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也可以這樣學2:跟大自然學幾何 (電子書)

數學也可以這樣學2:跟大自然學幾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布雷剋伍德
圖書標籤:
  • 幾何
  • 數學
  • 自然
  • 學習
  • 電子書
  • 科普
  • 教育
  • 趣味數學
  • 圖解
  • 中小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本最美麗的數學書

換個方式認識幾何,你會讚嘆大自然的智慧與設計

-------------------------------------------------

石榴石晶體是美麗的菱形十二麵體,

鬆果與蘇鐵的錐體上帶有神祕雙螺鏇,

葉子、蘭花、蝴蝶及人類身上都找得到兩側對稱性,

在大自然的一草一物中發現幾何,探索各種不同的形式

華德福式自然學習法,超過500幅彩色照片與圖錶

 

本書以「射影幾何學」作為「看見」自然中的數學之工具,是同一類型數學普及書籍中的罕見之作。――颱灣師範大學數學係退休教授洪萬生

  科學是概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交織,這正是本書採取的認知模型,齣發點則是幾何學。

 作者約翰.布雷剋伍德曾任教於華德福教育體係,藉由細膩的觀察和巧妙的作圖,橫跨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到人類世界,嚮讀者展示瞭大自然中繽紛絢爛的樣貌,探究這些多樣性是否正確反映齣基本的幾何形式。

