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學指南: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

榮格心理學指南: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宏晉
圖書標籤:
  • 榮格心理學
  • 分析心理學
  • 心理學
  • 人格心理學
  • 潛意識
  • 原型
  • 集體無意識
  • 夢的解析
  • 心理治療
  • 當代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規模宏大,邀集瞭十四位當代執牛耳的榮格心理學傢,就其專精的概念或領域專文執筆,讓讀者得以透過大師之眼,掌握榮格各個概念之源流脈絡、內涵精髓與當代價值。本書視野超越瞭心理治療與心靈成長,涵蓋科學研究、藝術文化、哲學思潮,堪稱該領域集大成的裏程碑之作。

  當代讀者因榮格而認識許多「嶄新」的概念──原型、陰影、阿妮瑪……,但榮格本人卻自謙說,他隻是挖掘古老文化的思想寶藏,讓它們重新麵世而已。這意味,榮格斐然的思想成就不隻有其淵遠流長的哲思底蘊,時至今日,也因應著世界的變動而不停發展、調整、交融於我們現代人的心靈。

  然而榮格思想博大精深,令學習者如瞎子摸象。本書之廣納百言、遼闊視野,恰恰描繪齣客觀、詳實的學習地圖,讓讀者不隻從中熟稔榮格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更看見它們於榮格之後的發展概況──或延伸,或顛覆;或實踐於心理治療,或應用至宗教與藝術領域──榮格思想的當代意義,在作者群的齊心勾勒下鮮明呈顯,不管是對於學術研究、治療實務,或是洞悉當今世局、自我心靈提升,都將帶來巨大啟發,實為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寶典。

  本書作者們敬重榮格的思想遺產,但並不因而鸚鵡學舌,而是各闢蹊徑,更深入地發展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正因此,這部《指南》對於係統性研讀榮格心理學的最新趨勢,帶來適時、可靠且價值非凡的貢獻。──馬瑞歐.賈科比(Mario Jacoby)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學院講師與督導分析師

本書特色

  ★榮格心理學「第一」且「唯一」指南(Handbook)!
  ★世界級榮格大師集體創作,最具係統性與前瞻性的榮格思想導覽!
  ★依榮格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與領域編章,提綱挈領,一目瞭然!
 
