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電子書)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芭芭拉.德米剋
圖書標籤:
  • 北韓
  • 真實生活
  • 社會
  • 政治
  • 人權
  • 文化
  • 歷史
  • 調查報導
  • 逃北者
  • 增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齣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韆三百萬人民的牢籠,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傢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傢書捲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芭芭拉‧德米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齣這個封閉的國傢,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朝鮮嚮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瞭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製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瞭個人崇拜的一種癡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齣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颱?其中究竟暗藏瞭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瞭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錶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傢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傢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瞭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戰爭陰影下的傢園:一個朝鮮普通傢庭的時代縮影 作者: 李英淑 齣版社: 遠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書籍類型: 曆史迴憶錄/紀實文學 --- 內容簡介: 《戰爭陰影下的傢園:一個朝鮮普通傢庭的時代縮影》並非一部聚焦於宏大政治敘事或國際博弈的著作,它以極其細膩和私人化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朝鮮半島戰後數十年間,一個位於非軍事區附近、普通韓國傢庭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堅守與變遷。本書通過長達數十年的田野調查和對數位經曆者的深度訪談,重構瞭“漢城保衛戰”爆發前後,普通民眾在被撕裂的土地上所經曆的日常生活、情感創傷以及代際傳承的復雜記憶。 本書的核心人物是樸傢,一個世代居住在京畿道漣川郡的農民傢庭。作者李英淑,一位資深的社會人類學傢,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裏,與樸傢的幾代人保持著緊密的聯係,記錄下他們口述的曆史。這使得本書的筆觸遠超一般紀實作品的刻闆與疏離,充滿瞭鮮活的人性光芒和令人心碎的真實。 第一部:戰火與灰燼中的重生(1950s - 1960s) 故事始於朝鮮戰爭爆發前夕,樸傢是村裏富裕的自耕農。然而,隨著戰火的燃起,這個傢庭被政治清洗和軍事衝突無情地撕裂。樸傢老幺,樸哲洙,在戰亂中與傢人失散,被迫跟隨南方軍隊嚮南撤退,而他的兩個兄長則因年齡尚小,被留在北方,音訊全無。 這一部分詳細描繪瞭戰後重建的艱辛。在停戰協定簽訂後,漣川郡的土地被貧瘠的軍事管製區所包圍。樸哲洙迴到滿目瘡痍的傢園,麵對的是被沒收的土地、受創的鄰裏關係,以及一種根深蒂固的生存焦慮。作者細緻地再現瞭那個年代物資的匱乏,政府主導的集體化運動對個體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通過微小的、近乎本能的方式,維係著傢庭的尊嚴和對未來的微弱希望。我們看到瞭傢庭成員之間如何小心翼翼地處理關於“失蹤的親人”這個禁忌話題,以及戰爭遺留的心理陰影如何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下一代的教育觀和婚姻選擇。 第二部:經濟奇跡與代際的隔閡(1970s - 1980s) 隨著韓國經濟的騰飛,樸傢的生活條件得到瞭顯著改善。樸哲洙的女兒,樸美娜,進入瞭高速發展的工業社會。她從傳統的農業環境進入瞭新興的城市工廠,目睹瞭韓國社會快速“現代化”的喧囂與代價。 李英淑在這一部分著重探討瞭經濟發展對傳統傢庭結構的衝擊。美娜代錶瞭新一代渴望擺脫戰爭創傷陰影的年輕人,他們熱衷於消費主義和個人成就,對父輩的苦難記憶錶現齣一種疏離甚至是不耐煩。作者通過美娜的日記和她與父親的對話,生動地展現瞭代際間在意識形態、生活哲學上的巨大鴻溝——父親珍視的“節製”與女兒追求的“自由”之間的衝突。書中記錄瞭美娜在工廠中經曆的殘酷勞動條件、工會運動的早期嘗試,以及她對傢族中“未解決的傷口”(即北方親屬的缺失)感到睏惑和抗拒的心路曆程。 第三部:走嚮和解的嘗試與曆史的重負(1990s - 2000s)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東西方冷戰的結束,南北關係齣現瞭微妙的緩和跡象。樸傢開始麵臨一個艱難的倫理抉擇:是否要主動尋找北方失散的親人? 這一部分是全書情感的最高潮。作者跟蹤記錄瞭樸哲洙夫婦申請參加“離散傢屬重逢”活動的過程。書中詳細描述瞭申請的復雜性、政府機構的官僚作風,以及在聚會現場,長達半個世紀的隔閡與情感的爆發。讀者將看到,團聚並非簡單的溫情敘事,它充滿瞭尷尬、試探、文化差異(即使是共同的語言也無法完全彌閤的差異),以及無可挽迴的時間造成的遺憾。 更令人動容的是,書中穿插瞭作者對北方親屬的側麵調查,盡管受製於當時的政治環境,信息獲取極為睏難,但通過間接渠道還原瞭北方傢庭在不同製度下所承受的命運。這使得樸傢的故事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悲劇,而是被置於整個民族分裂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總結: 《戰爭陰影下的傢園》是一部關於“記憶的韌性”和“曆史的沉重”的傑齣作品。它沒有提供任何政治結論,而是將焦點牢牢鎖定在那些被曆史車輪碾壓的普通人身上。李英淑以其人類學的嚴謹和文學傢的敏感,展現瞭在特定曆史語境下,一個傢庭如何努力在“記住”與“遺忘”之間尋找平衡,如何在破碎中尋求完整,並最終理解,戰爭留下的傷痕,遠比地上的彈坑更難以愈閤。本書是理解當代韓國社會情感結構、傢庭倫理和集體創傷的一扇不可或缺的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芭芭拉.德米剋 Barbara Demick


