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陶全書:涵蓋完整的陶藝基礎和進階技法,是陶藝教學與自學者必備工具書。 (電子書)

生活陶全書:涵蓋完整的陶藝基礎和進階技法,是陶藝教學與自學者必備工具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嘉靖
图书标签:
  • 陶艺
  • 陶瓷
  • 手工艺
  • DIY
  • 艺术
  • 设计
  • 教学
  • 技法
  • 电子书
  • 兴趣爱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泥與水的融合,孕育出生命更豐厚的質地;火與土的對話,精萃出生命更堅實的肌理。

掌握工具操作要領︱分段學習循序漸進︱製作工序條理分析︱技法延伸觸類旁通︱熟悉精進拉坯技巧︱手工茶壺拆解教學︱輕鬆配釉一次搞定


所有偏向工藝性質的創作中,陶藝是最難界定的,因為文化淵源深廣,又介於實用與單純的藝術表現之間。雖然進入陶藝領域的門檻其實並不高,但想達到一定的高度卻不容易。本書從歷史發展和地理聯繫,引領讀者深入陶藝文化、掌握紮實地基礎技法和工具運用。接著依循作者的腳步踏入陶藝高深的領域,探索雕塑技巧、茶壺拉胚製作工序、正確的釉藥知識、上釉方式,以及獨家高溫釉方。書中每篇教學作品都有詳細的步驟圖和製作工序,讓讀者從入門開始分段學習,一步步深入進階陶藝的世界。全書選定的教學作品,都有設定達成的學習重點,並提供技法延伸的可能性。

作者從事陶藝創作及教學近四十年,籌辦過多次大型的陶藝推廣活動,對於各種程度的學生及其會產生的疑問了然於胸。在本書的帶領下,讀者能輕鬆掌握相關技巧,進而自在創作、陶然自得。