   書中主要運用射影幾何學(projective geometry),不同於歐幾裏得幾何學,它不依賴測量;測量和形式會從射影幾何的簡單變換中齣現。   

  主題包括︰笛沙格定理、幾何元素、對稱性、賦嚮、螺線、四麵體、路徑麯線、三維射影幾何等。

 對教師和傢長而言,讓孩子從生活環境中學習更勝於填鴨教學。

 對學生而言,幾何可以不隻是數學難題,而是探索與理解自然的方式。
好的,請看下麵這本未包含《數學也可以這樣學2:跟大自然學幾何 (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宇宙的秘密:從古至今的數學思維演化》 作者:李明哲 齣版社:寰宇知識齣版 ISBN:978-986-5678-12-3 頁數:580頁 定價:NT$580 --- 捲首語:數字的低語與人類的探索 數學,從來就不隻是一串冰冷的公式或抽象的符號堆砌。它是一種語言,是人類理解世界運行法則最精確的工具。從古老的巴比倫泥闆上的加減乘除,到希臘哲人對完美形體的追求,再到牛頓與萊布尼茨發明的微積分,數學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縮影。 《宇宙的秘密:從古至今的數學思維演化》並非一本艱澀的數學教科書,而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智識之旅。本書旨在揭示數學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萌芽、成長,並最終匯集成我們今日所見的宏偉體係。我們將探討那些定義瞭時代的數學傢們,他們麵對的挑戰、他們使用的工具,以及他們如何以驚人的洞察力,揭開瞭自然界與宇宙結構的層層麵紗。 --- 第一部:文明的基石——古代數學的誕生與實用性 (約佔全書 25%) 本篇聚焦於古代文明如何基於實際需求,發展齣最早期的數學體係。我們將探討: 第一章:尼羅河畔的丈量術——古埃及數學的實用主義 金字塔的奧秘與測量學: 深入分析古埃及人如何利用繩結和固定比例來規劃巨大的建築,探討他們在麵積與體積計算上的近似方法。 曆法的精確性: 考察埃及人如何依據天狼星的升起來製定曆法,這背後涉及的初步天文計算與時間概念的建立。 《萊因德紙草書》解析: 闡釋書中記錄的代數問題與分數處理方式,展示其在日常生活、糧食分配中的應用。 第二章: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字帝國——巴比倫的六十進位製 楔形文字與數字係統: 詳述巴比倫人如何發展齣基於60的位值係統,及其在天文觀測中的優勢。 畢氏三元數的先驅: 展示比畢氏定理早瞭一韆多年的巴比倫泥闆上如何記錄勾股數組,探討其對幾何學的初步理解。 二次方程的解法: 分析巴比倫數學傢如何通過代數技巧解一元二次方程,展現其超越實用性的抽象能力。 第三章:東方智慧的積澱——早期中國數學的邏輯與算法 《九章算術》的體係化: 詳細介紹此書在正負數運算、線性方程組解法(以“正負開立”為例)上的突破。 盈不足術與中國式四則運算: 探討古代中國在處理複雜應用題時所發展齣的獨特算法思維。 中國古代的幾何觀念: 討論劉徽對圓周率 $pi$ 的精確計算,以及祖沖之在體積計算上的貢獻。 --- 第二部:理性的黃金時代——希臘幾何與數論的奠基 (約佔全書 30%) 本部分將深度剖析古希臘數學傢如何將實用算術提升至純粹的、演繹性的科學殿堂,強調邏輯推理的至高地位。 第四章:泰勒斯到歐幾裏得:從直覺到公理化體係 米利都學派的理性光輝: 介紹泰勒斯如何被認為是第一個將幾何學概念抽象化並進行證明的人。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字崇拜: 探討他們發現無理數時所引發的哲學危機,以及對數論基礎的奠定。 《幾何原本》的永恆結構: 全麵解析歐氏幾何的五大公設與廿七個公理,論述其作為科學邏輯模型的典範意義。 第五章:幾何之外的探索——阿基米德與應用數學的頂峰 槓桿原理與流體靜力學的數學化: 闡述阿基米德如何將物理定律轉化為精確的數學陳述。 窮竭法與無限的處理: 詳細解讀他使用“窮竭法”計算拋物線下麵積及球體錶麵積的過程,這是微積分思想的雛形。 數值逼近的藝術: 探討阿基米德估算圓周率的精確極限值的方法。 第六章:辯證與超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智慧餘暉 丟番圖與數論的萌芽: 介紹丟番圖在《算術》中對不定方程的研究,標誌著代數在希臘的發展。 托勒密的《至大論》: 分析托勒密如何運用三角學來改進天文計算,及其在球麵幾何上的貢獻。 --- 第三部:黑暗時代的微光與文藝復興的復甦 (約佔全書 20%) 本篇考察在歐洲中世紀,數學知識的傳承、演化,以及通過伊斯蘭世界的橋樑作用,如何重新點燃瞭西方的理性之火。 第七章:阿拉伯學者的橋樑與創新 代數的確立: 詳述花拉子米(Al-Khwarizmi)如何係統化地介紹瞭方程求解的步驟,並奠定“代數”(Algebra)一詞的根源。 印度數字係統的引進: 探討阿拉伯學者如何傳播源自印度的十進位製和零的概念,徹底改變瞭歐洲的計算模式。 三角學的獨立發展: 介紹中東學者在三角函數錶建立上的貢獻。 第八章:中世紀歐洲的知識滯留與萌動 修道院的抄寫與保存: 簡述歐洲早期對古典數學的繼承情況。 費波那契的東方之旅: 介紹費波那契如何引進阿拉伯-印度數字係統到歐洲,以及他在《算盤書》中的重要意義。 代數符號的初步嘗試: 考察文藝復興早期數學傢在簡化錶達式上所做的零星努力。 --- 第四部:數學的革命——笛卡爾、牛頓與十八世紀的輝煌 (約佔全書 25%) 本部分是數學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探討解析幾何的誕生如何將幾何與代數完美融閤,並催生齣描述運動與變化的強大工具。 第九章:空間的重塑——解析幾何的誕生 笛卡爾的坐標係統: 詳細解釋笛卡爾如何通過引入坐標係,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方程,從根本上統一瞭兩大數學分支。 費馬的同步思考: 討論費馬在解析幾何領域的獨立貢獻,以及他在數論上的先驅性工作。 第十章:運動的數學——微積分的兩大源流 牛頓的流數術: 深入剖析牛頓發明微積分的背景(物理學需求),及其對瞬時變化率和纍積量的概念化。 萊布尼茨的符號之美: 比較萊布尼茨在符號係統(如 $int$ 和 $d/dx$)上的優勢,以及這些符號如何促進瞭微積分在歐洲大陸的推廣。 微積分的早期應用: 探討其在軌道計算、切線與極值問題上的實際應用。 第十一章:通往嚴謹的道路——歐拉與十八世紀的數學大爆發 歐拉的廣泛影響力: 介紹歐拉如何係統化、符號化瞭微積分,並在函數、複數、拓撲學雛形等方麵取得的劃時代成就。 常數 $e$ 與 $pi$ 的深度探討: 闡釋這些基本常數在數學各領域中的核心地位。 拉格朗日與哈密頓的力學轉化: 探討純數學工具如何精確地描述瞭宏觀物理世界的運作。 --- 結語:現代數學的邊界與展望 本書最後將簡要概述十九世紀數學的嚴謹化運動(如柯西和魏爾斯特拉斯對微積分的嚴格定義),以及進入二十世紀後,數學如何進一步分裂與融閤,成為支撐現代科技(從量子力學到計算機科學)的無形骨架。 《宇宙的秘密》提供瞭一幅宏觀的數學地圖,它證明瞭數學不僅是計算的藝術,更是人類理性思維在漫長歷史中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史詩。讀者將會發現,每一次數學上的飛躍,都伴隨著人類對自身存在和宇宙結構更深層次的理解。 --- 目標讀者: 對數學史、科學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大學部非數學專業學生、以及希望從歷史角度理解數學思維的教育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布雷剋伍德John Blackwood
擁有近三十年的機械工程設計經驗,後來受到射影幾何學(Projective Geometry)傢勞倫斯.愛德華(Lawrence Edwards)的啟發,開始研究植物幾何學。
曾於澳洲雪梨的史泰納學校(Glenaeon Rudolf Steiner School)教書,設計數學課程。他為十一及十二年級學生設計開發的課程,獲新南威爾斯省的教育部採用。
齣版品有︰Mathematics in Nature, Space and Time, 2011; Geometry in Nature, 2012。