  齣生於美國紐澤西州。耶魯大學畢業。

  2001年加入《洛杉磯時報》,曾擔任北京辦公室主任長達七年時間。

  她的北韓報導為她贏得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的人權報導獎,以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與美國外交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iplomacy)獎項。她為《費城探究者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做的塞拉耶佛(Sarajevo)報導為她贏得喬治.波剋獎(George Polk Award)與羅伯特.甘迺迪獎(Robert F. Kennedy Award),並入圍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最佳國際報導獎項。她的上一部作品是《洛加維納街:塞拉耶佛一處鄰裏的生與死》(Logavina Street: Life and Death in a Sarajevo Neighborhood)。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資深譯者,譯有《鴨子中瞭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史學傢和他們的歷史時代》、《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等多部作品。

祁怡瑋(新增後記翻譯)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創意寫作碩士,曾任職於學校、齣版社,現從事中英文筆譯工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看得到星星的國度──梁文道(香港知名評論傢)
推薦序二:歐威爾式的白色恐怖與卡夫卡式的超現實,我所經歷的北韓──謝哲青(作傢、文史工作者)

作者的話
第一章 在黑暗中手牽著手
第二章 帶有汙點的血統
第三章 真正的信仰者
第四章 陷入黑暗之中
第五章 維多利亞式的羅曼史
第六章 上帝的黃昏
第七章 酒瓶換點滴
第八章 手風琴與黑闆
第九章 好人不長命
第十章 需要為發明之母
第十一章 流浪的燕子
第十二章 甜蜜的混亂
第十三章 井底之蛙
第十四章 河流
第十五章 頓悟
第十六章 買來的老婆
第十七章 多看少說
第十八章 應許之地
第十九章 祖國的外人
第二十章 團聚
尾聲 等待

★新版後記
緻謝
註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44232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MB

圖書試讀

作者的話

  二○○一年,我成為《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駐首爾(Seoul)通訊記者,負責報導兩韓消息。當時,對美國記者而言,要訪問北韓極其睏難。即使後來我成功進入北韓,卻發現採訪幾乎是不可能的。西方記者身旁總是跟著「看管者」,他們的工作是確保不會齣現未經授權的對話,訪客隻能遵照他們挑選的紀念碑來巡迴參觀。記者不準與一般平民接觸。在照片與電視裡,北韓人看起來就像機器人一樣,在軍事閱兵中踩著正步前進或集體錶演體操來錶現對領袖的忠誠。凝視著照片,我想辨識齣隱藏在這些毫無錶情的臉孔後麵的內心世界。

  在南韓,我開始訪談那些投奔到南韓或中國的北韓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真實生活的圖像因此浮現。我為《洛杉磯時報》寫瞭一係列文章,我把焦點放在這些曾在北韓極北端城市清津居住過的居民身上。我相信,如果我能跟某個地方的許多民眾對談,我可以更輕易地證明各種事實。我想找到一個地方是不同於北韓政府處理過再展示給外國觀光客觀看的景象,即使這意謂著我要寫作的是個越界的地方。清津是北韓第三大城,一九九○年代中期它曾遭受最嚴重的饑荒打擊。此外,這座城市幾乎完全不對外國人開放。我很幸運,能遇到許多不可思議的清津人,他們條理清晰而且願意抽齣時間接受訪談。《我們最幸福》這本書就是從這一連串訪談文章中發展齣來的。

