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 (電子書)

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陽孜/作、齊怡、郭瑋克/採訪整理
图书标签:
  • 雕塑
  • 移动雕塑
  • 董陽孜
  • 艺术
  • 当代艺术
  • 装置艺术
  • 电子书
  • 艺术设计
  • 文化艺术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所有人看見  我們自己文字的線條有多美

─董陽孜

  以文化為經,美學為緯
  藝術家董陽孜首次結合書法與雕塑
  打造立體誠字,遶境台灣十站
  一步一腳印,傳遞誠心實意

  「誠」是藝術創作,也是人生。

  董陽孜的書法木雕作品「誠」字雕塑,複合媒材,以紅豆杉與肖楠木打造書法「誠」字,盤根錯節的木質紋理,卻同樣能透出書法的蒼勁力與美。打破傳統書法藝術的平面限制,將文字立體化,為漢字藝術圈的第一人。

  其主題「誠」字於近年臺灣社會所具的時代意義,更像給予社會的深刻忠告,它不僅是藝術作品,也是董陽孜認為臺灣能和世界分享的一個價值。為了發揚「誠」的機神,讓更多人都看到,董陽孜甚至帶著此雕塑遶境全臺,遠至離島金門、馬祖,至今已巡迴展覽十站。

  本書從與董陽孜合作「誠」字雕塑展覽的多位設計師、建築師出發,透過一段段引言與思索,介紹這件「移動的雕塑」,展現誠字蘊含的力量。
雕塑的边界与流变:当代艺术中的空间、时间与物质性探讨 本书聚焦于当代艺术领域中,那些挑战传统雕塑定义、探索空间、时间与物质性之间复杂关系的创作实践。 它并非聚焦于单一艺术家的个案研究,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剖析“移动性”(Mobility)和“非物质性”(Immateriality)如何重塑了我们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关于动态雕塑、装置艺术及表演性空间构建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 第一部分:雕塑的“去物质化”:从实体到过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雕塑如何逐渐挣脱其对固定、永恒和纪念碑式的物质形态的依赖。我们首先回顾了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Readymades)对雕塑边界的首次冲击,随后转向了动态艺术(Kinetic Art)对时间维度的主动纳入。 1.1 动态美学与机械的介入: 分析了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气流雕塑与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的自毁机器(Homage to New York)如何将“运动”本身转化为雕塑的核心语言。这里的运动不再是装饰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甚至是带有批判性的。本书着重剖析了丁格利的作品中,机械的失灵与熵增如何预示了后工业时代的焦虑。 1.2 光线与空间作为媒介: 探讨了光线雕塑和环境艺术(Land Art)中,自然元素和光影被用作临时或不断变化“物质”的实践。例如,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对光与空间知觉的操纵,使得观众体验到的“作品”是其自身感知状态的变化,而非一个固定的物体。这部分强调了“在场性”的易逝性。 1.3 材料的解放: 考察了使用非传统材料——如空气、声音、烟雾甚至数据流——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这些材料的共同特征是其极高的流动性与短暂性,迫使观众将注意力从“作品的终点”转移到“创作的过程”和“体验的瞬间”。 --- 第二部分:空间叙事与身体的介入 本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物体转移到空间关系及其与观看者身体的互动性上。雕塑不再是静止的中心,而是组织和定义周围空间的动词。 2.1 环境即雕塑: 深入分析了1960年代末兴起的“环境艺术”与“体验艺术”。这些作品要求观众进入、穿越或栖居于其中,从而将观众的主观运动与作品的结构性空间融为一体。分析了这种对传统“画廊-墙壁”距离的瓦解,如何挑战了艺术品的“可收藏性”和“可转移性”。 2.2 表演性与时间的累积: 探讨了那些在特定空间内发生的、具有时间纵深感的作品。例如,某些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结束后留下的现场痕迹、残骸或记录,如何被视为一种“遗留的雕塑”。这里的“移动”不再是物理位移,而是时间在空间中留下的印记和累积的意义。 