【專業推薦】
洪慶峰 ︱前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銘顯 ︱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
艺术的千年回响:探索从泥土到灵魂的蜕变 书籍名称: 《匠心独运:材料的诗意与形塑的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种特定手工艺,而是深入探讨“材料性”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形塑、转化和赋予意义,使无生命的物质转化为承载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我们聚焦于材料的本质、历史演变、以及跨学科的运用,旨在为创作者、设计师、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刻的思考框架。 --- 第一部分:物质的低语——材料的本源与哲学 本部分追溯人类文明的起点,探讨我们如何从自然界中辨识、提取并利用基础物质。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材料学教科书,而是对“物质意识”的哲学探寻。 第一章:从地层到手心:基础物质的起源与采集 地质的恩赐: 深入分析构成我们世界的岩石、矿物、土壤的形成过程。重点剖析粘土、石英、金属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初始形态、化学构成及物理特性。我们讨论的不是如何提炼,而是人类在史前阶段如何“感知”这些材料的潜力。 植物的纤维与韧性: 探讨木材、竹子、麻纤维等有机材料的生命周期及其对早期人类社会的结构性意义。着重分析其生长模式如何影响了古代的工具制造和建筑美学。 流体的力量: 考察水和空气——这些看似虚无的物质——如何在塑造其他材料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侵蚀、风化、以及在湿性粘合中的功能)。 第二章:材料与认知的耦合:早期工艺的认知革命 触觉的语言: 考察人类第一次用手接触、揉捏、切割材料时所产生的神经反馈。探讨“触感”如何成为早期知识积累和技能传递的关键媒介。 功能与形式的初次对话: 分析早期工具(如石斧、骨针)是如何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无意中确立了形式美学的雏形。这些物品如何从纯粹的实用性中升华为部落的身份象征。 “可塑性”的悖论: 讨论材料从其原始状态向“可塑”状态转变所需的能量输入(如火、水、机械力),以及这种转化过程对早期人类世界观的冲击。 --- 第二部分:转化的炼金术——技法中的文化编码 本部分将焦点从材料本身转移到人类干预和改造材料的过程。我们探讨各种转化技法背后的文化语境、科学原理以及其在不同文明中的独特性。 第三章:热力的雕塑家:熔融、煅烧与玻璃艺术的诞生 火的驯服: 详述不同温度梯度对无机材料结构的影响。不局限于单一的陶瓷烧制,而是广义地探讨玻璃、琉璃、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热能如何重塑分子排列。 色彩的秘密: 深入研究着色剂(如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如何与基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稳定的、具有视觉深度的色彩。对比古代彩釉技术与现代化学合成色的差异与联系。 形体与光影的协奏: 分析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如玻璃)如何改变人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其纹理和内部结构如何展现出动态的美感。 第四章:韧性的边界:编织、层叠与复合材料的演进 纤维的叙事: 探讨从单股到复杂编织的结构逻辑。分析不同编织法(如平纹、斜纹、缎纹)如何赋予材料不同的弹性和强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复杂的空间结构(如吊床、帐篷、乃至早期的地毯艺术)。 层压的智慧: 聚焦于胶合、层叠技术在木材、皮革加工中的应用。探讨胶合剂(如天然树脂、动物胶)的配比如何影响最终复合材料的耐久性和抗湿性。 材料的对话: 考察在同一件作品中,不同性质的材料(硬与软、吸水与防水)如何通过精密的连接技术实现共存与互补,而非简单的叠加。 --- 第三部分:现代语境下的材料重塑与伦理 当代艺术与设计对材料的运用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功能界限。本部分探讨材料在信息时代的新角色、可持续性挑战以及人机交互中的新兴应用。 第五章:边界的消解:材料在装置艺术与新媒体中的角色 非物质的物质化: 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光、声音、甚至数据流作为“材料”,并在物理空间中赋予其暂时的、易逝的形态。探讨这种“反持久性”的创作意图。 回收与重生: 深入研究工业废弃物、塑料碎片、电子元件等“后消费材料”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激活。讨论其美学价值是否源于其社会批判性。 虚拟形态的触感模拟: 探讨触觉反馈技术(Haptics)和3D打印材料的结合,如何尝试在数字世界中重建真实材料的物理感受。 第六章:可持续性、伦理与未来图景 资源的责任: 对当前材料采集和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进行批判性审视。强调创作者在选择材料时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地方性材料的复兴: 考察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发掘并应用地方性、可再生材料(如本土粘土、特定树种)的必要性与挑战。 创作者的最终选择: 总结材料选择、技法应用与最终作品意义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材料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表达完整思想的必要媒介。 --- 目标读者群体: 艺术史研究者、工业设计师、建筑专业学生、跨学科创作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如何通过物质表达自我演变过程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单一工艺的熟练掌握,进入对材料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启发更具原创性、更具哲学厚度的创作实践。它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互动”的深度考察报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嘉靖
台灣省澎湖縣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碩士(M.F.A),陶藝創作教學近四十年,作品經見於國內外展覽、獲獎及典藏。足跡遍及兩岸和日本等著名窯口,實地交流燒製作品。包括景德鎮窯、宜興窯、長沙窯、汝窯、鈞窯、定窯、耀州窯、龍泉窯、南宋規窯、建窯、越窯、磁州窯、建水窯、德化窯、石灣窯。日本金澤、京都、常滑、信樂、備前窯等等。
曾任高職教師、技術學院陶瓷系系主任、大學及社大講師、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華陶藝協會理事長等職務。擔任「第一屆金壺獎」責任評審、「國家工藝獎」、文建會「經典窯燒」、「台灣新陶獎」、「陶瓷風華.良品美器」等國內重大陶藝創作評審及台灣工藝研究所陶瓷精品認證審核委員等。歷年籌辦「台灣生活陶展」、「中華陶藝節」、「北京中華陶藝兩岸交流展」等陶藝文化活動,致力陶瓷藝術創作交流及教育推廣。
以推廣及深耕陶瓷藝術教育推手自居,將近四十年的陶藝創作及教學心得彙整出書。著有《生活陶全書》,將陶瓷的歷史發展橫向聯繫,建構出陶藝完整的樣貌,讓陶瓷藝術美學在國人日常生活中呈現風采。同時也著有《兒童陶全書》,以親子教育為出發點,著重親子共同學習,親師一同帶領兒童來探索陶藝世界之美,做陶瓷藝術教育向下扎根的工作。著作廣為各大院校列為參考書籍,並入選「好書大家讀」殊榮。審定作品有《圖解日本陶瓷器入門》專業書籍,以為同業觀摩學習,更提供後進學子極佳的專業工具書。
畢生致力鑽研古陶瓷研究工作,並將研究心得彙整發表於各大專業書刊雜誌及報紙等相關媒體。受聘專業雜誌顧問及專稿作者,以專業論述共享同好,亦藉此推廣及深耕陶瓷藝術工作於日常生活中。平日也廣受學校及社會機構團體邀約做專題演講及學術論壇。於學校任職期間擔任研究生論文指導老師,著重創作與理論並進,推展陶瓷教學不遺餘力,是台灣當代創作與理論兼具的陶藝家。