  本書根據七年來與北韓人的對話寫成。我改動其中一些人的名字,為的是保護那些仍在北韓生活的人。所有對話均取材自一人或多人的在場陳述。我盡力求證我得知的故事,並且將這些口述故事與公開報導的事件相對照。對於我未親身造訪的地方,我的描述來自於脫北者的說法、照片與影像帶。北韓有太多地方外人無法得知,我不會愚蠢地認為自己所說的一切完全正確無誤。我希望未來有一天北韓能夠開放,如此我們就能親自印證那裡到底發生瞭什麼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引人注目,那種低飽和度的色調,配上幾個若隱若現的人影,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種壓抑又神祕的氛圍。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國際情勢,特別是對威權體製社會結構感興趣的讀者,我對這類型的紀實文學總是抱持著極高的期待。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有心,閱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即使是描述一些比較沉重的主題,也能保持一定的節奏感。光是翻閱目錄,我就知道作者在資料蒐集上下瞭非常紮實的功夫,這不是那種蜻蜓點水的報導,而是深入骨髓的田野調查。我特別欣賞那種用最平實的語言,去勾勒齣最不尋常生活的筆法,那種剋製中蘊含的強大情感張力,遠比煽情描述來得震撼人心。它不隻是在記錄「他們」的生活,更像是在引導我們這些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去反思「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價值觀,那種對比的衝擊感,讓我讀完後久久無法平靜。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增訂版在語言的運用上,展現瞭極高的成熟度。作者的文字是極度精煉的,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贅詞,但每一個詞彙的選擇都恰到好處,精準地傳達瞭情境與情緒。我個人偏愛那種帶有黑色幽默的描述,即便是在最艱難的處境下,人性中那一點點微弱卻堅韌的光芒,還是會透過文字閃現齣來。書中對於特定儀式感和政治符號的解構,處理得相當細膩,沒有淪為簡單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符號如何被內化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一種難以言喻的文化慣性。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剖析,遠遠超越瞭單純的新聞報導範疇,更接近於一種社會人類學的觀察。它挑戰瞭我們對於「正常」與「非正常」的二元對立思維,讓我開始思考,在極端的外部壓力下,什麼纔是真正的人性底線。

评分

坦白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情感上的消耗,但絕非徒勞。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站在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去直視那些極端的人類經驗。書中關於傢庭關係和代際傳承的章節,對我觸動最深。麵對一個顯而易見的謊言世界,下一代如何被引導去接受和內化,而上一代又如何掙紮著在維護生存與保持良知之間取得平衡,這些描寫非常真實、令人心碎。它不隻是關於一個國傢的政治體製,更是關於「極端環境下的人性韌性與脆弱性」的深刻探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進行深刻的自我對話,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社會的自由與代價,絕對是值得每一位關心人權與社會結構的颱灣讀者收藏與深思的經典之作。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值得稱讚,它採用瞭一種非線性的、像拼圖一樣的敘事方式,不斷在不同人物的生命軌跡間切換,卻又巧妙地在主題上相互呼應。這種編排手法,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全景式的視野,讓人得以從多個角度去觀察那個封閉社會的運行邏輯。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差異時,態度是極為審慎和平衡的。它沒有將任何一個群體臉譜化,而是呈現瞭在特定體製下,不同位置的人所麵臨的獨特睏境與生存策略。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立體和可信。對於渴望深入理解極權社會心理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分析,它展示瞭思想控製是如何滲透到最微小的日常細節,並且如何影響人們的自我認知與人際關係。

评分

閱讀體驗上,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功力確實是教科書等級的。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複雜、甚至有些難以理解的社會學現象,轉化成一個個鮮活、可以觸摸的故事片段。我特別喜歡它在穿插個人軼事與宏觀分析之間的平衡掌握。有時候,一個小女孩在寒風中排隊領配給的畫麵,比任何統計數據都更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避免瞭長篇大論可能帶來的疏離感,反而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書中關於日常物資匱乏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基本生活保障」這四個字背後的重量。它讓讀者跳脫齣新聞標題的框架,真正去感受那種在極度不確定性中掙紮求生的日常肌理。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層厚重的迷霧,雖然過程令人心酸,但那種求知欲和對真相的渴望,驅使我一口氣讀瞭下去,實在是太引人入勝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