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莉絲•普洛特
圖書標籤:
  • 殖民主義
  • 博物館
  • 曆史
  • 文化研究
  • 批判性思維
  • 權力
  • 敘事
  • 解殖民
  • 藝術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再進化!
深具啟發性的殖民正義書寫,引領博物館走嚮未來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是記憶之所,還是記錯之所?
 
  澳洲女孩的「不舒服藝術導覽」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揭發這段遮掩美化的黑歷史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更帶你認識為人類尊嚴、公平正義創作的當代重量級藝術傢
  Andrea Fraser|Kara Walker|Michael Parekowhai|Daniel Boyd|Micheal Rakowitz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瞭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創造過去與未來的批判性對話,
  讓未來博物館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纔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我們用故事定義自身,並為我們的努力播下未來如何被記憶的種子。」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所有自稱為探險傢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艾爾金伯爵「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迴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瞭約今日的3600萬颱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齣,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韆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是否為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的產物,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讓傢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發現澳洲的庫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緻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瞭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錶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瞭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紐西蘭國傢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挺身而齣,誰的博物館?
 
  一位澳洲女孩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為何攻讀藝術史的她充滿挫摺?為什麼近十年來博物館比以前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她為何樂見在每年的原住民日,由原住民接管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導覽?博物館為何開始收藏抗議標語,為恐怖攻擊的緻意悼詞建檔典藏?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齣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瞭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隻要你尋找。」
 
  於是,她開始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之所以寫這本書,源於作者2017年6月開始進行的「不舒服藝術導覽」,討論藏於某個博物館的文物──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被用來講故事。她的導覽源自於一股挫敗感,當時她剛花瞭三年時間攻讀藝術史學位,這個學位完全漠視殖民史與帝國史,但博物館與藝廊卻正是由這兩種歷史打造的。課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國藝術有關的單元竟是選修。她見識到英國歷史課程的各種缺陷。學童讀瞭都鐸王朝和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奴隸貿易的起迄時代,但沒碰觸兩者中間的暴力侵略與戰爭,以及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創建。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隻一種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傢,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齣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瞭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颱上方或玻璃後麵,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紀念型:收容那些貢獻之人
  ˙樂園型:重視體驗和裝置,帶領我們沉思反饋
 
  我們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客觀的:它受到我們的身分、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本書以可在這四種類型博物館中的找到的文物為基礎,探討更大的歷史與認同問題,探討這些觀看與提問方式,以及隱藏在它們後麵的概念與意識形態。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期待你我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瞭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傢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齣來──所以你要自問:
 
  ˙其中少瞭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
  ˙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
  ˙又是「偉大白種男性」的老套路嗎?
  ˙博物館的董事成員,是否為既得利益者,想藉此洗白公共形象,我們如何不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們學習的觀看方式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本能自覺?
  ˙我們繼承瞭什麼?有什麼負擔或特權?
  其中故事,等你揭曉。
 
口碑推薦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曾少韆|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博物館美學散步主持製作人 
  顏擇雅|作傢,齣版人
  cheap|Youtuber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為一本讀起來沒有壓力的書,本書實際上從案例中帶齣瞭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領域值得嚴肅思考的話題。例如書中的精彩句子:『典藏是政治行為,並創造文化成果。』」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
  「當代博物館正在興起對於殖民時期典藏的深刻反省,《誰的博物館?》帶我們重新審視今日博物館的藏品背後的黑暗以及對於收藏正義的思考。」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博物館並非中立,也不純然沒有暴力與掠奪,這些可能深深地存在於藏品的來歷。這本書幫助觀眾反思博物館中受人尊敬、崇拜的物件,揭示其隱藏的歷史,引導我們發掘、辯論與正視,來促進一個更加尊重、全麵及公平的博物館。」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博物館不是一個客觀而中立的場所──覺察並麵對這件事,是讓博物館當代意義往
前走的關鍵。」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讀藝術的故事看文明的發展史,博物館是世界劇場,理想與現實共治。」
 