精神的迷宮與探索:心靈深處的隱秘地圖 一部深入人類心智核心,追溯潛意識邊界,並描繪自我整閤曆程的權威著作 導言:探尋心智的未知疆域 人類的心靈,宛如一片廣袤無垠、深不可測的海洋。我們清醒的意識,隻是其錶層泛起的漣漪,而在其深處,潛藏著更古老、更強大、影響我們行為與情感的隱秘力量。本書並非一部停留在對既有理論進行整理的教科書,而是一份麵嚮所有渴望理解自身復雜性、追求心性完整的人的深度導航圖。它引導讀者穿越意識的邊界,進入那片由原型、象徵和集體記憶構築的宏偉精神領域。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揭示人類經驗的普遍結構——那些塑造瞭神話、藝術、宗教和個人命運的“不變模式”。我們不僅要理解這些模式是如何運作的,更要學習如何將其整閤進日常的生命實踐中,從而實現個體存在的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不是一個關於“修復”或“修正”錯誤行為的指南,而是一次關於“成為”真正的自己的旅程。 第一部分:心靈的架構與底層的迴響 一、超越經驗主義:意識與潛意識的辯證關係 現代心理學常將心智簡化為可測量的刺激與反應鏈條,但人類經驗遠比此更為豐富和矛盾。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精細的心靈模型,它超越瞭笛卡爾式的二元對立,強調意識(Ego)與非意識(Non-conscious)之間的動態互動。我們探討“情結”(Complexes)如何作為情感和認知交織的能量中心,在不知不覺中主導我們的決策與人際關係。它們是心靈的“引力黑洞”,吸引著特定的經驗進入我們的軌道。理解情結的起源和運作機製,是邁嚮自我覺察的第一步。 二、集體記憶的藍圖:原型的力量 人類的經驗並非完全是後天習得的。本書深入探討瞭原型(Archetypes)的概念——那些跨越文化、時代和地理界限的、先驗的結構性模式。它們是人類共享的心靈遺産,如同遺傳的身體結構一樣,刻印在我們的精神基因中。 我們將剖析一些核心原型,例如: 陰影(The Shadow): 我們拒絕承認、壓抑到潛意識中的那些“不閤時宜”的特質。它並非單純的“惡”,而是未被開發的潛能和被否認的生命力。如何麵對和整閤陰影,是勇氣和真實性的試金石。 阿尼瑪/阿尼姆斯(Anima/Animus): 異性靈魂的內在意象。它們不僅決定瞭我們如何看待異性,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創造力、情感錶達和理性判斷的平衡。我們將詳細闡述當這些內在形象未被意識到時,如何在投射中製造人際關係的混亂。 母親原型與父親原型: 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更是滋養、權威、限製與解放的象徵性力量。它們決定瞭我們對“接受”與“秩序”的內在需求。 三、象徵的語言:通往非理性領域的鑰匙 理性語言的局限性在於,它難以捕捉到強烈的情感、神秘的經驗或深刻的直覺。本書強調象徵(Symbols)纔是潛意識的“母語”。 我們考察夢境、神話敘事和藝術創作中反復齣現的象徵意象——蛇、圓、橋梁、迷宮——如何為我們提供關於心靈狀態的非邏輯信息。象徵不是謎題,而是指嚮一種超越言語的、更豐富現實的“活的指引”。學會解讀這些象徵,就是在學習傾聽心靈深處發齣的更細微的聲音。 第二部分:人格的動態發展與整閤的道路 四、個性化:生命的核心召喚 本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對個性化(Individuation)過程的深入描繪。這並非指成為一個“獨特”的人(即“自我中心”),而是指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將所有分散的、對立的心靈麵嚮整閤到統一的自我(Ego)中心的過程中。 個性化是一個充滿衝突和矛盾的畢生事業。它要求個體與集體規範、傢庭期望以及內在的原始衝動進行艱苦的對話。我們探討瞭這一過程中的關鍵挑戰: 麵對異化(Alienation): 當個體身份與社會角色産生衝突時,如何保持真實性而不陷入孤立。 職業與使命(Vocation): 如何將天賦和深層熱情與外部世界的需求對接,實現存在的目的性。 五、“自性”(The Self)的顯現與超越中心 在個性化的旅程中,自性(The Self)作為心靈的整體性與中心,逐漸浮現。它與“自我”(Ego,意識的中心)不同,自性代錶著潛意識與意識的統一,是心靈最終的目標和組織原則。 我們將分析自性如何通過特定的意象——如曼荼羅、光輝的聖像或完滿的兒童形象——在夢境和想象中顯現。理解自性的作用,能使我們從被情結和外在期望所驅動的狹隘自我中解脫齣來,體驗到一種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生命感。 六、生命周期的心理動力學:從青春期到暮年 心靈的發展並非綫性前進,而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麵臨不同的心理任務。本書特彆關注生命中期的轉型,即個體從主要關注外部成就(職業、傢庭建立)轉嚮對內在世界的探索。這個階段的危機常常是精神危機,要求個體重新評估所有既定的價值觀和身份定義。對於老年階段,我們也提供瞭新的視角,將其視為整閤一生經驗、實現最終智慧和超越的寶貴時期。 第三部分:心智在當代世界的迴響與應用 七、文化病理學:集體無意識的投射 個體的心靈狀態與宏觀的社會環境是相互映照的。當一個社會普遍壓抑其集體陰影時,戰爭、極權主義和大規模的非理性狂熱便可能爆發。本書將分析當代文化現象——例如對技術和效率的過度崇拜、消費主義的陷阱、以及身份政治的僵化——如何是集體無意識投射的結果。我們必須學會識彆並承擔集體陰影的責任,纔能避免被其吞噬。 八、創造性想象力的激活與療愈 這不是一本專注於臨床治療的技術手冊,但它提供瞭理解“療愈”的全新框架。真正的療愈不是消除癥狀,而是通過激活創造性想象力,讓被壓抑的能量找到建設性的錶達途徑。無論是藝術創作、深入的冥思,還是對個人曆史進行有意識的重構,都是重新連接心靈深層資源的過程。本書強調,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而想象力則是重寫劇本的工具。 九、倫理與責任:真實存在的必要性 最終,對心靈深處的探索,必然引嚮倫理的重建。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與集體記憶的聯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受到深層原型驅動時,我們便獲得瞭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這種自由伴隨著沉重的責任:對自身真實性的責任,對所處社群的責任,以及對人類共同遺産的責任。本書旨在激勵讀者,將復雜而深刻的心靈洞察,轉化為有意義、有勇氣、植根於真實性的行動。 --- 本書獻給: 所有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執著於追問“我是誰?”、“我的生命意義何在?”的探索者。它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工具,讓你能夠安全地進入自己的精神領地,與那些古老而強大的內在力量相遇,最終,實現生命的圓滿與內在的和諧。 (全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雷諾斯.帕巴多博洛斯(Renos K. Papadopoulos)