2.3 雕塑的剧场性: 研究了艺术家如何利用透视、遮蔽、入口与出口的设计,将观众的移动路径设计成一个叙事结构。作品不再是观看的对象,而是引导观看的舞台,观众的身体成为连接不同空间元素的媒介。 --- 第三部分:移动的定义:载体、信息与网络 进入数字时代,物质性的限制进一步被突破。“移动”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物理的位移,而是扩展到信息流、数据传输和身份的变迁。 3.1 虚拟空间中的形态构建: 考察了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环境中诞生的“雕塑”。这些形态是临时的、基于算法的,并且只有在特定设备和光线下才能被“看见”。本书关注艺术家如何利用代码和互动程序来模拟重力、形变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3.2 数据雕塑与算法生成: 分析了利用实时数据流(如股票波动、天气变化或社交媒体活动)作为“原材料”来实时重构视觉形态的创作。这些作品的“移动”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其视觉呈现却不断地自我更新,体现了当代社会信息超载的本质。 3.3 跨媒介的流通与再现: 讨论了当代艺术品在印刷品、网络图像和复制品中传播时所经历的“形态变化”。当一件实体雕塑被数字化、裁剪、滤镜化后,其原有的空间感和物质性如何被重写?这种信息层面的“移动”对原作的权威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 第四部分:物质的残余与韧性:回归触觉的探索 尽管当代雕塑趋势趋向于非物质化,仍有一批艺术家坚持探索物质在移动和时间流逝中所表现出的“韧性”与“伤痕”。 4.1 衰变与时间的侵蚀: 考察了那些故意使用易腐蚀、易碎或需要持续维护的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作品的动态性体现在其必然的衰败过程中。例如,使用冰、蜡、有机物或脆弱的纸张,迫使观众面对艺术品作为生命体或历史遗迹的有限性。 4.2 结构与张力: 分析了那些通过极简的、看似不稳定的平衡或内部张力来维持形态的作品。这些作品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边缘,任何微小的外部扰动(如气流、震动)都会立即改变其形态,使观众对结构稳定性的认知处于持续的警觉之中。 4.3 考古学与碎片化: 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借鉴考古发现的碎片化叙事,主动创作出具有“历史感”的、破碎的或被部分掩埋的结构。这种对“不完整性”的强调,是对现代主义追求完整形式的一种反思,作品的意义生成于其残缺与被发现的关联之中。 --- 第五部分:流动性与身份的政治 最后,本书将雕塑的移动性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探讨其与身份、迁徙和权力结构的关系。 5.1 游牧的形态与便携性: 审视了那些专为易于拆卸、运输和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重新组装而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移动”不仅是艺术实践,也是对全球化和身份流动性的隐喻。探讨了“可收藏性”与“可移动性”之间的政治张力。 5.2 边界与阻碍的视觉化: 分析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构建临时的屏障、界面或通道,来雕塑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移动轨迹,从而批判性地探讨物理和意识形态的边界设置。 5.3 参与者的“运动”作为艺术行动: 总结了当代艺术中,观众的集体参与和身体力行如何成为一种临时的、无法被永久收藏的“动态雕塑”。这种将社会行动转化为美学体验的实践,标志着雕塑语言向更具干预性和即时性的领域拓展的最终形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估那些拒绝被固定、拥抱变化、并在空间与时间中持续生成意义的当代雕塑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陽孜


  臺灣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工作者之一,
  以無比的熱情,
  替漢字藝術注入新的能量。

  藝術工作者。

  八歲即承庭訓開始學習書法,師大美術系畢業後赴美深造,獲麻州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回臺後全心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至今已三十餘年,近年投入心力於書法藝術及其他藝術型式的結合與跨界,影響華人藝文圈甚為深遠。