譯者簡介

林倉億
國立颱灣師大數學係、數學所畢業,主修數學史。現任國立颱南一中數學教師,曾任國立傢齊女中數學教師、颱南一中數理資優班導師,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各種數學競賽、科展。喜歡在教學中引導、挑戰學生思考數學,並分享數學發展中具啟發性的想法與事件。與颱灣HPM團隊閤著《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書》,閤譯《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溫柔數學史: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另有多篇與數學教學或數學史相關的文章登載於《HPM通訊》及《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

蘇惠玉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數學係碩士班畢業,現任教於颱北市立西鬆高中,《HPM通訊》主編,緻力於應用數學史於學生的數學學習上。

蘇俊鴻
畢業於師大數學係博士班,主修數學史。現為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數學科教師。研究專業為明清數學史、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HPM),對於各種能將數學豐富麵嚮傳遞給學生的作法,充滿瞭好奇與嘗試的精神,現緻力於推廣數學普及讀物的閱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機械中的思維

1.2 大自然的形式

1.3 自然界的方嚮

 

第二章 笛沙格和影子 

2.1 笛沙格三角形定理

2.2 一係列的三角形    

2.3 變異和特殊情形    

2.4 兩側對稱

2.5 平移對稱

2.6 鏇轉對稱

2.7 對偶與配極    

 

第三章 幾何元素和它們的形態 

3.1 平麵元素

3.2 直線元素

3.3 點元素    

3.4元素的相互依賴     

 

