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工程概論(第三版) 

飛行工程概論(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樹仁 
图书标签:
  • 飛行工程
  • 航空工程
  • 飛機設計
  • 航空力學
  • 飛機性能
  • 飛機系統
  • 航空傳動
  • 航空材料
  • 航空電子
  • 飛行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基於教學之熱誠,將多年的教學經驗,利用簡明的文字描述飛行的原理而儘量不引用枯燥的教學演練,抱著推廣航空工程知識給有興趣的青年學子及社會人士的熱誠,希望本書成為一本介紹航空科學知識的入門書籍,內容包括航空工程的入門知識以及飛機飛行的基本原理。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有系列的介紹有關飛行器飛行的知識,內容對「飛機結構」、「升力的產生」、「機翼概論」、「飛行材料」、「控制與平衡」、「推進系統」、「高速飛行展望」等均有詳盡的詮釋。

本書特色

  1.利用簡明的文字描述飛行的原理而儘量不引用枯燥的教學演練。
  2.對高速飛行有詳細的描述及今日美國太空飛機之發展瓶頸和解決方法有詳細討論。
  3.適合大學、科大航空相關科系「航空工程概論」之課程使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的专业教材的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第五版) 内容概述 《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是一本面向机械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权威性教材。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机械系统设计过程中所必需的核心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技能。在保持经典机械设计原理严谨性的基础上,本版内容紧密结合工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的应用、先进材料的选型以及数字化设计流程的整合。 本书的结构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它不仅教授“如何计算”静态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更侧重于引导读者掌握“如何设计”能够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具备高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机械组件和系统。 --- 核心章节与重点内容详解 本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二章,全面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设计基础与材料科学的交汇 (第 1-5 章) 本部分奠定整个课程的理论基石,强调了材料特性在现代设计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 1 章:现代机械设计的新范式与流程 本章首先概述了全球制造业向工业 4.0 演进的背景,详细阐述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在机械设计初期的应用。重点讨论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思维在可重构机械系统设计中的意义,并引入了“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作为设计决策的关键指标。 第 2 章:工程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深入探讨了晶体结构、缺陷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熵合金、新型复合材料(如碳纳米管增强聚合物)在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现。新增了疲劳损伤机制中微裂纹萌生与扩展的数字孪生模拟方法介绍。 第 3 章:静力学分析与应力集中控制 回归基础,但引入了更先进的分析工具。详细讲解了渐进式失效分析(Progressive Failure Analysis, PFA)的概念。对复杂截面和连接件的应力奇异性进行了深入的有限元(FEA)前处理技巧讲解,而非仅限于解析解。 第 4 章:可靠性与寿命预测 本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威布尔分布,而是重点介绍贝叶斯方法在小样本或新品研发中的可靠性评估。详细阐述了加速寿命试验(ALT)的设计与数据外推技术,以及在软件和固件集成故障模式下的可靠性建模。 第 5 章:连接件设计:从螺栓到粘接 除了传统的螺纹连接,本章新增了对激光焊接、摩擦搅拌焊(FSW)在异种材料连接中的应用分析。对于胶接接头,引入了基于界面损伤力学的强度评估模型。 第二部分:动态载荷与振动控制 (第 6-10 章) 本部分聚焦于机械系统在运行中的动态响应,这是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设计的核心。 第 6 章:振动学基础与模态分析 系统梳理了单自由度、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新增了随机振动理论在航天和汽车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强调了损伤识别(Damage Detection)中的模态指纹技术。 