  榮格分析師,艾賽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分析心理學教授,他是塔維斯托診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的臨床心理師、係統取嚮傢族治療師以及督導。曾是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學術小組首席代錶,以及國際榮格學派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Jungian Studies)創始會員。他的齣版作品主題包括分析心理學、傢庭治療、臨床心理學,也是一位難民研究專傢。作為聯閤國與其他組織的顧問,他一直在世界各地與政治暴力受難者一起工作。

譯者簡介

魏宏晉


  中國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從事新聞工作。目前主要著力於榮格學派相關書籍譯介,已齣版翻譯作品包括《共時性》、《英雄之旅》、《中年之旅》、《閱讀剋萊恩》、《榮格心理學指南》等;並擔任心靈工坊成長學苑兼任講師、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開設榮格心理學相關課程。
 

圖書目錄

│導讀|榮格臨床工作者的時代實踐:關於帕巴多博洛斯這個人/王浩威
│譯者引│其麯固彌高,其和豈彌寡/魏宏晉
│序|在榮格思想遺產上各闢蹊徑/馬瑞歐.賈科比
│緒論|榮格心理學的第一本「指南」/雷諾斯.帕巴多博洛斯
 
第一部 理論
│第一章│ 榮格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雷諾斯.帕巴多博洛斯
睏難重重 
認識論與方法論 
榮格對認識論的敏感度 
榮格:其認識論發展梗概 
晚期的著作與研究 
更廣泛的考量 
榮格的蘇格拉底式無知與諾斯替靈知  
代結語
 
│第二章│ 無意識:個人的與集體的
•剋裏斯多福.豪剋
無以名之以前的無意識 
於佛洛伊德與榮格之前對無意識的想法 
不同的病人如何讓佛洛伊德與榮格產生不同的「無意識」
榮格的立場差異越來越明顯 
醞釀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本身 
還有其他證明集體無意識的證據嗎? 
結語雜思 
 
│第三章│ 原型
•安東尼.史蒂芬斯
導論:原型理論在榮格著作中的地位、重要性以及整體上的實用性 
榮格思索原型概念的歷程:榮格本身著作中的主要發展與修改 
定義、源起與意義 
類似的概念與發展 
種種事例 
原型的實現與心理發展 
類心靈原型與世界一體 
 
│第四章│ 陰影
•安.凱思門
導論 
榮格探討陰影的著作 
陰影的意義與定義 
對陰影概念的重要創新、評論與發展 
現狀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五章│ 阿妮瑪與阿尼姆斯
•維蕾娜.卡斯特
榮格學派與此主題相關的著作 
對榮格的觀點進行係統性探索 
重要的創新、評論、發展 
當今觀點與未來趨勢 
 
│第六章│ 心理類型
•約翰.畢比
引言 
榮格對於心理類型的立場 
定義 
創新、批判及發展 
現況與趨勢 
 
│第七章│ 自性
•華倫.科爾曼
第一節:榮格 
第二節:後榮格學派的發展 
 
第二部 心理治療
│第八章│ 移情與反移情
•安德魯.沙繆斯
一些普遍性的議題 
榮格對移情與反移情的想法 
治療過程中的煉金術隱喻 
受傷的治療師 
一些明確與移情反移情有關的議題 
 
│第九章│ 個體化
•莫瑞.史丹
導論 
個體化的涵容/滋養階段 
個體化的適應/調整階段 
個體化的聚焦/整閤階段 
結語 
 
│第十章│ 積極想像
•瓊.丘德羅
導言
榮格對於積極想像的觀點 
定義
榮格學派以及後榮格學派對於積極想像的觀點 
評論
當今情勢與未來發展 
謝誌 
 
│第十一章│ 夢
•瑪麗.安.馬頓
夢在榮格學派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性 
夢境詮釋的歷史 
榮格著作中的夢 
釋夢之道 
著手詮釋 
夢在說什麼? 
夢的共通之處何在? 
對詮釋的假設與驗證 
 
第三部 應用
│第十二章│ 煉金術
•史坦頓.馬蘭
引言 
榮格的煉金術著作 
榮格著作之外的文獻資源 
榮格對於煉金術的發掘
榮格理念的古典發展 
創新、評論與發展 
目前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第十三章│ 宗教
•羅德裏剋.緬因
導言 
榮格對於宗教的立場:時序與發展的樣貌 
釋義與定義 
發展、批判、創新 
當前狀況與未來的可能發展 
 
│第十四章│ 藝術
•剋裏斯蒂安.蓋拉德
第一部分:從《尤利西斯》說起
第二部分:藝術與分析心理學的成形
 
附錄一 譯詞對照 
附錄二 作者誌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2510
  • 叢書係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63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榮格臨床工作者的時代實踐:關於帕巴多博洛斯這個人
王浩威/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作傢
 
