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電子書)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維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蔡明亮、雅斯敏、阿牛、陳翠梅、劉城達、黃明誌到廖剋發
探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麵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齣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閤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閤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係,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迴應或超剋「國傢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齣,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誌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迴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傢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名傢推薦

◆許維賢教授的新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書資料詳實、理論嚴謹、視野開闊,極大地幫助人們瞭解在南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華語、華人、和華語電影這些當今學術界的關鍵問題。──魯曉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比較文學係教授及係主任

◆本書的最大貢獻,是以歷史的材料與東南亞的視角,迴應並補充華語語係此一顯學的研究。馬來西亞新銳電影導演的作品,應當得到更大的關注。──林鬆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

◆本書將華語語係文化與電影的論述,推進到大馬與新加坡的史前史。聚集瞭中文、英文、馬來文等豐富的在地資料,本書跨齣瞭主流華語語係論述被限製在北美與大中華圈內的視角。──林建國╱國立交通大學外文係副教授

◆本書不但從跨國、跨族、跨語言、跨文化和跨類型的角度钜細靡遺敘述華語語係電影製作在馬來西亞電影歷史上的存在,並以新穎的理論和關鍵術語來探討和闡明馬來西亞電影多方麵在美學與社會評論提齣的尖銳議題,以及這些電影跟其他後殖民電影在主題上的共振迴響。作者展示個別不同的電影作者如何創意性地跟國傢保持不即不離的間距,以「後馬來西亞」的概念對馬來西亞電影提齣極其重要的質詢,從而富有成效地質疑國屬分類的使用。──Brian Bernards╱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與比較文學係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專任助理教授、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基金得主兼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係訪問學者。其他學術著作有《從豔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國立中央大學齣版中心和遠流齣版社)和即將齣版的《重繪華語語係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香港大學齣版社)。與Brian Bergen-Aurand, Mary Mazzilli閤編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Desire, and Ethics of Failure(Los Angeles: Bridge21 Publications, 2014)。與柯思仁閤編《備忘錄: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和八方文化創作室)。國立臺北電影資料館客座主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在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Queer Sinophone Cul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文化研究》、《藝術學研究》、《中外文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電影》和日本《野火》等書刊發錶有關電影研究和性別研究的論文。

◆作者電子信箱:heews2000@msn.com

圖書目錄

名傢推薦
圖片說明
導論

一、有關「華語」與「華語電影」的兩種說法
二、「華語」與「華語電影」在新馬的原初記憶和歷史
三、華語語係論述:1.0、2.0和3.0版本
四、華夷風的邊界:冷戰與身分認同的再造
五、土腔電影:作者論、馬華電影與後馬來西亞
六、研究目的和章節概述

第一章 在鏡像中現身:重探蔡明亮電影的作者論和肉身化
一、肉身化與作者論的共盟
二、庶民的肉身:早期作品、《黑眼圈》與後馬來西亞
三、在鏡像中現身:小康與蔡明亮的「影像迷戀」
四、作者論:同誌和直男攜手共盟的美麗暗櫃?

第二章 鏡外之域:論雅斯敏電影的國族寓言、華夷風和跨性別
一、雅斯敏與「一個馬來西亞」
二、華夷風與鏡外之域的跨性別
三、作者論:從羅曼史到國族寓言
四、酷讀《木星》和《單眼皮》的跨性別
五、鏡外之域與書信體:作為幽靈的阿龍
六、「一個馬來西亞」作為「國傢失敗」的隱喻

第三章 離散的邊界:離散論述、土腔電影與《初戀紅豆冰》
一、離散華人、反本土化與反離散
二、原住民神話、巫族與土著特權
三、邊界想像、主奴結構與離散有其終時
四、《初戀紅豆冰》:土腔電影與土腔風格
五、離散的去疆界化

第四章 反離散的在地實踐:以陳翠梅和劉城達的大荒電影為中心
一、大荒電影:土腔電影模式
二、哀悼馬共和再現底層:大荒電影的階級麵嚮
三、劉城達:華巫關係的越界
四、陳翠梅:反離散與後馬來西亞
五、華語語係作為電影書信的連結

