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lliot Aronson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行为
  • 人际关系
  • 认知
  • 态度
  • 群体动力
  • 社会影响
  • 偏见与歧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和Samuel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第十版除了更新參考文獻,也增添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材,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文明的兴衰:一部跨越千年的社会变迁史》 序言:人类社会的永恒追问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自身存在和群体行为的审视。我们如何从分散的狩猎采集者发展为构建宏伟城市的文明主体?是什么力量驱使着社会结构的演变、道德规范的更迭,以及制度的诞生与瓦解?《文明的兴衰》并非仅仅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它是一部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动力学的史诗。本书旨在跨越地理和时间的界限,剖析驱动人类文明从萌芽走向鼎盛,乃至步入衰落的深层机制。我们关注的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系统性力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单纯的“伟人叙事”或“技术决定论”,而是将焦点置于宏观的社会生态学、文化适应性以及权力分配的动态平衡之上。我们认为,一个文明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以及其文化基因在代际间的有效传递。 第一部分:起源与基石——社会结构的熔炉(约350字)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最初构建。我们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过渡开始,详细考察了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组织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定居不仅带来了粮食盈余,更催生了专业分工,这是复杂社会出现的先决条件。 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社会中的权威的合法化过程。权力如何从基于血缘的家长制,演变为基于宗教信仰或早期法律体系的制度化结构?这里,我们引入了对早期神权与王权关系的比较研究,尤其关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早期中华文明中,统治者如何通过对水利资源、历法知识的垄断来巩固其社会地位。 此外,早期贸易网络的兴起及其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也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跨区域的物质交换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观念和疾病传播的载体。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往往建立在对这些早期“全球化”现象的有效管理之上。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悖论——扩张、整合与内部张力(约400字)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即进入所谓的“黄金时代”时,内部的张力也随之增强。《文明的兴衰》将重点探讨帝国时代的治理艺术与结构性矛盾。 帝国构建:我们通过罗马、汉唐等例证,分析了有效治理广袤疆域所依赖的行政体系、军事动员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运河)。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权之间的关系。一个过度集权的帝国往往缺乏对地方异动的感知力,而一个过度分权的帝国则易于瓦解。 阶层固化与不平等:伴随财富的积累,社会阶层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文明中,奴隶、自由民、贵族和知识分子之间的权力互动。我们探讨了精英阶层的内卷化现象——当社会上升通道受阻,精英群体倾向于消耗资源以维持既有特权而非推动创新,这成为许多古代帝国后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法律与契约精神: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法律体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对比了不同文明中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是如何被权力用作压迫工具的,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微弱萌芽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第三部分:适应与危机——环境、技术与文化韧性(约450字) 文明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它是一种动态适应系统。《文明的兴衰》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文明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表现,探讨了文化韧性的来源。 环境压力与资源极限:我们不再将气候变化视为简单的外部干扰,而是将其内化为文明结构性问题的催化剂。从玛雅文明的干旱到复活节岛的森林枯竭,本书详细剖析了资源管理失误如何与既有的政治经济结构结合,形成系统性的崩溃。例如,过度依赖单一作物或对水资源分配的不公,如何在危机爆发时迅速瓦解社会信任。 知识的传播与阻碍:技术创新是文明前行的动力,但知识的传播却常常受制于社会结构。本书对比了不同文明对新思想的态度。有些文明(如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某些阶段)表现出强大的知识吸收和整合能力;而另一些文明则因意识形态的僵化,对可能颠覆现有秩序的知识采取排斥态度,最终在与其他文明的竞争中落后。 “蛮族”的视角与文明的边界:我们挑战了传统史学中“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外部的游牧民族或被征服群体并非文明的简单破坏者,他们往往是现有秩序下被排斥或未被充分整合的社会力量。他们的入侵,往往是对中心社会内部治理失效的一种“反作用力”。 第四部分:转型与遗产——现代性的幽灵与永恒的循环(约300字)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的剧烈变革,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教训。 理性化与官僚制的双刃剑: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标志着社会组织进入了一个由效率和理性驱动的时代。本书分析了韦伯式的官僚制如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组织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去人性化”和“理性化的铁笼”的风险。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是古老帝国治理模式的延续,还是彻底的断裂? 集体认同的重塑:在传统纽带(如地域、宗教)弱化的背景下,新的集体认同(如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如何被建构和动员?我们探讨了大规模宣传、大众传媒在塑造现代社会“共同想象”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这种认同一旦走向极端,将如何反噬社会结构本身。 循环的启示:本书最终回归到对历史循环的审视。虽然技术和规模已截然不同,但社会对不平等、腐败和系统性风险的反应机制,似乎具有惊人的重复性。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这些跨越千年的兴衰轨迹中,获得审视当代社会结构挑战的深度与广度,理解文明的脆弱性与人类改造自身命运的持久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Elliot Aronson


