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刑到流刑:漢唐之間刑罰製度的變革

從肉刑到流刑:漢唐之間刑罰製度的變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俊強
圖書標籤:
  • 刑罰史
  • 漢唐
  • 法律史
  • 製度史
  • 社會史
  • 古代史
  • 中國古代
  • 流刑
  • 肉刑
  • 刑罰變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漢文帝廢除肉刑後,刑罰長期陷入「死刑太重,生刑太輕」的窘境。歷經六、七百年的摸索,直至流刑的成立與成熟,刑罰失衡的問題纔終於解決。以肉刑為核心的「古典刑罰」在流刑創製入律後走入歷史,以徒刑、流刑為主體的「傳統刑罰」逐漸奠定。本書以流刑為主題,展開漢唐刑罰的係列研究,透過刑罰變革的钜視角度,揭示從肉刑到流刑的歷史軌跡,進而闡釋流刑創製的契機與意義。  

本書特色

  流放刑,一種源遠流長又變化多端的刑罰。作者能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兼具微觀考察與宏觀視野,以雋永典雅的筆調,娓娓道來流刑的發展、變遷與地位。
1. 製度的演進與社會的變遷:從秦漢到唐朝的法律思想與實踐 本書深入探討瞭秦漢至唐朝這一關鍵曆史時期,中國刑罰製度從早期形態嚮更成熟、更復雜的體係轉變的全過程。我們聚焦於法律思想的演變、具體刑罰工具的更迭,以及這些變化背後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動因。全書通過對齣土簡牘、律令文獻、史書正史的細緻梳理,勾勒齣一條清晰的製度演進脈絡,力求展現刑罰實踐的真實麵貌,而非僅僅停留在條文的錶麵。 第一部分:秦漢刑罰的基石與重塑 本部分首先考察秦朝建立的嚴刑峻法體係,分析其在鞏固中央集權方麵的作用,以及“以法為教”思想的初衷與局限。重點分析瞭秦律中諸如“連坐”、“峻刑”等具有代錶性的製度如何運作,以及這些製度在帝國初期的社會治理中産生的深遠影響。 隨後,視角轉嚮漢代。漢承秦製,但逐步推行“黃老之學”和“儒傢化”的法律改革。我們詳細考察瞭漢代刑法如何吸收儒傢倫理,對秦律中的部分嚴苛條款進行修正,尤其是在量刑尺度和適用範圍上的調整。通過分析《漢律》殘存的部分,我們試圖重構漢代司法實踐中“寬大不刑”的理念是如何被倡導和實施的,以及在郡國並行體製下,中央與地方司法權力的博弈對刑罰執行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是:儒傢思想如何滲透並重塑瞭冰冷的秦代法製框架。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的碎片化與適應性治理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結構劇烈動蕩,中央權威的削弱使得刑罰的適用呈現齣極大的不統一性和地方化特徵。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刑罰製度的“碎片化”現象。一方麵,士族階層的興起使得“門閥”身份對量刑産生顯著影響,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受到衝擊。另一方麵,麵對常年的戰亂和人口流動,法律必須具備高度的適應性。我們考察瞭這一時期在量刑中對“情境”和“身份”的強調如何超越瞭既有成文法的約束。 特彆是,南北對峙的局麵促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傳統的交匯與衝突。北朝政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瞭秦漢以來的法律傳統,但南方政權在法律解釋上錶現齣更大的靈活性。本部分將對比分析曹魏《九品律》、西晉律以及後世保存下來的相關記錄,以揭示在社會瓦解的背景下,刑罰製度如何成為維持地方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綫。 第三部分:隋唐律法的集大成與製度的成熟 隋代創立的《開皇律》標誌著中國古代刑法體係成熟的開端。本部分將詳細解析《開皇律》如何係統地吸收前代的經驗教訓,並奠定瞭唐代《永徽律疏》的宏大框架。隋唐律法在立法技術上的精進,體現在其結構嚴謹、概念清晰和量刑梯度閤理化上。 核心章節集中於唐律的細緻考察,特彆是其確立的“十惡”製度、復仇權的限製、以及身份等級(如“八議”)在刑罰中的應用。我們將探討唐代統治者如何通過《唐律疏議》將法律條文與儒傢倫理(特彆是“孝”、“忠”)深度融閤,實現瞭法律的“教化”功能,使刑罰成為維護社會綱常的工具。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堆砌,更是一種完備的社會控製體係的構建。 第四部分:刑罰工具的演變與人道主義的萌芽 刑罰的本質是國傢權力的暴力展示。本部分超越抽象的條文分析,側重於對具體刑罰工具——從肉刑(如劓、刖、宮、墨、闢等)到流刑、徒刑、杖刑——的演變曆程進行細緻的考察。 我們追蹤瞭肉刑在秦漢時期的使用頻率、漢代後期逐漸廢除的趨勢,以及其在特定情境下(如軍事法或邊疆治理)的殘留。同時,重點分析瞭流刑(如“五刑”中的“流”)從一種懲罰手段發展為重要的流放和安置製度的過程,探討瞭流刑地選擇、犯人安置及其對邊疆開發的影響。 我們還將討論,在唐代,雖然肉刑尚未完全廢除,但國傢在法律條文中體現齣的“慎刑”、“恤刑”的傾嚮,以及對重刑的保留和對輕刑的細化,反映齣一種初級的人道主義關懷與國傢治理成本的權衡。這種對“仁政”和“效率”的追求,是理解隋唐刑法體係人性化趨勢的關鍵。 第五部分:法律實踐中的張力與地方差異 最後,本書探討瞭法律條文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張力。理論上的“周律”、“唐律”在廣袤的帝國疆域內,麵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經濟文化環境,其執行效果必然存在差異。我們利用地方誌、案例記錄等史料,嘗試還原古代司法官吏在麵對模糊地帶、突發事件時的裁量權使用情況。這種“活的法律”與“死的文本”之間的互動,揭示瞭從中央到地方,刑罰製度在貫徹統一意誌與適應地方現實之間的復雜張力。本書力圖呈現一個多維度、動態發展的古代刑罰圖景,而非一個靜止的、理想化的法律模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俊強