  1913年,當榮格離開瞭佛洛伊德,開始發展他自己的心理學時,採取瞭與佛洛伊德完全不一樣的觀念。佛洛伊德順從著當時的時代氣氛,想要將心靈相關的研究納入科學體係,成為科學的其他領域也願意尊重並賦予一定閤法性的一門學科。
 
  然而在1910年,榮格在很多理念開始與佛洛伊德越來越扞格不入,他對外雖然繼續捍衛著精神分析,但在精神分析的社群內部,其實不斷希望和佛洛伊德對話。但結果是,即便是學術性的論文,也會觸怒佛洛伊德。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原本想要透過學術討論來與佛洛伊德溝通,甚至希望將精神分析理論基礎更加擴大的榮格,知道這條路不可能行得通瞭,於是在1913年辭去瞭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創會會長的職務,也辭去瞭《國際精神分析期刊》總編輯的工作,走上自己的路。他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尋找所謂的自己的路。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黑書》、《紅書》、《1925年講座》和自傳《迴憶‧夢‧省思》當中更加明白。
 
  總之,榮格擺脫瞭當時沒有人敢質疑的科學主義。他對於人類心靈的思考和研究,重新迴到完整的生活層麵。然而,真正的生活範疇卻是無比寬大的,這使得榮格的心理學體係開始嚮外無限發散。這一點,是剛好與佛洛伊德相反的。
 
  佛洛伊德和他的繼承者繼續追尋著科學原則,在論證上永遠具實證基礎,在語言上維持一定的科學邏輯,因此形成瞭一套從內部不斷細膩調整的語言體係,隨著一代又一代佛洛伊德人的努力,果真成為一套相當傑齣的思想體係。然而,榮格本身卻是將自己的思想無限對外發散,這使得他的追隨者遇到相當大的睏難。一方麵,榮格的追隨者十分明白,真正的心靈研究是必需要將心靈的思考重新放在真實的生活空間裡,而不是拘泥於所謂科學領域,或是是否符閤科學研究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麵,就像所有的知識體係一樣,榮格的追隨者也希望自己是一個開放而不是奧祕封閉的思考體係,是可以和其他思想體係繼續對話,做更多的交流的。然而,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將榮格的思想加以係統化似乎就變成必然的手段。於是,如何進行這樣的努力,卻又不與榮格原來的精神互相違背,成瞭一個相當艱難的挑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帕巴多博洛斯(Renos K. Papadopoulos)所主編的這本《榮格心理學指南:理論、實踐、和當代應用》,可以說是從六O年代以來,榮格追隨者在努力將榮格思想加以係統化的努力當中,最傑齣的成果之一。
擁抱時代的心理學傢
 
  我們從帕巴多博洛斯這位榮格分析師自己的追求,就可以看到當代的榮格分析師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將榮格心理學視為在這持續演化的當下世界中進行心靈探索的指引。這些榮格分析師繼續懷抱瞭當年榮格充滿時代精神的心靈追求。
 
  所謂「當年榮格的時代精神」,也就是不斷將對於心靈的思考應用到人類世界新湧現的領域當中。佛洛伊德在世的時候對於新發生的時代問題,討論往往顯得保守,甚至可以說避而不談。例如他在愛因斯坦的要求下,纔開始討論二次世界大戰,這是一個典型的佛洛伊德式反應──想要盡量留在自己原來的精神分析領域,而不願意因為新的時代發展而反思原來理論的侷限。佛洛伊德對於精神分析一直抱持狹隘的科學主義態度,因此認為如果精神分析是科學的,就不應該隨著時代而改變。
 
  而榮格反而是熱切地去擁抱當時的時代,甚至包括的流行文化,他都想要拉入到心靈的領域中作討論。他不隻因為兩次的大戰而寫瞭《變遷中的文明》(Civilization in Transition)一書,還討論當時的熱門話題包括幽浮、鬼魂等,也寫瞭給二戰後的民眾所閱讀的《追求靈魂的現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等等。而我們當前的世界,顯然和佛洛伊德與榮格當年有極大的差異,許多佛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師也開始關心地球生態、日趨迫切的溫室效應,乃至於正發生的全球性疫情,還有新興的族群戰爭,甚至更早以前六0年代就開始討論的性別、階級、種族議題等等,他們承認,其實這些都必然是讓心靈受到衝擊和改變的因素。
 
  本書的編輯者,帕巴多博洛斯,很少在資料中揭露太多個人的生命歷史。如果積極從網路中搜尋,是不容易找到他的私人相關資料的。大部分資料所呈現的,是他現在所呼籲的工作,特別是這些年來有關國際難民的議題。然而,他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就走進這樣的領域中。
 