  Elliot Aronso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2002年獲選20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之一,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名譽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二十年歷史中唯一獲得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及寫作貢獻獎這三項大獎的人。

Timothy D. Wilson

  Tim Wilson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內省、態度改變、自我知識、情感性預測的文章。他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資助。2001年他獲頒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傑出教學獎;2010年獲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傑出科學獎;2015年獲頒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心理科學獎。

Samuel R. Sommers

  Sam Sommer在威廉斯學院取得學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教於麻州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系,研究主題涵蓋刻板印象、偏見、團體異質性,尤其特別關注這些現象在法律領域的運作。他在塔夫茨大學得過多項教學獎,包括Lerman-Neubauer傑出教學與論文指導獎、傑拉德・吉爾教授年度獎。

譯者簡介

余伯泉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曾專任於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長庚大學醫管系、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開南大學應華系,現任朝陽科技大學華語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思想、心理學史與方法論、組織理論、華語留學產業與語言政策、漢字與羅馬拼音互動、對外兒童華語教材教法、兒童台語教材教法。

陳舜文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合聘於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及通識中心。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學習與動機、心理學知識論,以及道德心理學等。

危芷芬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曾任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性別角色與性別議題。

余思賢

  台灣大學心理所社會心理學博士,慕哲人社創社長,現任東吳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浪人食堂創辦人。
  研究領域與專長包括:社會心理學、集體行動心理學、浪人心理學。
 

图书目录

關於作者 i
原  序 iv
譯  序 ix
 
CHAPTER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3
情境的威力 11
解讀從何而來:人類基本動機 18
為什麼要研究社會心理學? 23
摘  要  25
測 驗  26
 
CHAPTER 2 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29
社會心理學:實徵科學 30
研究設計 34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疆界 54
社會心理學的倫理議題 56
摘  要 60
測  驗 61
 
CHAPTER 3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界 65
自動駕駛:低費力的思考形式 67
自動式思考的類型 78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89
控制式社會認知:高費力的思考形式 92
摘  要  102
測  驗  104
 
CHAPTER 4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瞭解別人 107
非口語溝通  109
第一印象:快速但持久 117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124
文化與社會知覺 140
摘 要  148
測 驗  149
 
CHAPTER 5 自我瞭解:在社會脈絡中認識自己 153
自我概念的起源和性質 154
自我知識 160
自我控制:自我的掌控功能 181
印象整飾:世界是個舞台 184
摘 要  188
測 驗  189
 
CHAPTER 6 認知失調與維護自尊的需求 191
認知失調理論:保護我們的自尊 193
認知失調理論的進階與延伸 215
關於失調與自尊的最後想法 221
摘 要 228
測 驗 230
 
CHAPTER 7 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影響想法和感覺 233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235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242
態度如何改變? 248
廣告的威力 262
抵抗說服性訊息 269
摘 要 274
測 驗 276
 
CHAPTER 8 從眾與服從:影響行為 279
從眾:發生的時機與理由  281
訊息式社會影響:知道何為「正確」的需求  284
規範式社會影響:被接納的需求 293
從眾的策略 309
服從權威  318
摘 要  332
測 驗  334
 
CHAPTER 9 團體歷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337
什麼是團體? 339
團體中的個人行為 347
團體決策: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 357
衝突與合作 370
摘 要  379
測 驗  381
 
CHAPTER 10 吸引力和關係:從最初印象到長期親密 383
如何預測吸引力? 385
數位世界的人際連結 402
愛情與親密關係 407
評估關係:滿意度和分手 416
摘 要 426
測 驗  427
 
CHAPTER 1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29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31
個人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為何有些人更常助人? 441
利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何時人們會助人? 448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460
摘 要 464
測 驗  466
 