第四章 大自然中的對稱     

4.1植物中的兩側對稱 

4.2礦物中的兩側對稱 

4.3動物和人類中的兩側對稱     

4.4大自然中的鏇轉對稱及其形式     

4.5花形中的鏇轉 

4.6鏇轉與兩側對稱的結閤 

4.7大自然中的平移對稱     

4.8 中心、外圍與兩種度量

4.9兩種二維性     

 

第五章 不對稱的鏇轉 

5.1 不對稱的葉子

5.2 不對稱的花    

5.2 浩瀚宇宙

 

第六章 直線的方嚮     

6.1 礦物領域

6.2 植物界    

6. 3 動物界   

6.4 挺直的地球主人    

6.5 結語

 

第七章 直線的測度     

7.1 直線上的變換

7.2 成長測度

7.3 環繞測度與階段測度    

7.4 包含一直線的平麵

 

第八章 自然界的螺線 

8.1 阿基米德螺線

8.2 等角或對數螺線    

8.3 一般螺線

8.4 正則等角螺線

8.5 平麵上的大自然螺線    

8.6 一點上的二維性    

8.7 一點上的自然螺線

 

第九章 三維的射影幾何     

9.1 最簡單的三維形式

9.2 空氣漩渦與水漩渦

9.3 實四麵體與正四麵體    

9.4 極端退化四麵體    

 

第十章 凸路徑麯線     

10.1 一般的實三角形  

10.2 一點在無窮遠處的實三角形      

10.3 半虛三角形或複三角形      

10.4 芽苞      

10.5 蛋形      

10.6 樹的邊界線

10.7 海膽      

 

第十一章 凹路徑麯線 

11.1 草樹和棕櫚葉      

11.2 凹與凸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礦物界的形式     

12.1 全實四麵體的場域      

12.2 無限大的全實四麵體  

12.3晶體結構       

 

第十三章 植物界的形式     

13.1半虛四麵體   

13.2 λ、ε和節點律動

13.3植物形態       

13.4形態場   

13.5 芽苞隨著時間的轉變  

13.6蘇鐵葉的變換       

 

第十四章 動物界的形式     

14.1 蛋的螺線      

14.2魚類       

14.3 魚類形式的四麵體      

14.4 鱗片模式      

14.5 生命的形式  

 

第十五章 結論     

15.1人類領域的幾何學       

15.2不同領域的幾何學概述       

15.3智能設計?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74944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2MB

圖書試讀

 

審訂序

既古典又現代的射影幾何學

                                                                洪萬生

                                         

 

        在有關「幾何與藝術」或者「數學與大自然」之類主題的數學普及讀物之中,歐氏幾何學通常是科普作傢所掌握的主要工具。藉由這種幾何(國中數學課程的主要內容),作傢在說明藝術作品或大自然的美妙模式時,大概已經綽綽有餘,更何況這些作品所訴求的對象,無非是擁有國中數學素養的讀者。

當商周編輯諮詢本書Geometry in Nature: Exploring the Morphology of theNatural World through Projective Geometry是否值得齣版(中譯本)時,由於我們幾位夥伴曾經閤作中譯同一作者(布雷剋伍德)的《數學也可以這樣學》(Mathematics in Nature, Space and Time),因此,我稍事瀏覽原著之後,即建議商周中譯本書。沒想到當時主要憑著直覺的推薦,後來竟然有著「無心插柳」的效果。

        原來本書作者雖然齣身工程,數學並非其大學主修專業,然而,他卻頗有膽識地使用射影幾何學,作為解說大自然美妙模式(pattern)的一個主要的工具。這門學問對於許多主修數學的讀者來說,可能稍感陌生,因為它早已經從大學數學係的(初級)課程中絕跡(目前,大概隻有颱灣師大數學係的「高等幾何」課程,還可以看到它的藏身之所)。因此,要不是作者注意到它所引伸的射影不變性(projective invariant)在吾人探索大自然的形態學(morphology)中的關鍵角色,我們根本無從發現:一個源自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透視學的幾何學,竟然可以發揮如此優雅的現代「應用」意義。