  現職
  臺北大學歷史學係特聘教授、副校長(財務暨永續發展)兼主任秘書,臺灣大學歷史係兼任教授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2001)、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91)、臺灣大學歷史學係學士(1987)

  經歷
  曾先後擔任臺北大學歷史學係副教授、教授、係主任、人文學院院長、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明斯特大學漢學係暨東亞研究所訪問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中國法製史學會理事長;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會理事等。並數度榮獲臺北大學「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纔」獎勵;臺北大學、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等榮譽。

  代錶著作
  《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麵》、《巨龍的蛻變──中國一八四○至二○○八》(閤著)、《中國文化史》(閤著)、《文化.聚落.共有財:環境變遷下的永續發展》(主編),〈唐代環境管理法律探析〉、〈六朝隋唐的嶺南意象〉、〈唐代死刑發展的幾個轉摺〉、〈關於唐代法律中的時間問題〉、〈從唐代法律的角度看李白長流夜郎〉、〈漢唐正史〈刑法誌〉的形成與變遷〉、〈唐代前期死刑覆奏製度──兼論其與儒傢思想的關係〉等論著數十篇。
 

圖書目錄

序 從肉刑到流刑──漢唐之間刑罰製度的變革

序章 問題所在

第一章 古典刑罰的幽靈徘徊──漢魏以來恢復肉刑的爭議

前  言
第一節 爭議的政治背景
第二節 恢復論和廢除論的觀點
第三節 從刑罰製度的發展看肉刑的爭議
結  語

第二章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前  言
第一節 魏晉以前的放逐遷徙
第二節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概況
第三節 流徙地的問題
第四節 流人的境遇
第五節 流徙刑地位的變化
第六節 流徙刑的性質
結  語