第五章 土腔風格:以黃明誌的饒舌歌和土腔電影為例
一、華夷風:反離散的饒舌歌與土腔電影
二、《辣死你媽!2.0》的土腔風格
三、土腔口音:齣境和入境

結語 不即不離

附錄:導演和選片人訪談
「你必須相信電影有一個作者」:在鹿特丹訪問蔡明亮
放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巴黎和鹿特丹與選片人的一席談
新浪潮?與馬來西亞獨立電影工作者的對話
大荒電影的故事:兼側寫幾位大荒導演
無夏之年,老傢沉進海底:走訪陳翠梅導演

引用文獻
本書各章發錶齣處
導演和選片人訪談發錶齣處
緻謝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論(節錄)

  本書採納魯曉鵬在〈華語電影研究的四種範式〉的說法:「華語語係電影這一術語基本上是能與華語電影互換使用的」。正如魯曉鵬也已指齣,「華語語係電影指涉瞭與華語電影所指相同的區域和範圍」,兩者之間的不同僅在於華語語係電影「對諸如離散、身分構成、殖民主義和後殖民性等問題保持瞭特殊的敏感性」。誠哉斯言,「華語語係電影」隻是「華語電影」四種範式中的其中一種而已,兩者之間在本書的從屬關係也接近如此。

  華語語係電影被理解為那些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離散華人社群以及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多元語言、多元方言和多元土腔的電影。這些多語元素是多種華語和外語、方言和土腔(accent)的交織和共響,形成華語語係電影的混語化(creolized)語言景觀。這是語言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語言馬賽剋」(linguistic mosaic)現象,它是全球化進程下的「文化馬賽剋」(cultural mosaic)現象,尤其發生在語言生態非常多元的亞洲。語言學傢估計至少有一韆五百種語言在亞洲被言說,從語言的譜係來看,至少有六大語係共存於亞洲社會中。語言馬賽剋指涉主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夾雜著少許客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形成一種多語並用、混成一體的特殊口語。馬華電影正體現瞭大馬社會的語言馬賽剋現象。馬華電影從文本延伸到導演多元的語言能力,均展現這些多語並用的元素。因此馬華電影在本書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係電影」或「馬來西亞華語電影」的簡稱,它包含由大馬導演以華語方言拍攝的獨立電影和商業電影。張錦忠近年著書《馬來西亞華語語係文學》,持見認為「馬華文學」後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係文學」的另一簡稱,而不一定是過去「馬來西亞華人文學」的簡稱而已。這賦予馬華文學新的意涵,讓馬華文學擺脫其族裔文學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ed)的生產空間。馬華電影更可以作如此觀。本書把馬來裔導演雅斯敏也納入華夷風的視野就是要讓馬華電影擺脫其族裔電影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的生產空間。雅斯敏那些跨語際的電影大量再現華語和方言,為日後的大馬各族導演樹立瞭去疆界化的華夷風典範,其影響不可小覷。大馬語境的土腔正是包含瞭華夷風,華夷風是大馬土腔中的本土再現之一。

  根據彭麗君〈馬華電影新浪潮〉的描述,馬華電影近年「造就瞭洶湧的馬國新浪潮,攻占瞭全球主要的電影節,贏瞭掌聲也摘瞭獎項」。馬華導演至今在國際影展的得獎影片,以大馬華語和方言的多元土腔作為主要媒介語,再夾雜英語、馬來語等外語。其多元土腔再現瞭大馬現實中南腔北調的華語和方言,構成瞭馬華電影的多元口音特色。「土腔」被界定為在區域上或社會裡能辨識一個人從哪裡來的發音特質,因而所形成的聽覺效果,說話人著重使用的某個詞彙或音節在言說流程中顯得突兀。不同的土腔有不同的社會成因,這除瞭涉及到發言者的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在發音上的互相滲透,也通常包含其他同等的社會成因,例如社會和階級齣身、宗教背景、教育程度和政治分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土腔都具有平等的重要性,但是所有土腔在社會屬性和政治層麵上,卻往往沒有在價值上得到平等對待。人們不但傾嚮於從發言者的土腔,評估其社會地位,也從中評估其人格。依賴於土腔的評估,一些人在口音上很可能被看成是土包子、下流的或醜陋的,而其他不同口音的人卻被看成具有教育水準、上層階級和美麗的。這不幸導緻土腔成為其中一種最能分辨身分認同組別和其一緻性的強大標籤工具,甚至也包含個人差異和其人格的評估。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