CHAPTER 12 攻擊:為何我們會傷害別人?能防範嗎? 469
攻擊是天生的?學習來的?可選擇的? 471
社會情境與攻擊 486
媒體暴力 493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500
摘 要 511
測 驗  515
 
CHAPTER 13 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517
定義偏見 519
偵測隱藏的偏見 532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537
導致偏見的原因 541
減少偏見 552
摘 要 563
測 驗  565
 
CHAPTER 14 運用社會心理學帶來改變:維持永續未來 567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571
運用社會心理學實現永續未來 575
快樂與永續生活風格 584
摘 要 590
測 驗  591
 
CHAPTER 15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593
壓力與人類健康 595
因應壓力 606
預防:促進健康行為 611
摘 要  614
測 驗 615
 
CHAPTER 16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617
目擊證人的證詞 619
陪審團:團體歷程的運作 632
摘 要 637
測 驗 638
 
專有名詞  64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3690
  • 叢書系列: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672頁 / 19 x 26 x 2.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四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

  本書第一作者E. Aronson是素享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亦是L. Festinger在史丹福大學指導的得意門生,平生致力於將實驗結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本書另兩位作者也是實驗派社會心理學家,分別專攻不同領域。E. Aronson亦主編了三巨冊的《社會心理學經典論文集》,收羅了百年來對西方社會心理學具有重要貢獻的原始論文,這些經典論文均值得加以中譯,但實非民間所能推動。不過,立基於這三巨冊的經典論文所撰寫出來的教科書,卻是譯者特別挑選翻譯此書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主要獎項分為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寫作貢獻獎,E.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多年歷史中,唯一獲得三大獎的學者。E. Aronson雖然是實驗派學者,卻無實驗派的技術匠氣,反而深具社會思想,而且說故事能力很強。本書的特色是:“story-telling approach. Social Psychology is full of good stories.”,這是譯者挑選翻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閱讀本書可啟發你發現台灣與華人社會的有趣故事。

  台灣社會心理結構的基調是傳統華人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衝突混合,台灣人面臨巨大的社會心理斷層與不安,一邊是華人情境中心文化的糾纏拉扯,一邊是西方個人中心文化的「橫材舉入灶」無可迴避,展現形式主義與無法安身立命(余伯泉,2014)。本書最新版不斷提醒讀者: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不同文化會產生文化差異,並初步介紹「緣」、「人情」等華人社會概念。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台灣本土心理學已經有相當豐盛與深入的進展,例如英文版《華人心理學的基盤》(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Kwang-Kuo Hwang黃光國,2012)等,發現更多台灣與華人社會的故事。

  翻譯是一項知識移轉,讓台灣社會瞭解外來知識,講究信實暢達。翻譯也是一項眾志成城的工作,不講究單打獨鬥。本譯文的出版必須感謝多人的合作,但主要的翻譯理念與譯文由譯者自行負責。本書的參考文獻,過去採用紙本印出,本版採用網路提供,與試題解答一併放在揚智閱讀俱樂部的教學輔助區中,並提供QR code掃描。專有名詞儘量沿用張春興與李美枝兩位教授過去的用語,有些部分則加以調整。

  《社會心理學》的中文版於1995年由揚智文化第一次出版,1999年由弘智出版社出版第二版,2011年回歸揚智文化繼續出版第七版(2010原文版),2015年出版第八版(2013原文版),2019年出版第九版(2016原文版)。第一譯者於1995年出版時的理想,中文版持續更新與美國大學英文版同步,這個理想竟忽忽實踐二十六年,或許是台灣學術翻譯史的特例之一,感謝揚智文化公司葉忠賢先生的堅持。

  本書最早譯者李茂興係台大工學院高材生,政大企管所碩士,中英文造詣甚佳,經本書第一譯者引介,大量貢獻於心理學與研究方法學術翻譯,卻在2011年出版第七版前因故離世,令人惋惜,特為之紀念。本書四位譯者均曾在台灣大學受業於國家講座教授黃光國門下。心理學「本土化與華語化」是一體兩面。