  在他的專業資歷裡,他永遠都列著三項專業:臨床心理師、係統取嚮傢族治療師和榮格分析師。從有限的資料來判斷,身為希臘裔的他,應該是1947年前後齣生的。1970年,他在當時尚未瓦解的南斯拉夫共和國的貝爾格勒大學完成瞭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學位以後,經過幾年的臨床工作,到瞭南非開普敦的醫院工作,並於1980年在開普敦大學拿到心理學的哲學博士學位。當時他除瞭臨床工作,也持續在開普敦大學教學。1982年起,他開始在倫敦的東倫敦大學任教,同時也在塔維斯托剋診所傢族治療教學體係中任職。
 
  在這更早之前,他便開始對榮格心理分析產生興趣,並於1983年在倫敦「分析心理學分析師獨立學派」(The Independent Group of Analytical Psychologists)成為榮格分析師。投入榮格心理分析以後,對於當時的國際榮格社群,顯然是抱著一股年輕而熱血的改革精神。
 
  身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傢、傢族治療師和榮格分析學傢,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也是在培訓和督導這三種的受訓專傢。1995年,他與安德魯.沙繆斯(Andrew Samuels,心靈工坊齣版他的《診療椅上的政治》一書)同時被任命為英國大學裡的第一個榮格心理學教席,也同時展開瞭在艾賽剋斯(Essex)大學的榮格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碩士與博士課程。從二十世紀八0年代中期開始,大約十幾年的時間裡,他每年都在蘇黎世的榮格學院(C.G. Jung Institute, Küsnacht)講課,同時在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擔任執行委員多年,並負責發起瞭隸屬於IAAP內部的發展小組(Development  Group) ,他構思並組織瞭IAAP的第一個國外榮格心理學課程(在莫斯科),後來又陸續在南非、蘇聯、愛爾蘭、南斯拉夫、塞浦路斯和希臘促成瞭榮格發展小組的成立。他引入(並主持)瞭IAAP的第一個學術小組委員會,組織瞭第一屆IAAP學術會議(2002年,在艾賽剋斯大學)。他曾擔任《收穫:國際榮格研究雜誌》(Harv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Jungian Studies)的編輯十四年,是《國際榮格研究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ungian Studies)的創始編輯,也是國際榮格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Jungian Studies)的共同創始人。
 
  在學術方麵,他重新思考榮格思想的各種問題,並且加以整理。他的四捲本著作《榮格:批判性的評估》(C.G. Jung: Critical Assessments, 1992),迄今為止仍然是榮格心理學當中最厚重的書籍(1750頁)。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召集瞭一群榮格分析師,各自就自己的專長,編輯瞭這本《榮格心理學指南: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
實踐人道關懷的榮格心理學傢
 
  1995年以後,他的論文研究也好,實際的專業社群參與也好,或是更具獨特性的社會實踐也好,都開始轉嚮當時因為戰爭而引起的政治難民相關議題。這時候的他,主要是分析心理學教授和「創傷、庇護和難民中心」(Centre for Trauma, Asylum and Refugees)主任,也是艾賽剋斯大學「人權中心」(Human Rights Centre)、「轉型正義網絡」(Transitional Justice Network)和「武裝衝突和危機相關議題中心」(Armed Conflict and Crisis Hub)的成員;同時也是塔維斯托剋診所的榮譽臨床心理學傢和係統取嚮傢族治療師。
 
  作為聯閤國和其他國際組織顧問的他,一直在為許多國傢的難民、遭販賣人口和遭酷刑人口,以及其他政治暴力和災難的倖存者工作。他創立瞭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難民關懷研究生課程,在國際上講課並提供專業培訓,相關的著作以十六種語言齣版。
 
  因為這些工作,歐洲傢族治療學會授予他「傢族治療和係統實踐領域傑齣貢獻獎」,艾賽剋斯大學授予他「國際研究影響獎」,兩個墨西哥基金會授予他「墨西哥弱勢兒童和傢庭特殊工作獎」。而國際榮格研究學會授予他「2022年榮格獎」,來錶彰他在榮格研究領域的終身貢獻。
 
  帕巴多博洛斯在艾賽剋斯大學所成立的「創傷、庇護和難民中心」,對於如何去瞭解流離失所者的脆弱性多所著墨,改變瞭國際組織在與尋求庇護者和難民之間如何閤作、組織的做法。帕巴多博洛斯的研究側重於個人的復原力(resilience,韌性)和力量(strength),而不是將他/她視為被動的「受害者」。基於這樣的理論,他透過兩種工具來獲得對於脆弱性的評估訊息:Trauma Grid 和 ASPIS,這些工具已被世界各地的許多組織採用。他同時製作瞭培訓手冊,並為第一線管理人員提供瞭培訓計劃。
 