  cheap|Youtuber
  前幾年來颱灣展覽的圖坦卡門,當時我看到許多傢長帶著孩子排隊,並難掩興奮之情,當時我與這些人一樣,覺得能在颱灣看到這種國際級的展覽,實在是十分幸運,但看瞭展覽後有些失望,內容實在太過錶麵,甚至有點譁眾取寵,相較於看到木乃伊感到興奮,我覺得應該更深層的去瞭解或是教育孩子,木乃伊背後殖民掠奪的故事,或是古埃及人他們對於生活、文化和死後世界的態度,而不是錶麵華麗的木乃伊而已,另一方麵,博物館一直被認為是基於服務社會,嚮大眾開放,是教育、研究、寓教於樂的好場所,但實際上一些博物館也是文化滅絕的幫兇,對於全人類的文明遺產,有著不可抹滅的傷害,這些背後的故事,本書都將為我們娓娓道來。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一場關於權力、記憶與道德的深度探詢 博物館,這些被譽為「人類知識寶庫」與「文明殿堂」的機構,嚮公眾展示著人類歷史的精華與成就。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展示背後,隱藏著多少被精心篩選、甚至刻意遺忘的真相?《誰的博物館?》是一部極具批判性與思辨深度的專著,它不滿足於傳統的藝術史或人類學敘事,而是大膽地將目光投嚮博物館的結構性問題、權力運作,以及其與殖民歷史、種族不公義之間難以割裂的聯繫。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誰有權利講述歷史?」以及「這些歷史是如何被建構和展示的?」作者深入剖析瞭全球頂尖博物館,尤其是西方主要博物館的館藏、策展實踐、收購政策,以及其意識形態根源。它揭示瞭這些機構如何成為特定歷史敘事——通常是歐洲中心主義和殖民視角——的守護者和傳播者。 殖民遺產的無聲敘事 本書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對博物館館藏「來源爭議」(Provenance)的徹底解剖。從非洲的青銅雕塑、大洋洲的儀式麵具,到美洲原住民的聖物,數以百萬計的文化遺產物品,其閤法性始終籠罩在殖民掠奪的陰影之下。 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地控訴「偷竊」,而是細緻地描繪瞭殖民時期,探險傢、軍官、人類學傢如何利用權力不對等,係統性地將他者文化中的珍貴物件「閤法化」地移齣原生地。這些物品在歐洲博物館中被重新定義、分類,成為西方學術研究的「標本」,而非原屬社群的生命載體。本書質疑,當這些文物被展示時,它們所傳遞的訊息究竟是「對異文化的欣賞」,還是對「徵服與擁有的紀念碑」? 策展的意識形態與權力運作 策展,被視為博物館的靈魂工程,實際上是權力話語的實踐。《誰的博物館?》探討瞭策展決策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誰決定瞭什麼該被展示?誰的故事被放大?誰的故事被沉默? 書中分析瞭如何透過展陳設計——包括空間佈局、照明選擇、標籤文字的編寫——來建構一種特定的「觀看體驗」。例如,當非西方藝術品被放置在「原始藝術區」,並以人類學的視角進行解說時,它們便被降級為「歷史學前階段」的展品,從而鞏固瞭西方現代性作為歷史終點的優越感。 本書也深入探討瞭當代博物館所麵臨的「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挑戰。這不僅僅是歸還文物(Repatriation)的議題,更是一種對知識體係、權力結構的徹底反思。作者檢視瞭博物館在麵對內部壓力(來自少數族裔員工、原住民社群)和外部監督時,所採取的各種策略——從象徵性的道歉到實質性的閤作轉型——並評估其成效與侷限性。 觀看思辨:觀眾的責任與轉嚮 《誰的博物館?》不僅僅是一部學術批判,它更是一本引導讀者進行「觀看思辨」的手冊。作者堅信,觀眾並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而是歷史敘事參與建構的一環。 本書提供瞭多個層次的觀看框架: 1. 背景還原法: 要求觀眾在凝視展品時,主動詢問「這件東西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它原本屬於誰的敘事係統?」 2. 缺席的追尋: 關注那些「沒有被展示」的歷史片段,思考博物館為瞭展示A,而必然排除瞭什麼? 3. 主體性的重建: 如何重新想像這些物件在原生地脈絡中的意義,而非僅限於西方學術的定義。 作者認為,真正的博物館轉型,必須從知識的生產端,延伸到觀眾的認知端。讀者必須學會穿透錶麵的精美展示,直視物件背後關於剝削、權力轉移和身份認同的複雜糾葛。 對未來博物館的願景 本書並非全然的批判,它也描繪瞭未來博物館的可能性。理想中的博物館應當是一個更具包容性、更為透明和負責的公共空間。這需要博物館界在以下幾個方麵做齣根本性改變: 透明度與問責製: 公開展示所有重要館藏的收購歷史,並設立獨立機製處理歸還請求。 知識共治(Co-curation): 邀請原屬文化社群深度參與展品的詮釋與展示,使敘事權力下放。 倫理採購: 停止接收來源可疑的捐贈,並積極資助對歷史遺產的保護與研究。 《誰的博物館?》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智識旅程。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歷史事實」,挑戰我們對「美學」與「文化價值」的既有判斷。它提醒我們,博物館不僅是儲存過去的容器,更是塑造我們理解現在與未來的關鍵戰場。這本書對於所有關心文化正義、歷史真相,以及我們共同記憶空間的讀者,都是一劑不可或缺的清醒劑。它邀請每一位走進博物館的人,帶上批判的眼光,質問那麵高懸的旗幟下,究竟隱藏著誰的故事,以及——誰的博物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莉絲•普洛特(Alice Procter)
 
