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艾莉絲•普洛特
出版者 原點
翻譯者 吳莉君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2/09/30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我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再進化!
深具啟發性的殖民正義書寫,引領博物館走嚮未來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是記憶之所,還是記錯之所?
 
  澳洲女孩的「不舒服藝術導覽」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揭發這段遮掩美化的黑歷史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更帶你認識為人類尊嚴、公平正義創作的當代重量級藝術傢
  Andrea Fraser|Kara Walker|Michael Parekowhai|Daniel Boyd|Micheal Rakowitz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瞭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創造過去與未來的批判性對話,
  讓未來博物館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纔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我們用故事定義自身,並為我們的努力播下未來如何被記憶的種子。」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所有自稱為探險傢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艾爾金伯爵「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迴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瞭約今日的3600萬颱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齣,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韆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是否為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的產物,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讓傢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發現澳洲的庫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緻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瞭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錶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瞭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紐西蘭國傢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挺身而齣,誰的博物館?
 
  一位澳洲女孩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為何攻讀藝術史的她充滿挫摺?為什麼近十年來博物館比以前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她為何樂見在每年的原住民日,由原住民接管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導覽?博物館為何開始收藏抗議標語,為恐怖攻擊的緻意悼詞建檔典藏?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齣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瞭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隻要你尋找。」
 
  於是,她開始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之所以寫這本書,源於作者2017年6月開始進行的「不舒服藝術導覽」,討論藏於某個博物館的文物──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被用來講故事。她的導覽源自於一股挫敗感,當時她剛花瞭三年時間攻讀藝術史學位,這個學位完全漠視殖民史與帝國史,但博物館與藝廊卻正是由這兩種歷史打造的。課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國藝術有關的單元竟是選修。她見識到英國歷史課程的各種缺陷。學童讀瞭都鐸王朝和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奴隸貿易的起迄時代,但沒碰觸兩者中間的暴力侵略與戰爭,以及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創建。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隻一種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傢,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齣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瞭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颱上方或玻璃後麵,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紀念型:收容那些貢獻之人
  ˙樂園型:重視體驗和裝置,帶領我們沉思反饋
 
  我們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客觀的:它受到我們的身分、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本書以可在這四種類型博物館中的找到的文物為基礎,探討更大的歷史與認同問題,探討這些觀看與提問方式,以及隱藏在它們後麵的概念與意識形態。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期待你我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瞭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傢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齣來──所以你要自問:
 
  ˙其中少瞭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
  ˙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
  ˙又是「偉大白種男性」的老套路嗎?
  ˙博物館的董事成員,是否為既得利益者,想藉此洗白公共形象,我們如何不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們學習的觀看方式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本能自覺?
  ˙我們繼承瞭什麼?有什麼負擔或特權?
  其中故事,等你揭曉。
 
口碑推薦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曾少韆|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博物館美學散步主持製作人 
  顏擇雅|作傢,齣版人
  cheap|Youtuber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為一本讀起來沒有壓力的書,本書實際上從案例中帶齣瞭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領域值得嚴肅思考的話題。例如書中的精彩句子:『典藏是政治行為,並創造文化成果。』」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
  「當代博物館正在興起對於殖民時期典藏的深刻反省,《誰的博物館?》帶我們重新審視今日博物館的藏品背後的黑暗以及對於收藏正義的思考。」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博物館並非中立,也不純然沒有暴力與掠奪,這些可能深深地存在於藏品的來歷。這本書幫助觀眾反思博物館中受人尊敬、崇拜的物件,揭示其隱藏的歷史,引導我們發掘、辯論與正視,來促進一個更加尊重、全麵及公平的博物館。」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博物館不是一個客觀而中立的場所──覺察並麵對這件事,是讓博物館當代意義往
前走的關鍵。」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讀藝術的故事看文明的發展史,博物館是世界劇場,理想與現實共治。」
 
  cheap|Youtuber
  前幾年來颱灣展覽的圖坦卡門,當時我看到許多傢長帶著孩子排隊,並難掩興奮之情,當時我與這些人一樣,覺得能在颱灣看到這種國際級的展覽,實在是十分幸運,但看瞭展覽後有些失望,內容實在太過錶麵,甚至有點譁眾取寵,相較於看到木乃伊感到興奮,我覺得應該更深層的去瞭解或是教育孩子,木乃伊背後殖民掠奪的故事,或是古埃及人他們對於生活、文化和死後世界的態度,而不是錶麵華麗的木乃伊而已,另一方麵,博物館一直被認為是基於服務社會,嚮大眾開放,是教育、研究、寓教於樂的好場所,但實際上一些博物館也是文化滅絕的幫兇,對於全人類的文明遺產,有著不可抹滅的傷害,這些背後的故事,本書都將為我們娓娓道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莉絲•普洛特(Alice Procter)
 
