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汽油噴射引擎(第五版) 

現代汽油噴射引擎(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靖雄
图书标签:
  • 汽油噴射引擎
  • 引擎技術
  • 汽車工程
  • 汽車維修
  • 現代汽車
  • 汽車科技
  • 燃油系統
  • 引擎控制
  • 汽車電子
  • 第五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詳細介紹了電腦、感知器、作動器、多工(MUX)系統的構造及作用,有別於其他同種類書籍的編輯方式,幫助於讀者對各種噴射系統的了解。接下來陸續由舊至新,漸進的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噴射系統;另外並獨有專章的介紹了電腦控制點火系統及車上診斷(OBD)系統,提供與汽油噴射引擎相關的重要資料,使書本更具可看性。

本書特色

  1.首先詳細介紹電腦、感知器、作動器及多工(MUX)的構造及作用,極有助於對各種噴射系統的了解,為有別於其他書籍的特殊編輯方式。

  2.接著陸續說明各種不同的噴射系統,由舊至新漸進介紹。

  3.獨有專章介紹電腦控制點火系統及車上診斷(OBD)系統,提供與汽油噴射引擎相關的重點資料,使本書內容更具可看性。
《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从基础到进阶》 本书简介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工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汽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成了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精密机械结构和先进材料科学的集成体。对于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所有热爱汽车的爱好者而言,掌握全面、深入的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知识,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 《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从基础到进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极具实践指导性的知识体系,覆盖现代汽车从机械结构到电子控制、从日常维护到复杂故障排除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陪伴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实用工具书。 第一部分:汽车基础结构与工作原理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读者对现代汽车的各个子系统有清晰、准确的认知。 第一章:汽车总体结构与集成化设计 本章将详细剖析现代汽车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车身、底盘、动力总成、电气设备和附件。重点介绍汽车结构向轻量化、模块化和集成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将探讨车身结构中的先进高强度钢材、铝合金以及复合材料的应用,解析这些材料如何影响车辆的碰撞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以及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此外,还将引入车辆网络架构的基础概念,如CAN、LIN以及FlexRay总线,为后续电子系统诊断打下基础。 第二章:发动机机械部分的精细化理解 虽然本书后续将深入探讨燃油系统,但本章回归本源,详细阐述发动机核心机械部件的最新发展。内容涵盖往复式发动机的最新设计趋势,包括缸内高压直喷技术(侧重于机械集成)、可变气门正时/升程技术的最新迭代(如博世的Valvetronic或丰田的VVT-iW等具体机构的结构差异与工作逻辑)。气缸盖和活塞组的材料革新及其对发动机耐久性和燃烧效率的影响将被深入分析。同时,正时系统的驱动方式(皮带、链条、齿轮传动)及其维护周期和常见故障模式也将被系统梳理。 第三章:底盘技术:操控性与安全性的基石 底盘系统是决定汽车性能和驾驶体验的关键。本章深入研究现代悬架系统的演变,特别是从传统麦弗逊/双叉臂到更复杂的五连杆悬架的设计理念。重点讲解主动式悬架技术(如磁流变液减震器和空气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传感器布局和控制策略。转向系统部分,传统液压助力将被淘汰的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结构、力矩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失效保护机制作为核心内容。制动系统方面,除了传统的ABS/EBD,对电子驻车制动(EPB)和制动辅助系统(BA)的集成化设计进行详细解读。 第二部分:汽车动力系统的高级维护与诊断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动力总成中对效率和排放影响最大的部分,侧重于现代技术的实践应用。 第四章:传动系统的精进:自动变速器技术进阶 自动变速器(AT)已进入多档位甚至无级变速的时代。