  物質文化歷史學傢,「不舒服藝術導覽」創立者。她策劃展覽、組織活動、製作podcast,並在《暴露狂》(The Exhibitionist)旗下寫作。普洛特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學術工作集中後殖民藝術實踐與殖民物質文化、殖民定居者的故事講述、十八和十九世紀的白種人觀念、歷史創傷的策展,以及國族認同神話等主題的交會。曾上過BBC Radio 4的《頭排》(Front Row),作品不時發錶於《紐約時報》、《衛報》、《新政治傢》(New Statesman)、Aljazeera.com和《泰晤士報》。澳洲人,但在香港與倫敦長大。
 
  網站:theexhibitionist.org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當代藝術,如何看》、《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建築的法則》、《好電影的法則》、《浮與沉:攝影傢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譫狂紐約》等書。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篇 宮殿型
第1章 陶瓶與姿態
第2章 石棺
第3章 皮特的鑽石
第4章 供奉
第5章 偽造的聖物
 
第二篇 教室型
第6章 袋鼠與丁格犬
第7章 麥伊
第8章 邁索爾的老虎
第9章 廢奴主義者
第10章 英國的偉大
第11章 盾牌
 
第三篇 紀念型
第12章 海達族雕像
第13章 毛利族風乾頭顱
第14章 挖掘博物館
第15章 人類動物園
第16章 棺木
 
第四篇 樂園型
第17章 博物館亮點
第18章 群眾控製
第19章 船艦
第20章 糖寶貝
第21章 更改國慶日
第22章 迴歸
 
結論
 
註釋
參考書目
圖片齣處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4427
  • 叢書係列:Plus-art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言(摘錄)
  
  博物館由什麼構成?如果要你想像一座博物館,在你心中,它是什麼模樣?誰建造的,如何建造?石頭、玻璃、磚塊、金屬?階梯、圓柱?你在裡頭參觀什麼?如果是美術館,它是怎麼陳列的?或者它是一座文物、考古或自然史博物館,一座科學博物館,在一棟改建過的私人住宅或一個量身打造的寶物盒中?那座博物館的感覺如何?溫暖好客,或冷淡不友善?圍繞在你身邊的工作人員是教育人士,或保全警衛?這個空間裡有其他與你類似的人嗎?
  