  帕巴多博洛斯的基礎研究,開發瞭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和一種新的方法,一種從人權的心理社會視角齣發,來解釋難民或尋求庇護者的獨特經歷的研究取徑。他的研究基於這樣一種洞察力,使他在理解這些創傷時,不再簡單地將之視為創傷事件的產物,而是強調對整個個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他呼籲臨床工作人員不要過分強調創傷,而是要考慮整個人,包括他/她的優勢和潛力。
 
  該研究提齣瞭「懷鄉的方嚮迷失」(nostalgic disorientation)的概念(2002),將其作為尋求庇護者發展的一般(非精神病)狀況。將尋求庇護者的狀態定義為方嚮的迷失,能激發對一種特定和有形的傢庭和歸屬的渴望。帕巴多博洛斯的主要研究發現是,難民的脆弱性不能被理解為絕對的,而是完全取決於給定的環境,尤其是可用的服務資源。例如,殘疾難民並不因為殘疾本身而受到傷害。
 
  近年來,他在這方麵發錶的齣版品和論文不計其數,而總結成為書籍的,包括近年齣版的《非自願脫離:傢、創傷、復原力、和災難啟動的發展》(Involuntary Dislocation: Home, Trauma, Resilience, and Adversity-Activated Development)和《道德創傷及其超越:對人類的痛苦、哲學和精神信仰的理解》(Moral Injury and Beyond: Understanding Human Anguish, Philosophy and Spirituality),都是這方麵的扛鼎之作,為這嶄新的社會議題,也是人類目前共同的挑戰,提供新的視野和可能的工作方嚮。
 
  這樣的一個作者,一個麵對整個大社會的實踐者,是榮格心理學的學習者應該有的典範。而他所主編的這本《榮格心理學指南》,亦洋溢著如此之時代實踐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參考閱讀。
 
緒論
 
榮格心理學的第一本「指南」
雷諾斯.帕巴多博洛斯(Renos K. Papadopoulos)/本書編者
 
  當你越深入理解心靈,就必須更小心用語,因為那是歷史杜撰的,且懷有偏見。你越是深入看穿心理學基本睏境,便更清楚自己在處理的,是哲學的、宗教的以及道德的成見。因此,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榮格(C.G. Jung 1935, Complete Works 17: § 116)
 
  迴想1935年,榮格在他「塔維斯托剋診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著名的係列演講裡,提過這些警告。同一個地方,正好七十年後,我在寫這篇緒論時,是全然理解他的話的,歷久彌新,於今仍切中時弊、深入肯綮。
 
  近年來,榮格學派的活動全麵性地持續激增:各種齣版——期刊、書藉、網站;文化的、藝術的與其他活動;學術課程和研究計畫、協會,研討會甚至還有商業公司。更有甚之,榮格學派的研究已經傳播地更加廣泛瞭,遠遠超越原來的臨床與文化範圍,涵蓋的領域激增,且更趨多元——從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到電影評論和難民調停介入計畫。所有這一切已經創造齣钜量的相關文獻,需要加以消化、重新審視、再檢驗,最終則需要加以解構。除此之外,還要把它們置於榮格原始研究之旁對照,這樣纔能用係統性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比較與再評價。
 
  開始這麼做的時機與條件似乎是成熟瞭,因為數量龐大的榮格學派材料需要趕快進行係統的整理,免得它繼續增長廣大到難以因應的地步;而且,學術性榮格學派研究的新現象齣現,提供瞭這種研究的最佳條件。要注意的是,大學裡齣現榮格學派(當然,那包括後榮格學派)研究,令榮格學派的世界倍感振奮,直到最近之前,榮格學派的資源還一直被臨床醫師-精神分析師所主導與把持。學術取嚮的榮格學派研究者不但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與設備,能夠對這些材料進行適當的學術檢視,且其立場可能較為超然,未被捲入分析心理學榮格學派多年來的分裂與派閥鬥爭的紛擾當中。
 
  因此,這個領域開始一係列的這種學術性工作的時候到瞭,這是為瞭準備好麵對我們當前時代新挑戰的工具,我們必須將它重拾迴來。這個方案的關鍵特性之一應該就是它具係統化的本質,因為榮格學派的領域始終是在「自然地」(naturally)成長(如非偶然),幾乎如同榮格自己的工作一樣,沒有預先計畫,後續也沒有對所提齣的每個概念與運作歷程進行深入闡述。
 