典藏紀錄
• 作品「太初」入選義大利法恩札國際陶展、國立故宮博物院第四屆「國寶衍生商品設計競賽」衍生商品組入圍、首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創新工藝獎」。
• 作品「帶牛頭的罐子」獲台北縣文化中心永久典藏
• 陶雕作品「牛」獲澎湖民俗村圖書館永久陳列典藏。
• 作品「喜慶年豐」獲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典藏,並編入其重要文化工程《世紀收藏─二十世紀中國陶瓷大觀》一書中,此乃中國當代藝術的「緒史」性收藏。
• 「 二千年中國佛山國際柴燒研討會」景觀陶作「雲.山對話」獲廣州佛山「南風古灶」永久陳列典藏。

相關著作:《兒童陶全書:簡單有趣的11種玩陶手法,捏出創意十足的陶器!》

图书目录

推薦序 4
作者序 6



知之卷 陶瓷概論 8
陶的世界版圖 10

第1 章
東西方陶藝演進之路 12

西方碳酸鹽釉的發展
東方高溫灰釉的演進
東西方的交流與融合

第2 章
中華陶瓷文明發展簡史 14

蒙昧時期
漢唐國際貿易碰撞期
宋元彩瓷輝煌全盛期
明清繁飾縟麗成熟期

第3 章
材料概述 16

土的來源
陶、瓷土的差異與分辨方法
陶、瓷土的處理流程
燒製試驗片
土料的選擇、取得與嘗試
黏土階段特性與加工處理
成型方式與工序流程

第4 章
傳統燒製技法介紹 28

常見傳統燒製法
溫度管控參考表
傳統到現代——窯的風貌

第5 章
學陶先修班 34

裝飾技法
手工具.機具設備

第6 章
轆轤操作.拉坯手勢 38



釉之卷 陶之彩衣 40
第1 章
釉藥基礎講座 42

釉藥的發明
釉的發展
何謂釉藥

第2 章
試釉初階 44

釉藥分類
調配方式
試片作法
比例的調配
原料分析

第3 章
上釉方式 50

基本方法
釉下彩
釉上彩

第4 章
彩衣風華 54

還原與氧化
原始灰釉
高溫釉方
低溫三彩


技之卷 陶藝學苑 60
陶珠墜子 62
鑲嵌魚盤 66
盤土動物組 70
貓頭鷹燈飾 74
日式大方盤 78
樹葉盤組 82
長方盤組 86
模印筷架 96
荔枝花插 98
風竹扁壺 102
春茶方壺 108
懷古陶塤 114
金猊香爐 120
陶魚壁飾 126
龍蝦花插 132
鐵鏽花碗盤組 138
柴燒酒器組 152
絞胎花瓶 158
典藏茶組 164
瑞獅藏書章 180

(創作理念)冬藏 186
(型版)
春茶方壺 189
陶魚壁飾 190
龍蝦花插 19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179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0.6MB

图书试读

洪慶峰|前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創作的力度成就教育的深度
台灣陶瓷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萌芽到今日的百花齊放,陶瓷藝術教育的扎根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期間呂嘉靖老師是台灣陶瓷藝術教育的重要推手。
呂嘉靖老師一生愛陶、作陶、以陶為業,不改其志已近四十年。藝專求學時期對釉藥與工法得到有系統的學習,學陶過程積極與充實,並對剛萌芽的台灣陶藝產生濃厚的興趣。畢業後旋即擔任高職的陶藝教師,將所有的熱忱投注其中,將所學從教學之中得到驗證與成長。
期間更實踐古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信念,走遍中國大陸和日本的古窯口和窯區,實地交流與作品燒製。擔任陶藝協會理事長及秘書長任內,參與各項陶藝活動的推廣,及推動海峽兩岸陶藝活動交流,並將經驗論述定期發表於各報章雜誌,分享後進,包括推動「台灣壺」的論述與主張。更將多年教學所得,與積木文化合作出版《生活陶全書》和《兒童陶全書》,這一系列陶瓷工具書,扮演著陶瓷藝術教育的基礎扎根工作。
近十年來,對呂老師來說是一個作陶生涯的轉捩點,他選擇重回母校台藝大取得藝術碩士學位,進入亞太創意技術學院陶瓷系任教,並擔任系主任職務;期間受聘上海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講授陶瓷課程。基於對陶瓷文化深切的使命感,教學期間除孜孜於專業知識的傳授,將傳統文化的涵養與美學理論融入教學之中。帶領研究生期間,對陶藝藝術應落實理論與實務並重,「學」、「用」合一理念的實踐更加用心與推動。
現今世界在快速進步的潮流裡翻滾,台灣亦進入追求精緻生活型態的潮流中,飲茶文化日漸興起,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茶陶器的形式與美感更是大家追求的目標,茶陶文化已成當代顯學。呂嘉靖老師於台灣茶陶文化的推動不遺餘力,教學之餘,屢受邀參加國內外大型茶陶文化論壇,講述當代茶陶文化的內涵精隨,藉此將茶陶文化更廣泛的推向各個角落。作陶生涯中亦針對飲茶器物的造型與美感追求不曾間斷,善用傳統的優點,融入文化內涵,作品不僅展現純煉的技術,更兼具感性的層面,呈現台灣現代茶器的新風貌。
無論是創作表現、感知實踐,或藝術教育,呂嘉靖老師總能以宏觀的角度,傳承再造,惟有深根固柢才能成就迄立不搖,身為陶藝教育的推手,呂老師總能與時俱進,不斷鞭策自己,用熱忱壯大創作的力度,並推進教育的深度,對此書的再版我們樂觀其成。