齊怡

  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擅長紀錄片的拍攝及新聞節目製作。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多年來從事媒體實務工作,現任教於銘傳大學廣電系。專長為紀錄片、新聞節目製作。作品包括影像類:「他們在島嶼寫作–林文月」、「看見臺灣」、「再見美麗島」等十餘件紀錄片作品,及文字類「微笑的力量–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等。曾獲「第五屆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

郭瑋克

  建築師與設計師。

  東海大學理學士與建築碩士。二○○○年入潘冀、王秋華建築師事務所,自二○一一年起任職新北市政府工務局;二○一四年起於德霖技術學院空間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推薦:腦力激盪的震撼    潘冀
導讀:文字與書法--談「誠」作為移動的雕塑    石守謙
導讀:從心發想 孫寶年
出版者的話:她總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王力行

「誠」字緣起    郭瑋克
「誠」字,動起來    齊怡
一個字的力量--「誠」 齊怡
董陽孜和她的年輕朋友們 齊怡

第01站 臺中烏日‧一字箴言
開場
專文 不誠無物  歐晉德
空間裝置者的話 董陽孜

第02站 臺中‧「誠」於中
開場
專文 當書法走出書房,與現代人一起呼吸  黃才郎
空間裝置者的話 姜樂靜/楊偉林

第03站 臺北‧啟「誠」
開場
專文 金石為開--「誠」的解釋  白先勇
空間裝置者的話 洪怡姍

第04站 新北市‧推「誠」布新
開場
專文 誠字在臺灣  簡靜惠
空間裝置者的話  郭瑋克

第05站 臺南‧「誠」家立業
開場
專文 「誠」字行腳,守護臺灣  陳郁秀
空間裝置者的話 劉國滄

第06站 高雄‧至誠高捷
開場
專文 說誠  余光中
空間裝置者的話 黃宜清

第07站 馬祖‧馬到「誠」功
開場
專文 馬祖去來  余範英
空間裝置者的話 黃宜清

第08站 宜蘭‧誠
開場
專文 被「誠」電一下  黃春明
空間裝置者的話 呂秉承

第09站 臺東‧和光同塵
開場
專文 臺灣美好的價值散播在最後的淨土  張基義
空間裝置者的話  范赫鑠

第10站 金門‧毋忘在「誠」
開場
專文 「毋忘在誠」的懷想  柯慶明
空間裝置者的話 許正平

文創VS.誠
感謝名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067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 K

图书试读

導讀

文字與書法——談「誠」作為移動的雕塑


  董陽孜不願被歸為「書法家」。她的藝術來自文字,來自對文字結構與意涵的呈現,但已跨越書寫文字的界限,積極尋求文字呈現形式的創新突破。她的「誠」字雕塑,因此可視為文字的當代呈現,以一種非傳統的,三維空間式的元素結構關係,反思文字原有的規則,甚至反思現代藝術中的雕塑本身。

  文字的傳統呈現,不論是在紙絹、金石或摩崖,皆是平面性的書寫。或許稍有不同,在各種書寫過程中,容有一些前後、上下、左右的考慮,基本上沒有繪畫或雕塑所需面對的三維空間問題,甚至,連字的結構本身也是平面的。因此,當書家嘗試在書寫上追求美感的表現時,不論是經由使筆的運動,或者是結組的變化呼應,皆不離此二維性。這可說是文字書寫的本性。不僅漢字書寫如此,其他文字如英文之拼音文字者亦皆然。但是,文字的呈現就永遠要受到這個二維平面的約束嗎?大多數的書法家可能認為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離開書寫,書法何以存在?不過,對喜於挑戰傳統的現代藝術工作者而言,那卻是個吸引人的議題。

  創造書法的新空間

  董陽孜也對這個「非書法」的文字呈現問題感到高度的興趣。是的,第一步其實不難想像, 放棄「書寫」所定義的一切行為即可。然而,接下去如何將概念落實才是挑戰所在。如果要突破文字呈現的平面制約,最富立體性表現的雕塑形式應該是個可以取法的方向。但是, 真的能夠將文字「雕塑化」嗎?