第 7 章:机械动力学:拉格朗日与哈密顿方法 采用更抽象的数学工具来处理复杂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详细推导了多体动力学(MBD)软件(如 ADAMS, RecurDyn)背后的求解算法,使用户能更好地理解仿真结果的局限性。 第 8 章: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与混沌现象 探讨了齿轮啮合间隙、摩擦阻尼等非线性因素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引入了庞加莱截面法在识别系统潜在失稳区域中的应用。 第 9 章:主动与被动减振降噪技术 深入研究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优化设计,并详细介绍了主动隔振系统(Active Vibration Control)的控制理论基础,包括状态反馈与最优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第 10 章:接触力学与摩擦学 基于赫兹理论,深入探讨了滚动接触疲劳(RCF)的机理。本章重点阐述了润滑理论——从雷诺方程的求解到边界润滑与混合润滑状态的精确预测,以及自润滑材料在无油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 第三部分:运动与传动系统的集成设计 (第 11-16 章) 本部分关注实现功能性运动和能量传递的关键组件。 第 11 章:机械零部件的优化设计 引入拓扑优化(Topology Optimization)方法,使用有限元结果指导材料的去除,以达到最大刚度和最小重量的目标。详细讲解了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的工作流程。 第 12 章:弹性机构设计与柔顺机构学 超越传统的铰链机构,深入研究柔顺机构(Compliant Mechanisms)的设计原理,特别是利用材料的弹性变形来实现运动。重点分析了柔顺机构的运动学映射与有限位移理论。 第 13 章:齿轮传动设计与承载分析 超越传统的 ISO/AGMA 标准,本章侧重于高精度齿轮(如行星传动)的误差补偿设计。引入了齿面接触有限元分析(FEA),以评估真实接触压力下的齿面寿命。 第 14 章:轴承系统设计与润滑管理 全面覆盖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设计规范。重点分析了在高速和重载工况下,轴承的动态稳定性与油膜振荡问题。增加了磁悬浮轴承在精密机床中的选型考量。 第 15 章:机械连接与摩擦传动 详细讲解了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动态张力分析,特别是变载荷下的疲劳寿命预测。对摩擦轮和带式制动器的热稳定性和磨损模型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 16 章:流体动力与液压/气动系统集成 本书将流体动力视为机械运动的有效执行器。本章分析了比例伺服阀的响应特性、液压泵的容积效率损失,以及如何利用 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优化液压回路中的缓冲与泄压设计。 第四部分:现代制造、集成与智能系统 (第 17-22 章) 本部分面向未来,探讨设计如何与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无缝对接。 第 17 章:增材制造(AM)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这是本版新增的重点内容。详细分析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的残余应力、微观结构各向异性。核心是“设计用于增材制造(DfAM)”的原则,如何利用 AM 实现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的复杂内部结构和轻量化设计。 第 18 章:机械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与控制接口 探讨了工业物联网(IIoT)背景下,传感器(如光纤光栅、MEMS 传感器)的集成与数据采集。重点在于设计机械结构时,如何预留空间和屏蔽层以保证传感器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第 19 章:热-力-电耦合分析(多物理场) 针对高功率密度系统(如电机、刹车系统),本章介绍了将热传导、结构形变和电磁效应耦合分析的方法。演示了如何使用商业软件进行三维瞬态热应力耦合仿真。 第 20 章: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PHM) 基于第四部分的基础,本章将数据科学引入设计。讲解了如何通过设计时植入的传感器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如小波变换)和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机械故障的早期预警。 第 21 章:面向装配的设计(DFMA) 强调了设计决策对后期装配效率和质量的决定性影响。详细介绍了模块化设计策略、标准化接口的采用,以及如何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辅助复杂设备的现场装配验证。 第 22 章:复杂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实战 本章通过两个大型案例(如高精度并联机器人平台、高速列车的悬挂系统),引导读者回顾并应用前述所有知识,完成从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仿真验证及制造接口定义的完整流程。 --- 本书的特色 1. 深度融合仿真技术: 不仅教授理论,更强调如何运用主流的商业仿真工具(FEA, MBD, CFD)进行高保真度预测,并对仿真结果的物理意义进行批判性评估。 2. 面向未来的工程思维: 大幅增加了增材制造、柔顺机构和预测性维护等前沿主题的比重,确保读者具备应对未来工业挑战的能力。 3. 丰富的工程实例: 书中穿插了大量来自航空航天、精密仪器、重载装备等领域的真实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具象化。 4. 详细的推导与校验: 关键公式和模型均提供了清晰的数学推导,同时配有大量的“设计校核”步骤,以培养工程师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书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下一代机械工程师的理想工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章 飛行史話
1-1 遠古時期
1-2 鳥翼飛行
1-3 輕於空氣的飛行
1-4 重於空氣的飛行
1-5 滑翔機飛行
1-6 萊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次動力飛行
1-7 歐洲的飛行活動
1-8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前後的飛行活動
1-9 飛行與運輸交通
1-10 二次大戰前後的軍用飛機發展
1-11 超音速的飛行
1-12 噴射時代的航空運輸
1-13 超音速空中交通運輸
1-14 幾種奇特造型的飛機
1-15 結語
2章 大氣概況
2-1 航空氣象
2-2 影響飛航安全之天氣
2-3 大氣的溫度、壓力、密度與高度的關係
3章 飛機之基本架構
前 言
3-1 飛機基本架構之各項名稱
3-2 飛機之其他系統
4章 機翼概論升力與阻力
前 言
4-1 機翼翼葉切面之各部名詞
4-2 翼切面的各種形狀
4-3 翼切面標示識別方法
4-4 翼切面在氣流中的幾個問題
4-5 阻力的種類
4-6 機翼的展弦比、梯度比及後掠角
4-7 機翼襟翼、小條板及其他升力提升方法
4-8 旋轉翼與直升機
5章 基本空氣動力學
前 言
5-1 理想氣體公式(Perfect gas Law)
5-2 質量守恆定律或流量公式(Conservation of
mass or Continuity Equation)
5-3 動量定律或歐拉公式(Momentum Principle or
Euler's Equation)-柏努利公式(Bernoulli's equation)
5-4 等熵過程及可壓縮流體柏努利公式(Isentropic
process and Compressible Bernoulli Equation)
5-5 可壓縮氣體公式(Compressible Flow Equations)
5-6 聲音在空氣中之速度、馬赫數、空氣之可壓縮效應
5-7 伯努利公式應用實例
6章 風洞與實驗空氣動力學
前 言
6-1 風洞的種類與特殊點
6-2 風洞中氣流速度量取方法
6-3 次元分析及雷諾數(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Reynolds Number)
6-4 動態相似及相似參數(Dynamic Similar and
Similarity parameter)
6-5 翼切面壓力分佈升力之計算
7章 飛行器材料
前 言
7-1 材料的基本性質
7-2 飛機緊固件之損壞情況
7-3 金屬材料之腐蝕及疲勞(Corrosion and Fatigue)
7-4 飛機材料 鋁及鋁合金
7-5 飛機材料 鈦及鈦合金
7-6 飛機材料 其他金屬
7-7 飛機材料 複合材料
7-8 非破壞性檢驗
8章 控制與平衡
前 言
8-1 飛行中的力平衡
8-2 飛機之穩定
8-3 飛機的控制
9章 推進系統
前 言
9-1 內燃機之淘汰
9-2 氣渦輪引擎之分類與推力之計算
9-3 氣渦輪引擎之熱力學基礎
9-4 航速與大氣狀況對推力的影響
9-5 航空引擎性能比較
9-6 航空引擎的飛行限制
9-7 衝量引擎及高速衝量引擎
9-8 氣渦輪引擎研製之驗證設備
9-9 航空引擎科技新發展-美國IHPTET計劃簡介(1987~2002)
9-10 世界航空器推進系統發展趨勢
10章 高速航行及展望
前 言
10-1 超音速航行與協和號(Concorde)
10-2 高速民用交通計劃(HSCT)及第二代超音速機
(Second SST)
10-3 太空機或宇航機(NASP)發展情況
附錄A 航空引擎國際市場簡介
附錄B 經國號戰機引擎TFE1042研製經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3091
  • 叢書系列:大學機械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9 x 26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概論書在處理「工程實務案例」的部分,顯得過於理論化,幾乎缺乏了真實世界中會遇到的那些「麻煩事」。在飛行工程領域,設計從來不是單純的數學運算,它充斥著權衡(Trade-offs)、預算限制、材料供應鏈的挑戰以及嚴苛的認證標準。然而,翻遍全書,我找不到足夠的篇幅去探討這些現實層面的壓力是如何影響設計決策的。例如,當討論到機翼設計時,它會給出最佳升阻比的理論值,卻沒有提及在實際製造中,由於模具精度、鉚接工藝可能導致的性能衰減與修正方案。對於想將知識落地應用的讀者而言,這種「象牙塔」式的論述是無法直接轉化為解決方案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的工程限制、安全裕度要求緊密結合的分析,畢竟,一本「概論」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為未來的實務工作打下堅實且貼近現實的基礎。