  本書譯文疏漏之處,尚祈見諒,並歡迎斧正。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謹誌
2021年5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外文書的翻譯品質,在台灣學術界已經算是相當頂尖的了。許多社會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往往在翻譯成中文時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但這第十版顯然是經過了非常專業且細緻的校訂。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關於「自我概念」和「社會比較理論」那幾章,原作者的文風本身就帶有一種哲思的深度,而譯者成功地將這種思辨性保留了下來,沒有讓它淪為生硬的術語堆砌。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用中文邏輯思考的讀者來說,能夠流暢地吸收跨文化的心理學知識,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別是當它提到一些源自歐美社會脈絡的經典研究案例時,譯者還會適當地加入註釋或背景說明,這讓台灣的學生在理解那些特定文化情境下的實驗設計時,障礙大大降低。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與語言的轉換,體現了出版社在學術引進上的高度專業與尊重,讓這本經典得以在我們的課堂上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是成為一本讓人望而卻步的「翻譯障礙物」。

评分

如果你是那種「不想只停留在皮毛」的讀者,真心推薦這本。它的學術深度絕對經得起推敲,尤其對於那些想走學術研究路線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聖經級別的參考資料。我當年寫我的畢業專題時,有大量的理論基礎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細節,都是從書裡找到依據的。書中對於研究設計倫理的探討,雖然在後續的學術發展中可能有所演進,但它所奠定的基礎原則,依然是我們必須遵守的紅線。它不是那種輕描淡寫、只講概念的入門書,而是會帶著你深入研究文獻的脈絡,去理解一個理論是如何被建構、被驗證,以及最終如何被挑戰的。光是看它列舉的經典文獻引用列表,就知道這本書的背後資料庫有多麼龐大與紮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感覺就像是跟著心理學大師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數十年的學術對話,那種知識迭代的過程,是非常令人振奮的。

评分

這本經典教材的內容編排邏輯,我個人認為是極具啟發性的。它不像某些教科書是依循「主題」來劃分,而是更像是在描繪一個社會心理學家思考的「路徑」。從個體在群體中的認知運作開始,逐漸擴展到人際關係、偏見的形成,最後收束到大範圍的社會影響與行為改變。這種由內而外的推進方式,讓讀者能夠很自然地建立起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繫,而不是一塊一塊零散的資訊。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它與前一個章節的理論如何銜接,後一個章節的實證研究又是如何深化前者的假設。這種連貫性,是許多後續改版或衍生教材所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結構化思考方法的訓練,讓我明白在分析任何社會現象時,應該從何處著手,如何層層剝繭,這份能力,遠比記住幾個實驗結果來得寶貴。

评分

這本《社會心理學》原文書第十版,光是看到封面設計,就讓人感覺到一股紮實的學術氣息,那種厚重感,不是隨便翻閱就能掌握的。我記得當初為了準備期末考,幾乎是把這本書當成武功秘笈在啃。書裡對於群體動力學的闡述,特別是關於從眾現象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的經典。作者群用極為細膩的筆觸,拆解了人們在社會情境下,行為如何被周遭環境所形塑與拉扯,那種從微觀的認知失調到宏觀的社會運動影響,層次分明的論述方式,讓人讀來津津有味,同時也深深地感到一種知識的重量。尤其是關於偏見與歧視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羅列了各種實驗結果,更深入探討了這些社會弊病背後的認知捷徑與社會學習機制,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思,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判斷,背後隱藏了多少非理性的結構性因素。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在於提供了理論模型,更在於它提供了一套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去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實。讀完之後,看待新聞報導或人際互動的眼光,都會多了一層社會心理學的濾鏡,變得更為謹慎與深入。

评分

這本書的優點是它的全面性與歷史縱深,但相對地,對於初學者來說,閱讀起來的負擔確實比較沉重。那種密集的論述和不斷跳躍的跨領域連結,對於剛接觸社會心理學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吃不消」。我記得剛開始讀的時候,經常需要頻繁地查閱專有名詞的解釋,甚至需要搭配其他更基礎的教材輔助理解。不過,這也恰恰說明了它作為「權威參考書」的定位。它並沒有為了追求易讀性而犧牲掉學術的嚴謹性。書中的圖表和模型,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有點複雜,但一旦花時間去消化,就會發現它們是極為精煉地將複雜的社會互動過程視覺化了。對於課堂上老師強調的重點,這本書幾乎都有最詳盡的解釋和佐證,可以說是老師的「擴充講義」,只是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耕耘這片知識的沃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