  早在一九七○年,美國的普普藝術家羅伯.印地安那(Robert Indiana)就開始實驗這種「文字雕塑」。他的Love Sculpture原型只是郵票上的平面設計,將L、O、V、E四個字母作方形排列;後來的雕塑版則將無體積的字母轉成塊狀,而成可以站立的雕塑,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之中。臺北一○一大樓前也有一座,可見其大受歡迎的程度。若要論這件作品的巧思所在,觀眾總要被那傾斜欲倒的O形字母所吸引,不過,其整體結構的原則還是在於對原來水平橫線排列的破壞,將單線變成一大量體的方塊。可是,如就文字呈現之「雕塑化」目標而言,Indiana之作似乎仍讓人覺得意猶未盡,這可能是英文字母本身性格所限。

  英文是拼音文字,每一個字由若干字母組合而成。除了遵守一個固定的拼組方向外,它的字母本身大致都是不可再行分解的固定單元,而且數量也不多,只有二十六個,書寫的形象相對穩定,不刻意追求變化。Indiana文字雕塑的四個字母基本上都是標準化的書寫,即使作了重排,還是維持著它們的平面性,只能由正面的角度「讀」之。然而,被稱為方塊字的漢字則複雜的多。它由兩百七、八十個偏旁部首中的幾個基本元素組合而成,每一元素又可分解成點、橫、撇、捺等筆劃,其結組也不受限於線性的單向,而是在方塊中作多種方向的布置堆疊。這個漢字結構的性格,如果不再拘泥於書寫時筆順的要求,便產生一種組合的高度自由可能性,甚至容許進行三維空間維空間式的重組。董陽孜的「誠」字構成就是看到了這個可能性,將「誠」字的各單元分解、再分解,又進而重新組合成一個可由不同角度觀看的立體「雕塑」。

  被雕塑化的「誠」字構成,處處透露出作者「去書寫」、「去平面」的用心。董陽孜沒有採用西方普普藝術家文字雕塑的人造方塊單元,而是從最根本的筆劃開始改變,用四處尋來的風化奇木段落,將二維空間的線條游動,化成或懸浮於空中,或墜落至地上的塊體,有的獨立,也有的直接取用了古木的盤根錯節,筆劃之間的關係因此亦得以自由地從前後、左右加以重構。「誠」字的筆劃重構最複雜的部分出現在右半邊的「成」。那個部分的立體構成當然不似書寫的一目瞭然,但在古木交錯之間,卻意在呼應如草體書寫時的動態,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交錯而自然呈現的大大小小,不規則形狀的空間成為原本字體結構中空白的立體性詮釋,一切似非人力所成。傳統書法之論著中常以「屋漏痕」指稱一種近乎自然的筆墨境界,董陽孜在此以奇木為線條,似乎亦可作此想像。

  化腐朽為神奇

  風化奇木之運用,首要者在於彰顯其自然之性,最忌人力的妄加斧鑿。董陽孜之「誠」字構成,從這個角度來說,實與現代定義中的「雕塑」有別,反而與中國古典美學傳統中講究從自然中萃取藝術之理的信念有相通之處。畫家相信一堵朽壞土牆的斑駁高低平面中, 正隱藏著一幅真正的山水畫,有識者只要知道如何抉取,便可得山水之奧妙。書法上「屋漏痕」之說,也不僅是比喻而已。它正如書者觀察古木上的蟲蝕痕跡,從「偶然成文」之中,感悟筆墨的藝術境界。在這個傳統裡,藝術始終來自天地造化。倉頡所造之字,不也來自於仰觀天象,俯察鳥獸之跡嗎?在此,藝術家最好的策略就是「無為」,讓「自然」自己成為「藝術」,藝術家的任務只在「從自然中發現藝術」而已。這個古典理念最能說明董陽孜以風化奇木構成「誠」字雕塑的創作行為。不論是瘤塊,或是枝條、樹根,都保留著原樣,未加刻意修飾,然而,在此「無為」底下實際卻隱藏著她的「發現之眼」。只有透過這個「眼」, 她才能在一堆堆、一段段歷經歲月淬煉的自然木體結構中, 重新「發現」費了多年尋找的「誠」字形象。如此的過程,正好是倉頡造字傳說的逆反。倉頡從自然觀象之中創造、開始了文字藝術,董陽孜此舉則從文字又回到了自然。

