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師父說心經4 讓生命更豐富

光師父說心經4 讓生命更豐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慧光法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心不煩惱,纔能快樂。
 
  上一冊談瞭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本書接續談精進、禪定、般若:
 
  精進——修任何善法都必須要精進。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精進度懈怠。
 
  禪定——一般人的眼睛都是嚮外看的,鮮少有另一隻眼能看見自己。心安住於法上,就是禪定,禪定的心具有專一、安穩、敏銳及清淨的性質。禪定度散亂。
 
  般若——樂,沒有永遠的樂;苦,也不是永遠的苦。隻要因緣改變,它就產生變化。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般若度愚癡。
 
  一件事情做久瞭,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生命中最大的功課?《心經》的智慧將帶我們前往更清淨自在的境地,更靠近自己的心。
 
本書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瞭《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係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慧光法師
 
  菩薩寺 IBS 總住持
 
  齣生於颱灣,1994年於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禮星雲大師披剃齣傢,於佛光山叢林學院進修畢業。曾擔任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佛學院主任,專修龍樹菩薩中觀哲學的教理,熱衷講授《大智度論》、《入中論》、《菩提資糧論》、《心經》、《八識規矩頌》等中觀、唯識課程。
 
  2008年於大陸深圳弘法寺,得禪門泰鬥本煥老和尚傳法,為臨濟宗弘法堂上45代禪人,得法號常安慧光。
 
  法師有感於「佛法大乘,般若為本」,於2015年歷經漫長8年其中3次閉關,嚴勘校正並重新標句600捲《大般若經》,印製完成41冊齣版。而後經常於港颱舉行般若轉經法會,歡喜說法度眾。
 
  為報佛恩及圓滿齣傢的本願,法師於2014年毅然前往佛齣生地尼泊爾興學,開展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僧伽教育的弘法大業。2021年獲頒聯閤國維和者聯邦委員會人道主義者奬項。
 
  法師始終秉持大乘菩薩的修行,不捨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願正法常住世間。
 
編者簡介
 
李惠貞
 
  射手座。1969年宜蘭齣生,輔大大眾傳播係畢。齣版界資深工作者,《Shopping Design》前總編輯。現以獨立工作者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畫」、「工作相談室」,並擔任颱中大裏菩薩寺企畫顧問。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
 
繪者簡介
 
封麵書畫/邱秉恆
 
  1948年齣生於嘉義,大學就讀師大美術係專攻西畫,在校期間受到廖繼春先生教導頗深。畢業後進入颱北市立中正高中擔任美術老師。曾言,「當一件事做到徹底,滲透到我們的心、滲透到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纔能夠去教。」
 
  大學畢業後偶遇一位中國文化造詣甚深的老先生,自此進入全然貫通的藝術之境。「人生就是在鍛鍊穿透力,穿透錶象,提煉本質。本質就是心性。練技巧,不如練心,心成就之後,技法是無窮的。」至今創作不輟,仍行走在藝術的道路上。
 
設計者簡介
 
霧室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成為自由人》、《瀋靜而洶湧的大地》等。
 
  「不隻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獲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綠色設計獎
  《氣味島》獲2019金蝶獎銀獎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2019金蝶獎榮譽奬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漂浮之境專輯》獲2018德國IF 設計獎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並獲第11屆澳門設計雙年展海報設計類優異獎
  《鄉愁與流浪的行闆》、《遠行與迴歸的長路》獲2015金蝶獎金獎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慧光法師
 
  一般人學習佛法,以為隻要依靠信仰或是培養自己的福德就能夠解脫。其實佛說,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來自外在的境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成立的。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纔導緻煩惱的生起,因為煩惱生起,纔促成業的造作,導緻輪迴的苦。我們要斷除煩惱,解決生命中的苦,一定要開智慧,透過智慧將根源解除。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學佛,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在這上麵用功,可以說都還在門外轉,尚未走入佛法的核心,因此根本的煩惱以及苦的問題,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心經》,《心經》能開啟我們對生命正確的領悟,是令我們快樂的方法,也是學習佛法最核心的目的。
 
  佛開示的佛法很多,但是講經說法不同於上課,而是對人的生命或生活中所麵對的睏難、煩惱和苦,進行引導和開示。由於開示的對象不一,所以每次講的內容也有差異。佛開導的層次非常深廣豐富,有些屬於因果觀念,比如說在傢庭或團體裡能夠和諧相處,是因為有慈悲心,倘若我們都隻關注自我,一定會常與人結惡緣,慢慢人際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你不去關心別人,心中就會容不下他人,如此一來,就無法得到生活的和諧與快樂。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世尊開演般若的甚深教法,乃是為開啟我們對世間一切現象的瞭解,並如實地體會萬物存在的實相,也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當你內心強烈地執著有「我」,或認為境界中有一個可被你執著的真實對象,煩惱就會一直存在。由於不知實相是什麼,我們便顛倒地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真實的,因此生起苦惱,輪迴不息。瞭悟緣起性空,並非意味放棄一切,而是正確地看待世間,不因錯誤的認知導緻苦惱。
 
  所以佛教導我們迴到認知的原點,去看清楚,深入地觀照,瞭解境界都是因緣所生。隻要是因緣所生,它就是無常的;隻要是無常的,它就沒有實體。當你真正地懂瞭,那不是一種概念或思想上的理解,而是內心如實地接受、明白這個道理,煩惱纔能斷除。
 
  如今科學也可以用來佐證佛教所講的緣起無自性的真理。因為物理現象研究到最後,已經沒有物理的特質瞭,比如量子力學說物理現象隻是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呈現的方式是一種波動。物理現象不僅佔有空間、也具有重量,然而到量子層次的時候,它便失去重量的特質,也不佔空間,隻是一種能量。你說它有實體嗎?它沒有實體,但確實存在,不能說什麼都沒有。
 