        另一方麵,為瞭審訂本書中譯稿,我還特別參考射影幾何學的專書。其中,對於我最有啟發的,莫過於Jurgen Richter-Gebert所著的《射影幾何學中的透視》(Perspectives on Projective Geometry)。他在計算機上「錶現」幾何物件的結構時,也發現「古典的」射影幾何學十分有用。事實上,在《跟大自然學幾何》中作者言而不宣的幾何奧妙,都可以在《射影幾何學中的透視》一書中,找到相當淺近的對應解說。

總之,數學這種既古典又現代的麵嚮,在射影幾何學上錶露無遺,本書《跟大自然學幾何》的作者手繪插圖及解說,也為我們提供瞭最具體的見證!無論你隻是欣賞令人驚奇的圖片,或是有意深入理解蘊含的射影幾何,本書都是同類書籍中的上上之選,請韆萬不要錯過。

本文作者為颱灣師範大學數學係退休教授


譯者序

一段跟大自然學習數學之旅

蘇俊鴻

 

 

 

 

假期中筆者有機會來趟北京之行,到盛名的天壇公園看看。當地有句順口溜:「天壇走一走,到處都是九。」足以代錶的就是其中的圓丘壇:圓丘壇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九圈由扇形青石闆所鋪設的環狀排列。最上一層的中央有塊圓形石闆,稱為天心石。圍繞天心石的第一環有九塊石闆;第二環有  塊石闆……直到最下層第二十七圈有  塊石闆。這是一個等差數列的例子,也呼應著數學與人類文化的相互影響:源自中國人對於「九」這個(天)數的崇拜。不過,人造物的規律有跡易求,大自然之書所蘊含的規律卻是讓人迷惑再三,苦心思索。《跟大自然學幾何》一書,正是作者布雷剋伍德進行數學探尋的詳實紀錄。

    麵對大自然展現齣之各式各樣的形式特徵,作者想要知道:「有理解自然結構的方法嗎?我們能從看到的各種形式中找齣係統性嗎?」對於上述問題,作者選擇從幾何學齣發是閤情閤理,但特別的是,其進路為射影幾何學,而非我們比較熟悉的歐氏幾何學。因為,他認為射影幾何學「不同於歐幾裏得幾何學,它不依賴測量:測量和形式會從射影幾何的簡單變換中齣現」。並且,對於點、線、麵這些幾何學中的基本元素,作者也希望我們:「能不能不要把我們世界想成隻由點構成,換句話說,不是隻有點,而是「點╱線」、「線╱麵」這種成對的元素,或是「點╱線╱麵」這種三元一組的元素。」如此一來,方能利用這些複閤元素及其運動來描述麵(surface)的形式。

不過,多數人從未學過射影幾何學,在此容我稍稍補充一些射影幾何學的相關知識:射影幾何又稱畫法幾何,由於建築和繪圖的需要,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投影和截影等問題。十七世紀時,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投影畫法的興起,提供射影幾何學發展的契機。稍後,法國數學傢笛沙格(Girard Desargues)和巴斯卡(Blaise Pascal)兩人的定理為射影幾何學奠下基礎。到瞭十九世紀,龐賽列(Jean-Victor Poncelet)等人的努力,使得射影幾何學完備並成為獨立學門。

射影幾何學的「獨立」並未減損它與歐氏幾何學的密切關聯。套用十九世紀德國數學傢剋萊因(Felix Klein)的說法,幾何學是要研究空間在某種特定運動群下種種的不變性(invariants)。比方說,歐氏幾何就是研究平麵(或空間)在剛體運動下的不變性。因此,射影幾何就是研究在射影變換下的不變性。何謂射影變換?直觀來看,射影變換可以看成是一連串平行光或是(點)光源射影的組閤。而射影平麵就是在歐氏平麵「補進」一些「無窮遠點」,而這些無窮遠點會構成「無窮遠線」。所以,對代數方程論而言,射影平麵比歐氏平麵來得完整,這也是為什麼代數幾何學要在射影空間中討論的原因。因此,黃武雄教授在多年前就提齣:射影幾何學可以銜接高中的解析幾何。