  換一個角度說,董陽孜在風化奇木結構中尋找、發現「誠」字的過程是她「無為」之下的「有為」創作。「誠」字作為她追尋的對象,不止是個「形體」而已,更要者在於它「真而不偽」的內涵。這本是人類文明之中普受尊崇的價值,偏偏在現代社會裡的人卻最擅長使用各種手段來矇蔽這個價值。「誠」的「言」字偏旁尤其提醒人們言詞與行為,內心與外表相互矛盾的謬誤,隨時都在你我身邊發生。「誠」不能只是宣傳用的抽象教條,它因此也更需要一個能落實其價值意涵的實體。董陽孜訴諸文字的藝術創作,向來重於尋求觀眾的共鳴; 她在這件「誠」字雕塑中選擇風化古木作為素材,應該也是以其樸質無華、自然而無造作的本質作為激發共鳴的觸媒吧?

  正如Indiana的Love Sculpture以各式版本出現在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中,董陽孜的「誠」字雕塑也開始了一段不停移動的旅程。它首先出現在高鐵車站,後來又到了捷運站、政府辦公大樓以及不同風土的城鎮,向不同的空間與觀眾傳達「誠」的訊息。其中在臺北一○一大樓與臺南孔廟的那兩個展示,最令人感受深刻。「誠」字在那各自代表著商業與文化極致表現的空間中,應該會引發迥異的共鳴吧?觀眾的反應也會是因人而異嗎?而當觀眾之中有人高喊支持時,我們也學會反思:他是真心誠意的嗎?

  不論如何,董陽孜的「誠」字雕塑雖然已經作成,但其移動的旅程則仍未結束。它的移動本身其實也是「誠」之呈現「完成」其意義不可少的部分。從董陽孜的創作初衷來想的話, 或許,我們該讓「誠」字雕塑繼續不斷地移動下去。

石守謙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教授

推薦序

腦力激盪的震撼


  幾年前內子寶年和我與陽孜聊天時,談起中華文字之美、書法之傳神,都同意這些絕非以字母組成的文字所可比擬。多年來腦中也常閃過一個念頭,中華書法的表現與保存,可惜皆只停留在二維空間,無論碑帖、石刻或書卷皆然,可以呈現、可以保存的方式十分受限,前人的絕美作品只能在故宮的玻璃櫃內欣賞。在天馬行空的閒聊中,我說如果我們可能把美麗的書法藝術立體化,成為三維空間的雕塑品,並使用耐久耐候的材料,設置於室內與戶外,相信影響更廣,可見度更高。

  類似這樣的聊天與異想天開好幾次,我們幾乎是用激將法的方式,挑戰陽孜,說她的字既能騰雲駕霧的飛舞,她的藝術根柢又雄厚,又常感歎現在臺灣的年輕人對書法的興趣與修養日漸式微,我們覺得她最適合來試著將書法立體化。這樣的聊天,當時並沒有立即具體的行動計劃,但顯然已在她的心中埋下種子。

  一次聚會中,陽孜突然問起,假如要選擇一個字,做成立體的雕塑品時,那一個字最適合來開始,並能引起共鳴呢?在來回的推敲中,寶年提出「誠」字應是現今社會中最需要、也最應被大聲疾呼的。這字一出,大家都覺得很好,只是一如常例,陽孜馬上說,這「誠」字十分難寫得好,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材料表達。這點寶年和我倒不擔心,因為知道她一定有辦法可以讓它實現的。