  以佛法來說,這樣的層次已近乎「空」。世間一切萬物皆是能量的組閤,這些現象又分為地水火風空識,組成「我」的身心狀態。其中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也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卻一直執著有「我」,當麵對境界時,便用這個「我」去迴應,這就是最初顛倒的認知,從此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
 
  其實我們的心是最好的收發器,具有微妙不思議的能力,可以收到宇宙間很微細的能量波動。如同手機,使用者距離遙遠也能通話,這是因為它能收發空間裡的波動。我們的心也有這樣的功能,能察覺各種能量或現象界的變化,隻是平常我們太依賴感官瞭,習慣用眼睛看、耳朵聽,心開發齣來的功能反而少之又少。
 
  有些修行人說自己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例如走進一個空間或去到一個地方,突然感覺似曾來過。我們的心本具感知能量變化的能力,非僅能感知現前的事物,亦可瞭知過去或未來。
 
  即使是很微細的存在,佛透過禪定的觀照,也可以感知到它的變化,這就是心能瞭知一切法的根本功德。心,我們每個當下都在用它,但心到底是怎麼一迴事?我們全部的思惟、感受,各式各樣的心靈活動,都從心齣發。心是什麼呢?我說我很快樂,快樂是怎麼生起?我很痛苦,痛苦又是怎麼生起?心到底是怎樣起變化的?這都是佛教要去探索的實相。
 
  佛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講瞭二十二年,《心經》可以說是其中的精華,隻用二百六十個字,就將佛法最核心的智慧圓滿地錶達齣來。若再深究,《心經》的要義則是「無所得」。透過理解和觀察,明瞭空性的道理,纔能達到無所得的境界。成就無所得的智慧,纔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斷除種種錯誤的認識,並超越一切恐怖和苦厄,達到究竟解脫。
 
  佛法深廣,大眾很難理解。一般人在生活遭遇的問題,就佛法來看是很枝末的事,比如跟某某人吵架、相處不愉快等等。學佛要探究的是根源,否則同樣的煩惱將會持續擾亂你。為何會跟人吵架?一定有個觸動的點,讓你和別人產生抵觸。這個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源自於哪裡?探索到根本,你會發現就是因為有「我」,纔生起「他侵犯我」的念頭。
 
  然而一般人關注的都不是根本的問題,探討這些佛法,會覺得離自己正在麵對的睏境太遙遠瞭,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我執纔是根本,根本解決瞭,枝末的問題隨之解除。就好像一棵樹,沒有瞭根,枝芽通通會枯死。隻是一味地處理枝末,這邊砍斷,那邊又生齣,因為沒有根本解決,所以陷入無盡的輪迴。
 
  學習《心經》即是要去除根本的問題,開啟清淨的智慧。如何讓眾生發心學習,這是最殊勝也是最難的,因此有這係列談《心經》的書。希望用親近的文字,引領大傢走入佛法的本質,從而幫助自己的生命。
 
  智慧的圓滿不是一生成就的事,《心經》的探索也沒有終點。佛用瞭二十二年講解生命的智慧,都含藏在《心經》簡短的經文中。《光師父說心經》係列將藉由現代眼光帶你敞開佛法的堂奧,期盼每一冊都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光明與法喜,從無明煩惱的此岸,趣嚮自在解脫的彼岸。

圖書試讀

上一冊我們談瞭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檀波羅蜜)、持戒(屍羅波羅蜜)、忍辱(羼提波羅蜜),接下來要談精進(毘梨耶波羅蜜)、禪定(禪那波羅蜜)、般若(般若波羅蜜)。
 
修善法不能被動,不是等別人來邀我纔去做,修任何善法都必須要精進。例如在世間經營事業、培養良善的因緣或人際關係等等,必須要主動,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纔有辦法超越。
 
我們可以將一個人關在房間裡,要他用功辦道,不要四處攀緣,然而如此一來,雖然身體在房間裡獲得止靜,心卻無法安住,還是會心猿意馬、鬍思亂想。如果不是自發積極地想要超越煩惱,是不可能成就的。
 
安靜獨處的時候想一想,我們都曾有煩惱,它是如何讓你受苦?倘若沒有察覺「苦」是由煩惱而起,也沒有認定這個就是「苦」—沒有深刻地體會,煩惱生起時,就會不自覺地隨著煩惱轉。
 
尤其是在生命經歷過一段苦難之後, 應迴想一下,什麼是煩惱最初的樣子?煩惱是如何說服你,然後帶給你苦或傷害?要常常去思惟這段苦的因緣。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動積極。
 
精進有一定的目標或方嚮,就像發願一樣。剛開始叫「信願」,對某件事產生瞭信心或希望後,有一個努力的目標—「我想要成為什麼」。於此,再往前跨齣一步,即是精進。倘若隻是坐著想,卻從未付諸行動,這樣便隻有信願,猶未發起精進。如同坐在傢裡未走齣門,怎有可能去到目的地呢?精進,就是已經跨越齣去瞭,正走在路上。
 
精進的再進步,就是不休息。當人精進到某種程度,身心感到疲纍時,很容易告訴自己這樣就夠瞭,便不再用功而停頓下來。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淨土法門著重於信願的修持,但它其實也是智慧的法門,因為抉擇往生淨土,必須具備智慧。佛在開示淨土法門時說,這是「難信之法」,因眾生目睹周遭都是苦的境界,很難相信有極樂世界,認為那是烏托邦,不可能存在。因此對於佛所說的「難信之法」,你要生起信心,深入理解,纔會有動力堅持一心不亂,念佛求生淨土。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