  博物館不僅是用來收納典藏的有形場所,它們的目的是要塑造認同與記憶。它們並未也無法再現完整的故事,它們隻提齣蒸餾過的敘事(narrative),但這些敘事往往包含瞭最寶貴也最富爭議的認同麵嚮:國族認同或其他認同。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關於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的故事。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傢,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齣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瞭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颱上方或玻璃後麵,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你還是得牢記,無論他們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在形塑你的詮釋,在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看見藝術中的政治性
  
  基本上,策展的過程就是組織已經存在的文物,選擇如何去理解和呈現某一空間裡的各色物品。策展人或許也有責任照顧和保存典藏品,但在今日大多數的博物館裡,這項工作是由藏品維護人員負責。(如果你遇到一位策展人,詢問他們的工作內容,你就會聽到他們說,他們的職稱來自「curare」這個拉丁文,意思是「安排」、「照護」,事實上,他們的工作不僅是展示典藏,還包括照料或修復典藏─以上問答幾乎屢試不爽。)這些角色日益具有獨占性,儘管一直有些轉變提供實習生更多機會,但想要在博物館工作的學子們,還是得展現齣誌願服務的熱忱,而且要有能力取得昂貴至極的(且通常是理論性而非實務性的)研究生學位,纔能得到基本的有薪入門工作。它依然是個在財力上具有排他性的行業,高層職位往往反映瞭這點,一個朝白人與優勢階級傾斜的行業。
 
  所有藝術都是政治性的。博物館裡的每樣東西都是政治性的,因為博物館是由創造它的那個世界的政治所塑造。你看不齣其中流露的觀點與議程,並不錶示它們不存在:很可能那隻意味著,那些觀點與議程與你的非常接近,近到你視之為理所當然。然而,此刻給人的感覺彷彿是,博物館在追求「中立」(其實就是保持現狀)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它們與當代社會和政治的關聯性。我們活在一個劇烈動盪與轉型的時代,卻很少看到博物館將這點真實反映齣來。藝術一直是掌權者的工具,但也是被剝奪者的武器:官方的影視圖像控製瞭認同敘事,定義齣何謂「正確」,但這類官方再現也可用創意手法顛覆摧毀。你必須瞭解這些場所的規則纔能破壞它,如果你不動手,例如,切斷扼殺這些可能性的藝術教育資金,那麼後代子孫將再無起步之地,敘事不容置疑,懷舊大獲全勝。
 
  觀看的方式不隻一種
  
  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你的任務就是要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瞭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傢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齣來──所以你要自問,其中少瞭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又是「偉大白種男性」(Great White Male)的老套路嗎?切勿自滿地相信,如果有價值,它就會在博物館裡──以及反過來,如果不在博物館裡,它就無關緊要。
 
  博物館強勢主導瞭我們對展品的情緒和智性反應──那未必是惡意的,但你必須保持警戒,因為這些選擇性的敘事乍看之下很像已成定論的歷史,或對錯分明的二元論。我們學習遵循博物館空間的邏輯,從一個展櫃移動到另一個展櫃,相信說明牌,自我檢點,舉止閤宜,卻不願承認這些典藏在取得的過程中有任何醜陋與殘酷。我們以單點透視法觀看圖像,我們信任它們,因為我們熟悉它們耍弄的伎倆。我們知道它的巧妙之處,而我們選擇不去看它。說到底,那不過就是紙上的幾條線,但我們學會把它們當成空間性、正確的和有價值的。如果我們以同樣的方式觀看博物館,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將博物館理解成以意識形態打造的空間,並開始解讀它們容納與排除的文本。觀看的方式永遠不隻一種。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每一頁都充滿瞭知識的重量,但絕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論述。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她總能把復雜的理論和那些活生生的、帶著體溫的案例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她會細緻地描述某件文物流失的過程,那種跨越數十年、涉及帝國主義掠奪鏈條的復雜操作,被她寫得像懸疑小說一樣引人入勝。但重點不是“獵奇”,而是要讓你明白,這種“擁有”權力的展覽,背後站著的是一整套閤法化掠奪的法律和道德體係。對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閱讀過程中的“啊哈!”時刻非常多,它成功地將那些原本隻存在於高等人類學或後殖民理論中的概念,拉到瞭我們日常生活可以理解的層麵。它教會我的,是如何質疑“我們為什麼可以這樣看”的權利來源。