  之後幾年,找適合的材料製作,找對的場地展出,找願意出資辦此展覽的問題一一解決,我們因為各自忙自己的事,其實參與參與的並不多,只是斷斷續續提供些參考意見,或應她之邀一起作說帖及建議書等。要說有什麼貢獻,大概頂多是幫她找了幾位熱心而有興趣的年輕人如郭瑋克、黃毓潔夫婦及CNEX的蔣顯斌等陪她一起想、一起玩,開車一起四處找合適的木材,這過程也變成很有趣的「郊遊」活動。我們也參加了其中的一兩次,看完後並一起去她發現並認為十分有特色的餐廳大快朵頤。

  約三、四年前接到她的電話,已找到最後一撇、最難找的奇木,可以試組合成完整的「誠」字,並在三義一家鐵工廠架起,請我們一起去看看。這時候她也已取得高鐵董事長歐晉德之首肯,願提供高鐵烏日站大廳出入口處展示。這次在三義木材場的成果組合,陽孜十分慎重且興奮,除了我們這些原始人馬外,並約了石守謙院長夫婦及CNEX的製作團隊一起去看。

  見到偌大的一個立體的「誠」字架在約兩公尺高的半空中,可以從四面及遠近各個角度看,大家都十分興奮,沒想到中國書法真的可以以雕塑藝術之姿,合適的尺度,驕傲完整的呈現。

  烏日高鐵站的首展十分成功,雖然那個場地對展示不是最理想,但藝術品本身的氣勢及「誠」字所引起的共鳴,得到極佳的迴響。在陽孜還在思考未來要如何處理這作品,什麼地方有可能收藏這龐大的雕塑之際,即已陸續接到邀請,如臺中市、臺北一○一、新北市、高雄捷運中央車站、臺南孔廟、宜蘭羅東文化工場、馬祖、臺東、金門等十處,其中臺北一○一的展出,因地緣之便,就由我們事務所幾位年輕同仁協助布展。據陽孜說,未來在海峽對岸也有展出,讓中華文字書法結構之美,能感動在大陸的年輕人。

  對於中華文化精髓的文章、文字、書法,重新引起社會大眾重視的呼籲,陽孜念茲在茲,有高度的熱誠與使命感。憑藉一己之力,策劃出不計其數的書法藝術跨界展與出版品,規模之大、次數之多及每次皆有不同的創新嘗試,我們從旁看來,都覺得瞠目結舌、不可思議。但她之所以拚了命這樣做,從我們對她的瞭解,並非是為了個人表現、野心或利益,她心中所一再牽掛的,是中華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式微,學校不教、不要求寫毛筆字,年輕人也日漸不了解不關心這極為寶貴的文化資產,因此她要大聲疾呼,引起社會的關注;同時她也藉每次不同展出的內容、場所的挑戰,找不同的年輕設計者一起激發創意,鼓勵及培植他(她)們呈現不同的效果,讓社會大眾領略此文化無限的可能,讓年輕人重新啟發興趣,並擁抱這千百年流傳不朽的文化寶藏。

  近聞大陸中小學重新要求學生寫毛筆字,日本、韓國也都仍重視毛筆字的價值,甚或主張為其國家原有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呢?我們「去中國化」的結果,是像英文諺語所說:「將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嗎?