王銘顯|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

二十年不改其志的陶藝推手
美術教育傳遞一種訊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分享。學院派教育從事有條不紊的分析與論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將「美」化為一種科學分析與經驗累積的學問。綜觀人類的文明史,其本身就是一部美的發展史。
人類演進的過程中不斷尋求「真」與「善」的極致,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美」。當我們將美加以解構,無非是對精神與物質文明一種高標準的追求;藉由不斷的積累和昇華,從中得到滿足,美的形式因此顯現。藝術大學將校訓定為「真、善、美」就在於追求這種精神。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行為與活動,莫不蘊涵對美的追求。人們透過模仿與學習,滿足了對美的需求。而今社會高度的進化與成熟,享有美的權利並不侷限在某些階級與特權手中;但專業人員的培育,卻需要透過一個體系,深化美術人才的培育,保證美學思想的更迭前進且不能停歇。
近代台灣社會的變化更替,正快速朝向全面現代化的方向前進。論者常說,台灣在物欲橫流的影響下人心浮動,但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往往又趕不上快速發展的經濟所帶來的物質文明。因此,每年從相關的美術系所畢業,進入社會的梓梓學子,經過多年的培養和學習,理論上應責無旁貸扮演一顆推廣藝術文化的種子,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發芽、生根,乃至於茁壯。所以,校方對於每屆的畢業同學,總有無限的期許。
多年來,我經常會接收到一些畢業學生的信息,分享著他們在工作上的經驗與喜悅。當得知嘉靖即將出版一系列陶藝專書時,心中至感欣慰,多年前我擔任國立藝專美工科主任兼任班導時,嘉靖是班代,熱愛陶藝的程度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學習上普遍存在「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的現象,因此對於嘉靖多年後仍不改其志,孜孜於自身的陶藝創作與教學推廣,深覺值得嘉許。
陶瓷藝術素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體系,藝大的前身國立藝專當年有感於台灣現代陶藝的需要,延聘了吳毓棠與林葆家教授在校授課,將陶瓷藝術由傳統工藝蛻變為現代藝術,對台灣陶藝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其間人才輩出,但能固守崗位者卻是寥寥可數。
嘉靖曾任三屆陶藝協會秘書長,任內籌辦陶藝推廣活動不可勝數;現今擔任理事長,負責民間團體的陶藝交流和推動工作,積極促進兩岸陶藝交流,到目前也已累積出一些具體的成果。
多年來,嘉靖固守在陶藝教學的崗位,近年更熱心奉獻於成人終生教育的工作上。對多數的創作者而言,剝奪大量創作時去從事教學,對於個人的藝術發展總存有或多或少的顧慮;至於能通透了解陶瓷藝術、著書立言者,自又少之。陶藝界中,熟練陶藝技術與教學者不能算少;然能將多年累積的經驗,不藏私又有系統的將創作理論程式化,並將現代陶藝藉教作的方式作通盤講解,使讀者好讀易懂,就真的不是件簡單的工程了。
過往,華文市場總缺少陶藝教學的書籍,即便偶有出現,也多是翻譯日本或歐美的著作,缺乏自己的觀點。文章乃千古事,今天嘉靖歷經繁瑣的拍攝和示範過程,將個人的學習和教學經驗、陶瓷理論解析,乃至於對古陶瓷的研究娓娓道來集結成書,大大填補了台灣此類著作的不足,此等意義自是非凡,身為老師也與有榮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對日本樂陶和韓國民俗陶器風格特別著迷的台灣製陶者,我得說,這本《生活陶全書》在文化脈絡的介紹上處理得非常得體且有見地。它並沒有將東西方陶藝風格割裂開來,反而是細膩地梳理了從古代實用器皿到現代藝術創作之間的演變軌跡,特別是對於亞洲傳統工藝的介紹,那種尊重與細膩的筆觸,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它讓我理解到,一個簡單的茶碗或醬油碟,背後承載的其實是數百年的生活哲學與技術積累。書中穿插了許多經典陶作的解構分析,讓我能從美學和功能性的雙重角度去欣賞作品。這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陶藝史詩,引導讀者去思考作品與生活、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讓創作的靈魂更為豐厚。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教陶藝的書很多,很多時候圖鑑式的照片拍得雖美,但操作指南卻含糊不清,或者為了追求篇幅而犧牲了細節。然而,這本《生活陶全書》的排版設計,實在是展現了極高的專業水準。每一個步驟,無論是揉泥的力度、刮土刀的角度,甚至是拉坯時腳踏轉盤的協調性,都有非常清晰的輔助圖示和精準的文字描述。我尤其欣賞它在「常見工具的選擇與保養」章節所花的心思,它不僅告訴你工具的名稱,還教你如何因應不同的土質來選擇最適合的工具,甚至提供了簡易工具的自製方法。這對我們這些在台灣資源相對集中,難以隨時購得特殊進口工具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種對「實用性」的極致追求,讓這本書真正成為了我的「工作夥伴」,而不是束之高閣的擺飾。

