「工具箱」,讓我們自己根據生豆的處理法(日曬、水洗、蜜處理)和烘焙程度,反推算出最適合的萃取參數,那就無價了。例如,針對日曬豆常有的野性果酸,我們應該如何透過微調水溫或流速來「馴服」它,讓酸質變得更甜美圓潤?這需要對萃取機制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希望作者的論述是基於可移動的變項,而不是固定不變的規則。如果讀完這兩本書,我能自信地拿起任何一顆新豆子,在幾次嘗試後,就能找到它的「最佳風味窗口」,那這套書的投資報酬率就算爆表了。期待它能成為我面對全球精品咖啡的終極指南,不再迷惘。

评分

說到《冷萃咖啡學》,我一開始其實有點不以為然,覺得冷萃嘛,不就是把咖啡粉泡在水裡等它自己跑出來?能有什麼大學問?但後來喝到那種層次感豐富、酸質溫和卻又帶著果香尾韻的冷萃後,我才意識到,這背後絕對藏著大學問。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深入探討冷萃的「化學」變化,那才叫真材實料。我猜測它可能會講到,長時間低溫萃取下,咖啡豆內部的脂質、酸類和芳香化合物是如何被緩慢釋放的,跟熱水萃取時那種劇烈的化學反應有何不同。尤其是在「時間」這個變因上,我覺得冷萃是最考驗耐心的,一小時和十二小時的風味絕對天差地遠。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科學性的模型,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浸泡時間點,哪些風味物質達到了最佳平衡點。還有,水粉比的調整,對最終的口感濃度會有怎樣的量化影響?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驗數據佐證,而不是僅憑「感覺」,那對於追求極致風味的玩家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聖經等級參考書。這種對單一萃取方法的極致深掘,往往能帶來最意想不到的驚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