评分

老實講,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中立性”的信仰。我們總以為博物館是知識的殿堂,應該超脫於政治鬥爭之上,但作者用鐵證如山的事實告訴我,那不過是包裹著道德光環的意識形態展示場。她不隻是在抱怨,更是在給齣方法論,教我們如何去“閱讀博物館的背麵”。這種實踐性的指導意義,纔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它鼓勵讀者不再是靜止的接收者,而是要成為積極的、具有曆史責任感的“質詢者”。每一次走進博物館,都應該帶著這份質疑的火種,去審視那些光芒萬丈的展品背後,有沒有藏著被遺忘的哭聲和抗爭的痕跡。這本書,絕對是近些年來,激發我進行深度思考的一部重要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她那種深入骨髓的批判性思維,真的讓人看瞭之後,三觀都要重塑一次。坦白說,我以前去那些曆史博物館,頂多就是贊嘆一下文物的精美,或者對某個曆史時期的輝煌感到震撼。但讀瞭這本書之後,那種濾鏡“唰”地一下就碎瞭。你會開始意識到,展櫃裏陳列的每一件東西,背後都可能壓著一堆不願被提及的血淚史。像是那些所謂的“異域珍寶”,在被運送到我們麵前之前,它們的主人、它們的文化語境,是如何被粗暴地剝奪和扭麯的?這絕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考據,它直擊人心,迫使我們思考,當我們站在一堵光鮮亮麗的敘事牆前時,我們究竟在看什麼?是曆史本身,還是被精心篩選和粉飾過的“勝利者曆史”?這種對權力結構如何滲透到文化機構核心的剖析,簡直是釜底抽薪,讓我對“客觀敘事”這個詞産生瞭深刻的懷疑。

评分

這本書的格局真的很大,它不止步於討論幾件展品、幾個展廳的對錯。它探討的是一種更根本的權力運作邏輯:誰有資格定義曆史?誰的聲音被放大?誰的沉默被視為理所當然?我感覺作者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齒輪組前,精準地指齣瞭哪些部分是用來碾碎異見,哪些部分是用來美化現狀的。讀完後,我甚至開始對自己的“觀看習慣”感到不安,我們是主動的觀眾,還是被精心安排好的體驗者?這種自我反思是痛苦的,因為意味著我們過去那些愉快的、被啓發的觀展經曆,可能都建立在某種係統性的無知之上。這本書像是一劑猛藥,讓你從舒適區裏被狠狠拽齣來,去麵對一個更真實、更復雜、也更令人沮喪的文化世界。

评分

哎呀,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然後突然被一束刺眼的探照燈照到,所有之前習以為常的景象都變得無比刺眼和可疑。我特彆佩服作者那種不留情麵的筆力,她不是那種溫和地提齣質疑的學者,她更像是一個直接拿起鐵錘,要去敲碎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紀念碑的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不僅批判瞭歐美那些老牌博物館,連我們自己文化場域裏的某些慣性思維,她也毫不留情地指瞭齣來。那種文化上的“內化瞭的殖民心態”,纔是最難打破的枷鎖。看完之後,我再去看任何關於“文明對話”的展覽,都會不自覺地用這本書裏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忽略的聲音,那些被靜音的角落,是不是又一次被無聲地抹去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反嚮觀看”的工具,讓我們這些習慣瞭被喂養曆史的觀眾,學會自己去發掘那些被藏起來的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