评分

從閱讀的體驗來看,這本《飛行工程概論(第三版)》在行文邏輯上,給我的感覺是相當跳躍且不連貫的。它像是把好幾本不同作者寫的筆記硬是拼湊在一起,章節之間的銜接處常常缺乏必要的過渡和解釋。舉個例子,前一頁還在討論發動機的熱力學循環,下一頁突然就跳到了機身材料的疲勞測試,中間完全沒有說明這兩者之間的工程關聯性或設計哲學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這種結構上的鬆散,使得讀者必須不斷地在腦中建立自己的知識地圖,才能勉強串聯起整個飛行器的構成。再者,書中對於新興技術的著墨顯得相當保守。畢竟是第三版了,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複合材料的最新應用、無人機系統(UAS)的控制架構,或是電動推進系統的發展趨勢。然而,書中多數的篇幅仍舊圍繞著傳統的噴射發動機和鋁合金結構,這讓整本書的「新」意不足,讀起來總覺得有點滯後於業界的發展速度。這本書或許適合用作歷史文獻回顧,但若想作為當代工程師的參考工具,恐怕需要搭配大量的外部資料輔助。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感到有些不適應。在台灣的學術書籍市場中,我們通常習慣於更為典雅和易讀的字體組合,但這本《飛行工程概論(第三版)》所採用的字體風格,給人一種非常制式化的、甚至有點像早年學校影印講義的感覺。這不僅影響了閱讀的舒適度,更間接削弱了內容的專業性形象。更讓人感到困擾的是,書中許多關鍵術語的翻譯,有時顯得不夠精確,或者說,與業界廣泛使用的中文術語有所出入。當你在查閱其他專業文獻或與資深工程師交流時,可能會因為這本書的獨特譯法而產生溝通上的障礙。例如,某個特定的空氣動力學術語,書中用了A翻譯,但業界主流卻慣用B,這在需要精準表述的學術寫作中是個大問題。學術書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術語的標準化和一致性,這點在這本書上表現得相當薄弱,讓人懷疑審校的嚴謹程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色彩的搭配很大膽,看得出來設計師花了不少心思。不過,我還是得說,書名雖然是《飛行工程概論(第三版)》,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坦白講,跟我期待中那種紮實、能讓人一窺航空工業堂奧的教科書還是有段距離。翻開第一章,內容敘述的風格偏向科普介紹,很多名詞的解釋都比較淺層,像是給完全沒有基礎的學生做初步導引,而不是給準備進入這個領域的讀者深入探討。例如,提到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時,許多公式的推導過程都被省略了,只留下結果,這對於想真正搞懂背後物理機制的人來說,實在有點不過癮。書中的圖表雖然數量不少,但清晰度和解析度有時候讓人感到困擾,尤其是一些複雜的結構示意圖,看久了眼睛會有點花。整體來說,如果定位是一本入門級的「快速導覽」,或許合格,但對於追求學術嚴謹性或工程實務應用的讀者,這本書的深度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可以讓你花上幾個小時,仔細咀嚼每一個細節和案例分析的書籍,這本似乎更傾向於快速瀏覽,有點可惜了這「第三版」的機會。

评分

總體而言,對於這本《飛行工程概論(第三版)》的評價,我必須說它在學術深度和現代相關性上,都略顯保守與不足。或許它在編纂之初,目標讀者設定得太過廣泛,以至於無法深入服務任何一個特定的群體。如果你是初中生對飛機有興趣,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基礎的樂趣;但若你是大學生或業界新人,想要依賴這本書建立起紮實的專業知識體系,恐怕會發現自己很快就需要尋找其他更進階、更專業的參考資料來填補其中的巨大空白。這本書就像是一份詳盡的菜單,列出了所有菜名,但每道菜的烹飪手法和食材的講究程度,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對於志在成為專業飛行工程師的人來說,這樣的入門級介紹,雖然聊勝於無,但遠遠不能被視為一本足以信賴的「工程概論」。它的存在感相對模糊,在眾多經典教材中,它很難成為讀者首選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