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邊緣人物:禪門人物的風姿與領悟

大地邊緣人物:禪門人物的風姿與領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兆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地邊緣人物》所描述的,都是是禪門的大德。我國自晉唐以來,禪門人物,各具風姿,慧光流轉,以啟迪眾生。故本書所述,從達摩的行跡,德山的來勢,雲門的敲門,……以至臨濟的托開,投子的投明,道吾的不道,各有妙諦,各顯神通。
 
  禪師們的棲止,起初僅是一個衷心的嚮往,隨後便是一個絕妙的行蹤。他們處身叢林,竹窗留影,蓮池印心,語言動定,皆入三昧。外頭儘是天翻地覆的世界,這裏卻是天清地寧的局麵;外頭儘管是吵吵鬧鬧的聲音,這裏卻是諄諄懇懇的言詞。禪師們又各有絕大的本頭,凡疑遇難,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
 
  作者以他敏捷的想像力,把握一刻間的意象,又能創造一份得心應手的活言語,給每一位禪師的風姿,點染一些光彩,收到人物錶現的恰當效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程兆熊(1907—2001)
 
  江西貴溪縣人,齣生於理學世傢的三闆橋,當代新儒傢代錶人物之一,更是當代思想實踐傢、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譽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濛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係轉園藝係,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棄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任青年學生幹部訓練團主任教官,繼任軍委會軍訓部專員視察東南西南八省,期間發錶﹤儒傢思想與國際社會﹥一文,後以川滇特別黨部書記長身份負責滇越鐵路接管事宜。曾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刊物及自強日報,曾行文陳誠副總統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以樹立社會文化重心。抗戰後歸鄉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農學院)任校長。繼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臺灣任教八年後,藉調香港中文大學任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係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係,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係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係《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颱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迴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係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晚年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畢生以復興鵝湖書院為職誌。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係,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且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清境武陵福壽山農場、石門水庫原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大學池等皆齣自其手,曾獲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禪宗智慧與風姿》、《憶鵝湖》、《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論中國庭園花木》、《中國農業論衡—新農業哲學》、《中華園藝史》、《四書大義》、《五經大義》、《儒傢教化與國際社會》、《儒傢思想—性情之教》、《道傢思想—老莊大義》、《臺灣山地紀行》、《高山族中》、《山地書》等近百種農禪文哲儒道相關著作。

圖書目錄

前言

(一)達摩的行跡
(二)德山的來勢
(三)雲門的敲門
(四)趙州的門
(五)黃蘗的罵
(六)香林的成勞
(七)俱胝的一指
(八)百丈的大雄峯
(九)仰山的遊山
(十)南泉的庭前花
(十一)風穴的一塵
(十二)鏡清的雨滴聲
(十三)洞山的寒暑
(十四)臨濟的托開
(十五)投子的投明須到
(十六)道吾的不道不道

附(1) 禪源諸詮集諸序附語
附(2)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附語

圖書序言

前言
 
  此一小書,係於民國三十二年六月作於雲南昆明市郊之大石壩興隆寺內,當時正為抗日戰爭步入最艱苦之一階段,而當地之滇越鐵路之主權,則猶在法國人之手中。餘以曾留學法國之故,被派至該處,即一方麵準備收迴此一鐵路之工作,而一麵則蟄居寺中,寫此小書。迨此鐵路從法人手中收迴以後,乃迴故鄉創設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為信江農學院。此乃閤以前信江書院與鵝湖書院而成者。因一己夙習農學,遂頗有長居鵝湖之誌,身旁攜此小書原稿,便印作校內諸生自修之用。不憶數年之後,河山頓改,乃居港九,任教於桂林街之新亞書院凡兩載,而此書仍存。嗣後又八年有半,重迴新亞,而新亞已大為擴充,非復桂林街時代之新亞。當經數月之麻煩,終於重迴新亞之際,錢校長賓四先生特嚮新亞同學介紹,說我於勞謙二字,能夠做到,而為所不及;唐教務長君毅兄,則謂我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等等。我當即答以凡此幾皆使我因慚愧而汗流,因感激而淚下。隨又自述一己總覺世界過於繁複,故二十餘年以來,總希一己能簡單化。又念世界日趨於平麵,故二十餘年以來總深懼陷落,而時希一己能自上提。此或即為一己稍能勞謙,稍能平淡之故,然此勞謙與平淡之道,終屬一無窮無盡之道。於此緻力,實有其無限之過程,故深願與新亞同學共勉。歸至寓所,稍檢行囊,又見此一小書之殘稿,並以前在桂林街新亞學術講演會所講〈二十世生物科學上之生命解釋〉一演講稿。曾於農曆元旦整理之。另有〈劉邵人物誌與陳襄經筵論贊〉一文,曾於新亞生活上一度發錶者,深覺為與新亞幅學共勉計,有一併重印之意義。又禪門精語,每為人所不易見到,原擬附刊於拙著《大地邊緣人物》一書中,惟未及排印,茲一併附此,亦不妨便覽。時日如流,世局多變,曾以太平之線索為此一小書之副題,又曾續作《大地人物》,以從生活之體驗上,論宋明大師。作《大地邊緣人物》,以從風姿領悟上論禪門大德。更作《論語講義》,《孟子講義》,及〈孔子之態度與孟子的氣概〉等文,以與世人,同觀聖賢。凡此固皆有其一己之深感。本此以言,則此一小書,實有其一種概論之性質。雖自問此後所論,較此已大有所進,但終不忍棄之。甚望讀者,不吝指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