本章详尽分析液力变矩器的锁止策略、行星齿轮组的优化设计,以及现代8速、10速AT的换挡逻辑与电控单元(TCU)的交互。对于无级变速器(CVT),重点剖析其钢带/链条的受力分析、液压控制系统对传动比的精确调节,以及高扭矩输出下的可靠性挑战。双离合变速器(DCT)部分,将对比湿式与干式离合器的结构特点、换挡执行机构的响应速度及其在不同驾驶模式下的能量损耗差异。 第五章:冷却与润滑系统的优化管理 高效的热管理是现代发动机稳定运行的关键。本章不再局限于水泵和散热器的传统概念,而是深入探讨电子节温器、集成式热管理模块(涉及发动机、电池甚至座舱的统一热平衡)的工作流程。对冷却液的化学特性、防腐蚀与导热效率的最新研究进行介绍。润滑系统方面,变排量机油泵的工作原理、机油质量传感器和油泥诊断技术,以及对低粘度机油在不同工况下保护性能的评估方法将成为重点。 第六章:电气系统与车身电子控制单元(BCM) 本章概述现代汽车的电气架构,从低压直流系统到高压(混合动力/电动车)系统的安全隔离与管理。重点关注车身电子控制单元(BCM)的核心功能,如照明控制、防盗系统(Immobilizer)、遥控进入系统(RKE)的加密与通信协议。对车载诊断接口(OBD-II/EOBD)的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协议进行深入解析,为后续故障码读取和数据流分析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故障诊断的系统化方法论与前沿工具 本书的精髓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提供一套严谨的、可复制的故障诊断流程。 第七章:诊断思维:从症状到根源的逻辑推导 本章强调“排除法”和“对比分析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正确解读驾驶员反馈(如异响、抖动、性能下降)的语意,将其转化为技术语言。讨论“症状与故障的因果链分析”,特别是区分偶发性故障(Intermittent Fault)与固定性故障的诊断技巧。介绍使用“五问法”来快速锁定问题范围的有效性。 第八章:传感器与执行器的信号解读与测试 现代汽车的诊断高度依赖于对电子信号的准确判断。本章系统讲解各类关键传感器(如氧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正常的电压/电流输出范围及波形特征。针对执行器(如喷油嘴、点火线圈、电磁阀),提供离线测试(如电阻测试)和在线测试(如示波器抓取驱动信号)的详细步骤与标准。特别引入“信号质量分析”的概念,教会读者区分是传感器本身故障还是信号线路干扰导致的误判。 第九章:高级诊断工具的使用与数据流分析 本章面向专业维修人员,深入介绍示波器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详细讲解如何设置时间基、电压基,如何捕捉瞬态信号,如霍尔效应信号、CAN总线数据包的冲突信号等。数据流分析是现代诊断的核心技能,本章将列举不同工况下(如怠速、加速、恒速巡航)关键参数(如燃油修正值、节气门开度、氧传感器反馈电压)的正常范围,并提供数据异常时的判断流程图。讲解如何利用工厂维修手册中的诊断树(Diagnostic Tree)进行高效排故。 第十章:排放控制系统与后处理技术 环保法规是驱动汽车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本章详述三元催化器的反应机制、颗粒捕集器(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结构、再生过程(包括被动再生、主动再生和强制再生)的控制逻辑。重点分析SCR系统中的AdBlue(尿素溶液)喷射与计量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其对尾气排放的影响。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诊断仪监测DPF的烟灰负载率和压力差,以判断再生是否正常工作。 结语 《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从基础到进阶》的编写理念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全书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力求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复杂的汽车技术。它不仅能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准确地解决日常维修中的疑难杂症,更能引导他们站在更宏观的技术前沿,迎接未来汽车维护的挑战。掌握本书内容,即是掌握了在竞争激烈的汽车服务领域中立足并取得成功的关键钥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電腦、感知器、作動器及多工(MUX)系統
1.1 概述
1.2 電腦
1.2.1 概述
1.2.1.1 電腦的功能
1.2.1.2 電腦的稱呼
1.2.1.3 電腦的安裝位置
1.2.2 電腦的基本組成與原理
1.2.2.1 概述
1.2.2.2 微電腦的基本組成
1.2.2.3 程式與電腦語言
1.2.3 電腦的構造及各零件的基本功能
1.2.3.1 電腦的構造
1.2.3.2 電腦內各主要零件的基本功能
1.2.4 電腦內各主要零件的構造及作用
1.2.4.1 參考電壓調節器
1.2.4.2 放大器
1.2.4.3 轉換器
1.2.4.4 微處理器
1.2.4.5 記憶體
1.2.4.6 輸出驅動器
1.3 感知器
1.3.1 概述
1.3.2 感知器的分類
1.3.3 各種感知器的構造及作用
1.3.3.1 空氣流量感知器