第三章 北朝流刑的成立與確立
前  言
第一節 北魏流刑的成立
第二節 流刑在北朝成立的因素
第三節 北朝流刑的確立
第四節 隋朝流刑的發展
結  語

第四章 律令中的流刑──唐代流刑的錶相
前  言
第一節 唐律「三流」的製定
第二節 流刑的斷決
第三節 流人的押送
第四節 流人至配所
結  語

第五章 實踐下的流刑──唐代流刑的實相
前  言
第一節 流刑的加重(上)──加役與加杖
第二節 流刑的加重(下)──遠逐之地與遠逐之期
第三節 流人的放免
結  語

第六章 非流之流──唐代流刑的變相
前  言
第一節 配隸
第二節 安置
第三節 罰鎮
第四節 効力
結  語

第七章 唐代前期流放官人的研究
前  言
第一節 官人犯罪分析
第二節 官人的「原刑」
第三節 官人的處罰──流放與除名
第四節 流刑的加重──長流與決杖
第五節 流放官人的境遇與下場
結  語

第八章 唐代後期流放官人的研究
第一節 官人犯罪分析
第二節 官人的「原刑」
第三節 官人的處罰──流放與除名
第四節 流刑的加重──長流、決杖與錮送
第五節 流放官人的境遇與下場
結  語

終章──流刑的創製在刑罰史上的意義
一、流刑對既有刑罰的衝擊與影響
二、從「古典刑罰」到「傳統刑罰」的變革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3245
  • 叢書係列:歷史迴廊
  • 規格:平裝 / 38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從肉刑到流刑──漢唐之間刑罰製度的變革


  從中國刑罰製度發展史的角度觀察,秦漢時期最令人矚目的,無疑是徒刑的發達與肉刑的廢除。相對於此,隋唐時期最值得注意的,顯然是流刑的邁嚮成熟,進而促成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趨於完備,影響後世垂一韆二百多年之久。將犯人遠逐流徙之刑罰,古已有之,但直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流刑方始成為律典之正刑。以肉刑為核心的「古典刑罰」終於在流刑創製入律後走入歷史,以徒刑、流刑為主體的「傳統刑罰」於焉奠定。自漢文帝十三年廢肉刑後,刑罰製度歷經六、七百年的摸索,變革轉型的工程方纔告一段落。是故,流刑之成立與成熟影響後世至深且钜,實不可等閒視之。長久以來,中國法製史學界多著眼於犯罪而較忽視刑罰,至於從钜視角度宏觀析論漢唐之間刑罰嬗變的論著更是少見。《從肉刑到流刑──漢唐之間刑罰製度的變革》擬以流刑創製與發展為主軸,考察六朝隋唐數百年間刑罰製度的發展,從而勾勒「古典刑罰」到「傳統刑罰」的變革過程與意義。

  拙稿終於付梓齣版,心中固然雀躍,但亦是感觸良多。這本書在十年前就該齣版瞭。

  我的研究主題從漢唐帝王恩赦轉嚮刑罰的變革,尤其聚焦於流刑的研究,應該追溯到二十年前。2001年7月「唐律研讀會」召開瞭一次「唐律名例律學術研討會」,當時正值博士畢業,在完成博士論文《北朝隋唐恩赦製度研究》後,理應在既有研究之外,思索新的發展領域。在探討北朝隋唐恩赦製度的發展與變遷時,發現隋唐帝王除瞭經常大赦天下以外,減死為流的「恩降」次數亦稱頻繁,此一現象並不見於魏晉南朝或者北朝初期,流刑在皇帝恩赦中逐漸扮演重要角色,遂開啟瞭流刑研究的興趣。在該次研討會中發錶瞭〈試論唐代的流刑〉一文,自此以流刑為主題展開瞭漢唐刑罰發展的係列研究,陸續完成〈試論唐代流刑的成立及其意義〉、〈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漢末魏晉肉刑爭議析論〉、〈北朝流刑的研究〉、〈唐代的流刑─法律虛與實的一個考察〉、〈從天聖獄官令看唐宋的流刑〉等文章。

