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一小書,係於民國三十二年六月作於雲南昆明市郊之大石壩興隆寺內,當時正為抗日戰爭步入最艱苦之一階段,而當地之滇越鐵路之主權,則猶在法國人之手中。餘以曾留學法國之故,被派至該處,即一方麵準備收迴此一鐵路之工作,而一麵則蟄居寺中,寫此小書。迨此鐵路從法人手中收迴以後,乃迴故鄉創設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為信江農學院。此乃閤以前信江書院與鵝湖書院而成者。因一己夙習農學,遂頗有長居鵝湖之誌,身旁攜此小書原稿,便印作校內諸生自修之用。不憶數年之後,河山頓改,乃居港九,任教於桂林街之新亞書院凡兩載,而此書仍存。嗣後又八年有半,重迴新亞,而新亞已大為擴充,非復桂林街時代之新亞。當經數月之麻煩,終於重迴新亞之際,錢校長賓四先生特嚮新亞同學介紹,說我於勞謙二字,能夠做到,而為所不及;唐教務長君毅兄,則謂我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等等。我當即答以凡此幾皆使我因慚愧而汗流,因感激而淚下。隨又自述一己總覺世界過於繁複,故二十餘年以來,總希一己能簡單化。又念世界日趨於平麵,故二十餘年以來總深懼陷落,而時希一己能自上提。此或即為一己稍能勞謙,稍能平淡之故,然此勞謙與平淡之道,終屬一無窮無盡之道。於此緻力,實有其無限之過程,故深願與新亞同學共勉。歸至寓所,稍檢行囊,又見此一小書之殘稿,並以前在桂林街新亞學術講演會所講〈二十世生物科學上之生命解釋〉一演講稿。曾於農曆元旦整理之。另有〈劉邵人物誌與陳襄經筵論贊〉一文,曾於新亞生活上一度發錶者,深覺為與新亞幅學共勉計,有一併重印之意義。又禪門精語,每為人所不易見到,原擬附刊於拙著《大地邊緣人物》一書中,惟未及排印,茲一併附此,亦不妨便覽。時日如流,世局多變,曾以太平之線索為此一小書之副題,又曾續作《大地人物》,以從生活之體驗上,論宋明大師。作《大地邊緣人物》,以從風姿領悟上論禪門大德。更作《論語講義》,《孟子講義》,及〈孔子之態度與孟子的氣概〉等文,以與世人,同觀聖賢。凡此固皆有其一己之深感。本此以言,則此一小書,實有其一種概論之性質。雖自問此後所論,較此已大有所進,但終不忍棄之。甚望讀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