1.3.3.2 壓力感知器
1.3.3.3 溫度感知器
1.3.3.4 曲軸位置感知器
1.3.3.5 節氣門位置感知器
1.3.3.6 含氧感知器
1.3.3.7 車速感知器
1.3.3.8 開關
1.3.3.9 Bosch新型熱膜式空氣流量計
1.4 作動器
1.4.1 概述
1.4.2 各種作動器的構造及作用
1.4.2.1 作動器的種類
1.4.2.2 電磁線圈式作動器
1.4.2.3 電動馬達式作動器
1.4.2.4 繼電器式作動器
1.4.2.5 感溫式作動器
1.5 多工(MUX)系統
1.5.1 概述
1.5.2 多工概念
1.5.3 多工系統設計
1.5.4 MUX語言
1.5.5 MUX的先進應用
第1章 學後評量
第2章 汽油噴射系統概述
2.1 汽油噴射系統的發展過程
2.2 汽油噴射系統的優點
2.3 汽油噴射系統的分類
第2章 學後評量
第3章 電腦控制單點汽油噴射系統
3.1 概述
3.2 汽油供應系統
3.2.1 概述
3.2.2 電動汽油泵
3.2.3 汽油濾清器
3.2.4 汽油壓力調節器
3.2.5 噴油器
3.3 各種作用資訊取得
3.4 資訊處理及控制
3.4.1 ECU
3.4.2 各項特殊控制
3.5 Mono-Motronic系統
第3章 學後評量
第4章 多點汽油噴射系統
4.1 概述
4.1.1 集中控制系統概述
4.1.2 進氣歧管多點汽油噴射系統概述
4.2 進氣系統
4.2.1 概述
4.2.2 節氣門體
4.2.3 進氣總管及歧管
4.2.4 惰速控制閥的構造及作用
4.2.4.1 概述
4.2.4.2 空氣閥的構造及作用
4.2.4.3 ISC(IAC)閥的構造及作用
4.2.5 電子節氣門
4.3 汽油供應系統
4.3.1 概述
4.3.2 電動汽油泵
4.3.3 汽油濾清器
4.3.4 汽油脈動緩衝器
4.3.5 壓力調節器
4.3.6 噴油器
4.3.7 冷車起動噴油器
4.4 ECM的各種控制功能
4.4.1 汽油噴射正時控制
4.4.2 汽油噴射量控制
4.4.3 點火時間控制
4.4.4 怠速控制
4.4.5 汽油泵控制
4.4.6 汽油切斷控制
4.4.7 冷氣切斷控制
4.4.8 水箱冷卻風扇控制
4.4.9 EGR控制
4.4.10 EVAP控制
4.4.11 其他各種控制
4.4.12 自我診斷、故障安全及備用功能
4.5 缸內汽油直接噴射系統
4.5.1 概述
4.5.2 GDI引擎進氣系統
4.5.3 GDI引擎汽油供應系統
4.5.4 GDI引擎的汽油噴射控制
4.6 Toyota D-4S系統
第4章 學後評量
第5章 點火系統
5.1 概述
5.1.1 功能需求
5.1.2 點火系統的種類
5.2 電子火花提前點火系統
5.2.1 概述
5.2.2 各感知器及輸入訊息
5.2.3 ECM點火控制
5.2.4 Toyota ESA點火系統
5.2.5 Bosch SI點火系統
5.3 無分電盤點火系統
5.3.1 雙輸出端點火線圈式
5.3.2 單輸出端點火線圈式
5.4 點火器
5.4.1 概述
5.4.2 點火器的種類、構造及作用
第5章 學後評量
第6章 車上診斷(OBD)系統
6.1 OBD-I系統
6.1.1 概述
6.1.2 ECM與MIL、PROM、DTC
6.1.3 監測電路與非監測電路
6.1.4 DTC的顯示
6.2 OBD-II系統
6.2.1 概述
6.2.2 OBD-II系統的立法過程
6.2.3 OBD-II系統的目標
6.2.4 OBD-II系統的硬體
6.2.5 OBD-II系統的DTC
6.2.6 OBD-II系統對與排放有關零件的保證
6.2.7 SAE J1930專有名詞與頭字語
6.3 OBD-III系統
第6章 學後評量
參考資料參-1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2605
  • 叢書系列:大專汽車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9 x 26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五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其实挺合理的,从基础的燃油供给系统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喷油嘴的构造、ECU的逻辑控制,最后再到故障诊断。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或者需要温习基础的机械背景人士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平衡。书中附带的许多图示,特别是那些爆炸视图和工作原理示意图,画得非常清晰,让我能很快理解那些抽象的电控概念。不过,我想提一个小的观察:针对一些特定的日系或欧系车厂的独门技术,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有点过于笼统了。举例来说,本田的i-VTEC燃油喷射策略和宝马的Valvetronic系统在喷射控制上的差异,如果能有更具体的案例分析,哪怕是引用几篇相关的技术文献做参考,都会大大增加其实用价值。现在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本通用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能直接上手解决特定品牌问题的“武功秘籍”。下次再版时,增加一些针对主流车系的深度剖析案例,会更加贴近一线维修人员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用词准确,这对于技术手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避免了太多口语化和模棱两可的表达,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非常精确,这极大地减少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偏差。