  榮格細心地注意到,術語為「歷史所創造並賦予定見」(historically coined and prejudiced),會有偏見。自然地,我們該考量與再檢視的,不僅於榮格本人的著作,還包括所有隨後興起的榮格學派文獻,為的是要探究它們的歷史「成見」(prejudices),以及所有因之而起的其他影響。榮格敏銳地察覺到,不僅是理論(及其術語)的錶述方式可能帶有「成見」,甚至把建構齣來的主觀事物極度概念化後的本身也如此,也就是說,「基本問題」(basic problems)的「概念」(ideas),它們本身可能在「哲學上、宗教上以及道德上就已經具有偏見」。事實上,榮格的警告暗示著,臨床工作者或者研究學者甚至在開始討論任何概念或者運作歷程之前,就得接受一個探索本質性的研究必然會有先入為主之問題的事實。榮格過去常警告我們,假如這種基本概念沒建立好,我們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瞭許多帶有「成見」的假設,不但在邏輯錶述的層次上如此,還有齣自「宗教上的」與「道德上的」各種偏見。這意味著,這些危險不隻是來自於理論缺乏正確性,或者臨床不具效果,而且還跟我們毫不懷疑地奉行一種其實對其源起與邏輯蘊涵都一無所知的思考架構有關。假使沒有充分知曉每個概念的發展脈絡,就很容易盲目地誤入歧途,不知何去何從,後果難料。
 
  因此,對榮格研究逐漸成長的主要體係定期進行再檢視,是有其必要性的,而這部《榮格心理學指南》就是基於堅定地明瞭這項任務的重要性而生的。本書誠惶誠恐,就榮格心理學的一些核心議題提供一個具權威性的研究,亟盼對深耕此一想法略盡綿薄。雖然這類作品不論就範圍或者內容,無一敢於誇言麵麵俱到,我們盡力選齣與當前最相關的議題,以全麵性與批判性的態度加以處理。
 
  本書安排的獨特之處在於,針對特定的榮格理論核心原則,提供一個可全麵理解的、係統化的以及充分的論述。如此龐大的工作絕非任何個別作者可獨立完成。需要的是一群在榮格心理學領域學有專精的學者各司所長,而這正是這部《指南》所努力完成的目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都是當代榮格學者中的一時俊彥,盡可能地,能夠有不同思想學派的代錶,當然,也來自不同的地理環境區域。然而,遺憾地且無可避免地,囿於可靠的翻譯以及轉譯所費不貲等問題,他們大多還是齣身英語世界。
 
  本書最初的構想是每章結構一緻,如此一來,可保證每個議題能在相同的係統方法之下處理。而且,我們鼓勵作者們以適應大眾讀者的風格寫作,與此同時卻不能過度簡化。
   
  每一章一開始設定的共同結構如下:
 
  ‧作者在榮格研究成果的脈絡中簡介主題,並檢視其重要性以及全麵的關聯性。
  ‧係統地探討榮格對該議題的真實立場,包括其發展時序、榮格在自己著作裡所做的重大修訂。
  ‧將主題的意義與定義的範圍標示清楚。
  ‧係統性地列齣其他作者所提齣的重大的革新、批判以及發展(榮格生前與身後的期間都包括)。
  ‧當前狀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的描述。
  ‧該主題的最新相關文獻。
 
  大多數的章節都依照這個大綱寫作,但當然不可能每個主題都如法泡製,因此,有些地方會自成一格,以更閤於主題狀況的結構加以處理。與此同時,忠於榮格主張哲學真實性精神的作者,會將屬於他們自己的個性帶入所負責的章節,自然也無法保持總體的一緻性。甚至,原先要將所有的章節的篇幅控製在相同長度的想法也必須放棄,因地製宜的變動自然是可容許的。
 
  「指南」是針對一個特定主題的簡要參考書,而本書就是榮格心理學的第一本「指南」。它由三個部分組成:理論、心理治療與應用。毋需贄言,以這三個大項將這些篇幅所涵蓋的所有主題歸類,並非全然閤宜。然而,建立這幾個類項的做法,有助於將豐富的榮格學派研究成果係統化,且提供一個對此分類是否恰當的批判性討論的機會。剋裏斯蒂安.蓋拉德(Christian Gaillard)在他自己「藝術」那章的一開始,便對此有段精彩的論述。 
 
  第一章討論認識論與方法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對榮格的研究特有的概念化與結構進行評論,而因此,也可以把它當成本書的導言閱讀。其他各章則結閤理論與臨床實務的洞見深入主題。所有章節的原創性不僅於處理材料的方式,遠遠超越單單迴顧文獻,且在開創新的論點以及提齣創造性的概念上皆有貢獻。
 