對於射影幾何稍作說明後,我們再迴到《跟大自然學幾何》的介紹。本書共分十五章:第一章導論介紹本書的意旨,想要處理的問題以及採取的進路。第二章介紹笛沙格定理,這是射影幾何的基礎,但作者對於理論著墨不多,而是用瞭許多實作的圖形,說明利用笛沙格定理如何將自然中的對稱性,如兩側對稱、平移對稱、鏇轉對稱等等形式給予一般性的框架。此外,也說明射影幾何中的基本原理――對偶(配極)原理。簡言之,點和直線在平麵上會成立的性質,平麵和直線在點上也會成立。這個原理使得我們可以轉換觀看的視角。作者認為:「點是我們文化最喜歡的元素,……,細胞、分子、原子,甚至是次原子粒子這些微小之物,它們被認為可以提供關於整體的答案……這種化約論中存在著某種悖謬,也就是當我們越往小的部分去,我們看到的就越少;當整體被化約成部分後,脈絡就消失瞭。」這正是第三章所討論的重點,對應於自然界的脈絡,分成平麵元素、直線元素、點元素,以及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的形式。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則是取用許多自然界的實例,從(不)對稱性來驗證先前介紹之數學工具的可行性。

接著,作者處理自然界中賦嚮(orientation)的問題:第六章說明自然界不同領域(礦物、植物、動物和人)有著不同的趨嚮,並且與直線的方嚮相連結。再來,則是處理節點模式(又稱為直線上的律動)問題,第七章先介紹相應的數學工具――直線上的三種測度:成長測度、環繞測度和階段測度。第八章就以自然界的(平麵)螺線來說明其可行性。到瞭第九章,進一步推至三維的射影幾何,以無窮遠點(虛點)個數為依據,介紹全實四麵體、半虛四麵體和虛四麵體三種基本類型的四麵體。再用這三個四麵體為模型,「點╱線╱麵」所成的複閤元素如何運動形成路徑麯線,並據以解說自然界中的空氣(水)漩渦的形式;第十一章和十二章則是討論凸狀與凹形這二個常見的形式。所有的數學工具備齊後,作者便引領我們,分別對礦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這三個領域所顯現的形式,展示著他如何進行研究探索的歷程,而這正是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的內容。最後,第十五章則是指齣作者未來打算繼續研究的目標:與人類領域形式的路徑麯線相應的四麵體。

從上述內容的簡短描述可知,這是在討論數學與大自然之美等相關主題中,採取頗為「另類」進路的一本數學普及讀物。那麼,在學校課程中,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呢?儘管作者的數學觀深受華德福教育哲學的影響,亦即,數學的探索關乎著吾人靈修的徹悟。不過,作者工程師齣身,以及從事數學教學多年的背景,讓全書充滿實物照片和精美圖案,每個例子都一步步帶領讀著經歷探索的實作過程,連所犯錯誤也不掩飾!所有這些,當然都值得推薦,然而,我們尤其要推薦第十四章,因為一旦理解作者如何找到魚類形式與所配對的路徑麯線,以及路徑所相應的四麵體的過程――從如何猜測、測量數據、模型驗證、調整參數,最後,再重複驗證――讀者自然可以真實感受到科學研究的第一手經驗。因此,基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跨領域、選修和重視學習歷程的目標,本書可以充當數學與自然科教師,或是數學與藝能科教師設計跨領域教學的參考用書。另一方麵,數學教師想將高中數學由解析幾何延伸至射影幾何,設計一門選修課程的話,那麼,本書也是射影幾何實作課程的絕佳參考之一。

總之,本書除瞭插圖精美、意涵深長之外,對於射影幾何學所發揮的工具特性,也提供瞭令人驚喜的簡要說明。因此,無論你隻是湊個熱鬧,或是有意深入其中門道,本書都可以帶領我們跟著大自然學習幾何!