我个人很喜欢它在解释复杂电磁阀工作原理时,那种不厌其烦的、一步步拆解的叙述方式。然而,这种过度严谨有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枯燥感。很多章节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规范文件,缺乏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历史演变的脉络介绍来调剂一下。比如说,当讲到电子油门控制(ETC)如何与喷射系统协同工作时,如果能穿插一些早期的机械控制系统和现代电子控制系统之间的对比,或者讲讲某个关键技术(比如多孔喷油嘴)被引入的背景故事,那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也能提升阅读的乐趣。希望作者能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稍微增加一些叙事的张力,让技术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而不是纯粹的知识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真的很不错,纸张摸起来挺有质感的,不是那种一翻就掉色的廉价纸。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字体大小和行距都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不过,话说回来,内容上的深度,我个人觉得还是有提升空间的。虽然讲了很多理论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算友好,但对于已经有几年经验的技师或者想深入研究的工程师来说,可能就有点浅尝辄止了。比如,在谈到最新一代的缸内直喷技术(GDI)的燃油雾化和燃烧控制的复杂性时,感觉描述得不够深入,缺少一些实际的工况数据佐证。我很期待能在后续的版本中看到更多关于碳排放控制、混合动力系统集成以及先进诊断工具在喷射系统故障排除中的应用实例。毕竟现在车厂都在推这些新技术,教材也得跟上时代的脚步,不然总觉得读起来有点跟不上主流发展,有点像是停留在几年前的知识体系里。整体来说,作为工具书的实体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但知识内容的更新速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希望作者能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故障诊断部分的图表应用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虽然它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故障代码及其对应的可能原因,并且提供了基础的测试步骤,但当我实际面对一个间歇性断火或者喷油压力不稳的疑难杂症时,这本书提供的指导显得有些泛泛。它更多是告诉你“可能是什么”,而不是“如何系统性地排除”。例如,面对一个P0171(系统过稀)的故障,书中给出的排查顺序是:真空泄漏、氧传感器、喷油嘴堵塞。这个顺序是标准的,但缺少了针对现代高压直喷系统的特定考量,比如高压泵的泄压阀是否工作正常,或者低压油泵的供油能力是否在负载下衰减。如果这本书能加入更多基于实际示波器波形分析的案例,展示真实的电压信号、电流波形以及压力曲线,指导读者如何从“测”到“判”,而不是仅仅从“查”到“猜”,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每一位汽车维修技师的案头必备宝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参考的层面。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来期望它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尤其是在如何优化现有系统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平衡方面。说实话,它的大部分内容,在过去几年的技术研讨会或者专业期刊上都能找到类似的论述。它的优点在于全面和系统,它确实把汽油喷射引擎的整个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没有遗漏掉任何一个核心组件。但是,真正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干货”,比如针对特定转速区间的喷射脉宽修正算法的底层逻辑,或者如何利用高阶诊断仪进行深层次的参数标定,这些更偏向于“高级玩家”的知识点,书中介绍得相对保守。这使得这本书在我心中更像是一本“合格”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经典”的必读书。如果作者能大胆地披露更多关于ECU刷写和性能调校方面的底层技术限制和解决方案,那这本书的价值会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现在的版本,更像是给技术学院学生打基础用的,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摸爬滚打了很久的工程师来说,惊喜感略显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