评分

這本《生活陶全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對陶藝充滿熱情,但又常常在茫茫網海中尋找可靠指引的台灣手作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寶典!我特別欣賞它紮實的基礎教學部分,完全沒有那種只停留在表面介紹的感覺。從最基本的泥料特性、拉坯的穩定性,到手捏、泥條盤築這些傳統技法的細膩步驟,書裡都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得非常透徹。特別是針對台灣常見的幾種陶土,它給出的處理建議和燒製參考曲線,對於我們在不同氣候條件下進行創作實在太實用了,這絕對不是隨便翻譯國外資料就能達到的深度。過去我常遇到的問題,例如泥土乾溼度控制不當導致變形,或是釉藥塗抹後色澤不如預期,書中都有專門的疑難排解單元,那種感覺就像是身邊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隨時指導,非常安心。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從零開始建立正確觀念的堅實地基,讓我少走了不少彎路,真的很慶幸能把它納入我的工具書清單裡。

评分

說真的,當我翻開這本陶藝聖經時,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進階技法的闡述,那種深入骨髓的探討,完全跳脫了坊間一般只教你「怎麼做」的層次,而是著重於「為什麼要這樣做」。例如,在討論花器設計的結構力學時,它詳細分析了不同造型在高溫燒製後可能產生的應力點,並提供了強化結構的模組化思維,這對於追求作品穩定性和藝術性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書中對於釉料化學反應的章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列出配方,更解釋了氧化物在不同燒成溫度下對顯色的影響機制,這讓我可以開始嘗試自己調整配方,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釉色,不再只是照本宣科。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再回溯理論驗證的完整閉環,對於想要從「匠人」蛻變為「藝術家」的學習者來說,是極為關鍵的一步。我已經開始拿著書上的範例,在我的小陶房裡進行小批量的實驗了!

评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教學工具」屬性遠遠超過了「賞析畫冊」的定位,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點。它完全跳脫了那種過度美化、遙不可及的藝術氛圍,而是直指核心——如何將想法轉化為實體的陶器。例如,它對「修坯」技巧的探討,從基礎的刀法到複雜的幾何塑形,都透過剖面圖清晰地展示了內外部的協同修整,這種工程學般的精準度,對我這種追求極簡線條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教會我的不是去模仿特定的風格,而是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可複製的工藝流程。當我第一次按照書中的「從泥塊到成品」的完整流程圖順利完成一個結構複雜的實驗品時,那種自信心的提升,是任何一次網路課程都無法給予的。這本書,無疑是陶藝路上最堅實可靠的導航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