 本文作者為市立北一女中數學科教師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數學學習的一股清流啊!我一直覺得,傳統的數學課本教法實在太枯燥瞭,一堆公式、一堆證明,看得我頭昏腦脹,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有什麼用。但這本不一樣,它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貼近我們周遭環境的方式來切入幾何這個主題,讓我彷彿重新迴到瞭國小自然課的時光,隻是這次的主角變成瞭數學。作者的筆法非常生動,好像在陪著你一起在戶外探險,發現那些隱藏在樹木、花朵、甚至建築結構裡的幾何奧秘。讀著讀著,會忍不住想趕快放下書,親自去觀察一下傢裡的磁磚、公園裡的噴水池,甚至天空中的雲朵形狀,真的會讓人對「數學」這個詞彙產生全新的情感連結,不再是畏懼,而是好奇與興奮。這種寓教於樂的設計,對於那些對數學有抗拒心理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劑良藥,讓人甘願主動去探索那些過去避之唯恐不及的抽象概念。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跟大自然學幾何」這個書名還抱持著一絲懷疑,怕它會過於學術化,或者流於錶麵化的描寫。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成功地用一種極度口語化、沒有距離感的語氣,把艱澀的數學原理「翻譯」成瞭人人都能理解的自然語言。閱讀過程非常療癒,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學習本身的熱忱,那種純粹因為好奇心驅動而求知的快樂。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傳授幾何知識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世界和諧共處、如何用更深刻的眼光去解讀我們生存的環境的手冊。如果你傢裡有正在為數學煩惱的孩子,或者隻是想讓自己的生活視野更開闊,這本電子書絕對是值得投資的選擇,它會改變你看待周遭一切事物的角度。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電子書在編排和呈現上真的下瞭不少功夫,排版簡潔有力,圖文並茂的設計讓複雜的概念變得異常直觀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原理時所採用的類比手法,那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是很少在一般教科書中能體驗到的。舉例來說,當提到某些自然界中的對稱性或螺鏇結構時,書中會引導你去思考背後的數學原理,而不是直接丟給你一個定義和公式。這種引導式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思考能力,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在「主動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對於喜歡動手操作和視覺學習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電子版特性也發揮得不錯,雖然無法實際操作,但那些清晰的圖解和可縮放的細節,讓視覺上的理解障礙降到瞭最低。

评分

身為一個對自然觀察很有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樑,連接瞭看似冷硬的數學符號與充滿生命力的自然現象。以前總覺得,數學是人類為瞭方便計算而發明的工具,跟大自然的演化規律好像沒什麼關係。但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意識到,原來那些最優美的自然形態背後,都隱藏著最精準的數學邏輯。這讓我對「美」的定義都產生瞭深化,原來數學也可以是美的源泉之一。這本書不隻是教你幾何,更是在培養你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一種能從混亂中看到秩序、從錶象中挖掘深層結構的能力。這種能力,無論是在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甚至日常決策中,都是無價的寶藏。

评分

市麵上講科普的書很多,但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卻不多,這本「數學也可以這樣學2」做到瞭。它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因為主題的廣泛性而顯得倉促,也不會因為深入探討而顯得拖遝。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帶著讀者從一個具體的自然現象齣發,層層剝繭,最終迴到一個清晰的數學概念。我特別喜歡它偶爾穿插的一些歷史小知識或不同文化對自然幾何的理解,這讓整本書的層次感更豐富瞭,不再是單嚮度的知識灌輸,而是一趟跨越時空的思維旅程。對於想提升生活美學素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具體且實用的「數學工具箱」,讓人學會欣賞周遭環境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精巧設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