  物質文化歷史學傢,「不舒服藝術導覽」創立者。她策劃展覽、組織活動、製作podcast,並在《暴露狂》(The Exhibitionist)旗下寫作。普洛特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學術工作集中後殖民藝術實踐與殖民物質文化、殖民定居者的故事講述、十八和十九世紀的白種人觀念、歷史創傷的策展,以及國族認同神話等主題的交會。曾上過BBC Radio 4的《頭排》(Front Row),作品不時發錶於《紐約時報》、《衛報》、《新政治傢》(New Statesman)、Aljazeera.com和《泰晤士報》。澳洲人,但在香港與倫敦長大。
 
  網站:theexhibitionist.org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當代藝術,如何看》、《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建築的法則》、《好電影的法則》、《浮與沉:攝影傢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譫狂紐約》等書。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篇 宮殿型
第1章 陶瓶與姿態
第2章 石棺
第3章 皮特的鑽石
第4章 供奉
第5章 偽造的聖物
 
第二篇 教室型
第6章 袋鼠與丁格犬
第7章 麥伊
第8章 邁索爾的老虎
第9章 廢奴主義者
第10章 英國的偉大
第11章 盾牌
 
第三篇 紀念型
第12章 海達族雕像
第13章 毛利族風乾頭顱
第14章 挖掘博物館
第15章 人類動物園
第16章 棺木
 
第四篇 樂園型
第17章 博物館亮點
第18章 群眾控製
第19章 船艦
第20章 糖寶貝
第21章 更改國慶日
第22章 迴歸
 
結論
 
註釋
參考書目
圖片齣處
緻謝

圖書序言

導言(摘錄)
  
  博物館由什麼構成?如果要你想像一座博物館,在你心中,它是什麼模樣?誰建造的,如何建造?石頭、玻璃、磚塊、金屬?階梯、圓柱?你在裡頭參觀什麼?如果是美術館,它是怎麼陳列的?或者它是一座文物、考古或自然史博物館,一座科學博物館,在一棟改建過的私人住宅或一個量身打造的寶物盒中?那座博物館的感覺如何?溫暖好客,或冷淡不友善?圍繞在你身邊的工作人員是教育人士,或保全警衛?這個空間裡有其他與你類似的人嗎?
  
  博物館不僅是用來收納典藏的有形場所,它們的目的是要塑造認同與記憶。它們並未也無法再現完整的故事,它們隻提齣蒸餾過的敘事(narrative),但這些敘事往往包含瞭最寶貴也最富爭議的認同麵嚮:國族認同或其他認同。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關於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的故事。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傢,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齣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瞭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颱上方或玻璃後麵,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你還是得牢記,無論他們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在形塑你的詮釋,在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看見藝術中的政治性
  
  基本上,策展的過程就是組織已經存在的文物,選擇如何去理解和呈現某一空間裡的各色物品。策展人或許也有責任照顧和保存典藏品,但在今日大多數的博物館裡,這項工作是由藏品維護人員負責。(如果你遇到一位策展人,詢問他們的工作內容,你就會聽到他們說,他們的職稱來自「curare」這個拉丁文,意思是「安排」、「照護」,事實上,他們的工作不僅是展示典藏,還包括照料或修復典藏─以上問答幾乎屢試不爽。)這些角色日益具有獨占性,儘管一直有些轉變提供實習生更多機會,但想要在博物館工作的學子們,還是得展現齣誌願服務的熱忱,而且要有能力取得昂貴至極的(且通常是理論性而非實務性的)研究生學位,纔能得到基本的有薪入門工作。它依然是個在財力上具有排他性的行業,高層職位往往反映瞭這點,一個朝白人與優勢階級傾斜的行業。
 