  這本專書的撰寫計畫早在2008年就已經啟動,孰料因健康問題不得不暫予擱置。身體逐漸康復後,又承高明士老師之命投入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工作二年。中學課本每年讀者數以萬計,影響年青學子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歷史觀,其社會影響不容忽視。故對編寫工作一直謹之慎之,字斟句酌,投入的精力完全不亞於撰寫學術論文。教科書任務告一段落後,接下來就是學術主管的工作,不論是係主任、研究中心主任還是院長,九年光陰,倏忽飛逝。行政工作既是服務眾人之事,處事必須先公後私,況且自認並非行政長纔,更須全心全力投入方能勉強勝任,於是大多時間與心力都耗費在行政公務上。十多年間種種意料之外的境遇,雖是豐富瞭人生,但研究工作頗受乾擾,舊著的修訂工作隻能斷斷續續進行,齣版計畫遂一再延宕。

  今年年中如願卸下院長職務,並申請瞭半年的學術休假遠赴德國明斯特大學漢學係訪問研究。在擺脫行政雜務,遠離塵囂,置身恬謐愜意環境中,終於一鼓作氣把舊稿全麵修訂與統整。全書各章大抵根據舊作修訂補充而成,但每段文字都重新檢視、反覆推敲,訂正增補改寫重組之處,比比皆是,某個意義而言,每章又幾乎是舊題新著。雖不敢說通篇皆嶄新創作,然與舊作相較,自信仍具相當新意。每篇文章當初撰寫時,自問用心經營,未曾懈怠,但董理舊稿時,總是發現錯漏之處仍多,有待增補之處不少,思之不禁慚愧。有時隻好自我解嘲,或許並非往日不肖,而是日新又新,今天稍有長進吧。改寫過程中有些問題苦思終日,焚膏繼晷,心中疑團始終未能悉數解答,此為研究之苦吧?在反覆推敲過程中有時靈光一閃發想新的方嚮,此為研究之樂吧?苦耶?樂耶?點滴在心頭,想必學界同道亦有同感。書中各篇雖是同一主題的係列著作,但難免有時詳於此而略於彼,這是興趣使然;有時長於此而短於彼,這是學養使然,一切萬望讀者包涵諒察。

  書中有多篇文章曾獲國科會(前稱科技部)研究計畫經費補助,特誌謝忱。高明士老師創立的「唐律研讀會」在中國法製史學界舉足輕重,我在創會之始即參與工作與活動,二十多年來在師長學友的鞭策砥礪下,受益匪淺。德國明斯特大學漢學係邀請訪問三個月,使我能在自由自在的氛圍下完成修訂工作,謹此誌謝。擔任行政主管期間,平日都被大小瑣事纏繞,研究工作隻能利用假日跬步前進,不免犠牲瞭與傢人的生活,心中多少有些歉疚,感謝賢內助麗冰與傢人的支持與體諒。最後,感謝元華文創在此不景氣的年代,仍慨允齣版我這本學術專著。是為序。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一個對中國古代法律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可讀性與學術性的完美平衡。盡管它處理的是“刑罰變遷”這樣一個偏嚮專業的課題,但作者在介紹復雜的律令概念時,總能用清晰的比喻和恰當的曆史情境來加以說明,有效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學術專著,而是在聽一位博聞強識的學者娓娓道來一段波瀾壯闊的製度更迭史。尤其是在討論唐代刑罰的法製化和程序化進程時,那種對效率與公正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極具現實意義。它讓我們思考,即便是數韆年前的法律改革,其背後的驅動力——對社會穩定、對國傢效率、對人道主義的渴望——依然是我們今天司法體係關注的核心議題。這本書讓人在曆史的縱深感中,找到瞭對當下社會治理的深刻共鳴,是一次知識上的洗禮,更是一次思維上的拓展。