  中國書法立體化呈現,可成為雕塑,可長久於室內外展示,可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如同西方千百年來呈現於廣場、紀念空間或甚至普通市集的雕塑藝術品,「誠」字之領頭成果,希望成為未來國內各藝術院校可參考的方向,也為中華文字及書法藝術的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

潘冀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負責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引人注目,那種字體的線條感和留白處理,讓人一看就知道作者在文字和空間的關係上花了很多心思。整體風格上,我覺得它有點像是在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動態美學的場域。光是看到書名和作者名字的排版,就能感受到一種藝術家特有的內斂與張力。如果單純從視覺呈現來看,這絕對是一本會讓人想在咖啡廳裡翻閱,並且忍不住拍照上傳社群媒體的書籍。設計師在顏色選擇和字體字級的搭配上,顯然也做了細膩的權衡,使得原本可能略顯嚴肅的學術主題,變得親切又富有設計感。我個人很欣賞這種將藝術理論與視覺傳達完美融合的書籍包裝,它成功地在眾多書海中脫穎而出,讓人不自覺地產生「想了解裡面到底在說些什麼」的好奇心,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是極為難得的特質。它的質感摸起來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紙,而是帶有一點點粗糙的紋理,增加了一種沉穩的書卷氣息。

评分

我習慣在通勤的時候聽一些Podcast,內容多半是時事評論或是歷史故事,對於純粹的視覺藝術探討比較少涉獵。這次會拿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出版社的推薦語提到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二元對立」,這句話聽起來非常具有哲學思辨的味道,讓我有點好奇。讀著讀著,我發現它其實在探討的,更像是我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到無限的可能性。尤其是當它描述到那些大型裝置藝術在不同光線下的樣貌變化時,我忍不住想像,如果我能親身站在那些作品面前,在正午和黃昏各看一次,那種心境上的轉折該有多麼震撼。這種對「瞬間性」的捕捉與記錄,讓我聯想到攝影的本質,但它更進一步,加入了「人」這個變數——觀者的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作行為。這本書無形中提升了我對「在場」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藝術評論類的書籍,常常會感到有點吃力,因為裡面充斥著太多我聽不懂的專有名詞,讀起來就像在啃硬骨頭一樣。但這本在文字的鋪陳上,似乎很有技巧地在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我記得其中某個章節,它用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某個抽象的結構概念,當那個比喻跳出來的時候,我腦中「嗡」地一聲,立刻就懂了那個複雜的原理。這種敘事策略,顯示出作者不僅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優秀的溝通者。他沒有高高在上地拋出理論,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導覽員,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從熟悉的經驗出發,慢慢走向專業領域的核心。這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方式,讓我覺得閱讀過程雖然需要集中精神,但絕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评分

從台灣藝術史脈絡來看,探討「移動性」或「過程美學」的著作其實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戰後現代主義的思潮轉譯上。然而,這本似乎更注重於將這種概念落地到具體的創作實踐層面,並且嘗試連結到當代生活經驗。它沒有停留在單純的理論論述,而是像一個策展人,將不同的藝術案例串聯起來,形成一張綿密的網。書中對於某些特定藝術家的分析,精準到位,簡潔有力,沒有過多的贅詞堆砌。例如,它如何描述某個雕塑在特定展場中與周遭環境產生的「對話」,那種描述的細膩度,讓人感覺作者彷彿就站在那裡,親手觸摸著作品的紋理。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高度可讀性的作品,對於想深入了解當代雕塑語言發展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參考書。

评分

最近在忙著幫家裡裝修一點小東西,對於空間的運用和物件的擺放突然變得特別敏感。讀完這本,雖然我還沒真正去研究書裡的那些高深理論,但光是那個「移動」的概念,就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家裡的格局。以前總覺得家具擺定就好,但現在腦中會浮現各種可能性,像是如果把那個邊櫃稍微旋轉十度,是不是光線灑進來的角度就會完全不一樣?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微妙,卻又真實存在。它不是教你怎麼裝修的工具書,卻讓你對「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有了更深層的體悟。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那些對生活美學有追求,但又不想被傳統藝術史框架束縛的人。它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嶄新視角,讓日常的場域不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隨時可以被重新詮釋的舞台。我甚至會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思考那些雲朵的飄移,是不是也是一種自然界中極致的「動態雕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