  一本這類性質的書籍難免議題重疊,甚至論述反覆。沒有一個主題可以獨立存在。它們每一個相互間都彼此關聯,而作者們所呈現齣來的成果十分令人激賞,他們已將這類重複降到最低程度瞭。實際上,當相似的問題在不同的章節被討論時,那些地方就是讀者觀其差異而取其知識的機會齣現瞭。作者群想言簡意賅地對付自己負責的部分已經舉步維艱瞭,且尚不論得瞻前顧後,避免越界踩線。
 
  希望這部《指南》不僅可以善盡其用,作為一本可靠的參考書,且拋磚引玉,吸引投入這類更深入的研究,就此,定期係統性地再檢視榮格學派與後榮格學派研究成果的工作計畫纔可能實現。

用戶評價

评分

關於榮格,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晦澀難懂的夢境解析和神話原型。我希望能看到這本「指南」能在「理論」的基礎上,提供一套清晰的「實踐」路徑。颱灣的讀者對自我成長的議題非常關注,因此,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冥想指引、日記寫作的提問,甚至是關於如何辨識自己陰影麵的練習,那將會大大加分。重點是,這些練習必須是結構化的,而不是零散的建議。例如,它是否能提供一套循序漸進的步驟,引導讀者從解讀簡單的個人夢境開始,逐步過渡到探索更深層次的集體潛意識意象?這種由淺入深的編排,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冊」,指導讀者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內在探索,那麼它就能從眾多的榮格入門書中脫穎而齣,成為一本真正實用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榮格心理學指南」這幾個字,立刻勾勒齣一幅深邃的探索地圖。身為一個對心理學一直抱有好奇心的颱灣讀者,市麵上關於榮格的書不少,但真正能讓人感到「完整」和「實用」的,卻是鳳毛麟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在集體潛意識的迷霧中,而不是隻停留在晦澀難懂的理論介紹。特別是「當代應用」這個部分,更是我最感興趣的。榮格的理論,像是原型、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在現代社會中究竟如何展現?它能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社會的焦慮、人際關係的睏境,甚至是數位時代下的自我迷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將這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真正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果它能成功地將理論的嚴謹與生活的實用性結閤,那它絕對會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書,隨時翻閱,隨時都能得到啟發。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把解鎖內心世界的鑰匙,我非常期待它能帶來的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它試圖涵蓋「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三大闆塊,這對任何想全麵掌握榮格思想的人來說,是極大的誘惑。我特別想知道「當代應用」的部分會如何處理。現今社會,資訊爆炸,焦慮感普遍瀰漫,許多人處於一種「意義感」的缺失中。榮格思想中的「心靈的完整性」和「意義的追尋」,似乎是對當代睏境的有力解藥。我希望書中能探討榮格心理學如何介入當前熱門的議題,比如性別認同的探索(或許能連結到阿尼瑪/阿尼姆斯),或是如何看待科技對人類心靈結構的潛在影響。如果作者能引用近十年來的社會現象或藝術作品來佐證榮格概念的持久生命力,那就太棒瞭。這種跨學科的對話,能讓這本指南顯得既紮實又具備前瞻性,避免瞭將榮格的理論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窠臼中。

评分

從颱灣的齣版脈絡來看,一本好的心理學指南,它的翻譯品質和編輯設計同樣重要。我希望這本《榮格心理學指南》在選用詞彙上能貼近颱灣讀者的理解習慣,避免過度生硬的直譯,讓複雜的德文概念能順暢地流淌在中文語境中。此外,如果排版上能適度地運用圖示、錶格或圖解來闡述原型結構或心靈地圖,將能極大地幫助讀者視覺化那些抽象的概念。榮格的學說本身就充滿瞭圖像性,如果書的裝幀和內頁設計能呼應這種內在的豐富性,那在閱讀體驗上絕對是享受。它不該隻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應當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共同旅程。一本設計精良的指南,本身就是對內容的一種尊重,讓人更願意捧讀,並反覆研讀,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養分。

评分

閱讀任何心理學經典,最怕的就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滿嘴學術術語卻不得要領。因此,我對這本「指南」的期待,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它的「易讀性」上。颱灣的讀者,通常偏愛那種能將複雜概念「接地氣」的寫作風格。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溫暖、貼近人心的語氣,去解釋榮格那些充滿意象和神話色彩的概念。舉例來說,當談到「個體化」的歷程時,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故事,而不是純粹的理論推演。比如,現代人如何麵對職場上的角色扮演與真實自我的拉扯?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的「人格麵具」(Persona)是如何被建構和操演的?如果作者能夠巧妙地將這些當代情境編織進去,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不斷發齣「原來如此!」的讚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是學術層麵的,更是療癒層麵的。畢竟,我們讀心理學,最終還是為瞭更瞭解自己,不是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