评分

閱讀此書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法律的演變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道德說教,而是政治結構、經濟基礎和文化認同相互博弈的産物。特彆是在探討流刑製度時,作者巧妙地將其與中央集權的鞏固聯係起來。流放,作為一種不直接損害生命但能有效剝奪社會資源的刑罰,其推廣使用,恰恰反映瞭國傢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對人口控製需求的增加。這本書沒有停留在對“仁政”的簡單贊美,而是尖銳地指齣瞭流刑在實踐中可能帶來的地方社會動蕩和對基層行政資源的擠壓。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古代的“進步”有瞭更審慎的認識。它提醒我們,曆史上的製度更迭,往往是“惡中求善”的妥協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理想實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曆史學傢的冷靜剋製——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將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羅列齣來,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種不煽情、重證據的寫作風格,極大地增強瞭論說的公信力,也讓閱讀體驗變得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齣一種極其老道的曆史敘事技巧。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時間推進,而是采取瞭主題驅動的方式,將“肉刑的衰落”與“流刑體係的成熟”這兩個核心議題,穿插在漢末魏晉的權力真空與隋唐律令製度的重建過程中進行對比闡述。我讀到關於“慎刑”思想如何從理論高峰一步步落實到唐律中的具體量刑幅度時,那種由形而上的哲學思辨到形而下的製度建構的完整鏈條被清晰地勾勒瞭齣來。這種寫作手法帶來的好處是,讀者不會被冗長的製度演變細節所淹沒,反而能始終抓住主綫——即國傢權力對懲罰手段的“文明化”控製過程。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引用瞭齣土簡牘和地方誌中的司法判例,這些“活的史料”為論證提供瞭堅實的經驗基礎,避免瞭純粹依賴官修正史可能帶來的片麵性。整個閱讀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在層層疊疊的曆史廢墟中,小心翼翼地挖掘齣規範社會秩序的骨架。對於那些對製度史抱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案例深度,無疑是極其豐富的知識盛宴。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和行文的節奏感,是同類研究中少有的。它不像某些專著那樣,為瞭證明一個論點而反復論證,使得文字顯得拖遝。相反,在闡述漢代殘留的嚴苛法律傳統如何與魏晉玄學的“寬容”思潮發生摩擦時,作者運用瞭一種富有張力的對比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法律條文描述煥發齣瞭文學般的張力。我體會到,作者對不同時代法律文本的語言風格把握得極為精準,能敏銳地捕捉到不同朝代文書用語中潛藏的權力傾嚮。例如,在描述唐代律疏對過去刑罰的“修飾”性解釋時,那種官方話語對殘酷現實的遮蔽,被揭示得淋灕盡緻。對於熱衷於文本解讀和語文學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佳的範例——如何通過對法律文字的細緻解構,還原齣背後的社會權力運作邏輯。總而言之,它在提供堅實製度史知識的同時,也提供瞭高級的文本分析方法論,是一本可以反復研讀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從肉刑到流刑:漢唐之間刑罰製度的變革》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法律製度的演變張力,我剛翻開前幾頁,就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首先,那種對於具體史料的考據之精細,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不像一些通史那樣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一個特定時段,即漢代到唐代這一關鍵的過渡期,去剖析刑罰觀念的根本性轉移。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肉刑”殘餘影響的論述,它不僅僅是描述瞭那些駭人聽聞的酷刑是如何逐漸被廢除的,更深層次地探討瞭支撐這些刑罰的社會倫理基礎是如何動搖的。例如,書中對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刑法教化的不同解讀,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讀到此處,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司法官吏在執行律法時內心的掙紮與觀念的碰撞。那種曆史的真實感和學術的嚴謹性,使得這本書遠超一般曆史普及讀物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開瞭古代法律肌理中最隱秘的部分,讓我們得以一窺文明在痛苦中緩慢蛻變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首先就在於它將宏大的製度變遷,落實到瞭一個個具體的律令條文和司法實踐細節之中,讓冰冷的法律條文重新煥發齣曆史的溫度與人性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