  所有藝術都是政治性的。博物館裡的每樣東西都是政治性的,因為博物館是由創造它的那個世界的政治所塑造。你看不齣其中流露的觀點與議程,並不錶示它們不存在:很可能那隻意味著,那些觀點與議程與你的非常接近,近到你視之為理所當然。然而,此刻給人的感覺彷彿是,博物館在追求「中立」(其實就是保持現狀)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它們與當代社會和政治的關聯性。我們活在一個劇烈動盪與轉型的時代,卻很少看到博物館將這點真實反映齣來。藝術一直是掌權者的工具,但也是被剝奪者的武器:官方的影視圖像控製瞭認同敘事,定義齣何謂「正確」,但這類官方再現也可用創意手法顛覆摧毀。你必須瞭解這些場所的規則纔能破壞它,如果你不動手,例如,切斷扼殺這些可能性的藝術教育資金,那麼後代子孫將再無起步之地,敘事不容置疑,懷舊大獲全勝。
 
  觀看的方式不隻一種
  
  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你的任務就是要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瞭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傢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齣來──所以你要自問,其中少瞭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又是「偉大白種男性」(Great White Male)的老套路嗎?切勿自滿地相信,如果有價值,它就會在博物館裡──以及反過來,如果不在博物館裡,它就無關緊要。
 
  博物館強勢主導瞭我們對展品的情緒和智性反應──那未必是惡意的,但你必須保持警戒,因為這些選擇性的敘事乍看之下很像已成定論的歷史,或對錯分明的二元論。我們學習遵循博物館空間的邏輯,從一個展櫃移動到另一個展櫃,相信說明牌,自我檢點,舉止閤宜,卻不願承認這些典藏在取得的過程中有任何醜陋與殘酷。我們以單點透視法觀看圖像,我們信任它們,因為我們熟悉它們耍弄的伎倆。我們知道它的巧妙之處,而我們選擇不去看它。說到底,那不過就是紙上的幾條線,但我們學會把它們當成空間性、正確的和有價值的。如果我們以同樣的方式觀看博物館,結果會怎樣?我們可以將博物館理解成以意識形態打造的空間,並開始解讀它們容納與排除的文本。觀看的方式永遠不隻一種。

圖書試讀

2.     石棺 The Sarcophagus(摘錄)
 
在倫敦一棟房子的地下室裡,有一具三韆五百年的石棺。
 
那是一棟不尋常的房子,一具不尋常的石棺。石棺屬於法老王塞提一世(Seti I),時間可迴溯到西元前1370年左右,是由一塊巨大的半透明雪花石雕鑿而成。上麵刻滿瞭象形文字,敘述太陽穿越冥界的旅程,最初還塗瞭藍色顏料(不過,誤判的修復與清洗方式已將顏料悉數抹除)。停放石棺的那棟房子屬於約翰•索恩爵士(Sir John Soane),一位摺衷派建築師,他把自傢設計成一座可居住的博物館。索恩在1824年買下石棺:那是他典藏裡的亮點,至今仍放置在博物館最重要的位置,保留它當年的原樣。不過,在石棺落到建築師手中之前,還有一位義大利強人和一名英國外交官經手過。在此,我們將關注它的各種轉型,如何從墓棺變成戰利品又變成國之珍寶。
 
尋寶者和收藏傢各取所需
 
強人是巴蒂斯塔•貝佐尼(Giambattista Belzoni),外交官是亨利•索特(Henry Salt)。他倆是一對令人敬畏的尋寶者和收藏傢。兩人都在1816年抵達埃及,貝佐尼繼馬戲團生涯之後,將自己改造成工程師,索特則是接下總領事的角色。索特是由藝術傢轉行古物學傢,當時已在北非與地中海世界行過萬裏之路,並與其他英國外交官、收藏傢和地方統治者建立瞭交陪網絡,當他需要攀附關係取得領事一職時,這點對他助益甚大。他曾替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大英博物館收集古物,館方含糊承諾將支付他酬勞。但他需要一個具有實務手腕的人為他工作,於是他雇用瞭貝佐尼,事實證明,貝佐尼在挖掘與發現古物方麵,不但足智多謀而且異常好運。
 
在十九世紀初,收藏古物是所有歐洲國傢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艾爾金爵士「收購」巴特農雕刻一事已經夠聲名狼藉,到瞭1810年代,法國和英國大使更是經常利用古物經銷來貼補收入。索特深知,外交官的位置是將自己打造成古文物大師的理想機會(儘管他沒有任何政治實務經驗),而當貝佐尼於1818年成功將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雪萊(Shelley)筆下的奧茲曼迪亞斯(Ozymandias)──的巨像從路剋索神殿(Luxor)移除,以便賣給大英博物館時,索特迎來瞭他的第一場大勝利。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